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5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小鼠帕金森病行为学评价方法概述及常用动物模型特点分析
1
作者 胡毅龙 赵怡楠 +1 位作者 苗晋鑫 苗明三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42-954,共13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第二大中老年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病周期长、治疗过程复杂,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巨大挑战。PD动物模型的行为学变化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实验动物的成模情况与药物干预后的变化情况。因此选择规范的动...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第二大中老年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病周期长、治疗过程复杂,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巨大挑战。PD动物模型的行为学变化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实验动物的成模情况与药物干预后的变化情况。因此选择规范的动物模型以及相适宜的行为学检测方法是进行PD机制研究、抗PD药物研发的基础。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大小鼠的帕金森行为学实验方法进行归纳,对常用帕金森行为学实验的实验设备、实验方法、评价指标、注意事项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同时对目前常用的帕金森模型进行了概述,对模型的造模机制、与帕金森临床特征的吻合情况、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帕金森模型与行为学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小鼠 行为学实验 动物模型
下载PDF
6-羟基多巴胺损毁单侧内侧前脑束和单侧纹状体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早期和晚期行为学 被引量:1
2
作者 孙炜 吴春明 +1 位作者 刘张 难波宏树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0-125,共6页
目的比较6-羟基多巴胺损毁单侧内侧前脑束(MFB)和单侧纹状体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在不同时期行为学的差异。方法将6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1位点纹状体损毁模型组(n=18)、4位点纹状体损毁模型组(n=18)、MFB损毁模型组(n=18)和假手... 目的比较6-羟基多巴胺损毁单侧内侧前脑束(MFB)和单侧纹状体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在不同时期行为学的差异。方法将6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1位点纹状体损毁模型组(n=18)、4位点纹状体损毁模型组(n=18)、MFB损毁模型组(n=18)和假手术组(n=8)。通过甲基苯丙胺诱导的旋转实验、溴隐亭诱导的旋转实验和步行实验比较损伤后早期(4周后)和晚期(6个月后)大鼠行为学的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结合分析实验计算病灶侧阳性多巴胺神经元脱失率和多巴胺转运蛋白、D2受体结合率。结果甲基苯丙胺诱发1位点纹状体损毁模型组、4位点纹状体损毁模型组和MFB损毁模型组大鼠均产生朝向病灶同侧的旋转;溴隐亭诱发纹状体损毁模型产生朝向病灶同侧的旋转,而MFB损毁模型组则产生朝向病灶对侧的旋转。成模早期和晚期不同模型组组间比较以及同一模型组中成模早期和晚期比较,旋转圈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步行实验结果显示,同一模型组中,成模早期和晚期病侧肢体运动启动时间明显长于健侧肢体(P<0.001),病侧肢体步长长度明显短于健侧肢体(P<0.001),病侧肢体前后步伐调整数明显少于健侧肢体(P<0.001);同一模型组中,病侧肢体成模早期与晚期、健侧肢体成模早期与晚期比较,上述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多巴胺神经元脱失率、多巴胺转运蛋白及D2受体结合率在不同时期的3种模型病变侧呈现出与行为学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动态变化过程。结论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行为学活动并非仅由某些单一多巴胺能参数决定,而是由整个多巴胺能系统的综合效应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行为学实验 多巴胺能系统 模型
下载PDF
鱼藤酮和MPTP慢性帕金森病小鼠黑质共同差异蛋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周长青 杨旭 +3 位作者 杨云鹏 万金城 赵臣勇 彭国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432-1436,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鱼藤酮和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两种慢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小鼠与对照组小鼠黑质蛋白表达谱,找出两种PD模型小鼠共同的差异蛋白,探索筛... 目的通过比较鱼藤酮和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两种慢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小鼠与对照组小鼠黑质蛋白表达谱,找出两种PD模型小鼠共同的差异蛋白,探索筛选出PD的疾病特异性蛋白。方法构建鱼藤酮和MPTP慢性PD小鼠模型组以及其各自的对照组1和对照组2,并进行行为学评价以及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免疫组化。分别挖取黑质,提取总蛋白,进行双向凝胶电泳。运用PDQuest 8.0图像分析软件对鱼藤酮组与对照组1、MPTP与对照组2的电泳图谱分别进行分析,找出各自的差异表达蛋白。差异蛋白酶切后,MALDI-TOF-MS进行质谱鉴定。最后将所得到的肽质量指纹图(PMF)进行数据库搜索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鱼藤酮组与对照组1、MPTP组与对照组2小鼠间行为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黑质TH阳性细胞计数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鱼藤酮组与对照组1比较发现有22个差异蛋白,MPTP组与对照组2比较发现有28个差异蛋白,其中有7个为共同的差异蛋白。我们成功鉴定其中3个共同的差异蛋白:PPP2R1A、吡哆醛激酶、peroxiredoxin-2。结论鉴定出3个在PD蛋白质组学中少见报道的蛋白。这些蛋白水平的上调或下调可能与PD的发病密切相关,可作为PD的疾病特异性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帕金森病小鼠模型 蛋白质组学 疾病特异性蛋白
