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感中感觉挪移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凯 林鸿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0-23,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明确通感中感觉挪移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路径,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产品通感设计的理论研究,并指导设计的创新实践。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从感觉挪移的特征、产生基础、应用路径等维度,探析感觉挪移在产品设计中的... 目的通过研究明确通感中感觉挪移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路径,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产品通感设计的理论研究,并指导设计的创新实践。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从感觉挪移的特征、产生基础、应用路径等维度,探析感觉挪移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结论进一步梳理了感觉挪移与通感设计中其他表现形式的关系,阐述了通感产生的生理、心理基础。同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感觉挪移在产品创新设计应用中基于感知关联、认知经验和情感共鸣的3个主要路径。感觉挪移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作用于用户的信息获取、加工、反馈等过程,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体验,为当代产品设计的创新提供独特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感 感觉 产品设计
下载PDF
基于感觉挪移的食器设计流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枭栩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1年第2期160-163,共4页
以食器为例,探究感觉挪移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以拓宽食器设计思路为目标,对感觉挪移进行理论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感觉挪移应用在产品设计中的产生条件:感知关联、认知经验、情感共鸣;并提炼感觉挪移在设计中的构建原则:触发性原则... 以食器为例,探究感觉挪移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以拓宽食器设计思路为目标,对感觉挪移进行理论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感觉挪移应用在产品设计中的产生条件:感知关联、认知经验、情感共鸣;并提炼感觉挪移在设计中的构建原则:触发性原则、关联性原则、共鸣性原则。基于感觉挪移应用在设计中的产生条件及构建原则,提出感觉挪移在设计中的流程,为食器设计提供以用户通过食器感知对食物感知体验发生改变的新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器设计 感觉 构建原则 设计流程
下载PDF
诗歌创作中的感觉变形
3
作者 周珩 《韩山师专学报》 1994年第2期65-66,72,共3页
感觉变形是现代诗歌创作中广泛运用的一种技巧,但理论上研究不多,为了引起注意,本文着重例解其中有关感觉的挪移、幻觉和错觉等几种的内涵、特点。
关键词 感觉的挪 幻觉 错觉
下载PDF
移觉修辞格之浅见
4
作者 翟丽莉 《朝阳师专学报》 1995年第2期18-21,共4页
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情况,描写人的感官常常是“五官不分”,出现合情但不合理的“官能错乱”,如声音有形状,形状有声音,泉水飘香味,香味有色彩.这种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但在文艺作品中却合理地存在.这种感觉挪移... 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情况,描写人的感官常常是“五官不分”,出现合情但不合理的“官能错乱”,如声音有形状,形状有声音,泉水飘香味,香味有色彩.这种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但在文艺作品中却合理地存在.这种感觉挪移现象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语言学家称之为“移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格 艺术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 现实生活 修辞方式 感觉 文艺作品
下载PDF
钱锺书《通感》与Synaesthesie艺术修辞特色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潮 吴伟英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8-72,共5页
该文自钱锺书《通感》入手,从中西方文论、诗作、音韵、移借、沟通等新视角对通感现象加以探索,以期对通感艺术修辞特色的研究成果能带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关键词 通感修辞 英诗音调 感觉移借
下载PDF
论“语—图”互文中的“联觉同构” 被引量:5
6
作者 张玉勤 刘君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2-137,共6页
