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放射损伤细胞遗传学变化特点(综述)
1
作者 赵士义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06年第2期13-14,共2页
  用染色体畸变估算全身一次比较均匀的X、γ射线和中子的过量照射时的生物计量比较准确,对不均匀和局部照射可给出相当于均匀照射的等效剂量当量.淋巴细胞微核也已被用作估算受照剂量的指标,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但在慢性放射损伤...   用染色体畸变估算全身一次比较均匀的X、γ射线和中子的过量照射时的生物计量比较准确,对不均匀和局部照射可给出相当于均匀照射的等效剂量当量.淋巴细胞微核也已被用作估算受照剂量的指标,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但在慢性放射损伤时,染色体畸变和淋巴细胞微核的变化特点是值得探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放射损伤 微核率 累积剂量 着丝粒 受照剂量 染色体畸变分析 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抗肿瘤药物对慢性放射性肠损伤影响的病理学研究
2
作者 任正婷 桂仲璇 +2 位作者 蒋俊 汪浩 张佐阳 《安徽医学》 2024年第4期439-446,共8页
目的从病理学角度探讨抗肿瘤药物对宫颈癌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组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3年4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宫颈癌慢性放射性肠损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RTOG/EORTC评分标准对49例患者的放射性肠损伤... 目的从病理学角度探讨抗肿瘤药物对宫颈癌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组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3年4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宫颈癌慢性放射性肠损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RTOG/EORTC评分标准对49例患者的放射性肠损伤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和严重程度分级。根据药物治疗方案分为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组和无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组,紫杉类药物化疗组和无紫杉类药物化疗组。采用病理学半定量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的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程度,分别比较对应亚组间微血管计数、狭窄血管计数、狭窄血管比例、病理总分、溃疡、炎症、水肿、坏死和纤维化指标的差异。并使用Cox分析慢性放射性肠损伤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组的狭窄血管计数、狭窄血管比例、溃疡和炎症程度均高于无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组的微血管计数和纤维化程度均低于无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紫杉类药物化疗组与无紫杉类药物化疗组间的病理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抗血管生成药物不是慢性放射性肠损伤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抗血管生成药物加重了宫颈癌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组织的血管狭窄、溃疡和炎症,但减轻了纤维化。紫杉类药物对宫颈癌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组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慢性放射性肠损伤 抗肿瘤药物 病理学
下载PDF
雷帕霉素对慢性放射性肠损伤肠道纤维化的保护机制研究
3
作者 杨贻兴 丁凯 +4 位作者 廖延年 龚鼎豪 张城铭 蔡忠良 嵇武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7期109-114,共6页
目的观察慢性放射性肠损伤(chronic radiation intestinal injury,CRII)肠道纤维化的进程以及研究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对其保护机制。方法选取30只C57/B6雄性小鼠,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CO组)、单纯放射组(SR组)和雷帕霉素干预组(RI组)。其... 目的观察慢性放射性肠损伤(chronic radiation intestinal injury,CRII)肠道纤维化的进程以及研究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对其保护机制。方法选取30只C57/B6雄性小鼠,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CO组)、单纯放射组(SR组)和雷帕霉素干预组(RI组)。其中CO组不做处理;SR组先建立CRII模型(单次9Gy剂量放射),3个月后取材;RI组建模后连续1周给予雷帕霉素(2mg/kg,腹腔注射),余同SR组。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评估肠道黏膜损伤及肠道纤维化程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道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及自噬相关蛋白(p62、LC3)水平。结果组织病理染色显示,与CO组比较,SR组肠道黏膜损伤加重(P<0.05),肠道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加(P<0.01),而RI组较SR组肠道黏膜损伤(P<0.05)及肠道纤维化程度减轻(P<0.01)。与CO组比较,SR组IL-1β、IL-6水平明显升高(P<0.01),RI组较SR组显著下降(P<0.01)。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SR组α-SMA、TGF-β1、CTGF表达水平较CO组明显升高(P<0.05),RI组上述指标则较SR组明显减少(P<0.05);SR组自噬表达较CO组降低(P<0.05);RI组自噬表达较SR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雷帕霉素诱导自噬可改善CRII肠道纤维化的进程,其机制可能与自噬抑制肠道肌成纤维细胞的分化与功能及减轻肠道炎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自噬 慢性放射性肠损伤 肠纤维化 小鼠
