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翻译视角下的《曲江集》的文化意象和意蕴的翻译——以张九龄的《感遇其一》的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为例
1
作者 梁淑英 《疯狂英语(理论版)》 2017年第2期171-173,共3页
张九龄的《曲江集》享有诗坛盛名,其作品的英译版本呈现百花齐放之势,《感遇其一》尤受到众多英译者的喜爱和翻译尝试。文化翻译从文化意象的角度研究该诗的"兰"、"桂"、"草木"等"贤人君子"的... 张九龄的《曲江集》享有诗坛盛名,其作品的英译版本呈现百花齐放之势,《感遇其一》尤受到众多英译者的喜爱和翻译尝试。文化翻译从文化意象的角度研究该诗的"兰"、"桂"、"草木"等"贤人君子"的喻指,从而探讨该诗各英译本是否准确传达原诗的文化意蕴。选取该诗的两个英译本做平行对比研究,讨论原诗的丰富内涵和独特意蕴是否向英语读者传递了中国文化的情怀情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翻译视角 张九龄 曲江集 感遇其一 译本对比
下载PDF
文化翻译视角下的《曲江集》的文化意象和意蕴的翻译——以张九龄的《感遇其一》的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为例
2
作者 梁淑英 《疯狂英语(理论版)》 2017年第3期139-141,共3页
张九龄的《曲江集》享有诗坛盛名,其作品的英译版本呈现百花齐放之势,《感遇其一》尤受到众多英译者的喜爱和翻译尝试。文化翻译从文化意象的角度研究该诗的"兰""桂""草木"等"贤人君子"的喻指... 张九龄的《曲江集》享有诗坛盛名,其作品的英译版本呈现百花齐放之势,《感遇其一》尤受到众多英译者的喜爱和翻译尝试。文化翻译从文化意象的角度研究该诗的"兰""桂""草木"等"贤人君子"的喻指,从而探讨该诗各英译本是否准确传达原诗的文化意蕴。选取该诗的两个英译本做平行对比研究,讨论原诗的丰富内涵和独特意蕴是否向英语读者传递了中国文化的情怀情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翻译视角 张九龄 《曲江集》 感遇其一 译本对比
下载PDF
复与变:陈子昂、张九龄《感遇》组诗比较研究
3
作者 黎京焱 《焦作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6-23,共8页
在咏怀系列脉络中,陈子昂与张九龄均为承上启下的人物。学术界有关陈、张二人的对比研究主要集中于其诗歌内容的阐述上,除了诗歌中的情感抒写以及美学意涵之外,还包括二人思想体系差异的情况,而在“咏怀祖师”阮籍对二人的影响方面未受... 在咏怀系列脉络中,陈子昂与张九龄均为承上启下的人物。学术界有关陈、张二人的对比研究主要集中于其诗歌内容的阐述上,除了诗歌中的情感抒写以及美学意涵之外,还包括二人思想体系差异的情况,而在“咏怀祖师”阮籍对二人的影响方面未受到太多注意。本文意图将二者的作品放在阮籍咏怀诗脉络之下,探究其在题材、表现手法、结构和内涵方面的异同,以加深对两位诗人及其作品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阮籍 咏怀诗 陈子昂 张九龄 感遇
下载PDF
以己注骚,以骚注己——论谢济世《离骚解》的“感遇情结” 被引量:2
4
作者 施仲贞 张琰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9-133,共5页
谢济世的《离骚解》在清代纷繁的楚辞注疏中不同于其他众多注本,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与个性色彩,始终萦绕着浓郁而独特的"感遇情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谢济世"以己注骚",用自己的忠贞之心为独特的注疏视角... 谢济世的《离骚解》在清代纷繁的楚辞注疏中不同于其他众多注本,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与个性色彩,始终萦绕着浓郁而独特的"感遇情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谢济世"以己注骚",用自己的忠贞之心为独特的注疏视角,所见所得颇具独特创见,既由己推人,断定且坚信凭屈原忠义大节,定不能背君而"去国",并以此作为解读《离骚》的推理前提和论证依据;又"落实"文本注疏,以"现实化"的内容和形式,解读《离骚》"超现实"的想象。另一方面,谢济世"以骚注己",这种解读方式有着特定而深厚的形成机制;"以骚注己"具体表现在谢济世通过注解《离骚》,感怀自身坎坷"身世",表达爱国怀忠情志,并隐喻自身对于现实政治和出路的思索与探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济世 《离骚解》 楚辞 《离骚》 感遇情结
下载PDF
陈子昂《感遇》诗与《庄子》的哲学关联 被引量:3
5
作者 鲍鹏山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3-82,共10页