"语—图"互文作为当前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语言与图像虽为异质符号,却具备相同的心理机制、情感基础和运思方式,进而产生共同的"力"的式样和异形同构的审美体验,即"联觉同... "语—图"互文作为当前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语言与图像虽为异质符号,却具备相同的心理机制、情感基础和运思方式,进而产生共同的"力"的式样和异形同构的审美体验,即"联觉同构"。"联觉同构"是构成"语—图"互文的基础、动因和根本,是"语—图"互文话语体系中的重要关键词。"意象撷取"是从语象到图像(化语成图)、图像到像语(化图成语)的重要关节点,也是语图互通互文的惯用策略;"感觉移借"使得原本属于不同表意系统的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实现了互通和转换,从而构成"语—图"互文的内在逻辑;"统觉效应"不仅使得语言和图像之间的比较成为可能,同时还形成"异质同构"和"语图合围"的表意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图”互文 联觉同构 意象撷取 感觉移借 统觉效应
下载PDF
通感在儿童艺术教育中的运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匡代军 王琼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8-10,22,共4页
根据综合艺术教育的观点,儿童艺术教育多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其多种感觉体验建构在"通感"基础之上,巧妙地运用"通感联想",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关键词 通感 儿童 艺术教育 感觉
下载PDF
灵心妙悟感而遂通——读陈育德教授的《灵心妙悟——艺术通感论》
8
作者 朱志荣 许醴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00-301,共2页
陈育德教授的《灵心妙悟———艺术通感论》耗费十余年的心血,对艺术通感问题进行了研究。作者以"心统五觉,六根互用"为基点,认为"艺术是向人的全部感觉开放的",突破了将通感界定为五官感觉之间的挪移和沟通的流行... 陈育德教授的《灵心妙悟———艺术通感论》耗费十余年的心血,对艺术通感问题进行了研究。作者以"心统五觉,六根互用"为基点,认为"艺术是向人的全部感觉开放的",突破了将通感界定为五官感觉之间的挪移和沟通的流行看法,并将之区分为"感觉挪移"、"表象叠加"、"意象互通"三种类型,对通感进行了心理结构分析。书中立足于中国传统的通感思想资源和艺术实践,在中西融通、综合比较中建构了中国特色的艺术通感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根互用 感觉 表象叠加 意象互通
下载PDF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联觉的有效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高燕婷 《江苏教育(小学教学)》 2012年第3期43-44,共2页
什么是“联觉”?心理学上,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过程或心理机制称为“联觉”(Synesthesia)。“联觉”在生理学上称为伴生感觉或共感觉,也译成“通感”,“感觉挪移”的意思。
关键词 音乐欣赏教学 联觉 有效应用 感觉 小学 心理机制 心理过程 “通感”
下载PDF
灵心妙悟 感而遂通──论艺术通感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育德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383-388,共6页
通感是多种感觉经验综合的心理现象,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产物。要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反对通感阐释中的唯心主义、神秘主义。通感可分为三种类型─—感觉挪移、多觉应和、意象互通。通感有着特殊的审美效应,对于形成整体的审美体... 通感是多种感觉经验综合的心理现象,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产物。要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反对通感阐释中的唯心主义、神秘主义。通感可分为三种类型─—感觉挪移、多觉应和、意象互通。通感有着特殊的审美效应,对于形成整体的审美体验、创造虚实相生、无理而妙的艺术境界以及各类艺术之间的融通、互用起着重要作用。艺术家丰厚的生活积累和多种感觉能力的和谐发展,是发挥通感审美效应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通感 审美效应 感觉 多觉应和 意象互通
全文增补中
感官交融 深层领悟
11
作者 何元田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6年第12期55-55,共1页
通感是建立在感觉移借和丰富联想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之上的,是一种五官功能出现互相沟通转化的现象。在感觉转移过程中,个体感受得到强化的同时,审美领域得以拓宽,审美能力得以提升。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的通感培养提升个体的审美能力以... 通感是建立在感觉移借和丰富联想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之上的,是一种五官功能出现互相沟通转化的现象。在感觉转移过程中,个体感受得到强化的同时,审美领域得以拓宽,审美能力得以提升。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的通感培养提升个体的审美能力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深层次的音乐欣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官 领悟 审美能力 感觉移借 个体感受 音乐欣赏 心理基础 情感体验
下载PDF
从“红杏枝头春意闹”说开去——浅谈英汉语中的“通感”现象
12
作者 薛晓萍 《龙岩师专学报》 2002年第1期72-72,82,共2页
“通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对“通感”这一现象及其使用领域进行实例分析,说明了“通感”在表现文学艺术方面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通感 修辞手法 比较 英语 汉语 感觉移借 文学艺术 "红杏枝头春意闹"
下载PDF
通感刍议
13
作者 窦宪民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7年第2期43-44,共2页