下载PDF
细胞遗传学指标在慢性放射损伤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24
4
作者 白玉书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44-446,共3页
关键词 慢性放射损伤 诊断 细胞遗传学 染色体畸变
原文传递
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病人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 被引量:3
5
作者 郑磊 李幼生 +4 位作者 王剑 李元新 倪小冬 李宁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5-67,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放射性肠损伤(CRII)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情况。方法:采用主观全面评价(SGA)系统回顾性总结206例CRII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情况,并对CRII病人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结果:206例CRII病人接受手术229例次,86.16%的病人入院时... 目的:探讨慢性放射性肠损伤(CRII)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情况。方法:采用主观全面评价(SGA)系统回顾性总结206例CRII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情况,并对CRII病人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结果:206例CRII病人接受手术229例次,86.16%的病人入院时有营养不良。经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和手术治疗后,病人的营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营养不良发生率仍然较高。结论:CRII病人的营养不良发生率甚高,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时间较长,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和手术能明显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放射性肠损伤 围手术期 营养支持 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
下载PDF
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者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调查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建额 刘扬 +2 位作者 王景浦 彭延杰 朱军 《中国辐射卫生》 2001年第2期100-100,共1页
关键词 调查 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者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下载PDF
回肠造口联合营养支持治疗慢性放射性肠损伤 被引量:5
7
作者 李顾楠 程康文 +3 位作者 赵振国 王剑 朱维铭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7-150,共4页
目的:总结回肠造口联合营养支持在治疗慢性放射性肠损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接受一期回肠造口术联合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病人的病历资料,观察短期并发症、围手术... 目的:总结回肠造口联合营养支持在治疗慢性放射性肠损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接受一期回肠造口术联合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病人的病历资料,观察短期并发症、围手术期营养过程,随访其远期预后。结果:46例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病人纳入研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6.96%,所有病人出院时均恢复全肠内营养支持,时间为(18±15)d,无病人死亡。随访率78.26%,随访时间(25±17)个月。随访期间肿瘤复发7例(19.44%),死亡6例(16.67%)。除死亡病人外其余30例病人(83.33%)均维持全肠内喂养,其中27例病人(75%)恢复正常饮食。21例(58.33%)后于我院行造口还纳手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对选择的放射性肠损伤病人,回肠造口联合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恢复肠道通畅性和全肠内营养,可以有效降低病人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放射性肠损伤 回肠造口术 营养支持
下载PDF
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的营养状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朱苗苗 黄小艳 +4 位作者 何炎炯 赵洁 初丽丽 王辉 马腾辉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1-166,共6页