下载PDF
MPTP诱导帕金森病小鼠亚急性与慢性模型的比较及评价 被引量:8
4
作者 陈世坚 李舸 +8 位作者 张钰 关雅伦 李雪娇 刘书华 李永超 李韵峰 高金风 魏小月 赵宇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47-1252,共6页
背景: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是较为广泛使用的帕金森病动物模型之一,可以部分反映帕金森病的发病过程和病理特征。目的:利用MPTP诱导建立小鼠亚急... 背景: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是较为广泛使用的帕金森病动物模型之一,可以部分反映帕金森病的发病过程和病理特征。目的:利用MPTP诱导建立小鼠亚急性和慢性帕金森病模型,观察两种动物模型在行为学、组织病理学及相关蛋白水平变化上的异同及其与疾病临床症状的差异性。方法:C57BL/6J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亚急性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MPTP,25 mg/kg,1次/d,连续注射7 d诱导亚急性模型;对照1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慢性模型组小鼠皮下注射MPTP(25 mg/kg)并腹腔注射丙磺舒(Probenecid,250 mg/kg),每间隔3.5 d注射1次,共10次诱导慢性模型;对照2组腹腔注射Probenecid溶剂。通过疲劳转棒实验与爬杆实验测试小鼠行为变化;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脑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分布;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脑组织中酪氨酸羟化酶蛋白表达水平。研究所涉及的动物实验获得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AAALAC认证机构动物实验动物使用与管理委员会(IACUC)批准[IACUC2020137]。结果与结论:①在亚急性小鼠模型中,疲劳转棒实验结果显示小鼠在加速转动的转棒上停留时间较对照1组显著降低(P<0.05);在爬杆实验中,小鼠从杆顶部运动到底部的时间较对照1组显著增加(P<0.05),但黑质区的酪氨酸羟化酶的阳性细胞数及酪氨酸羟化酶蛋白表达与对照1组相比无显著差异;②在慢性模型小鼠中,疲劳转棒的停留及爬杆实验总时间与对照2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但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数量及酪氨酸羟化酶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2组(P<0.05);③结果说明,MPTP诱导的亚急性和慢性帕金森小鼠模型由于造模方式的差异,分别在运动损伤和病理改变中表现出与人帕金森病部分相似的表型,提示在利用上述两种模型开展相关研究中,需根据实验目的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MPTP 亚急性模型 慢性模型 酪氨酸羟化酶
下载PDF
6-羟基多巴胺诱发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制作和评价 被引量:16
5
作者 刘毅 杨明会 +1 位作者 窦永起 王海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60-1162,共3页
目的向大鼠中脑黑质区注入6-羟基多巴胺(6-OHDA)建立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并从行为学(ethology)及组织病理、生化角度对该模型进行评价。方法将6-OHDA立体定向微量注入大鼠右侧中脑黑质(SN)区,观察阿朴吗啡(APO)诱发的大鼠旋转行为及... 目的向大鼠中脑黑质区注入6-羟基多巴胺(6-OHDA)建立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并从行为学(ethology)及组织病理、生化角度对该模型进行评价。方法将6-OHDA立体定向微量注入大鼠右侧中脑黑质(SN)区,观察阿朴吗啡(APO)诱发的大鼠旋转行为及黑质细胞形态学变化,测定脑组织液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含量及黑质酪氨酸羟化酶的免疫活性。结果120只大鼠中经APO诱导后有67只(占55.8%)持续转向健侧(旋转圈数>7r/min),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复制成功。PD鼠注射侧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较对侧明显减少,体积缩小,结构欠清晰。注射侧脑组织液中多巴胺(DA)、3,4-二羟基苯酸(DOPAC)、高香草酸(HVA)、5-羟色胺(5-HT)含量均低于对侧,注射侧黑质致密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阳性细胞较健侧明显减少。连续观察10个月,PD模型大鼠的异常旋转行为无自发性恢复。结论用6-OHDA选择性损毁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可造成与PD患者相似的基本病理变化,建立起可靠而稳定的PD大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羟基多巴胺类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运动干预通过减缓纹状体多巴胺丢失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晓莉 陈平 +2 位作者 林湘明 乔德才 姜启凡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8-35,共8页
