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4篇文章
< 1 2 1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41单克隆抗体建立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小鼠模型失败的初步分析
1
作者 张珺 朱瑞芳 +6 位作者 吕亚茹 李若兰 张淑文 力娜 宋凯 曾靖晖 韩世范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39-1145,共7页
目的:通过向Balb/c小鼠腹腔注射不同次数和不同剂量CD41单克隆抗体(MWReg30),探究该方法能否构建出一种稳定的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模型,并在造模结束后采用党参提取液干预此模型小鼠,以明确其对造模小鼠异常血小板计数的调整作... 目的:通过向Balb/c小鼠腹腔注射不同次数和不同剂量CD41单克隆抗体(MWReg30),探究该方法能否构建出一种稳定的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模型,并在造模结束后采用党参提取液干预此模型小鼠,以明确其对造模小鼠异常血小板计数的调整作用。方法:首先,使用MWReg30的常用剂量对Balb/c小鼠建立慢性ITP模型,并在抗体注射结束后探究党参提取液对造模小鼠的影响;随后,分别对不同组别的小鼠进行MWReg30的2次注射和2倍剂量注射,明确注射次数和剂量的增加是否有助于建立慢性ITP模型。结果:向小鼠体内注射MWReg30的造模方式不能使Balb/c小鼠血小板数量长期维持低水平,并且通过增加抗体注射次数和剂量的方法也难以实现此目的。但是,MWReg30的2次注射和2倍剂量注射分别使小鼠血小板计数在抗体注射结束7 d内和14 d内反弹升高至较高水平,且低剂量党参提取液干预造模小鼠可使其异常升高的血小板数量呈现下降趋势。结论:对小鼠腹腔注射MWReg30的造模方法无法复制出稳定的慢性ITP模型,此方法能否成为一种理想的慢性ITP模型建立方式仍有待进一步证实。而增加MWReg30的注射剂量能够延长模型小鼠血小板计数低水平的维持时间;且低剂量的党参提取液可能会对造模小鼠异常升高的血小板数量起纠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CD41单克隆抗体 党参 模型构建 血小板计数
下载PDF
活血化瘀法在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辨治中的循证探索
2
作者 白玉盛 李晓征 +4 位作者 马西虎 黄志惠 吴雪琴 崔祎晢 魏建孔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9期111-113,共3页
目的:基于临床和中西医理论的整合,探索中医活血化瘀法在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循证依据。方法:结合临床总结分析中西医对ITP的病机认知,结合临床辨证和研究结果进行综合比... 目的:基于临床和中西医理论的整合,探索中医活血化瘀法在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循证依据。方法:结合临床总结分析中西医对ITP的病机认知,结合临床辨证和研究结果进行综合比照分析。结果:①慢性ITP虽然是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但是临床中仍然有发生血栓的现象,即出血与血栓的发生并存;②由中医学理论和临床辨证对ITP出血与瘀血状态的认识可知两者互为影响,验证了“离经止血,虽为清血,亦为瘀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理论;③IT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病机演化对瘀血形成的认识,提示了“久病多瘀”的证据;④中医药辨证论治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选择应用活血化瘀法,不仅有效地治疗了ITP的出血症状,而且通过活血化瘀法还能够预防血栓的发生,提供了临床疗效证据。结论:基于临床疗效和ITP病机、病程的综合分析,中医活血化瘀法在慢性甚至是难治性ITP的治疗中不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还能够预防血栓的发生,为临床广泛应用提供很好的循证依据。部分患者的血小板水平也有提升。至于提升血小板的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慢性 活血化瘀 循证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慢性及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8例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利强 马洁 +4 位作者 苏雁 周翾 杨菁 张瑞东 吴润晖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60-461,共2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慢性及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R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01-01—2010-12-3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收治的利妥昔单抗治疗的CITP/RITP病例资料,分析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共收...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慢性及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R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01-01—2010-12-3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收治的利妥昔单抗治疗的CITP/RITP病例资料,分析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共收集8例,中位年龄7.8岁(5~11岁),中位观察时间27.6周(14~52周);完全有效3例(37.5%),部分有效3例(37.5%),总有效率75%;均为早期起效,平均起效时间4.2周(3~5周);复发1例(16.7%)。使用中无明显不良反应,1例在结束治疗后3周出现曲霉菌性肺炎,1例在结束治疗后4周出现卡氏肺囊虫肺炎。结论儿童CITP/RITP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有一定疗效。用药中不良反应轻微,用药后需注意深部真菌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对近期很少使用丙种球蛋白但较长时间服用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且对利妥昔单抗反应不佳的患儿,需更加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慢性及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利妥昔单抗 曲霉菌性肺炎 卡化肺囊虫肺炎