目的:调查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病人制定营养疗法计划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分析108例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病人基础临床资料,采用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和营养不良评定标准共... 目的:调查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病人制定营养疗法计划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分析108例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病人基础临床资料,采用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和营养不良评定标准共识(GLIM)进行营养状况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将病人分为营养不良组和非营养不良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病人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108例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病人中69.4%(75/108)为营养不良。单因素分析显示,距离放疗结束时间长、临床症状严重和消化道症状持续时间长会导致病人营养不良发生率增高[82.7%(62/75)vs 57.6%(19/33),χ^(2)=7.695,P=0.006;83.8%(62/74)vs 40.6%(13/32),χ^(2)=1570.5,P=0.004;89.3%(50/56)vs 60.9%(14/23),χ^(2)=8.559,P=0.003]。多因素分析证实,RTOG/EORTC≥Ⅲ级(P=0.003,OR=2.661,95%CI:1.400~5.055)以及消化道症状持续时间≥1个月(P=0.003,OR=8.195,95%CI:2.025~33.161)是导致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病人普遍存在营养不良,且与消化道症状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应为病人建立长期营养指导和随访计划,避免病人长时间暴露于营养风险和营养状况受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 营养不良 危险因素 营养支持疗法计划
下载PDF
2例职业接触所致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原因分析
9
作者 王修德 王欣梅 +2 位作者 邢桂平 杨新芳 王树华 《中国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2-63,共2页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 职业接触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原因
下载PDF
回肠造口联合营养支持治疗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的疗效和死亡率分析
10
作者 徐建哲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20年第3期164-164,170,共2页
目的探讨回肠造口联合营养支持治疗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接受回肠造口术联合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慢性放射性肠道损伤患者40例,采用跟踪回访的方法,观察患者短期内出现的并发症、死亡等。结果术后并... 目的探讨回肠造口联合营养支持治疗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接受回肠造口术联合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慢性放射性肠道损伤患者40例,采用跟踪回访的方法,观察患者短期内出现的并发症、死亡等。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出院后死亡例数为4例,仅31例患者切除肠管。结论回肠造口联合营养支持治疗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的效果良好,可控制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放射性肠损伤 回肠造口 手术治疗 营养支持
下载PDF
肿瘤放射治疗导致放射性皮肤损伤37例护理体会 被引量:3
11
作者 林春云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160-161,共2页
关键词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肿瘤放射治疗 护理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临床放射治疗 正常组织 照射范围 生活质量
下载PDF
30例放射工作者甲襞微循环改变的探讨
12
作者 赵士义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02年第5期21-21,共1页
慢性放射损伤是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伴有其他系统改变的全身性疾病。至今尚无特异性的诊断指标。近年来,国内偶见动物急性放射损伤实验及放射工作人员血液流变学观察的报道。因此,我们对30例放射工作者进行了甲襞微循环的观察,以……
关键词 放射工作者 甲襞微循环改变 慢性放射损伤
下载PDF
腹腔镜Parks手术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13
13
作者 钟清华 黄小艳 +6 位作者 李杨 何炎炯 秦启元 王怀明 陈代词 王辉 马腾辉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45-751,共7页
