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音乐生成过程与音乐主体的感知方式 |
沈亚丹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7 |
8
|
|
2
|
论苏童早期小说的感知方式 |
翟兴娥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3
|
寻找纯粹:李琦诗歌感知方式的选择 |
罗振亚
|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4
|
性别差异对城市感知方式的影响分析 |
熊鹏
张阳生
|
《四川建筑》
|
2012 |
0 |
|
5
|
书法艺术感知方式的变化 |
胡抗美
|
《中国书画》
|
2019 |
0 |
|
6
|
从感知方式浅析视觉符号创意的方法 |
顾燕
|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
|
2010 |
0 |
|
7
|
城市的另一种感知方式 |
孙信茹
|
《中华建设》
|
2017 |
0 |
|
8
|
个人的在场:公共艺术中感知方式的转变 |
王心诚
|
《艺术市场》
|
2024 |
0 |
|
9
|
灵韵的消逝与技术复制时代感知方式的变迁——本雅明“灵韵”概念重新解读 |
廖金英
|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7
|
|
10
|
两种音乐感知方式和宫调体系中的两个系统——再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的“宫调” |
陈应时
|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11
|
虚拟与现实——电影与环境设计时空感知方式的比较 |
王晓辉
齐伟民
|
《艺术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2
|
来自黄土地上的诗性沉思与民风体验——浅说西部诗人付兴奎诗歌独特的审美感知方式 |
张文杰
|
《作家》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3
|
数字时代的感知方式与文学书写 |
陈霖
|
《艺术评论》
|
2021 |
0 |
|
14
|
当代中国人物画图像传输与视觉感知方式研究 |
莫鸣
刘亚璋
|
《艺术教育》
|
2010 |
0 |
|
15
|
诗的感知方式与抒情——评诗集《初恋的红峡谷》 |
汤世杰
|
《民族文学》
|
1991 |
0 |
|
16
|
支付方式与产品感知 |
|
《广告主》
|
2012 |
0 |
|
17
|
虚拟旅行与感知变迁:一种中国早期电影观看经验及其文化内涵 |
张一玮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2015 |
2
|
|
18
|
网络时代思维方式的变革 |
田建华
|
《新疆社会科学》
|
2003 |
2
|
|
19
|
民俗主体的意义建构 |
王雨铭
|
《文化产业》
|
2024 |
0 |
|
20
|
顾客参与一定会导致顾客满意吗——顾客自律倾向及参与方式的一致性对满意度的影响 |
汪涛
望海军
|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
2008 |
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