原文传递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慢性化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卞秋涵 周小帅 +8 位作者 金皎 黄璟 马健娟 王顶环 周明香 周曼 张芬莉 姚正联 杨小燕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183-1190,共8页
目的探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慢性化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280例ITP患儿据病程分为慢性ITP(cITP,病程>12个月,n=67)组和非cITP组[含新诊断ITP(nITP,病程<3个月,n=159)和持续性ITP(pITP),病程为3~12个月,n=54],收集2... 目的探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慢性化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280例ITP患儿据病程分为慢性ITP(cITP,病程>12个月,n=67)组和非cITP组[含新诊断ITP(nITP,病程<3个月,n=159)和持续性ITP(pITP),病程为3~12个月,n=54],收集2组患儿一般资料(性别、起病年龄、发病季节、发病前有无感染史、出血方式、住院日期及病程、治疗方案等),抽取外周血检测初诊和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ALC)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采用Luminex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血小板抗体的强度和特异性,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明胶颗粒凝集法定量检测血清抗核抗体(ANA)和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采用酶联免疫法和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Epstein-Barr(EB)病毒、巨细胞病毒的抗体及DNA水平;采集ITP患儿骨髓涂片,镜检计数原始、幼稚、颗粒、产板巨核细胞及裸核数目;有明显出血表现ITP患儿行激素、静注免疫球蛋白(IVIG)及激素+IVIG治疗,检测治疗1周时出血情况、血小板数、评估治疗效果;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TP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独立影响因素对ITP慢性化的预测价值。结果280例ITP患儿中男女比为1.28∶1,诊断中位年龄为2岁9月,cITP患儿男女比为1.39∶1,慢性化率23.9%,男性与女性患儿慢性化率分别为24.8%和22.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3,P=0.686);cITP组学龄期ITP患儿慢性化率最高(48.9%);初诊血小板计数、初诊淋巴细胞绝对值(ALC)、起病年龄、前驱感染、出血方式与儿童ITP的预后相关(P<0.05);激素+IVIG治疗的ITP患儿慢性化率最高(31.4%);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初诊ALC、起病年龄、出血方式是儿童ITP进展为慢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经ROC分析,初诊ALC(最佳截点值2.52×10^(9)/L)、起病年龄及出血方式预测ITP慢性化的AUC分别为0.739、0.707及0.544,3者联合ROC曲线的AUC为0.769、敏感性为62.7%及特异性为80.8%。结论ITP在幼儿期患病率高,感染是ITP在儿童时期发病的重要诱因;起病年龄、出血方式、初诊ALC可作为初次发病时判断ITP预后的指标,3者联合对cITP的预测价值更大;cITP组患儿对糖皮质激素反应低下或无反应,需要依赖于其他二线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影响因素 预后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慢性 早期预测
下载PDF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
5
作者 刘嘉榆 黄方 郝思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7-290,共4页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十分罕见。该文报告1例采用维奈克拉联合瑞帕妥单抗(一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及海曲泊帕治疗CMML合并ITP患者的临床资...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十分罕见。该文报告1例采用维奈克拉联合瑞帕妥单抗(一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及海曲泊帕治疗CMML合并ITP患者的临床资料。CMML和ITP的共存机制需要进一步明确。维奈克拉联合抗CD20单抗及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可能是治疗该合并症的有效策略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维奈克拉 海曲泊帕 瑞帕妥单抗
下载PDF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BLyS及其受体BAFF-R与血清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
6
作者 王婧妍 高大 +2 位作者 赵亚男 陈康 闵亚楠 《西部医学》 2024年第10期1480-1485,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及其受体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受体(BAFF-R)与血清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2020年1月-2022年1月住院的ITP患者50例行回顾性分析,将其设... 目的探讨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及其受体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受体(BAFF-R)与血清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2020年1月-2022年1月住院的ITP患者50例行回顾性分析,将其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中心接诊的50例健康体检者,将其设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BLyS、BAFF-R、免疫学指标。