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后肢缺血机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盛家 陈兵 +5 位作者 佟铸 张淑文 史小林 许晴 张斌 张建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608-614,共7页
目的利用细胞示踪技术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慢性后肢缺血的相关机理。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直接贴壁法分离和培养大鼠MSCs,并以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采用线栓法制备8只Lewis大鼠慢性后肢缺血模型,将其随机均... 目的利用细胞示踪技术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慢性后肢缺血的相关机理。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直接贴壁法分离和培养大鼠MSCs,并以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采用线栓法制备8只Lewis大鼠慢性后肢缺血模型,将其随机均分为MSCs移植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患侧后肢肌肉注射MSCs和生理盐水。分别于移植术后第7天和第14天,对其进行临床观察、后肢血流量测定及后肢血管造影,再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取患侧后肢股四头肌和腓肠肌,行HE染色及BrdU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移植术后14 d,8只大鼠全部成活,移植部位均无坏死和肿瘤形成;MSCs移植组大鼠患侧/健侧后肢的血流灌注比值明显增高(1.773比1.279),而血管造影结果提示2组大鼠的侧支血管数量比值未见显著增加(0.908比0.835)。HE染色结果示2组大鼠的股四头肌及腓肠肌并未发生特殊的病理学变化。BrdU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阳性颗粒定位为股四头肌及腓肠肌的间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且MSCs的分布存在差异,移植术后7 d腓肠肌内阳性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股四头肌,而14 d时则相反。结论 MSCs移植在术后早期可以提高血流灌注量,但这并非为增加了侧支血管数量使然,MSCs移植后所引起的旁分泌效应可能在术后早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慢性后肢缺血 机理 线拴法 大鼠
原文传递
高脂饮食与线栓法制作慢性缺血模型鼠:方法的评估与比较
2
作者 陈磊 丁萌 +4 位作者 张青云 高建国 郭风玲 杨植 张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63-1067,共5页
背景:有研究使用线栓法建立慢性缺血动物模型,但其观察周期较长,实验动物经过手术及疾病的打击,生存期有可能会缩短。作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高脂饮食因素,进一步确立可靠的慢性缺血动物模型。目的:探讨高脂饮食大鼠线栓法建立慢性缺血动物... 背景:有研究使用线栓法建立慢性缺血动物模型,但其观察周期较长,实验动物经过手术及疾病的打击,生存期有可能会缩短。作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高脂饮食因素,进一步确立可靠的慢性缺血动物模型。目的:探讨高脂饮食大鼠线栓法建立慢性缺血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健康2周龄SD大鼠40只,体质量为50-70g,由承德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大鼠选用高脂饲料进行喂养,对照组大鼠选用普通饲料进行喂养,2组均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分别于大鼠模型建立成功后第1,2,4,6周进行肌力观察、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后肢血流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腓肠肌组织和血管组织变化。结果及结论:(1)实验组造模后1周大部分大鼠出现肌力异常表现,对照组大部分未出现(P <0.05);造模后2周及4周2组大鼠大部分均出现明显肌力异常表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造模后6周对照组肌力异常例数少于实验组;(2)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及组织学检测均提示实验组较对照组要早出现缺血表现,且实验组缺血表现恢复程度较对照组要低;(3)结果说明,线栓法可有效制作慢性缺血大鼠模型,合并高脂饮食可较普通饮食早出现缺血表现,且高脂饮食可使慢性缺血状态持续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栓法 高脂饮食 SD大鼠 慢性缺血 慢性后肢缺血模型 模型 动物 缺血 激光多普勒流量测定 组织工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