通感也叫'移觉'或感觉移借。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觉器官都能彼此勾通起来加以描绘,从而产生一种奇妙的美感。这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的领域绝不是相互绝缘的,而是灵犀相通的... 通感也叫'移觉'或感觉移借。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觉器官都能彼此勾通起来加以描绘,从而产生一种奇妙的美感。这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的领域绝不是相互绝缘的,而是灵犀相通的。那么,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作用于读者各种感官上的感受,当然也能彼此打通。这种现象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就是'通感'、'移觉'或'感觉移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感 感觉移借 文学作品 修辞格
下载PDF
“通感”与语义演变规律——国外研究成果介绍 被引量:11
14
作者 於宁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89年第6期32-33,共2页
“通感”,简单地说,就是“感觉挪移”,本是一种心理现象。对这种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就产生了“通感”的语言现象。有些表示某种感觉的词语,由于经常被用来描述他种感觉,久而久之便获得了表示他种感觉的意义,从而形成了词义的引审... “通感”,简单地说,就是“感觉挪移”,本是一种心理现象。对这种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就产生了“通感”的语言现象。有些表示某种感觉的词语,由于经常被用来描述他种感觉,久而久之便获得了表示他种感觉的意义,从而形成了词义的引审和扩展。无论是从语义学还是修辞学的角度,把握这种词义引申和扩展的规律都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感” 成果介绍 国外研究 语义演变 规律 感觉 心理现象 词义引申
下载PDF
鼻里闻声 耳中见色──浅谈通感的心理机制 被引量:4
15
作者 史琼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9年第5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心理机制 接受者 修辞文本 得其所 耳中 主观心理 《荷塘月色》 感觉的挪 朱自清散文 存在性
下载PDF
通感在摄影艺术中的呈现与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索久林 《中国文艺评论》 2015年第3期27-34,共8页
通感,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也生活在通感中。通感是个广义的概念,具体地可以分为生理层面、生活(科学)层面、艺术层面三种通感现象。生理层面的感觉互通,是本能的,原发的;生活层面的感觉互通,反映一般的生活内容和事... 通感,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也生活在通感中。通感是个广义的概念,具体地可以分为生理层面、生活(科学)层面、艺术层面三种通感现象。生理层面的感觉互通,是本能的,原发的;生活层面的感觉互通,反映一般的生活内容和事物的自然现象,用于一般的生活行为和科学活动;艺术层面的感觉互通,是一种艺术审美行为,反映人们的审美创造活动。通感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感是人类正常的生理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通感 理论研究 科学研究 美术家 摄影家 抽象主义绘画 摄影艺术理论 摄影艺术创作 现代主义摄影 感觉他涉 感觉 文学创作 诗歌创作
下载PDF
幼儿早期玩泥与涂鸦表达的艺术通感 被引量:2
17
作者 许大梅 《早期教育(家教·亲子共玩)》 2013年第9期4-5,共2页
通感又称通觉、联觉、移觉或连带感觉,是指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感觉挪移、转化、渗透、互通的心理过程。艺术通感是通感在艺术制作中的具体体现,指的是能对各种艺术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笔者在对1-3岁幼儿早期玩泥与... 通感又称通觉、联觉、移觉或连带感觉,是指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感觉挪移、转化、渗透、互通的心理过程。艺术通感是通感在艺术制作中的具体体现,指的是能对各种艺术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笔者在对1-3岁幼儿早期玩泥与涂鸦造型的同步观察与分析中,发现了这两种本来就有着亲姻关系的造型语言竟表达出了幼儿对艺术的通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通感 幼儿 涂鸦 早期 感觉 造型语言 心理过程 触类旁通
下载PDF
通感与诗歌艺术探析
18
作者 周建华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64-67,共4页
通感对诗歌创作与欣赏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古今中外优秀诗作为例 ,论述通感的内蕴、生成。
关键词 通感 诗歌艺术 感觉 表象联想 意象感通
下载PDF
连通现象简论
19
作者 罗奇红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1987年第3期46-50,共5页
从语法角度来说,词语都有一定的搭配关系,有的是语义本身的限制,有的是习惯上这么用。如果违背了这种比较固定的组合关系,就是搭配不当。但在实际语言运用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有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就是词语打破常规。
关键词 辞格 搭配关系 通感 美感 拈连 感觉 感觉他涉 潜喻
下载PDF
通感与口语
20
作者 高立勇 《西北职教》 2004年第1期52-52,共1页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指用甲感觉比喻乙感觉,语言学术语就叫感觉挪移。
关键词 通感 口语 感觉 《荷塘月色》 修辞手法 通感 中学 语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