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感通本体论——《周易》人文世界的本源构成
被引量:2
- 1
-
-
作者
王堃
-
机构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
-
出处
《思想与文化》
2019年第1期241-253,共13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儒家女性伦理研究”(16CZX033).
-
文摘
《周易》蕴含儒家本体论建构。形而上的阴阳感通奠基于男女的身体共在,而阴阳感通可以充实为人我感通的伦理世界。本源的男女感通—形而上的阴阳感通—形而下的人我感通,这三个层级之间存在着依次扩充的关系。"感通"层层递推的扩充,构成了《周易》的"感通本体论"。
-
关键词
感通本体论
阴阳感通
男女感通
人我感通
-
Keywords
the metaphysics of intuitional communication
intui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
intui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male and the female
intui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go and the other
-
分类号
B26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尋索後“後現代”的儒家哲學方向
- 2
-
-
作者
梁燕城
-
机构
不详
-
出处
《诸子学刊》
2015年第2期155-169,共15页
-
文摘
'後現代'這理念,一是具爾(Bell)從社會科學角度提出的所謂'後工業社會'(Post-industrial Society),一指現代以後的'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是哲學、藝術與文化角度所謂的'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指對現代文化加以批判和'解構'的文化運動。從中國哲學回應後現代主義,出路當是建立一'感通宇宙',强調多元並存的一切文化和思想之間,仍有感通,感通是一切和諧並存的條件,這使儒學為一切和諧溝立下基本條件。古今儒學的資源中一是朱熹思想,他説'心之所以為用,感而遂通者也'。心體寂然至善,其發用則開放感通,可在後現代尋索感通其他並行文化與思想之道,而為溝通立基礎。二是唐君毅,提出多元感通的本體論,而建立了一個感通的宇宙,這在唐先生則稱為'性情的形而上學'。三是成中英提出'本體—詮釋學','存在'與'方法'互動,及'知'與'行'的互動,構成了不斷開放和豐富化的過程,加上對先見的批判反省,及整體與部分兼重的理解,使任何不同思想和文化均有各自獨立性和多元性,但同時亦不同思想與文化立下溝通的基礎,以開放方式,攝入其他存有本體的思想,而建立'我—你'模式的相互理解,形成我與你的互相開放。
-
关键词
後現代
後工業社會
並行學
解構
詮釋
感通
感通本體論
本體詮釋學
-
分类号
B26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