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7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嗜性及其分子生物学机理
1
作者 王昕荣 陈素华 乔福元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5年第6期7-8,共2页
关键词 细胞嗜性 分子生物学机理 巨细胞病毒感染 CMV感染 病毒持续存在 种属特异性 器官特异性 DNA复制 疱疹病毒 研究发现 晚期基因 早期基因 感染过程 细胞病变 易感性 普遍性
下载PDF
昆虫抗菌肽的功能、作用机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最新进展 被引量:61
2
作者 赵东红 戴祝英 周开亚 《生物工程进展》 CAS CSCD 1999年第5期14-18,共5页
昆虫虽然没有完善的免疫防御体系,但却具有高效的无细胞免疫系统。抗菌肽是昆虫免疫后血淋巴中的一类抗菌多肽,它具有分子量小,热稳定,水溶性好,无免疫原性,抗菌谱广等特点。现在,它被认为是从细菌到高等哺乳动物普遍存在的一类... 昆虫虽然没有完善的免疫防御体系,但却具有高效的无细胞免疫系统。抗菌肽是昆虫免疫后血淋巴中的一类抗菌多肽,它具有分子量小,热稳定,水溶性好,无免疫原性,抗菌谱广等特点。现在,它被认为是从细菌到高等哺乳动物普遍存在的一类防御性多肽,称之为“第二防御体系”。抗菌肽不仅抗菌谱广,而且可以抑杀某些真菌、病毒及原虫,并对多种癌细胞及动物实体瘤有明显的杀伤作用,而不破坏正常细胞。近年来,对昆虫抗菌物质的研究,特别是对昆虫抗菌肽的研究已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新领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抗菌肽可望成为新一代的抗菌、抗病毒、抗癌药物。但天然抗菌肽的来源少,成本高,无法满足临床试用和基础研究的需要。因此通过 D N A 重组技术来获得大量抗菌肽,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同时,对抗菌肽抗菌、抗肿瘤机理的深入研究也越来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抗菌肽 功能 作用机理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冯志山 李贵霞 +3 位作者 郭映辉 杨硕 严小桐 王乐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7期829-833,共5页
目的采用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2种方法检测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差异原因。方法连续入选因疑似呼吸道感染就诊患儿9339份血清标本,年龄0~13岁,分别采集其血清和呼吸道分泌物,用被动凝集法测定血清中肺炎支原体抗体,用多... 目的采用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2种方法检测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差异原因。方法连续入选因疑似呼吸道感染就诊患儿9339份血清标本,年龄0~13岁,分别采集其血清和呼吸道分泌物,用被动凝集法测定血清中肺炎支原体抗体,用多重PCR或RNA恒温扩增技术检测呼吸道分泌物中的肺炎支原体核酸。结果剔除第二份血清标本抗体滴度无变化的标本428例,共入组8911例血标本和4065例分泌物标本。在抗体检测的8911例标本中,女性抗体检出率高于男性,年龄越大抗体检出阳性率越高,门诊患者支原体抗体检出阳性率高于住院患者,秋冬季节抗体阳性检出率高于春夏季节(P<0.05);在核酸检测的4065例标本中,年龄越大支原体核酸阳性率越高,秋冬季节核酸检出阳性率高于春夏季节(P<0.05),而不同性别以及住院和门诊患者核酸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诊患者在抗体滴度为1∶320的占比显著高于其他滴度(14.7%,1310/8911)。以核酸检测为金标准,分别对抗体滴度为1∶160和1∶640的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抗体滴度为1∶640时,一致性较1∶160更好;抗体滴度为1∶640时,敏感度较1∶160降低,但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较抗体1∶160时升高。结论对比抗体核酸检测结果确有差异,且门诊患儿或当血清滴度为1∶320时应注意结合2方法共同判定肺炎支原体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呼吸道感染 血清学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典型有机污染物微生物降解及其分子生物学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4
作者 徐向阳 任艳红 +1 位作者 黄绚 郑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84-689,共6页
介绍了国外氯代芳香族污染物好氧与厌氧生物降解的降解菌、降解途径、酶学、基因结构及其表达、调控,生物降解途径设计,高效降解菌构建等研究进展与动向,并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 氯代芳香族污染物 生物降解 分子生物学机理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原真菌鉴定和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若瑜 李东明 +3 位作者 余进 刘伟 冀朝辉 王端礼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6-539,共4页
With the increasing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fungal infection, the requirements for strict diagnostic approaches became a very urgent issue. Because of the traditional detective techniques, such as culture, gave poo... With the increasing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fungal infection, the requirements for strict diagnostic approaches became a very urgent issue. Because of the traditional detective techniques, such as culture, gave poor diagnostic outcomes, the molecular biological techniques are expected to develop the potential diagnostic approaches.