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字化感知工具的公共空间行为“博弈”初探 被引量:2
1
作者 闫超 李特 《新建筑》 2024年第1期22-27,共6页
文章对公共空间中行为博弈的多重机制进行解析,揭示了人群行为作为空间形态要素的本质,分析了人群所构成的社会空间形态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原理。结合课程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感知工具开展的行为研究案例,阐述了基于空间占位和感官刺激... 文章对公共空间中行为博弈的多重机制进行解析,揭示了人群行为作为空间形态要素的本质,分析了人群所构成的社会空间形态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原理。结合课程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感知工具开展的行为研究案例,阐述了基于空间占位和感官刺激的两种行为博弈模式,并将这两种模式拓展到人与物体、人与城市动物、人与智能机器三个不同的范畴,拓展了基于“空间-行为”的设计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学 公共空间 数字感知工具 具身性 行为博弈
下载PDF
群体感知工具对社会调节学习的驱动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
2
作者 尹兴翰 叶俊民 +3 位作者 于爽 罗晟 任文 司开颜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50,66,共10页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中的群体感知工具,能够帮助学习者监控和反思学习过程,对促进社会调节学习起着重要作用。但当前研究主要关注群体感知工具的设计及其效果验证,而群体感知工具对社会调节学习的作用机制及驱动因素尚不明晰。因此,文...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中的群体感知工具,能够帮助学习者监控和反思学习过程,对促进社会调节学习起着重要作用。但当前研究主要关注群体感知工具的设计及其效果验证,而群体感知工具对社会调节学习的作用机制及驱动因素尚不明晰。因此,文章以探索群体感知工具对社会调节学习的作用机理为目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获取学习者在协作学习活动中使用群体感知工具的经历、感受、体验等数据,借助质性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三级编码,最终构建了“刺激—感知—调节”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学习者利用群体感知工具可以促进自我调节、同伴调节和集体调节学习,并且受到个体因素、教学因素及环境因素的驱动,在此过程中,学习者需要经历群体感知接收与理解,包括信息查看、信息选择、价值判断、自我比较和意义建构等过程。针对上述结论,文章给出相应教学启示,包括引导学习者理解群体感知工具的内容,辅助学习者应用群体感知工具进行调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调节学习 群体感知工具 作用机制 扎根理论 质性分析
下载PDF
共享调节中的群体情感感知工具开发与应用——基于大语言模型技术框架
3
作者 陈佳雯 褚乐阳 +1 位作者 潘香霖 陈向东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92,共14页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SCL的协作群体对于情感的感知有助于学习者了解自身情感倾向和团队的协作氛围,从而及时地调节个人和集体的情绪状态、协作行为、目标和动机。基于共享调节的理论视角,将情感感知融入CSCL的整个过程,设计、开发相应...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SCL的协作群体对于情感的感知有助于学习者了解自身情感倾向和团队的协作氛围,从而及时地调节个人和集体的情绪状态、协作行为、目标和动机。基于共享调节的理论视角,将情感感知融入CSCL的整个过程,设计、开发相应的群体情感感知工具SenGAware,以强化CSCL中的情感感知。该工具利用大语言模型(LLM)的自然语言生成与上下文理解能力,挖掘和评估情感信息,通过提供情感倾向、情绪状态和情感变迁三种感知手段,生成面向学习者和团队的智能情感报告,并辅以简单的情感问答互动,能够更精准地理解和反映群体情感状态,提供情感的实时监控和动态展示。以上海某高校专业硕士课程“教学技能训练与课例分析”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工具如何嵌入到共享调节协作活动中以提供可视化的情感感知,并从共享调节水平、情绪互动质量、整体社会网络等多个维度对工具的应用进行了评估。研究结论有助于增强CSCL中的群体情感感知,提升群体的协作能力,并且提供了协作过程中学习者情绪变化、群体情感一致性等新的研究视角,相应的工具也可以成为大语言模型教学落地应用的示范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情感感知工具 CSCL共享调节 大语言模型 SenGAware
下载PDF
群体感知工具支持下的协作互动:特征、网络与网络发展轨迹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思 李红慧 +2 位作者 郭桐羽 陈锋娟 张津铭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23年第9期78-88,共11页
在线协作学习活动中应用群体感知工具能够促进有效的协作互动,然而研究者对于“群体感知工具如何影响学习者的协作互动过程”这一问题尚未进行深入探索。为此,文章综合运用统计分析、内容分析、认知网络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自我调节组协... 在线协作学习活动中应用群体感知工具能够促进有效的协作互动,然而研究者对于“群体感知工具如何影响学习者的协作互动过程”这一问题尚未进行深入探索。为此,文章综合运用统计分析、内容分析、认知网络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自我调节组协作互动的特征、网络与网络发展轨迹,结果表明:相较于低自我调节组,高自我调节组呈现出更多与社交互动有关的协作特征,且呈现了更多的积极情绪;高自我调节组始终与关系调节联系紧密,而低自我调节组在工具提供前期与关系调节联系紧密,但在工具提供中、后期与任务调节联系紧密;高自我调节组的协作互动网络发展轨迹始于关系表现、止于关系调节,而低自我调节组的协作互动网络发展轨迹始于关系表现、止于任务调节。文章的研究可为教师设计与应用群体感知工具、促进学习者开展有效的协作互动提供理论参考,并为优化协作互动过程提供新思路、为在线协作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知工具 协作互动 自我调节 认知网络分析 网络发展轨迹