目的放射性直肠损伤(RP)是盆腔放疗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当RP出现梗阻、穿孔、瘘、顽固性直肠出血等严重晚期并发症时,需要手术治疗。由于放疗后腹盆腔可能广泛粘连,解剖层次消失,手术难度大,目前病变肠管切除术(尤其是腹腔镜下)在慢性RP(... 目的放射性直肠损伤(RP)是盆腔放疗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当RP出现梗阻、穿孔、瘘、顽固性直肠出血等严重晚期并发症时,需要手术治疗。由于放疗后腹盆腔可能广泛粘连,解剖层次消失,手术难度大,目前病变肠管切除术(尤其是腹腔镜下)在慢性RP(CRP)中的应用仍缺乏经验借鉴。本研究初步探讨腹腔镜Parks手术治疗CRP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3年7月至2019年3月期间,因CRP晚期并发症行腹腔镜Parks手术的19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盆腔放疗后出现CRP严重晚期并发症,包括:重度顽固性便血(血红蛋白<70 g/L)、重度顽固性肛门疼痛(疼痛数字评分>7分)、直肠狭窄、直肠穿孔和直肠瘘;(2)术前行结肠镜、盆腔MRI和(或)胸腹盆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排除标准:(1)术前或术中诊断肿瘤复发;(2)腹腔镜探查后仅行造口术;(3)直肠癌新辅助放疗后;(4)病历资料不完整。Parks手术步骤:(1)腹腔镜探查:排除肿瘤复发,明确放射性损伤肠管范围,于肉眼判断近端无明显水肿增厚、无放射性损伤改变的近端乙状结肠处做标记。(2)腹部操作:打开乙状结肠直肠右侧系膜,离断肠系膜下动、静脉,向内侧头侧拓展Toldt间隙,游离左半结肠外侧,打开胃结肠韧带,充分游离脾曲,从后方、两侧及前方分离直肠至最低点,转会阴部操作。(3)会阴部操作:于病变下缘1 cm全层切开直肠壁,充分分离直肠周围间隙至与腹腔相通,将直肠及乙状结肠经肛门拖出,于肉眼评估正常肠管处切断,移除病变肠管,行结肠肛管吻合。(4)行保护性造口。对入组病例总结手术、并发症以及症状缓解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s或M(P25,P75)表示。结果全组19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3(50,56)岁,18例患者原发肿瘤为宫颈癌。因放疗致直肠阴道瘘9例,顽固性肛门疼痛9例(其中合并直肠深溃疡7例),顽固性便血合并直肠深溃疡1例。18例完成Parks手术,中转开腹1例。中位手术时间215(131,270)min,中位出血量50(50,100)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2(11,20)d。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10例发生并发症,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Ⅲb级及以上者)3例,其中1例为直肠阴道膀胱尿道瘘导致盆腔感染、急性肾衰(Ⅳa级),是术后30 d内并发症;另有2例为造口脱垂并旁疝(Ⅲb)。7例出现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其中A级吻合口漏4例,吻合口狭窄3例。全组患者手术1年后CRP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5例实现造口回纳。结论腹腔镜Parks术治疗CRP晚期并发症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改善直肠症状;但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直肠损伤 慢性 微创外科 PARKS手术
原文传递
郁海香对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晓虹 杨小玉 +1 位作者 于保东 纪辉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0-81,共2页
关键词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疗效观察 皮肤放射损伤 临床治疗 大剂量分割 血循环障碍 皮肤纤维化 恶性肿瘤 处置不当 继发感染
原文传递
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的手术难点与对策 被引量:6
15
作者 马腾辉 王辉 汪建平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28-733,共6页
慢性放射性肠损伤是指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3个月后出现的迁延反复的肠道损伤。慢性放射性肠损伤出现肠道大出血、梗阻、穿孔、肠瘘等晚期并发症后,均需手术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没有标准的慢性放射性肠损伤手术方式。本文将从... 慢性放射性肠损伤是指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3个月后出现的迁延反复的肠道损伤。慢性放射性肠损伤出现肠道大出血、梗阻、穿孔、肠瘘等晚期并发症后,均需手术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没有标准的慢性放射性肠损伤手术方式。本文将从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的病理机制和损伤范围角度,阐述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的手术难点,并结合文献资料及本中心诊治经验,探讨相应手术对策。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的病理机制主要为进行性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间质纤维化;损伤范围包括小肠、末端回肠、乙状结肠及直肠。慢性放射性损伤患者组织愈合能力差、盆腔纤维化和多器官受累以及机体条件差,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确定性的病变肠管切除是常规的手术方式,扩大切除放射性损伤肠管,以保证吻合口一端没有放射性损伤,是减少吻合口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肠损伤 慢性 并发症 晚期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确定性手术治疗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元新 王峰 +4 位作者 徐田磊 刘伯涛 朱志东 孙孝文 吴琼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69-976,共8页