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we have carried out serial studies on the molecular properties of pathogenic fungi, and we would like to review as following. Firstly, we applied several molecular tools in 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ic fungi. We performed random amplification of polymorphic DNA (RAPD),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and other techniques in studying the typing, to classify and identify the properties of Dermatophytes, Candida spp., Crypotococcus neoformans, Dematiaceous fungi, and Aspergillus spp. Interestingly, we found the same T. rubrum strain might infect different sites of the host, while a site-specificity displayed in T. mentagrophytes. This finding indicated the genetic discrepancies among the fungi. Beside, we also found that the E. dermatitis strains with different virulences possessed some discrepancies at gene level. We then developed a PCR-based molecular procedure to identify the novel species in Exaphiala spp. As the applicable strategy, 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rDNA sequence properties in several fungi. And as a result, we sub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GenBank the complete sequence of Aspergillus fumigatus rDNA/ITSI/ITSII, which provided the basis for designing the species-specific probes and for its further clinical applications. Secondly, we have tried to develop the molecular diagnostic approaches based on our DNA sequence data which were used for identification studies previously. By analyzing the DNA sequence of Aspergillus fumigatus rDNA/ITSI/ITSII, we developed a nested PCR method to detect Aspergillus fumigatus genes. Our preliminar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is PCR-based molecular approach has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diagnosis of invasive aspergillosis. We also designed the species-specific probes and then established several in situ hybridization procedures. We found these hybridization methods could get the positive rate up to 81% (13/16), which suggests that these methods have potential diagnostic value for invasive candidiasis and aspergillosis. Based on our experiences, we would conclude that the molecular biological techniques possess great value to investigate the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pathogenic fungi,and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see more and more molecular tools will be used in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fungal infections and antifungal activity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真菌感染 分子生物学技术 治疗机 致病性真菌 流行病学研究 免疫缺陷 手段 水平 困难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皮肤结核分枝杆菌不典型感染 被引量:5
6
作者 蔡林 赵亭 +1 位作者 丁北川 张建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53-454,共2页
报告1例皮肤结核分枝杆菌不典型感染。患者女,35岁。因左前臂红色丘疹、斑块10年而就诊。患者左前臂可见暗红色略有浸润的斑块,无不适。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感染性肉芽肿”。对患者皮损进行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 报告1例皮肤结核分枝杆菌不典型感染。患者女,35岁。因左前臂红色丘疹、斑块10年而就诊。患者左前臂可见暗红色略有浸润的斑块,无不适。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感染性肉芽肿”。对患者皮损进行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及PCR产物测序,证实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体感染。经抗结核治疗,皮损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皮肤感染 分子生物学方法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分子生物学诊断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杨娣娣 韩秀蕊 +3 位作者 胡淑玲 安娜 刘先宁 魏绪仓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792-793,798,共3页