下载PDF
群体感知工具和适应性提示对在线协作学习平等参与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蒋佳东 郭俊杰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69,共14页
组员之间的平等参与是在线协作学习有效开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当前,对于群体感知工具和适应性提示是否能有效促进平等参与存在一定的争议。为此,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中的解释性序列设计来探明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在量化研究阶段,通过对实验... 组员之间的平等参与是在线协作学习有效开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当前,对于群体感知工具和适应性提示是否能有效促进平等参与存在一定的争议。为此,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中的解释性序列设计来探明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在量化研究阶段,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基尼系数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群体感知工具和适应性提示能显著促进小组内成员的发言数量;在实验结束后,对被试进行访谈,发现群体感知工具和适应性提示通过对社会感知、调节模式、条件作用、动机作用产生影响而引发组员的发言,进而促进小组内的平等参与。最后,研究结果表明,群体感知工具和适应性提示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进在线协作学习过程中平等参与的形成,未来研究应聚焦协作技术支持与小组中个体内心层面之间的更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作学习 平等参与 群体感知工具 适应性提示 混合研究
下载PDF
CSCL中群体感知工具能提升学习效果吗?--基于2002~2021年国内外35篇实证研究文献的元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毛子琪 李艳燕 +2 位作者 张慕华 李晓然 李新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23年第3期65-74,共10页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环境难以传达可视化的非语言线索,需要应用群体感知工具促进知识建构和任务完成,但群体感知工具对不同条件下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不清楚。对此,文章基于2002~2021年国内外35篇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Support...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环境难以传达可视化的非语言线索,需要应用群体感知工具促进知识建构和任务完成,但群体感知工具对不同条件下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不清楚。对此,文章基于2002~2021年国内外35篇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CSCL)中应用群体感知工具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元分析,发现群体感知工具有助于促进学习者认知、元认知、社会情感与动机的发展,且其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学习效果显著优于社会科学;另外,群体感知工具应用于混合式学习情境下的多人协作中,提供多种类型感知信息、将识别主体细化到个人且不支持个人与同伴比较时学习效果更佳,但这种优势不显著。基于此,文章针对未来CSCL中群体感知工具的设计与应用提出建议,以提升协作学习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知工具 CSCL 学习效果 协作学习 元分析
下载PDF
小学AI在线课程中群体感知工具的建构及运用
7
作者 任奕阳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第3期181-188,共8页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促进了小学在线课程的迭代进化,特别是在群体感知工具的设计和运用下,AI在线课程形态呈现新的模式和特征。该研究以某系列小学英语AI在线课堂为例,通过视频分析法发现:该课程中群体感知工具的建构及运用能够有...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促进了小学在线课程的迭代进化,特别是在群体感知工具的设计和运用下,AI在线课程形态呈现新的模式和特征。该研究以某系列小学英语AI在线课堂为例,通过视频分析法发现:该课程中群体感知工具的建构及运用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的学习投入,具体方式包括:群体感知模式基于虚拟场景;群体感知信息输出具有多维形态;群体感知工具运用多元策略。与传统小学生在线课程相比,AI课程中群体感知工具的特点表现为:感知内容从局部化到整体化;感知信息从节点化走向过程化;感知主体从普适化到个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在线课程 群体感知工具 学习投入 视频分析
下载PDF
