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低频电刺激对模拟失重后肌萎缩及肌梭传入放电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红梅 樊小力 冯雅卿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27-530,共4页
目的 观察在吊尾的不同时期 (3、7、14d)及吊尾加慢性低频电刺激 (CLFS) 14d后比目鱼肌肌梭的传入放电有何改变。方法 采用电生理技术 ,在大鼠脊髓背根分离神经细束 ,记录吊尾不同时期比目鱼肌在动静式(ramp and hold)牵拉过程中肌梭... 目的 观察在吊尾的不同时期 (3、7、14d)及吊尾加慢性低频电刺激 (CLFS) 14d后比目鱼肌肌梭的传入放电有何改变。方法 采用电生理技术 ,在大鼠脊髓背根分离神经细束 ,记录吊尾不同时期比目鱼肌在动静式(ramp and hold)牵拉过程中肌梭的传入放电 ,以及吊尾加CLFS 14d后肌梭传入放电的变化。结果 ①模拟失重14d后 ,比目鱼肌发生明显的萎缩 ,比目鱼肌湿重体重比由吊尾前的 38.8(mg·10 0 g- 1 )降低到 2 3.1,而吊尾加CLFS 14d后比目鱼肌湿重体重比仅下降到 32 .5 ,表明CLFS可有效的防止模拟失重所造成的肌萎缩。②模拟失重 14d后 ,比目鱼肌肌梭的传入放电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 ,而吊尾加CLFS 14d后 ,肌梭传入放电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与单纯吊尾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模拟失重可引起肌肉萎缩及肌梭的传入放电减少 ,而慢性低频电刺激可以部分地对抗这些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低频电刺激 模拟失重 肌萎缩 肌梭 比目鱼肌 ramp-and-hold牵拉
下载PDF
超低频复合生理频率慢性电刺激治疗稳定期COPD疗效观察 被引量:8
2
作者 曹洪丽 刘自金 +2 位作者 姜宏英 郑海彬 席家宁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40期57-59,共3页
目的观察超低频复合生理频率慢性电刺激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方法稳定期COPD患者60例,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接受超低频(2. 5Hz)复合生理频率(40 Hz)进行体外膈肌起搏治疗... 目的观察超低频复合生理频率慢性电刺激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方法稳定期COPD患者60例,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接受超低频(2. 5Hz)复合生理频率(40 Hz)进行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生理频率(40 Hz)体外膈肌起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org疲劳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卡氏(KPS)评分、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氧分压(Pa 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比值(FEV1%)及最大呼气中段量(MMEF)]。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6 min步行试验、Borg疲劳评分、CAT评分、KPS评分、动脉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6 min步行距离、KPS评分高于对照组,Borg疲劳评分、CAT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 05)。治疗后治疗组Pa O2、Sa O2高于对照组(P均<0. 05)。治疗后治疗组FEV1/FVC、FEV1%高于对照组(P均<0. 05)。结论超低频复合生理频率慢性电刺激治疗可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临床症状及肺功能血气指标,改善患者缺氧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复合生理频率慢性刺激 体外膈肌起搏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