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菌种类别,为预防及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疑似IFI的恶性血液病人痰、血液等标本,分离出真菌40株,采用半巢式基因扩增联合测序法进行鉴定,同时与培养后表型诊断结果进行对比... 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菌种类别,为预防及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疑似IFI的恶性血液病人痰、血液等标本,分离出真菌40株,采用半巢式基因扩增联合测序法进行鉴定,同时与培养后表型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用基因扩增联合测序法40株真菌均鉴别出菌种,鉴定率为100%;用培养后表型法37株鉴定出菌种,3株尚未鉴定出菌种,鉴定率为92.5%。结论:采用基因扩增联合测序法可快速、准确的鉴别出恶性血液患者IFI的菌种类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诊断 细菌感染和真菌病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冠心病痰瘀互结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现状 被引量:15
8
作者 刘燕君 胡镜清 江丽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5期791-799,共9页
目的:本文从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学层面,在脂质代谢、炎症反应、血液流变学变化与凝血功能、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胰岛素抵抗等7个方面,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研究发现,虽然学者们... 目的:本文从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学层面,在脂质代谢、炎症反应、血液流变学变化与凝血功能、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胰岛素抵抗等7个方面,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研究发现,虽然学者们已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分子生物学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研究手段的多样化、研究方法的不同、研究层面的差异,单独的某一项或几项指标不能完全阐释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本质。复杂网络正是针对复杂现象或复杂问题发展而来的一种新方法,利用复杂网络学研究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所涉及多系统、多层面、多指标,通过复杂网络学的方法,开展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可能是全面了解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基础生物学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痰瘀互结证 分子生物学 机理研究
下载PDF
衰老机理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宗玉 童坦君 《科技导报》 CAS CSCD 1996年第6期14-16,共3页
衰老机理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张宗玉,童坦君(北京医科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北京100083)ProgressintheResearchofMolecularBiologyofAgeingMechanism¥//健康... 衰老机理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张宗玉,童坦君(北京医科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北京100083)ProgressintheResearchofMolecularBiologyofAgeingMechanism¥//健康与长寿是生命科学永恒的主题。子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机理 分子生物学 衰老基因 长寿基因
下载PDF
孕妇及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分子生物学诊断 被引量:2
10
作者 俞锡林 尚世强 +2 位作者 洪文澜 余钟声 潘存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4期156-158,共3页
目的 :建立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 n PCR)检测人巨细胞病毒 ( HCMV)。方法 :建立套式 PCR检测 HCMV DNA,同时结合病毒分离检测临床标本。结果 :在 2 3例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患儿中 ,10例病毒分离及套式 PCR均阳性 ;1例病毒分离阴性 ,但套式 PC... 目的 :建立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 n PCR)检测人巨细胞病毒 ( HCMV)。方法 :建立套式 PCR检测 HCMV DNA,同时结合病毒分离检测临床标本。结果 :在 2 3例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患儿中 ,10例病毒分离及套式 PCR均阳性 ;1例病毒分离阴性 ,但套式 PCR阳性。对 58例妊娠早期孕妇血标本进行检测 ,套式 PCR阳性率为 9% ,病毒分离阳性率则为 7%。结论 :套式 PCR是一种临床检测HCMV的快速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感染 孕妇 新生儿 nPCR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东明 李若瑜 +2 位作者 王端礼 陈学荣 马圣清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62-65,共4页
关键词 真菌感染 诊断 分子生物学方法 多聚酶链式反应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胃黏膜分子生物学行为改变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于君 沈祖尧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499-502,共4页
0 引言 基于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资料,1994年国际肿瘤研究机构将Hp归为第一类致癌因素[1-4].Hp作为环境因素之一,可能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始发因素.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黏膜分子生物学行为改变 胃癌 作用
下载PDF
重症疟疾的分子生物学及其发病机理 被引量:21
13
作者 王丰莲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7年第3期447-448,469,共3页
关键词 恶性疟疾 分子生物学 发病机理
下载PDF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4
作者 宋艳华 马丽萍 《临床肺科杂志》 2014年第3期501-504,共4页