教师在线协作反思情境中群体情感感知工具的设计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海燕 金涛 +1 位作者 冯文博 孙云 《开放学习研究》 2022年第4期19-28,共10页
群体情感感知对于成功的协作反思至关重要,群体情感感知工具有助于反思参与者及时了解、跟踪和评估整个协作反思过程中的群体情感。但已有的群体情感感知工具多聚焦于在线协作学习情境,对日渐普及的在线协作反思情境关注不多。文章针对... 群体情感感知对于成功的协作反思至关重要,群体情感感知工具有助于反思参与者及时了解、跟踪和评估整个协作反思过程中的群体情感。但已有的群体情感感知工具多聚焦于在线协作学习情境,对日渐普及的在线协作反思情境关注不多。文章针对如何设计在线协作反思情境中的群体情感感知工具展开研究,在分析在线协作反思特征与已有群体情感感知工具不足的基础上,从“群体情感感知工具的感知对象是群体”的视角,分析了在线协作反思情境中群体情感感知的三个要素,即协作主题的热度、群体凝聚力和群体情感倾向,并分别探讨了三个感知要素的度量方法和表征思路,最后从设计原则、功能模块、工具架构三方面阐述已开发完成的教师在线协作反思GEAT的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作反思 在线反思 群体情感感知工具 教师
下载PDF
一种新的感知工具—电子标记笔
9
作者 宋斌 陈杰 《微型机与应用》 2002年第2期40-41,共2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感知工具—电子标记笔的实现方案,对其所采用的技术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CSCW系统 远程指针 电子标记笔 感知工具
下载PDF
基于C#的方法智能感知工具应用与研究
10
作者 孙枫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20年第9期136-138,共3页
程序设计初学者往往在编写方法时因修饰符、返回类型、参数列表等使用不当而导致出错。通过简单的例子来说明C#中"生成方法存根"和代码重构中"提取方法"的使用方法,大大提高了程序的编写效率,为初学者方法的学习提... 程序设计初学者往往在编写方法时因修饰符、返回类型、参数列表等使用不当而导致出错。通过简单的例子来说明C#中"生成方法存根"和代码重构中"提取方法"的使用方法,大大提高了程序的编写效率,为初学者方法的学习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语言 方法 智能感知工具
下载PDF
CSCL情境中的群体感知工具:设计类型与效果评估 被引量:9
11
作者 欧阳嘉煜 汪琼 《现代远距离教育》 CSSCI 2022年第1期14-23,共10页
为了帮助学习者建立在CSCL情境中的群体感知意识,研究者往往会设计群体感知工具,为学习者呈现协作过程中的情境化信息,以此触发高质量的协作学习生成。通过对近15年30篇国外采用群体感知工具开展的实证研究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了不同类型... 为了帮助学习者建立在CSCL情境中的群体感知意识,研究者往往会设计群体感知工具,为学习者呈现协作过程中的情境化信息,以此触发高质量的协作学习生成。通过对近15年30篇国外采用群体感知工具开展的实证研究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了不同类型(认知型、行为型和社会型)的群体感知工具如何支持学习者的协作学习过程,具体从信息来源、信息可比性、细粒度、表征方法等维度对这些工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对比分析,并介绍了工具对协作过程、群体绩效和个人绩效三方面的影响。最后基于文献分析的结果,从信息可比性和人机协同两方面提出了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知 群体感知工具 CSCL 学习投入度 学习分析可视化
下载PDF
从身体感知到机器感知——数字化时代下感知形式的嬗变 被引量:10
12
作者 蓝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20,共8页
人类主体的构建依赖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通过感知,我们将客观世界的材料构成为一个周围世界。不过,由我们构成的周围世界,在人类历史的变迁中会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原初依赖于身体的直接感知,从而建立起身体性的周围世界。在利用工... 人类主体的构建依赖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通过感知,我们将客观世界的材料构成为一个周围世界。不过,由我们构成的周围世界,在人类历史的变迁中会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原初依赖于身体的直接感知,从而建立起身体性的周围世界。在利用工具的过程中,我们的感知随着工具范围的扩大形成了工具感知。在斯蒂格勒那里,工具感知是人类器官的外化,弥补着人类身体的自然缺陷。而在数字化和智能算法的时代里,数据的监控和收集直接绕过了我们的身体感知,形成了巨大的传播和交换网络,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了不依赖于人类身体的机器感知。由于机器感知的出现,人类主体形态必须走出孤立的身体,与外在的数据痕迹一起构成新的外主体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感知 工具感知 机器感知 数字化
下载PDF
姿态感知手术工具辅助置钉脊柱侧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
13
作者 施新革 吴肖南 +4 位作者 胡巍然 马浩浩 廖文胜 谢莹 高延征 《手术电子杂志》 2022年第5期9-10,共2页
姿态感知手术工具是河南省人民医院自主研发的脊柱后路智能辅助椎弓根置钉工具,其工作原理是:(1)术前使用Renaissance等三维软件设计手术区域椎弓根螺钉的理想进钉点及置钉角度;(2)在术中采用以棘突为参考平面的实时定位标志,以脊柱的... 姿态感知手术工具是河南省人民医院自主研发的脊柱后路智能辅助椎弓根置钉工具,其工作原理是:(1)术前使用Renaissance等三维软件设计手术区域椎弓根螺钉的理想进钉点及置钉角度;(2)在术中采用以棘突为参考平面的实时定位标志,以脊柱的棘突为参考平面比对注册清零;(3)利用姿态感知手术工具实时精准还原预先设计的理想进钉点及置钉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姿态感知手术工具 脊柱侧弯 椎弓根螺钉 O臂导航