从"感遇"的释义出发,从客体和由客体所激发的主观情怀两个层面,对陈子昂《感遇》诗38首的内容和艺术进行深入剖析。在这组诗歌中,诗歌意象往往直接沿用哲学概念,这些概念及其哲学旨归与《庄子》有着几乎一致的出处,显示了这... 从"感遇"的释义出发,从客体和由客体所激发的主观情怀两个层面,对陈子昂《感遇》诗38首的内容和艺术进行深入剖析。在这组诗歌中,诗歌意象往往直接沿用哲学概念,这些概念及其哲学旨归与《庄子》有着几乎一致的出处,显示了这组影响与争议巨大的诗歌与《庄子》之间的深刻的哲学关联。陈子昂在感知和感叹天道、世道这样巨大而不可抗拒的对象时,采用的是《庄子》"道观"的方式,从而使得个人及其托身的有限空间与巨大而无限的对象之间产生一种可能的联接,形成强烈的反差,使这组诗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庄子》是诗意的哲学,《感遇》是哲学化的诗歌,采用哲学概念充当诗歌意象,其艺术感染力不是来自于文学意象的感性魅力,而是来自于对天道、人生和自我生命的哲学感喟。《庄子》和《感遇》,在许多地方呈现出相当的同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陈子昂 感遇 诗化哲学
下载PDF
陈子昂《感遇诗》审美情趣初探 被引量:2
6
作者 羊玉祥 《天府新论》 1988年第5期92-97,共6页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他不仅提出了现实主义的诗歌革新的主张,而且以自己的创作,特别是三十八首《感遇诗》,实践了自己的主张。理论是诗人匠心的概括,诗歌是诗人艺术的珍品,他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树立...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他不仅提出了现实主义的诗歌革新的主张,而且以自己的创作,特别是三十八首《感遇诗》,实践了自己的主张。理论是诗人匠心的概括,诗歌是诗人艺术的珍品,他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树立了榜样。且不说唐诗大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深受其影响,就是一般名家,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乃至同时代的沈佺期、宋之问,也受过他的沾溉。那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遇诗》 陈子昂 审美情趣 现实主义 美学思想 诗歌革新 王昌龄 先驱者 唐诗 杜甫
下载PDF
解读陈子昂《感遇》之“明月楼”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永源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84-185,共2页
唐代诗人陈子昂<感遇>组诗三十四:'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每愤胡兵人,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候... 唐代诗人陈子昂<感遇>组诗三十四:'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每愤胡兵人,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候.'这首诗每两句一层意思,写幽燕客被役边州、久戍不归、思乡念亲、慷慨卫国、最终有功不赏的遭遇.这首诗三四两句中的'亭''楼',社科院文研所编的<唐诗选>解释'同指防边军士的住所,即戍楼.'马茂元<唐诗选>解释:'亭上二句写月明之夜,征人在戍楼上远望而生哀.'程千帆、沈祖棻<古诗今选>也认为'亭,边境上的戍楼,也就是下文‘明月楼'的楼.'彭庆生<陈子昂诗注>:'明月楼,谓明月所照之楼,此指亭上戍楼.'细细玩味,'亭'和'楼'是有区别的:'亭'是就'幽燕客'来说的,而'楼'是就故乡亲人来说的,指故乡的闺楼、或者说是楼中的思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遇 陈子昂 明月 解读 唐代诗人 幽燕 组诗 故乡 思乡
下载PDF
论张九龄感遇诗中的比兴手法 被引量:3
8
作者 杭勇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8年第10期120-122,共3页
张九龄是初盛唐之际,继陈子昂之后又一个大力创作感遇诗的诗人,他的感遇诗主要包括《杂诗》五首和《感遇诗》十二首。这些感遇诗成功地运用了屈原以来的比兴手法——香草美人的传统,在初盛唐之际的诗坛上独具特色,体现了他对传统诗歌艺... 张九龄是初盛唐之际,继陈子昂之后又一个大力创作感遇诗的诗人,他的感遇诗主要包括《杂诗》五首和《感遇诗》十二首。这些感遇诗成功地运用了屈原以来的比兴手法——香草美人的传统,在初盛唐之际的诗坛上独具特色,体现了他对传统诗歌艺术的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九龄 感遇 比兴手法
下载PDF
从陈子昂《感遇诗》中的意象看其对阮籍《咏怀诗》的继承与革新 被引量:2
9
作者 董素贞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2期8-10,共3页
从时间意象、自然风景、飞鸟意象方面探讨陈子昂《感遇诗》对阮籍《咏怀诗》的继承和革新。一个是在为生命忧 ,一个是在替社会悲 ,这在他们的诗歌中表现得很明显。
关键词 陈子昂 感遇诗》 意象 阮籍 《咏怀诗》 创新
下载PDF
儒家诗教观视域下的陈子昂感遇诗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倩 《科教导刊》 2018年第8期146-148,共3页