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sis mycobsteria,NTM)是一类环境生长菌,属于条件致病菌,目前世界发现的NTM有150多种,对人类有致病性的仅占少数[1].但是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人们对NTM感染的重视及艾滋病的流行等因素影响,近年来NTM感... 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sis mycobsteria,NTM)是一类环境生长菌,属于条件致病菌,目前世界发现的NTM有150多种,对人类有致病性的仅占少数[1].但是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人们对NTM感染的重视及艾滋病的流行等因素影响,近年来NTM感染明显增加,NTM主要引起肺部疾患,也可引起颈部淋巴结炎、皮肤感染等,NTM与结核分枝杆菌在临床上引起的疾病症状、影像学表现及病理改变上都很相似[1],但是两者对抗结核药物敏感性不同,传统的鉴定NTM的方法操作需要2-3月时间,且操作烦琐,在多数情况下无法获得明确的鉴定,可能会延误NTM感染的诊断和治疗.随着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发展,通过比较同源基因/序列的序列差异来鉴定NTM菌种水平,其操作简单、快速,是目前常用鉴定NTM的方法.本文对NTM分子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分子诊断技术 分子生物学 NTM感染 颈部淋巴结炎 条件致病菌 影像学表现 药物敏感性
下载PDF
马立克病病毒感染和致肿瘤作用的分子生物学 被引量:8
15
作者 崔治中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3期306-312,共7页
马立克病病毒感染和致肿瘤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崔治中(江苏扬州大学农学院牧医系225001)鸡马立克病病毒(MDV)是疱疹病毒科的一种细胞结合性致肿瘤病毒。过去,将其归类于γ-疱疹病毒,但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其基因组DNA... 马立克病病毒感染和致肿瘤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崔治中(江苏扬州大学农学院牧医系225001)鸡马立克病病毒(MDV)是疱疹病毒科的一种细胞结合性致肿瘤病毒。过去,将其归类于γ-疱疹病毒,但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其基因组DNA结构更类似于γ-疱疹病毒。1深入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立克氏病 病毒感染 肿瘤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宫颈HPV感染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比较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付冰冰 肖长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06-1110,共5页
已知HPV病毒型别众多且易发生高频突变,故临床检验很难做到完全、准确的检出.现已上市的多种检测HPV的方法,优劣各异,而目前唯有分子生物学检测法获得了国内外临床使用许可。但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本身又具有一些问题,如引物的结合... 已知HPV病毒型别众多且易发生高频突变,故临床检验很难做到完全、准确的检出.现已上市的多种检测HPV的方法,优劣各异,而目前唯有分子生物学检测法获得了国内外临床使用许可。但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本身又具有一些问题,如引物的结合区段、检测通量及检测成本等,这些问题使检测设计难以顾全,同时它也没能解决检测HPV型别全覆盖和型别绝对特异等问题。下面就HPV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宫颈HPV感染 HPV型别 生物学检测法 二代杂交捕获 HPV病毒 检测试剂盒 临床检验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院感染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府伟灵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1期62-64,共3页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院感染研究中的应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府伟灵(重庆630038)各种细菌的鉴定技术,对医院感染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日益深入,由型、亚型、株甚至分子水平上鉴定微生物变...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院感染研究中的应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府伟灵(重庆630038)各种细菌的鉴定技术,对医院感染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日益深入,由型、亚型、株甚至分子水平上鉴定微生物变得愈来愈重要了。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内感染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免疫抑制机理 被引量:8
18
作者 马春霞 郑世民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35-37,共3页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是影响养禽业发展的重要病毒之一,主要引起感染家禽免疫功能抑制和慢性肿瘤,文章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引起免疫抑制的机理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 免疫器官 淋巴器官 分子生物学特性 免疫抑制 REV 混合感染 感染 养禽业 腔上囊 淋巴组织 法氏囊 毒株 雏鸡 火鸡 内皮组织 复制型 脾脏 网状细胞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感染性疾病(5)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志良 姚集鲁 《新医学》 1997年第1期51-52,共2页
关键词 感染性疾病 分子生物学技术 病理学 诊治 疫苗
下载PDF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医院感染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莉萍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9-210,214,共3页
医院感染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预后。据WHO统计,每年全球有超过140万人在医院内获得感染。
关键词 医院感染 分子生物学技术 应用 病死率 发病率 WHO 医院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