将观察组患者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11例)、中度组(29例)、重度组(10例),比较不同严重程度组血清BLyS、BAFF-R、免疫学指标;ITP患者均给予地塞米松、丙种球蛋白、泼尼松等对症治疗,比较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血清BLyS、BAFF-R、免疫学指标,Pearson分析BLyS、BAFF-R与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BLyS、BAFF-R、免疫学指标对ITP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清BLyS、BAFF-R、外周血IgG、IgA、IgM均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血清BLyS、BAFF-R、外周血IgG、IgA、IgM均高于中度组、轻度组(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BLyS、BAFF-R、外周血IgG、IgA、IgM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BLyS、BAFF-R与IgG、IgA、IgM均呈正相关性(P<0.05)(r值=4.034、3.986、4.134、3.964、4.006、4.086)。BLyS、BAFF-R、IgG、IgA、IgM联合检测预测ITP预后不良的AUC是0.801(95%CI:0.734~0.959),灵敏度、特异度分别是93.62%、90.24%,均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ITP患者BLyS及其受体BAFF-R表达量随着疾病的加重会逐渐增高,与血清免疫学指标IgG、IgA、IgM均呈正相关性,联合检测可提高对预后不良的预测灵敏度及特异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受体 免疫学指标
下载PDF
确诊年龄与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临床结局的关系研究
7
作者 王艳珍 刘峥嵘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1-1206,共6页
目的:探讨确诊时年龄和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患儿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于本院就诊的cITP患儿117例,根据患儿确诊ITP时年龄将其分为2组:<10岁组和≥10岁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结局。Logistic回归分... 目的:探讨确诊时年龄和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患儿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于本院就诊的cITP患儿117例,根据患儿确诊ITP时年龄将其分为2组:<10岁组和≥10岁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结局。Logistic回归分析确诊时年龄对cITP患儿临床结局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年龄对结局的预测评估价值。结果:相较于确诊年龄<10岁组,确诊时年龄≥10岁组患儿应用二线药物治疗比例(41.46%对18.42%)明显更大,≥3级出血的比例(36.59%对13.16%)明显更大,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确诊5年后无治疗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是应用二线治疗、出现≥3级出血情况的不利/危险影响因素(OR>1,P<0.05)。但年龄不是确诊5年后无治疗出现CR的影响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对应用二线治疗与否及出现≥3级出血情况有一定的预测评估效能,AUC分别为0.741(95%CI:0.549-0.938)、0.786(95%CI:0.605-0.940),但对确诊5年后无治疗出现CR情况无预测评估价值。结论:确诊时年龄较大不利于cITP患儿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儿童 病程 年龄
下载PDF
原发与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及其与出血评分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秀娟 孙明玲 +2 位作者 马金忠 宋梦婷 郭新红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78-83,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与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抗GPⅡb/Ⅲa及GPΙb/Ⅸ抗体的表达、抗体阳性表达与出血评分的关系,以及不同抗体类型出血评分的差异,为原发与继发ITP患者的诊治和出血严重程度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20年... 目的探讨原发与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抗GPⅡb/Ⅲa及GPΙb/Ⅸ抗体的表达、抗体阳性表达与出血评分的关系,以及不同抗体类型出血评分的差异,为原发与继发ITP患者的诊治和出血严重程度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20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原发ITP患者(42例)及继发ITP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采用ITP出血评分量表行出血评分。应用改良MAIPA法检测患者抗GPⅡb/Ⅲa和抗GPΙb/Ⅸ抗体。结果原发与继发组患者抗GPⅡb/Ⅲa抗体、抗GPΙb/Ⅸ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组患者抗体表达以抗GPⅡb/Ⅲa抗体为主,继发组抗体表达以抗GPΙb/Ⅸ抗体为主,两者抗体阳性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组患者整体出血程度较原发组重(P<0.05)。抗体阳性表达与出血程度的关系:(1)抗GPⅡb/Ⅲa抗体阳性患者出血程度较抗体阴性患者重(P<0.05)。(2)抗GPΙb/Ⅸ抗体阳性患者出血程度较抗体阴性患者重(P<0.05),双抗体阳性患者出血程度较抗体阴性患者重(P<0.05)。结论抗GPⅡb/Ⅲa抗体、抗GPΙb/Ⅸ抗体阳性表达对原发与继发ITP无鉴别意义,但原发ITP患者抗体表达以抗GPⅡb/Ⅲa抗体为主,继发ITP患者抗体表达以抗GPΙb/Ⅸ抗体为主。继发ITP患者临床出血程度较原发ITP患者重。抗GPⅡb/Ⅲa抗体、抗GPΙb/Ⅸ抗体及抗体双阳性患者出血程度较抗体阴性患者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 出血评分
下载PDF