陈子昂继承了儒家诗教观的传统,标举"兴寄"与"风雅"作为诗文的主要理论指导与功能表现,试图将六朝绮靡文风恢复到具有诗教功能的儒家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在这样的文学观的指导下,陈子昂创作了一系列感遇诗,以针对其... 陈子昂继承了儒家诗教观的传统,标举"兴寄"与"风雅"作为诗文的主要理论指导与功能表现,试图将六朝绮靡文风恢复到具有诗教功能的儒家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在这样的文学观的指导下,陈子昂创作了一系列感遇诗,以针对其现实问题,表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诗教观 陈子昂 感遇
下载PDF
从十万卷楼抄本《章学诚全集·士习》看《文史通义·感遇》的文本写定
11
作者 李成晴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3-128,共6页
嘉业堂刻《章氏遗书》本《文史通义》标注有目无文的《士习》一篇,其实并未逸失。《士习》篇最早由周作人从十万卷楼抄本《实斋全集》中发现,并刊布在《国立华北编译馆馆刊》1943年第2卷第5期的开卷第一篇。由于时值日本侵华,且《馆刊... 嘉业堂刻《章氏遗书》本《文史通义》标注有目无文的《士习》一篇,其实并未逸失。《士习》篇最早由周作人从十万卷楼抄本《实斋全集》中发现,并刊布在《国立华北编译馆馆刊》1943年第2卷第5期的开卷第一篇。由于时值日本侵华,且《馆刊》流通不广,这一发现并未引起学界的注意。十万卷楼抄本《实斋全集》今藏国家图书馆,经查阅,《士习》篇确实保存在第5册之中。《士习》并非如周作人跋语所说是《文史通义》内篇《知难》的初稿,而是《感遇》篇的初稿。通过《感遇》与《士习》16则歧异文句的文本比勘,可微观考察章学诚对著述删润写定的不同形式,并进而体察章氏学术思想与行止心境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习》 感遇 《文史通义》 章学诚 周作人 初稿
下载PDF
张九龄《感遇其四》、《感遇十二》的英译本研究
12
作者 梁淑英 《韶关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05-108,共4页
张九龄罢相后创作了不朽诗篇《感遇》十二首。从文化翻译视角可探寻张九龄诗作的翻译意象和意蕴:Charles Budd《感遇其四》英译涉及视角转换;Victor H Mair《感遇十二》英译体现了归化翻译可实现本土文化向外传播的可能。
关键词 张九龄 感遇其四》 感遇十二》 英译本 研究
下载PDF
文化翻译视角下《感遇其二》和《感遇其七》的英译本研究
13
作者 梁淑英 《惠州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59-62,共4页
《感遇其二》和《感遇其七》是张九龄《曲江集》中的名篇,著名的"孤清高鸟"和"江南丹橘"等文化意象皆出于此。运用文化翻译诗学的理论,分析这两篇的英译本在相关文化意象和文化意蕴的翻译策略及翻译影响,总结了张... 《感遇其二》和《感遇其七》是张九龄《曲江集》中的名篇,著名的"孤清高鸟"和"江南丹橘"等文化意象皆出于此。运用文化翻译诗学的理论,分析这两篇的英译本在相关文化意象和文化意蕴的翻译策略及翻译影响,总结了张九龄《曲江集》的选篇翻译和对外传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翻译 张九龄 《曲江集》 感遇其二》 感遇其七》
下载PDF
张九龄诗歌之意美阐释——以《感遇》(四)为例
14
作者 杨贵章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79-83,共5页
语境参数是影响语境意义辨析与生成的制约因素。观照"语境参数理论",我们差异性阐释《感遇》(四)及其英译,解读《感遇》(四)中的"孤""海"、"三珠""池潢"、"高""明&qu... 语境参数是影响语境意义辨析与生成的制约因素。观照"语境参数理论",我们差异性阐释《感遇》(四)及其英译,解读《感遇》(四)中的"孤""海"、"三珠""池潢"、"高""明""神""金丸"等微观语词的语境化嬗变语义,指出译者对唐诗意象情态的艺术表现应关注隐性参数对微观语词识解的制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参数理论 隐性参数 感遇》(四) 英译
下载PDF
朝鲜诗人申钦《次陈子昂〈感遇〉三十六首》研究——兼与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会敏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64-68,共5页
朝鲜诗人申钦所作《次陈子昂〈感遇〉三十六首》基本上继承了陈子昂《感遇》诗的主题思想,其主题集中鲜明,较之陈子昂,在主题范围上有所缩小,究之原因,根源于两人诗学主张的不同,两人诗学主张的不同也导致了两人诗歌风格的不同。另外,... 朝鲜诗人申钦所作《次陈子昂〈感遇〉三十六首》基本上继承了陈子昂《感遇》诗的主题思想,其主题集中鲜明,较之陈子昂,在主题范围上有所缩小,究之原因,根源于两人诗学主张的不同,两人诗学主张的不同也导致了两人诗歌风格的不同。另外,申钦次感遇诗继承了陈子昂感遇诗"兴寄"、"以虚字入诗"的表现手法及运用叠字、使用疑问句式的语言技巧,而且善于发现陈诗中的某些不足并加以完善,在陈子昂原诗基础上有所超越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钦 次韵诗 陈子昂 感遇
下载PDF
张九龄《感遇》诗与陈子昂《感遇》诗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艳艳 《社科纵横》 2007年第12期95-96,共2页