目的探讨确定性手术治疗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的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胃肠外科2016年6月至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105例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病例;男性30例(28.6%),女性75例(71.4%);中位年龄58(P25,P... 目的探讨确定性手术治疗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的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胃肠外科2016年6月至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105例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病例;男性30例(28.6%),女性75例(71.4%);中位年龄58(P25,P75:52,64)岁。纳入标准:临床诊断为慢性放射性肠损伤且接受确定性手术治疗(即切除放射性损伤肠管+一期消化道重建)、资料完整的病例,排除肿瘤复发或拒绝手术的患者。根据术前评估结果和临床表现,选择最佳切除部位。观察指标:(1)术前评估情况(包括营养风险筛查评分、术前梗阻或瘘的情况);(2)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3)确定性手术情况;(4)术后并发症情况,Clavien-Dindo分级为Ⅲ~Ⅴ级定义为中-重度并发症。结果(1)术前评估情况:88例(83.8%)患者在放疗结束超过1年出现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症状。98例(93.3%)患者术前营养风险筛查评分≥3分,74例(70.5%)患者接受术前肠外营养支持,中位营养支持时间为10.5(7.0,16.0)d。16例(15.2%)患者术前因严重梗阻接受小肠减压管置入。(2)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全部患者中,有87例(82.9%)临床表现为肠梗阻,均接受放射性损伤肠管确定性切除+一期消化道重建;18例(17.1%)患者临床表现为肠瘘,均接受放射性损伤肠段、肠瘘确定性切除+一期消化道重建,其中3例回肠直肠残端瘘患者同时接受带蒂大网膜盆腔封闭术;4例回肠膀胱瘘患者中,2例患者因术前已行肾造口减压而接受膀胱瘘切除和膀胱修补术,另2例患者在瘘口近远端离断小肠并关闭肠袢,不行瘘口切除及肠瘘和膀胱瘘修补术。(3)确定性手术情况:中位确定性手术时间和中位术中失血量分别为230(180,300)min和50(20,50)ml。105例患者中,92例(87.6%)患者吻合部位为回肠-结肠吻合,其中回肠-结肠肝曲和回肠-结肠脾曲吻合分别为88例(83.8%)和4例(3.8%);13例(12.4%)患者为回肠-回肠吻合。92例(87.6%)患者吻合部位严格位于放射野的对侧象限,13例(12.4%)患者吻合部位远离放射野。105例患者中,9例(8.6%)吻合口>1个,5例(4.8%)剩余小肠长度<180 cm,7例(6.7%)行小肠逆行排列术,4例(3.8%)因腹壁缺损接受同期腹壁重建手术,87例(82.9%)腹盆腔严重粘连(3~4级粘连)。术中3例(2.9%)出现并发症,均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13.0(12.0,24.5)d,所有患者出院时均已恢复经口进食。(4)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共14例(13.3%)患者共发生18例次中-重度并发症。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7%(6/105),其中回肠-结肠吻合和回肠-回肠吻合的吻合口漏发生率分别为2.2%(2/92)和4/13(χ^(2)=17.29,P<0.001);临床表现为肠瘘和肠梗阻的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分别为3/18和3.4%(3/87)(χ^(2)=4.84,P=0.02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0 d病死率为1.0%(1/105),为术后吻合口漏引起腹腔感染、感染性休克,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确定性手术治疗慢性放射性肠损伤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肠损伤 慢性 确定性手术 并发症
原文传递
手术治疗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何炎炯 马腾辉 +6 位作者 朱苗苗 黄小艳 邝颖仪 王怀明 秦启元 黄斌杰 汪建平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34-1040,共7页
目的探讨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外科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外科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期间收治的有明确放射治疗史、临床确诊为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且经外科治疗的... 目的探讨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外科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外科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期间收治的有明确放射治疗史、临床确诊为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且经外科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排除非手术治疗或仅行肠粘连松解术者。术前完善常规检查并全面评估患者病情,根据患者肠梗阻程度及进食情况制定相应的营养支持策略和保守治疗方式。手术方法:一期行肠管切除及肠吻合,即争取完整切除病变肠管后根据肠管的解剖位置行肠吻合术。对于术前全身状况较差、难以耐受手术的患者,行分期手术,即肠造口,术后予肠内营养治疗;二期行肠造口还纳和肠管吻合,对于无法行造口还纳的患者,则行永久性造口;对于腹腔严重粘连、肠管难以分离的患者,行肠粘连松解后行肠造口术或行短路手术。对于原发肿瘤转移或复发的患者,选择肠造口术或短路手术。观察指标包括:术后30 d内或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各种并发症的总和,按照国际通用的Clavien Dindo外科并发症分级进行分类;术后30 d死亡率;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恢复肠内营养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结果7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10例,女性63例,年龄34~80(中位数为54)岁。