基于“三焦生精”理论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福利 陶美娇 +2 位作者 陈星洲 苏金峰 刘迪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68,共4页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归属于中医“紫癜病”范畴,临床多从火热亢盛、气虚失摄、脾不统血、肾虚火旺等方面论治。三焦理论始于《黄帝内经》,三焦具有通行原气,运化水液两大基本功能,该...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归属于中医“紫癜病”范畴,临床多从火热亢盛、气虚失摄、脾不统血、肾虚火旺等方面论治。三焦理论始于《黄帝内经》,三焦具有通行原气,运化水液两大基本功能,该文首先对“三焦生精”的理论内涵进行阐述,其次基于“三焦生精”理论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机及治法,最后通过对一则验案进一步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拓宽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三焦 少阳 分消走泄 补中益气
下载PDF
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T细胞相关的机制
10
作者 张榆榆 葛繁梅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0期760-766,共7页
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过一、二线药物治疗均无效,或脾切除无效/术后复发。难治性患者血小板计数低,出血风险高,常规治疗手段效果有限,其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从T细胞的通路、异常活化及受体三方面展开,通路方面我们发现T细胞的特异... 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过一、二线药物治疗均无效,或脾切除无效/术后复发。难治性患者血小板计数低,出血风险高,常规治疗手段效果有限,其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从T细胞的通路、异常活化及受体三方面展开,通路方面我们发现T细胞的特异性克隆导致细胞毒性增加,并触发血小板活化和凋亡,甲基化诱导一些敏感基因的表达,导致免疫的失衡,使得基因下游的细胞因子释放异常,从而影响血小板的增殖及凋亡,MDSC (髓源性抑制细胞)会释放一些抑制性配体阻碍T细胞的增殖,挽救LKB1-AMPK信号通路分子和抑制性细胞因子的表达缺陷,增强了T细胞增殖。T细胞异常活化导致一些细胞因子的持续表达或相对消除,致使对一线治疗无反应。受体方面发现CD8+ T细胞毒性高的人群中Neu1易位程度高,抗GPIb/IX抗体似乎会导致更多的血小板凋亡,抑制其活性,血小板的唾液酸化会减少。通过这三方面来总结导致难治性ITP可能发生的机制,为诊断难治性ITP的新型标志物或为治疗靶点提供更多的信息。Refracto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s ineffective after first- and second-line drug therapy, or splenectomy is ineffective/relapsed after surgery. Refractory patients have low platelet counts, high bleeding risk, and limited response to conventional treatments, and the mechanism is unclear.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athways, abnormal activation, and receptors of T cells. In this paper, we found that the specific cloning of T cells leads to increased cytotoxicity and triggers platelet activation and apoptosis, methylation induces the expression of some sensitive genes, resulting in an imbalance of immunity, which makes the cytokine release downstream of genes abnormal, thereby affecting the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of platelets, and MDSCs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will release some inhibitory ligands to hinder the proliferation of T cells and rescue LKB1-AMPK Defective expression of signaling pathway molecules and inhibitory cytokines enhances T cell proliferation. Aberrant T cell activation results in sustained expression or relative elimination of some cytokines, resulting in non-response to first-line therapy. In terms of receptors, it was found that the degree of Neu1 translocation was high in people with high CD8+ T cytotoxicity, and anti-GPIb/IX antibodies appeared to cause more platelet apoptosis, inhibit their activity, and reduce platelet sialylation. Through these three aspects, we summarize the mechanisms that may lead to the occurrence of refractory ITP, and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for new markers for diagnosing refractory ITP or for therapeutic targ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T细胞 通路 细胞因子 机制
下载PDF
TPO受体激动剂在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马丽 包萃华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4年第7期927-930,934,共5页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大多数ITP患者经过常规治疗后,病情得以缓解,出血风险低,生活质量尚可。然而,仍存在小部分难以管理且对常规治疗无反应的患者(即难治性ITP)。这大大增加了...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大多数ITP患者经过常规治疗后,病情得以缓解,出血风险低,生活质量尚可。然而,仍存在小部分难以管理且对常规治疗无反应的患者(即难治性ITP)。这大大增加了出血风险并且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通常糖皮质激素作为ITP的一线治疗药物,起效迅速,可以及时防止或中断出血事件,但其作用短暂并且长期使用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降低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因此,新型TPO受体激动剂(罗米司亭、艾曲泊帕、阿伐曲泊帕等)的出现为ITP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本文主要针对TPO受体激动剂在难治性ITP中的应用及针对不同作用靶点进行的联合治疗进行总结归纳,旨为优化难治性ITP的管理提供选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难治性ITP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联合治疗