目的:探讨跑台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行为功能、纹状体多巴胺(dopamine,DA)含量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安静组(Control组)、假手术运动组(Control+Ex组)、6-OHDA安静组(PD组)、6-OHD... 目的:探讨跑台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行为功能、纹状体多巴胺(dopamine,DA)含量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安静组(Control组)、假手术运动组(Control+Ex组)、6-OHDA安静组(PD组)、6-OHDA运动组(PD+Ex组)。依据实验设计要求,PD和PD+Ex组右脑内侧前脑束(MFB)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建立偏侧P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于相同位点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造模后的第7天颈部皮下注射阿朴吗啡(APO)进行旋转行为测试,评价PD模型的可靠性,不符合PD模型标准的大鼠剔除。运动组术后1周开始进行跑台训练,运动方案为11 m/min,30 min/day,5 days/week,共4周。采用旷场试验评价PD模型大鼠的自主活动能力;微透析-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联用技术检测纹状体DA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纤维的表达。结果:PD和PD+Ex组移动距离较Control组显著降低(P<0.01);PD+Ex组第3、4周移动距离较PD组显著增加(P<0.01)。PD和PD+Ex组纹状体DA含量较Control组显著降低(P<0.01);但PD+Ex组第3、4周纹状体DA浓度较PD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PD模型大鼠总移动距离与纹状体DA浓度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且二者均随6-OHDA药物及运动干预持续时间延长出现"时序性"变化特征。运动干预通过减缓纹状体DA丢失改善PD模型大鼠自主行为功能,推测其机制可能与运动的神经保护作用减轻了6-OHDA神经毒素对DA能神经元的毒性损伤、促进其存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干预 帕金森病模型 纹状体 多巴胺 自主活动能力
下载PDF
6-羟多巴胺纹状体内注射制作大鼠帕金森病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赵焕英 苏月 +3 位作者 杨秋慧 段春礼 杨慧 徐群渊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6-21,共6页
目的 为拓宽 6 OHDA损毁多巴胺能神经元所制备大鼠帕金森病模型的应用范围 ,采用多位点纹状体内注入 6 OHDA的途径来制备模型。方法 研究用SD大鼠 ,两个针道内四点定位注射 ,每点注射 3 μg/ μl 6 OHDA3 μl。结果 术后两周出现缓... 目的 为拓宽 6 OHDA损毁多巴胺能神经元所制备大鼠帕金森病模型的应用范围 ,采用多位点纹状体内注入 6 OHDA的途径来制备模型。方法 研究用SD大鼠 ,两个针道内四点定位注射 ,每点注射 3 μg/ μl 6 OHDA3 μl。结果 术后两周出现缓慢旋转 ,4周旋转行为达到 7转 /分并保持稳定 ;形态学染色可见损毁 1周后注射侧黑质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阳性细胞减少 2 0 % ,2周后减少 3 8% ,3~ 4周减少 70 %以上 ,6周后损伤趋缓。高效液相 电化学法活体检测纹状体内多巴胺的代谢产物 3、 4 二羟基苯乙酸 (DOPAC)和高香草酸 (HVA) ,发现注射侧和非注射侧相比含量分别下降98 3 3 %和 96 0 5 % ;组织匀浆检测损毁侧黑质多巴胺含量下降了 73 %以上 ,3、 4 二羟基苯乙酸 (DOPAC)含量下降60 %。结论 纹状体内注射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动物模型 6-羟多巴胺
下载PDF
肉苁蓉颗粒剂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陆艳 张亚杰 +6 位作者 阮杰 周芙琼 朱维娜 陈畅 唐莉莉 梁艳 赵杨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927-2931,I0028,I0029,共7页
目的:探讨肉苁蓉颗粒剂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单侧双靶点颅内定向注射法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3周后据阿朴吗啡诱导的不自主运动,筛选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 目的:探讨肉苁蓉颗粒剂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单侧双靶点颅内定向注射法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3周后据阿朴吗啡诱导的不自主运动,筛选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肉苁蓉颗粒剂低剂量组(1 g·kg-1·d-1)和肉苁蓉颗粒剂高剂量组(3 g·kg-1·d-1),灌胃相应药物共4周。记录阿朴吗啡诱导的大鼠向健侧旋转的圈数;采用免疫组化研究观察黑质内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和免疫印迹法检测(Western-blot)观察纹状体内α-突出核蛋白(α-synuclein)、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胺转运蛋白(DAT)的表达;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法检测定大鼠纹状体多巴胺(DA)、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高香草酸(HVA)的含量。结果:用药4周后,肉苁蓉组向健侧旋转的圈数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黑质内TH阳性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增多,纹状体内α-synuclein表达下调、TH、DAT表达上调。纹状体DA、DOPAC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低剂量组。结论:肉苁蓉颗粒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黑质和纹状体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苁蓉颗粒 帕金森病模型 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