下载PDF
中职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研究
14
作者 郭梅琴 《成才之路》 2015年第11期52-53,共2页
对于中职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要从感知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自我评改的训练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全方位立体感知事物,让学生关注生活,感知细节,乐于表达,真正做到"感知到,作文来"。
关键词 感知作文 感知工具 再生感知 联想 想象 评改
下载PDF
创业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创新思维培养路径 被引量:2
15
作者 许冬梅 《科技与创新》 2021年第5期105-107,109,共4页
“双创”情境下,创业教育渐趋成熟与普及,而作为内核与基础的创新思维培养在高校尚未形成有效的模式,这制约了创业活动的创新性与可持续性。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创业思维,强调面对资源约束、不确定未来时的最佳决策,即培养在创业活动... “双创”情境下,创业教育渐趋成熟与普及,而作为内核与基础的创新思维培养在高校尚未形成有效的模式,这制约了创业活动的创新性与可持续性。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创业思维,强调面对资源约束、不确定未来时的最佳决策,即培养在创业活动中的创新思维。这需要摆脱反射脑的定势思维、养成思考脑优先的创新思维习性。创新思维是种感知-反应,通过对感知中具外显性的知觉三阶段施力,创业者可实现抑制反射脑、引导思考脑工作。因而,创业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路径可以是以创业活动为抓手,依据知觉层次嵌入适宜的感知思维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思维 知觉三阶段 感知-反应 感知思维工具
下载PDF
District Policy---Social Practice Through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scourses: How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ingle Regional Political Instrument Is Perceived, Understood and Communicated
16
作者 Heidi Engesbak Christin Tcnseth 《Sociology Study》 2012年第1期68-82,共15页
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ingle regional political instrument is perceived, understood and communicated. Designed as a regional political instrument, the Norwegian Ministry of Transport and Co... 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ingle regional political instrument is perceived, understood and communicated. Designed as a regional political instrument, the Norwegian Ministry of Transport and Communications started a pilot project: "Driver education as a part of upper secondary school in district Norway". The focal point in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how the professional participants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the project as a regional political instrument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local community, identity and local belonging. The theoretical approach is based on Giddens's actor/structure theory, while the analysis based on discourse analysis, in the analysis we separated the arguments used in the professional discourse. We detected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argument in the discourses among the professionals. In addition to the professional discourse, we became aware of a personal discourse. In both discourses the political instrument was perceived to be important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local community, create equality and maintain local identity and a sense of belong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scourses local community and identity regional policy driver educ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