下载PDF
1例海曲泊帕治疗儿童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案例分析
12
作者 蔡泽政 梁凤玲 +1 位作者 刘洁 廖倩倩 《海峡药学》 2024年第2期78-80,共3页
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为1例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制定海曲泊帕治疗方案和监测目标,随后开展的药学监护。通过20+周的海曲泊帕治疗,患儿血小板达到并维持在目标范围,停药14周后血小板仍可保持在正常范围。用药期间未见明显药... 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为1例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制定海曲泊帕治疗方案和监测目标,随后开展的药学监护。通过20+周的海曲泊帕治疗,患儿血小板达到并维持在目标范围,停药14周后血小板仍可保持在正常范围。用药期间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为海曲泊帕治疗儿童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应用实践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海曲泊帕
下载PDF
艾曲泊帕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金珍琳 金婷 庄强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1期69-72,共4页
目的探究艾曲泊帕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2年2月于笔者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ITP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地塞米松组和艾曲泊帕组... 目的探究艾曲泊帕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2年2月于笔者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ITP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地塞米松组和艾曲泊帕组,地塞米松组采用地塞米松治疗,艾曲泊帕组在地塞米松组基础上联合艾曲泊帕治疗(均n=45)。比较免疫功能、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4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2,IL-2]、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NF-γ)水平比较,艾曲泊帕组及地塞米松组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艾曲泊帕组低于地塞米松组,IL-4水平比较,艾曲泊帕组及地塞米松组较治疗前提高,且艾曲泊帕组高于地塞米松组(P<0.05)。治疗后4周,艾曲泊帕组及地塞米松组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30×10^(9)/L比例分别为68.89%、40.00%,PLT≥50×10^(9)/L比例分别为55.55%、20.00%,艾曲泊帕组各比例均高于地塞米松组(P<0.05),治疗4周内,艾曲泊帕组及地塞米松组1/2时间PLT≥50×10^(9)/L比例分别为66.67%、33.33%,至少1次PLT≥50×10^(9)/L比例分别为93.33%、44.44%,治疗9个月至少1次PLT≥50×10^(9)/L比例分别为60.00%、26.67%,艾曲泊帕组高于地塞米松组(P<0.05)。艾曲泊帕组及地塞米松组不良反应率比较(P>0.05)。结论艾曲泊帕可明显降低ITP患者出血风险,改善免疫功能,提升治疗效果,同时治疗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曲泊帕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免疫功能 不良反应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美罗华对复发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疗效及其Th1Th2亚群和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14
作者 胡鹏 李国均 +1 位作者 张廷洪 李渊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41-0044,共4页
研究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美罗华对复发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其Th1Th2亚群和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在2021年1月至2023年11月就诊于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确诊的60例复发难治性ITP患者... 研究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美罗华对复发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其Th1Th2亚群和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在2021年1月至2023年11月就诊于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确诊的60例复发难治性ITP患者,随机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治疗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治疗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发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通过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美罗华进行治疗,可提升临床疗效,改善Th1Th2亚群和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美罗华 复发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临床效果 T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党参防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分子机制