下载PDF
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黑质铁染色细胞和铁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关涛 孙红梅 +3 位作者 张琳 吴海霞 许红 白丽敏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27-432,共6页
目的探讨电针防治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腹腔注射建立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利用组织化学技术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电针对帕金森病小鼠脑黑质铁染色细胞和铁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1周、2周、4... 目的探讨电针防治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腹腔注射建立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利用组织化学技术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电针对帕金森病小鼠脑黑质铁染色细胞和铁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1周、2周、4周小鼠黑质铁染色阳性细胞的数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多,染色强度也明显增强(P<0.001;P<0.01;P<0.001),电针在3个存活期内均可明显减少帕金森病小鼠黑质铁阳性细胞的数量和染色强度(P<0.001;P<0.05;P<0.001);模型组1周、2周黑质部位铁蛋白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都有不同程度下降(P<0.01;P<0.001),而电针组2周帕金森病小鼠黑质铁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增加(P<0.01)。结论电针可以通过降低脑内铁的含量,同时增加铁蛋白的表达,从而提高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脑抗氧化能力,达到保护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铁蛋白 帕金森病模型小鼠
下载PDF
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内多巴胺与铁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13
10
作者 姜宏 陈文芳 谢俊霞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34-338,共5页
实验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快速周期伏安法、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等方法 ,研究以 6 羟基多巴( 6 OHDA)制备的帕金森病 (PD)模型大鼠黑质内铁含量的变化 ,铁对多巴胺 (DA)能神经元的直接毒性作用以及铁离子螯合剂甲磺酸去铁胺的神经保... 实验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快速周期伏安法、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等方法 ,研究以 6 羟基多巴( 6 OHDA)制备的帕金森病 (PD)模型大鼠黑质内铁含量的变化 ,铁对多巴胺 (DA)能神经元的直接毒性作用以及铁离子螯合剂甲磺酸去铁胺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发现 :( 1)PD大鼠损毁侧黑质内铁含量为非标准PD大鼠的 3倍左右 ;( 2 )PD大鼠损毁侧纹状体内铁含量无明显改变 ;( 3 )单纯注射 6 OHDA的大鼠其损毁侧纹状体 (CPu)DA的释放量和含量均明显降低 ;( 4 )侧脑室预先注射甲磺酸去铁胺 ,再重复上述实验 ,损毁侧CPuDA释放量和含量均无明显改变 ;( 5 )单侧黑质内注射 4 0 μgFeCl3后 ,大鼠损毁侧CPu内DA释放量和含量显著降低。上述结果提示 ,6 OHDA可导致CPuDA释放量及含量减少 ,此过程有铁的参与。由于铁可导致DA神经元死亡 ,因此铁含量的增加可能是DA含量减少的原因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模型 铁含量 甲磺酸去铁胺 黑质 纹状体 多巴胺 神经元
下载PDF
选择性毁损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厚广 鲍远程 +3 位作者 杨文明 汪瀚 朱红艳 杨志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提高 6 -羟基多巴胺 (6 -OHDA)帕金森病 (PD)大鼠模型成功率的方法 ,并对模型进行评价。方法 :取SD大鼠 90只 ,将 6 -OHDA立体定向微量注射于左侧黑质区及黑质纹状体通路 ,观察大鼠行为及黑质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 :90只大鼠中... 目的探讨提高 6 -羟基多巴胺 (6 -OHDA)帕金森病 (PD)大鼠模型成功率的方法 ,并对模型进行评价。方法 :取SD大鼠 90只 ,将 6 -OHDA立体定向微量注射于左侧黑质区及黑质纹状体通路 ,观察大鼠行为及黑质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 :90只大鼠中经阿朴吗啡诱导后有 6 4只 (占 71.1% )恒定转向右侧且结果稳定 ,旋转圈数 >2 10r/ 30min ,被视为成功PD大鼠模型 ;免疫组化观察发现注射侧黑质区多巴能神经元 (NDN)较对侧明显减少 ,电镜观察发现其普遍存在凋亡及坏死样改变。结论 :用 6 -OHDA选择性损毁NDN可较快建立稳定的类似于人类中晚期PD行为病理的大鼠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6-羟基多巴胺 模型 免疫组化
下载PDF
6-羟基多巴胺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35
12
