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泥塑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感知与融合
1
作者 喻文舟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第17期36-37,共2页
泥塑艺术是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各地泥塑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本文通过泥塑欣赏学习,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各地泥塑的艺术特色;通过泥塑教学,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结合传统文化,让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围绕传统工艺中... 泥塑艺术是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各地泥塑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本文通过泥塑欣赏学习,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各地泥塑的艺术特色;通过泥塑教学,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结合传统文化,让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围绕传统工艺中泥塑的外形特点、色彩搭配等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传统审美的理解;通过泥塑制作,展示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泥塑作品中的体现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泥塑 传统文化 感知与融合
下载PDF
天基海洋目标信息感知与融合技术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何友 姚力波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30-1536,共7页
天基信息网络海洋目标监视既要建立完善的天基海洋目标监视系统,更要研究面向海洋目标监视的多源卫星观测信息融合技术,提升海洋目标监视的广域搜索、精细识别、持续监视和快速响应能力。分析了海洋目标信息感知与融合中的海洋环境和海... 天基信息网络海洋目标监视既要建立完善的天基海洋目标监视系统,更要研究面向海洋目标监视的多源卫星观测信息融合技术,提升海洋目标监视的广域搜索、精细识别、持续监视和快速响应能力。分析了海洋目标信息感知与融合中的海洋环境和海洋目标特点,在总结分析天基海洋目标信息感知与融合的发展历程和数据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基海洋目标信息感知与融合在平台网络、时空融合和信息融合等方面的技术突破途径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目标监视 信息感知与融合 空间信息网络 在轨处理
原文传递
数控孪生技术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
3
作者 黄新庆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4年第4期95-97,共3页
数控孪生技术是一种融合数控制造和数字孪生的前沿技术,在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文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原理与工作流程,重点阐述了在数控机床工作过程中数据感知与融合,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数据感知与融合实现制造过程的实时... 数控孪生技术是一种融合数控制造和数字孪生的前沿技术,在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文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原理与工作流程,重点阐述了在数控机床工作过程中数据感知与融合,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数据感知与融合实现制造过程的实时监测和控制,探讨了数字孪生技术在故障诊断中如何提高数控机床的可靠性和维护效率,分析了数字孪生技术在参数动态优化与协调控制中的应用,从而提高了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并总结了研究的主要发现,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孪生技术 数字孪生 数控机床 数据感知与融合 故障诊断 参数动态优化 数据处理技术
下载PDF
多无人机协同编队飞行控制研究现状及发展 被引量:138
4
作者 宗群 王丹丹 +2 位作者 邵士凯 张博渊 韩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4,共14页
无人机在军事和民用应用上越来越广泛,为使无人机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采用多无人机编队飞行控制来实现协同侦察、作战、防御及喷洒农药等任务.多无人机协同编队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感知技术、数据融合技术、任务分配技术、航迹规... 无人机在军事和民用应用上越来越广泛,为使无人机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采用多无人机编队飞行控制来实现协同侦察、作战、防御及喷洒农药等任务.多无人机协同编队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感知技术、数据融合技术、任务分配技术、航迹规划技术、编队控制技术、通信组网技术和虚拟/实物验证实验平台技术等.首先对国内外多无人机编队相关技术的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然后重点对多无人机编队控制方法进行分析,并对队形设计、队形调整和队形重构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对多无人机协同编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目前多无人机编队飞行理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实物飞行试验仅能实现简单通信环境下的协同编队飞行,任务分配和航迹规划实时性不高,控制方法应对突发情况鲁棒性低,多机多传感器协同感知能力不足,欠缺对实体的仿真实现,未来的研究方向应是突破上述关键技术的不足,开展复杂感知约束和复杂通信环境下的多无人机协同编队飞行研究,提出更加有效的控制方法,并进行多无人机实物编队飞行试验,使无人机能够更好地完成既定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无人机 协同编队飞行 任务分配 航迹规划 编队控制 感知与融合 虚拟平台/实物平台
下载PDF
城市新街区之间的建筑肌理——杭州西溪永乐城设计
5
作者 王启宇 徐晏 高梦格 《城市建筑》 2022年第22期66-68,共3页
城市建筑具有群体属性,而每个建筑独立于城市,又具有个体特性。“和而不同”成为新城区内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考量问题之一。本文从城市新街区之间的建筑肌理角度入手,探讨如何在城市语境下,解析各方矛盾,兼顾建筑群体属性与个体特性,... 城市建筑具有群体属性,而每个建筑独立于城市,又具有个体特性。“和而不同”成为新城区内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考量问题之一。本文从城市新街区之间的建筑肌理角度入手,探讨如何在城市语境下,解析各方矛盾,兼顾建筑群体属性与个体特性,既“融”于城市新区,又“显”出个体特性诉求。通过肌理的表达,回应了不同类型的建筑之间、建筑与城市之间“融合”与“区分”的设计策略,为新城区建筑肌理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新街区 建筑肌理 感知与融合 识别与区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