术前评估结果显示:肠狭窄61例,肠梗阻63例,肠穿孔11例,肠瘘20例,肠出血3例,腹腔脓肿6例,其中64例患者(87.7%)并发多个并发症;原发肿瘤复发或转移的患者共15例。全组有65例(89.0%)接受术前营养支持治疗,其中35例接受完全肠外营养,30例接受部分肠外营养,其中有3例经空肠营养管提供营养;术前营养支持治疗时间为8.5(6.0,16.2)d。一期行肠管切除率为69.9%(51/73),一期造口率为23.3%(17/73)。行肠管切除的患者中,肠管切除长度为(50.3±49.1)cm。行肠管吻合的患者中,手工吻合4例,器械吻合41例;侧侧吻合36例,端侧吻合5例,端端吻合4例。39例(53.4%)共发生80例次术后并发症,有20例(27.4%)发生39例次中重度并发症(Clavien Dindo分级Ⅲ~Ⅴ级),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为2.7%(2/73)。术后30 d病死率为2.7%(2/73),2例均为术后吻口漏引起腹腔感染、感染性休克,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全部患者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13(11,23)d,术后恢复肠内营养时间为(7.2±6.9)d,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为(6.3±4.2)d。结论手术治疗、尤其是病变肠管切除一期吻合治疗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安全可行。明确肠管切除范围、合理选择吻合口的解剖位置及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小肠损伤 慢性 肠管切除吻合 营养支持治疗
原文传递
分期回肠造口与还纳手术治疗慢性放射性肠损伤21例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顾楠 程康文 +3 位作者 赵振国 王剑 朱维铭 黎介寿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72-778,共7页
目的总结分期回肠造口与造口还纳手术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在慢性放射性肠损伤(CRII)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解放军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有放射治疗史及术后病理确诊为CRII患者的临床资料,剔除术中或术后病理证... 目的总结分期回肠造口与造口还纳手术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在慢性放射性肠损伤(CRII)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解放军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有放射治疗史及术后病理确诊为CRII患者的临床资料,剔除术中或术后病理证实肿瘤复发者,纳入所有一期回肠造口、二期造口还纳联合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进行病例系列研究。一期回肠造口术具体方案及治疗时间由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营养状况确定,在行回肠造口的同时根据其肠损伤范围和程度决定是否切除病变肠管,术后予以营养支持治疗和其他对症治疗。根据患者营养状况选择二期造口还纳手术时机,术中先判断剩余肠管病变,进行必要的肠管切除和回肠造口还纳。按本中心提出的放射性肠损伤粘连分级(5级)方法评估肠管病变的程度和范围:0级为病变肠袢与周围脏器之间无粘连;1级为粘连和纤维化局限于右侧盆腔;2级为粘连包括整个盆腔,粘连往往为重度,难以分离;3级为2级粘连向前延伸,病变肠袢与前盆壁粘连;4级为3级粘连向上延伸,病变肠袢与前腹壁粘连。术后并发症采用Clavien-Dindo分级(级别越低症状越轻)并通过在线程序(http://www.assessurgery.com)计算并发症综合指数(CCI,指数越低症状越轻)。比较患者一期回肠造口和二期造口还纳两次手术中切除肠管的长度、放射性肠损伤粘连分级、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先后两次手术后恢复完全胃肠内营养(TEN)的时间和营养状况(体质指数和血清白蛋白)。结果21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例,女性19例。原发肿瘤为宫颈癌14例,直肠癌3例,子宫内膜癌1例,卵巢癌1例,精原细胞瘤1例,混合性生殖细胞瘤1例。放疗结束至发生放射性肠损伤中位时间间隔为7(2-91)月;发生放射性肠损伤至行回肠造口术中位时间间隔为5(0-75)月。行回肠造口术的手术指征为肠梗阻14例(66.7%),肠内瘘1例(4.8%),肠外瘘2例(9.5%),放射性直肠炎3例(14.3%),急性肠穿孔1例(4.8%)。行一期回肠造口术时患者年龄18-60(平均48)岁,体质指数为(17.0±2.7)kg/m^2,检测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6.8±5.2)g/L;二期手术时患者体质指数为(18.4±2.0)kg/m^2,与一期手术时比较有所增加(t=-2.747,P=0.013),血清白蛋白水平(40.8±3.6)g/L也明显高于一期手术时(t=-3.505,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一期造口与二期还纳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197±77)d,一期手术切除肠管长度(74.0±56.1)cm,长于二期手术的(15.5±10.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47,P=0.000)。二期造口还纳手术时的腹腔内粘连分级明显优于一期回肠造口时(Z=-3.347,P=0.001)。一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2.4%(11/21),二期术后降低为19.0%(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1,P=0.024);二期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和并发症综合指数评分均明显低于一期术后(分别P=0.006和P=0.002)。截至2017年6月,21例患者中有17例(81.0%)得到(28±18)月的随访,除2例肿瘤复发外,其余15例患者均恢复正常饮食。结论分期回肠造口与造口还纳手术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应用于慢性放射性肠损伤患者,符合"损伤控制"的原则,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减轻其严重程度,还可以有指向性地切除病变肠管,安全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放射性肠损伤 回肠造口术 造口还纳术 营养支持治疗