作者 周厚广 陆建明 +3 位作者 鲍远程 汪瀚 张波 陈怀珍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2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 探讨提高 6 羟基多巴胺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成功率的方法 ,并从行为学、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形态学角度对模型进行评价。方法 取SD大鼠 90只 ,将 6 羟基多巴胺立体定向微量注射于左侧黑质区及黑质纹状体通路 ,观察大鼠的行为及黑质... 目的 探讨提高 6 羟基多巴胺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成功率的方法 ,并从行为学、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形态学角度对模型进行评价。方法 取SD大鼠 90只 ,将 6 羟基多巴胺立体定向微量注射于左侧黑质区及黑质纹状体通路 ,观察大鼠的行为及黑质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 ① 90只大鼠中经阿朴吗啡诱导后有 6 4只 (占 71.1% )恒定转向右侧且结果稳定 ,旋转圈数>2 10r/ 30min ,被认为是成功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 ;②除旋转行为外 ,部分大鼠还出现震颤、活动迟缓、嗅探、觅食、竖尾等异常表现 ;③随机选取 10只不同时期的成功帕金森病大鼠模型 ,免疫组化下观察发现注射侧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较对侧明显减少 (P <0 .0 0 1) ,电镜观察发现大鼠中脑黑质神经细胞普遍存在变性坏死及不同阶段的凋亡样改变。结论 用 6 羟基多巴胺选择性损毁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可较快建立稳定的成功率较高的类似于人类中晚期帕金森病行为和病理的大鼠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6-羟基多巴胺 模型 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
下载PDF
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细胞线粒体形态及复合物Ⅰ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程宇核 万超 +4 位作者 王俊华 朱小虎 彭俊良 余新华 邹旭丹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592-595,共4页
目的:探讨电针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细胞线粒体形态及复合物Ⅰ的影响。方法: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溶剂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各20只;背部皮下连续注射鱼藤酮28d以制备PD大鼠模型,治疗组大鼠取风府、太冲给予... 目的:探讨电针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细胞线粒体形态及复合物Ⅰ的影响。方法: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溶剂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各20只;背部皮下连续注射鱼藤酮28d以制备PD大鼠模型,治疗组大鼠取风府、太冲给予电针治疗,比较各组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大脑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线粒体形态,线粒体复合物Ⅰ的差异。结果:经电针治疗后,治疗组与模型组的行为学评分分别为(6.23±1.09)分和(7.12±1.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电针治疗后,模型组大鼠脑黑质的TH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大鼠经电针治疗后脑黑质的线粒体复合物Ⅰ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但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P<0.05)。电镜下大鼠脑黑质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显示:模型组大鼠脑黑质细胞中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大于治疗组,且部分线粒体中可见重度空泡样改变。结论:电针能改善PD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增加大脑黑质区PH阳性细胞数,提高线粒体复合物Ⅰ的活性以及减少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治疗 帕金森病模型 线粒体功能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不同脑区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6
14
作者 邢红霞 刘胜 +5 位作者 赵建华 苏洲 田小军 史莉瑾 王玉梅 张博爱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9-265,共7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伴发急、慢性抑郁大鼠模型的行为学及其不同脑区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改变。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PD组、PD+慢性抑郁组、慢性抑郁组、PD+急性抑郁组、急性抑郁组。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伴发急、慢性抑郁大鼠模型的行为学及其不同脑区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改变。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PD组、PD+慢性抑郁组、慢性抑郁组、PD+急性抑郁组、急性抑郁组。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所造的PD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慢性抑郁或急性抑郁大鼠模型。于不同的时间点,测定体重的变化,采用旷场实验、被动回避实验评价大鼠抑郁程度及学习能力,观察各组大鼠模型不同脑区(额叶、黑质、海马、蓝斑)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结果①PD组及慢性抑郁组与正常组相比在第7、14、21天体重增长率明显降低,PD+慢性抑郁组与其他各组相比,上述各个时间点体重增长更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旷场实验中,PD+慢性抑郁组各时间点水平运动总距离及垂直得分与其他各组相比均低,尤其在第1天及第7天。