初唐诗风,承袭南朝齐、梁浮艳雕琢之气。"四杰"的出现,为长久凝滞的诗坛注入一股新的活力,但他们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这种面貌。然而,陈子昂的出现,才确立了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他倡导汉魏风骨,主张"兴寄",有代表... 初唐诗风,承袭南朝齐、梁浮艳雕琢之气。"四杰"的出现,为长久凝滞的诗坛注入一股新的活力,但他们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这种面貌。然而,陈子昂的出现,才确立了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他倡导汉魏风骨,主张"兴寄",有代表诗作《感遇》三十八首。其后,张九龄继承陈子昂的传统,使初、盛唐诗风大放异彩,表现在其《感遇》十二首的创作上。故后人论唐诗转变,每以陈、张并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子昂 张九龄 感遇 兴寄 比较
下载PDF
陈子昂《感遇》诗与阮籍《咏怀》诗的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文静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2期37-40,共4页
阮籍的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是抒发种种生活感慨的作品汇集。陈子昂的《感遇》诗,是感慨生平遭遇和天下大事的一组诗,共三十八首。虽然《感遇》诗继承了曹魏末期阮籍《咏怀》诗的一些余脉,但由于时代的不同以及诗人文学观念、个人遭... 阮籍的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是抒发种种生活感慨的作品汇集。陈子昂的《感遇》诗,是感慨生平遭遇和天下大事的一组诗,共三十八首。虽然《感遇》诗继承了曹魏末期阮籍《咏怀》诗的一些余脉,但由于时代的不同以及诗人文学观念、个人遭遇的差异,《感遇》诗和《咏怀》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感遇》诗和《咏怀》诗的创作背景、诗歌内容、艺术特征以及与《庄子》的关联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子昂 阮籍 感遇 《咏怀》 比较
下载PDF
陈子昂张九龄《感遇》诗比较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慧慧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2期77-81,共5页
张九龄的《感遇》诗是对陈子昂《感遇》诗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有广泛和狭窄之不同,在艺术手法上有"兴寄"和"比兴"之差异,在诗风上有古奥和蕴藉之别,语言上又有质直朴素和清新秀丽之分。导致这些... 张九龄的《感遇》诗是对陈子昂《感遇》诗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有广泛和狭窄之不同,在艺术手法上有"兴寄"和"比兴"之差异,在诗风上有古奥和蕴藉之别,语言上又有质直朴素和清新秀丽之分。导致这些区别的原因主要是他们人生经历、仕宦沉浮、文学思想以及个人人格上的差异。他们的《感遇》诗影响了盛唐诗人的诗歌创作,为"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歌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子昂 张九龄 感遇 比较
下载PDF
论陈子昂《感遇》诗的社会意识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宗褔 熊刚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1期69-73,共5页
陈子昂不仅是唐代杰出诗人,同时也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与儒家"安人"、"保和"思想一致。诗人将政治家的身份带入诗歌创作,对武后时期弊政的深刻揭露与尖锐批判,使其《感遇》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 陈子昂不仅是唐代杰出诗人,同时也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与儒家"安人"、"保和"思想一致。诗人将政治家的身份带入诗歌创作,对武后时期弊政的深刻揭露与尖锐批判,使其《感遇》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识,在当时的恐怖政治中显得尤为可贵,这与诗人独立的人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子昂 感遇 社会意识 弊政 揭露与批判 独立人格
下载PDF
从感遇诗看陈子昂对武周王朝的态度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菡 《柳州师专学报》 2000年第2期38-40,共3页
通过《感遇诗》中部分作品 ,分析了陈子昂对武后个人和武周王朝的矛盾态度 ,赋予他儒家正统思想和用世思想相结合的矛盾统一体的含义。
关键词 感遇诗》 武周王朝 陈子昂 政治态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