15
作者 朱瑞芳 陈雨露 +5 位作者 王倩 张珺 张淑文 吕亚茹 韩世范 王宏伟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05-1515,共11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差异基因分析、分子对接方法初步阐明党参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分子机制。方法:在传统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传统中药综合数据库(TCMID)和中医药百科全书数据库(ETCM)中检索党参的主要成分和相...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差异基因分析、分子对接方法初步阐明党参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分子机制。方法:在传统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传统中药综合数据库(TCMID)和中医药百科全书数据库(ETCM)中检索党参的主要成分和相应的蛋白质靶标。在GeneCards、OMIM、DisGeNET数据库收集ITP的靶点,构建韦恩图获得复合靶标和疾病的交集靶点,并将靶标导入STRING数据库,使用Cytoscape3.9.1构建PPI网络。接着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以探索ITP与党参的相关信号通路,最后对关键靶点和活性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研究。结果:共获得党参的84种潜在活性化合物、2354个疾病靶点与257个药物靶点,并得到86个交集靶点。通过蛋白互相作用网络图(PPI)分析确定了15个关键靶点,Degree值排名前5位的靶点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Src原癌基因(SRC)、白细胞介素2(IL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G)、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GO和KEGG分析表明,党参治疗ITP主要涉及ERK1和ERK2级联的正向调控、信号转导、蛋白质磷酸化等生物学过程,信号通路主要包括PI3K/Akt、癌症通路、T细胞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SRC、PPARG与11-hydroxyrankinidine具有较高的结合活性。肉豆蔻酸、乙基α-d果糖呋喃糖苷、黄豆黄素是重要的活性化合物并通过分子对接模拟进行验证。结论:本研究从多个角度阐明党参可能通过调节多个靶点和多条途径对ITP产生治疗作用,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党参对ITP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党参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分子机制
下载PDF
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慢性病程预测分析
16
作者 史美龄 周敏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1-65,共5页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大多数预后良好,但约有20%~30%患儿病程演变为慢性。该病预后目前仍然难以预测,在疾病初期寻找可以预测疾病慢性化的相关因素和指标,对于早期识别病程发展、避免过度治疗、优化...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大多数预后良好,但约有20%~30%患儿病程演变为慢性。该病预后目前仍然难以预测,在疾病初期寻找可以预测疾病慢性化的相关因素和指标,对于早期识别病程发展、避免过度治疗、优化管理、提高患儿及家属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儿童ITP慢性化的相关影响和预测指标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儿童 慢性 预后因素
下载PDF
BAFF调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模型小鼠的Th17/Treg平衡的研究
17
作者 李巍 马西虎 +4 位作者 刘晓 费飞 秦兰 买尔吾甫·木合布力 白玉盛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1267-1272,共6页
目的:探讨B细胞激活因子(BAFF)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模型小鼠体内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的调节作用和潜在机制。方法:制备豚鼠抗小鼠血小板抗血清(GP-APS),并将150只无特定病原级别的成年雄性BALB/c小鼠(7~8周龄)... 目的:探讨B细胞激活因子(BAFF)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模型小鼠体内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的调节作用和潜在机制。方法:制备豚鼠抗小鼠血小板抗血清(GP-APS),并将150只无特定病原级别的成年雄性BALB/c小鼠(7~8周龄)随机分为5组,每组30只。分别为对照组(空白对照)和ITP组(GP-APS诱导),ITP+rhBAFF组(ITP组联合静脉注射50μg/kg/50μL重组人BAFF蛋白),并在ITP+rhBAFF组处理的基础上分别联合Notch1的抑制剂(DAPT)或PI3K/Akt的抑制剂Polygalacin D(PGD),设立ITP+rhBAFF+DAPT组和ITP+rhBAFF+PGD组,除对照组和ITP组外,均为静脉注射给药,DAPT注射剂量100μg/kg;PGD注射剂量25μg/kg,静脉注射总体积均为50μL,每日1次。1周后取小鼠1mL外周血并分离血清和单个核细胞。用免疫荧光化学检测单个核细胞中BAFF和Notch1的定位。对外周血中的血小板进行计数。酶联免疫吸附法(ELSIA)检测小鼠外周血血清BAFF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I3K、AKT、Notch1、p-Akt(Thr308)、p-Akt(Ser473)的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单个核细胞中Th17/Treg的比例变化。结果:ITP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BAFF与Notch1共定位在细胞膜。与对照组比较,ITP组BAFF、Notch1、p-Akt(Thr308)、p-Akt(Ser473)的表达增加,血小板数目和Treg比例减少,Th17比例增加(P<0.05)。与ITP组比较,ITP+rhBAFF组BAFF、Notch1、p-Akt(Thr308)、p-Akt(Ser473)的表达增加,血小板数目和Treg比例减少,Th17比例增加(P<0.05)。与ITP+rhBAFF组比较,ITP+rhBAFF+DAPT组BAFF、Notch1、p-Akt(Thr308)、p-Akt(Ser473)的表达降低,血小板数目和Treg比例增加,Th17比例降低(P<0.05)。与ITP+rhBAFF组比较,ITP+rhBAFF+PGD组BAFF、Notch1、p-Akt(Thr308)、p-Akt(Ser473)的表达降低,血小板数目和Treg比例增加,Th17比例降低(P<0.05)。结论:BAFF通过激活Notch1/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模型小鼠体内Th17比例增加及Treg比例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激活因子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小鼠 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的平衡