急性抑郁组及PD+急性抑郁组在第1天、第3天水平运动总距离及垂直得分亦有显著变化。③被动回避测试中,与正常组相比较,PD组和慢性抑郁组从第7天开始,T1值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T2值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相比于上述3组,PD+慢性抑郁组从第1天开始,T1、T2值变化更为显著。④在各脑区,PD组、慢性抑郁组、急性抑郁组之间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较正常组显著减少;而PD+急性抑郁组、PD+慢性抑郁组5-HT、NE及DA水平较上述组减少更加显著。结论 PD伴发抑郁的机制为内源性因素所致,而外源性因素起了促进及加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模型 行为学检测 单胺类神经递质
下载PDF
纹状体内注射6-羟基多巴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胡国华 马敬红 +3 位作者 宋月平 董丽华 陈雪 李淑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2-444,共3页
目的 研究纹状体内双靶点注射 6 -羟基多巴 (6 - OHDA)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 将2 2 0± 10 g雄性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3组 :模型制备组 30只 ,假手术组 10只 ,正常对照组 10只。应用立体定向仪将6 - OHDA分两点注入... 目的 研究纹状体内双靶点注射 6 -羟基多巴 (6 - OHDA)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 将2 2 0± 10 g雄性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3组 :模型制备组 30只 ,假手术组 10只 ,正常对照组 10只。应用立体定向仪将6 - OHDA分两点注入大鼠右侧纹状体 ,每点 10 μg/5 μl。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以阿朴吗啡检测旋转行为 ,平均每分钟逆时针旋转大于 7转者为成功模型。术后 2个月处死大鼠 ,行纹状体和黑质的 HE染色和 TH免疫组化染色 ,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30只模型制作鼠中 ,共有 2 2只在阿朴吗啡多次注射后 ,恒定地转向左侧 ,每分大于 7转 ,为成功模型。光镜下 ,HE及 TH免疫组化染色可见模型组左侧黑质内有胞浆浓染、形状不一的 DA能神经元存在 ,数量较多 ,呈带状斜行排列。右侧 SNc区内 DA能神经元几乎消失 ,残存细胞萎缩。左右侧黑质内DA能神经元数目有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纹状体内注射 6 - OHDA是一种有效的制备帕金森病模型的方法 ,模型制作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状体内注射 6-羟基多巴 制备 帕金森病 动物模型 实验
下载PDF
6-羟基多巴胺两点注射法建立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行为学与组织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肖春苟 郭国庆 +1 位作者 沈伟哉 李校堃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6-57,共2页
目的:探讨提高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诱发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成功率,并能缩短其成模周期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4-05-08/07-12在暨南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进行。采用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8只),对照组(6只),... 目的:探讨提高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诱发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成功率,并能缩短其成模周期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4-05-08/07-12在暨南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进行。采用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8只),对照组(6只),通过脑内立体定向术,将6-OHDA注入实验组大鼠左侧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nigraparscompacta,SNC)和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tegmentalarea,VTA)以建立帕金森病模型,观察大鼠行为变化及黑质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实验组大鼠经APO诱导后,有15只(83.3%)向右侧旋转速度>7r/min(30min旋转>210r),术后2周与术后3,4周之间大鼠旋转行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成功模型鼠经Nissl染色可见左侧SNC和VTA区神经元数目较对侧明显减少,对照组无旋转行为和形态学改变。结论:应用6-OHDA于单侧SNC,VTA两点注射可明显提高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成功率,加大6-OHDA的注射剂量可以缩短其成模周期。同时,注射部位的准确性和注射速度及留针时间都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羟基多巴胺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17
作者 邓兴力 雷德强 +2 位作者 刘如恩 杨智勇 冯忠堂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3-315,共3页