原文传递
低位直肠癌Miles术中腹膜外植入聚酯补片预防术后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的临床研究
19
作者 严茂军 王义大 +2 位作者 程明忠 朱朝玉 范长儒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4年第6期12-15,共4页
为探讨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中腹膜外植入聚酯补片预防术后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的效果,将拟行Miles术的144例低位直肠癌(T3/N+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2例,治疗组术中盆底腹膜外植入大小适合的聚酯补片... 为探讨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中腹膜外植入聚酯补片预防术后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的效果,将拟行Miles术的144例低位直肠癌(T3/N+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2例,治疗组术中盆底腹膜外植入大小适合的聚酯补片,修复盆底腹膜;对照组常规关闭盆底腹膜。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骶前引流总量、引流时间、骶前感染率、会阴切口愈合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及放射性肠损伤的发生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骶前引流量、引流时间、骶前感染率、会阴切口愈合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放疗后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经保守治疗缓解;对照组放疗后出现绞窄性肠梗阻、肠内瘘各1例,行手术治疗。治疗组慢性放射性肠损伤发生率(6.9%)明显低于对照组(22.2%),P〈0.05。结果表明,低位直肠癌Miles术中腹膜外植入聚酯补片可有效预防术后慢性放射性肠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手术 聚酯补片 慢性放射性肠损伤
原文传递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损伤敏感指标应用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赖专华 张克俭 +4 位作者 杨海峰 路建超 武永平 高涛 王悦玲 《医学动物防制》 2016年第8期844-847,共4页
目的探讨接触不同射线工种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损伤敏感指标,保障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方法对比分析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和对照组的放射损伤指标,包括Ⅰ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检出率、眼晶状体混浊率、双着丝粒畸变率、无着... 目的探讨接触不同射线工种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损伤敏感指标,保障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方法对比分析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和对照组的放射损伤指标,包括Ⅰ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检出率、眼晶状体混浊率、双着丝粒畸变率、无着丝粒断片畸变率、染色体型畸变率、染色单体型畸变率、染色体总畸变率、微核率以及微核异常率,并探讨其与各比较组的累积剂量的关系。结果不同工种间Ⅰ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56,P<0.01)。各工种放射组的Ⅰ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检出率和微核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467,4.153,12.809,6.882,P<0.01)。不同工种间晶状体混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786,P>0.05),但工业同位素应用组晶状体混浊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11,P<0.01)。不同工种间的微核率、ace畸变率、染色体型畸变率和染色体畸变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871,12.345,14.706,19.510,P<0.01)。烟厂卷接工放射组与对照组的无着丝粒断片(acentric fragment,ace)畸变率、染色体型畸变率和染色体畸变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88,7.820,8.547,P<0.05)。不同工种放射人员微核率与累积剂量呈线性相关(F=38.445,P<0.01)。结论小剂量辐射损伤在不同工种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可针对不同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制定不同的辐射损伤敏感指标的检测周期,减少电离辐射累积效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工作人员 Ⅰ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晶状体混浊 染色体畸变 微核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