下载PDF
血小板相关抗体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18
作者 刘娜 白涛敏 +3 位作者 李瑞 韩田田 马芳芳 林博浩 《河北医学》 2024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探究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医院收治的104例ITP患儿以及22例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纳入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根据治疗结果分... 目的:探究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医院收治的104例ITP患儿以及22例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纳入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根据治疗结果分为完全反应组、有效组与无效组,所有儿童均进行PA-Ig水平检测。结果:观察组104例患儿中,有85例(81.73%)患儿治疗后为完全反应(完全反应组),11例(10.58%)为有效(有效组),其余8例(7.69%)为无效(无效组);观察组PA-IgG、PA-IgM、PA-Ig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完全反应组PA-IgG、PA-IgM、PA-IgA水平低于有效组与无效组,有效组PA-IgG、PA-IgM、PA-IgA水平低于无效组,不同治疗效果的三组ITP患儿PA-IgG、PA-IgM、PA-Ig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TP患儿PA-Ig水平进行检测有利于临床针对患儿情况进行治疗与早期疗效评估,降低患儿治疗风险,在ITP患儿治疗效果评估中具有一定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相关抗体 儿童 治疗效果
下载PDF
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相关基因的分析
19
作者 郝文革 郑文献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4年第4期158-168,共11页
目的对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汇总和分析,尝试阐明CITP的发病机制。方法以“慢性血小板减少”、“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为关键词,通过知网和PubMed进行文献搜索,提取跟发病机制有关的... 目的对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汇总和分析,尝试阐明CITP的发病机制。方法以“慢性血小板减少”、“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为关键词,通过知网和PubMed进行文献搜索,提取跟发病机制有关的基因。对基因进行注释,选取可能的致病基因进行GO-BP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通过构建基因互作网络,根据基因关联程度找出核心基因。结果搜索到CITP发病机制相关的中文文章33篇,英文文章42篇,共提取相关基因97个,其中CITP可能的致病基因73个。致病基因GO-BP功能富集主要在炎症、免疫反应、B细胞增殖、细胞因子释放、信号转导等生物学过程中,KEGG分析相关通路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与受体相互作用、辅助性T细胞分化、JAK-STAT、NF-kappa B、TCR、IL-17、PD-1检查点等信号通路;核心基因前20个主要为炎症因子(TNF、各种白介素)和免疫负调控因子(CTLA4、PD-L1)。结论CITP的发病机制跟免疫异常激活有关,相关的核心致病基因与炎症因子、免疫负调控因子有关,与发病有关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主要集中在炎症、免疫反应、免疫细胞增殖分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发病机制 核心基因 信号通路
下载PDF
达那唑联合rhTPO治疗对复发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20
作者 张曼思 芮明忠 黄义军 《药品评价》 CAS 2024年第7期854-857,共4页
目的探讨达那唑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对复发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在上饶市立医院接受治疗的76例ITP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联合组(n=38)... 目的探讨达那唑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对复发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在上饶市立医院接受治疗的76例ITP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联合组(n=38)和对照组(n=38),对照组给予rhTPO治疗,联合组给予达那唑联合rhTPO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的血液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免疫细胞水平[外周血成熟T淋巴细胞(CD3^(+))、辅助性T细胞(CD4^(+))、细胞毒性T细胞(CD8^(+))],凝血功能指标[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MPV较低,PLT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CD4^(+)较高,CD8^(+)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以及治疗2周后,两组APTT、FIB、PT等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那唑联合rhTPO治疗复发难治性ITP患者可以提高其血小板计数,也可以改善免疫系统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那唑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 免疫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