目的应用6-羟多巴胺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并对其进行行为学评估。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6-羟多巴胺注入大鼠前脑内侧束和腹侧被盖区,观察阿朴吗啡诱发大鼠旋转行为的变化。结果 50只大鼠中有39只(78%)经阿朴吗啡诱导后恒定向健侧旋转... 目的应用6-羟多巴胺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并对其进行行为学评估。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6-羟多巴胺注入大鼠前脑内侧束和腹侧被盖区,观察阿朴吗啡诱发大鼠旋转行为的变化。结果 50只大鼠中有39只(78%)经阿朴吗啡诱导后恒定向健侧旋转(旋转速度>7 r/min),帕金森大鼠模型复制成功。结论成功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为进一步开展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动物模型 6-羟多巴胺
下载PDF
线刀损毁大鼠内侧前脑束建立部分损伤的帕金森病模型 被引量:4
18
作者 梁希彬 罗涌 +5 位作者 卢峻 刘贤宇 张旺明 李丰桥 王晓民 韩济生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9-204,T035,共7页
采用线刀切断大鼠内侧前脑束造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慢性退行性改变。在手术后不同的时间 ,分别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行为学测试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方法对大鼠黑质神经元损伤状况、动物的异常旋转行为和... 采用线刀切断大鼠内侧前脑束造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慢性退行性改变。在手术后不同的时间 ,分别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行为学测试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方法对大鼠黑质神经元损伤状况、动物的异常旋转行为和纹状体内多巴胺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刀损毁 丙侧前脑束 部分损伤 帕金森病模型 PD
下载PDF
应用6-羟基多巴胺建立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神经组织病理学变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肖春苟 沈伟哉 +1 位作者 郭国庆 邹锦慧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32-1434,共3页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神经组织病理学及黑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在P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6-OHDA分别注入实验组大鼠左侧黑质致密部和中脑被盖腹侧区以建立帕金森病模型,利用Nissl染色、酪氨酸羟化酶(TH...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神经组织病理学及黑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在P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6-OHDA分别注入实验组大鼠左侧黑质致密部和中脑被盖腹侧区以建立帕金森病模型,利用Nissl染色、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大鼠黑质神经组织病理学改变;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黑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大鼠在术后各时间点左侧(损毁侧)黑质TH阳性神经元均较右侧有显著减少,比较实验组各时间点大鼠左侧黑质TH阳性神经元发现,术后14,28 d均较同组术后7d有显著减少,实验组大鼠黑质神经元超微结构明显受损,出现核固缩,线粒体肿胀、嵴消失,粗面内质网扩张、脱颗粒,以及突触前后膜肿胀,突触间隙消失等改变;对照组大鼠无形态学改变。结论PD大鼠损毁侧黑质TH阳性神经元显著减少,黑质神经元超微结构有明显改变,这种超微结构的改变可能是神经元坏死减少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羟基多巴胺 疾病模型 超微结构
下载PDF
黄芩苷对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吴纪凯 王琳 +1 位作者 张轶 梁睿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454-456,共3页
目的研究黄芩苷对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C57BL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芩苷组、美多巴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30 mg/kg MPTP;黄芩苷组分别给予100 mg/kg黄芩苷灌胃和腹腔注射30 mg/kg MPTP;美多巴组给予31 m... 目的研究黄芩苷对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C57BL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芩苷组、美多巴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30 mg/kg MPTP;黄芩苷组分别给予100 mg/kg黄芩苷灌胃和腹腔注射30 mg/kg MPTP;美多巴组给予31 mg/kg美多巴灌胃,1次/d;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1次/d,15 d。对4组小鼠的运动功能、脑纹状体DA、脑组织GSH、GSH-Px、MDA含量进行测定和统计分析。结果模型组小鼠的悬挂实验、游泳实验分值均明显比黄芩苷组、美多巴组和正常对照组高(P<0.05);黄芩苷组的脑纹状体DA水平、GSH水平均明显比美多巴组和模型组高(P<0.05);黄芩苷组小鼠的脑纹状体GSHPx、MDA水平均显著低于美多巴组和模型组(P<0.05)。结论黄芩苷预防给药能够有效保护帕金森病小鼠的神经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脑内抗氧化物质GSH水平的有效提升有相关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帕金森病小鼠模型 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