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美托咪定鞘内注射对慢性神经痛大鼠行为能力和镇痛效果及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表达的影响
1
作者 马婕妤 冯锋 +4 位作者 宋琼 马艳玲 吕东东 王其敏 李保林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70-71,共2页
目的 探究右美托咪定鞘内注射应用于慢性神经痛大鼠行为能力和镇痛效果及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Spinal dorsal keratin kinase C)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40只已建立模型的大鼠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模型组,对照组为选取... 目的 探究右美托咪定鞘内注射应用于慢性神经痛大鼠行为能力和镇痛效果及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Spinal dorsal keratin kinase C)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40只已建立模型的大鼠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模型组,对照组为选取的健康大鼠,每组各20只.实验组和模型组的大鼠模型建立为坐骨神经性损伤,对实验组大鼠行右美托咪定注射液加以干预,模型组行生理盐水注射,对照组不干预.在建模前给药,分3、5、7和14天进行分时,同时进行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免疫染色评分,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组间数据.结果 建模前各组大鼠的行为学评价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建模后,模型组和实验组大鼠的行为能力显著降低,且模型组大鼠的行为能力破坏更为严重.对照组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阳性细胞很少,为阴性表达,模型组在建模后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呈强阳性表达,实验组在建模后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经过14天的治疗变为弱阳性表达,与模型组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表达强度存在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鞘内注射可显著将慢性神经痛行为能力加以改善、降低大鼠的疼痛起到很好的镇痛效果,与其抑制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鞘内注射 慢性神经痛大鼠行为能力 镇痛效果 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表达
下载PDF
慢性神经痛大鼠脊髓缝隙连接蛋白43基因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许学兵 姚尚龙 +2 位作者 佘守章 许立新 董源洪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94-297,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神经痛大鼠脊髓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18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n=9),分别接受右侧坐骨神经结扎手术(CCI组)和假手术(Sham组).手术前、后观察大鼠疼痛行为学并测定右后肢热刺激抬脚潜伏... 目的:研究慢性神经痛大鼠脊髓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18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n=9),分别接受右侧坐骨神经结扎手术(CCI组)和假手术(Sham组).手术前、后观察大鼠疼痛行为学并测定右后肢热刺激抬脚潜伏期(PWTL)、电刺激抬脚阈值(PWET)的变化,于术后14天取大鼠L4/5右侧脊髓,以β-肌动蛋白(β-actin)为内参照基因,采用RT-PCR半定量分析CCI组和Sham组Cx43表达的差异.结果:CCI组大鼠表现为行走步态异常,与Sham组相比CCI组术后5~14天疼痛阈值明显降低(P<0.01).Sham组Cx43扩增产物量极少,而CCI组L4/5 Cx43扩增产物量约为Sham组的3倍.结论:慢性神经痛大鼠脊髓Cx43基因表达显著增加,提示脊髓缝隙连接可能在慢性病理性痛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脊髓 缝隙连接蛋白43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成年SD大鼠 基因表达变化 慢性神经痛 Cx43表达 实验研 Β-肌动蛋白
下载PDF
Baclofen对慢性神经痛大鼠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杜冬萍 陈志峰 徐惠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291-294,共4页
目的 研究GABAB 受体激动剂baclofen对慢性神经痛大鼠痛阈的影响以及对脊髓c fos表达的影响 ,探讨脊髓GABA能系统在神经痛调节中的可能机制。方法 结扎大鼠左侧L5脊神经根建立慢性神经痛模型。SD大鼠 2 4只随机等分成 (1)假手术 +bacl... 目的 研究GABAB 受体激动剂baclofen对慢性神经痛大鼠痛阈的影响以及对脊髓c fos表达的影响 ,探讨脊髓GABA能系统在神经痛调节中的可能机制。方法 结扎大鼠左侧L5脊神经根建立慢性神经痛模型。SD大鼠 2 4只随机等分成 (1)假手术 +baclofen组 :大鼠背部假手术而未行神经根结扎 ,术后 2 8至 34d每天腹腔注射baclofen 10mg/kg两次 ;(2 )假手术组 :背部假手术后2 8至 34d每天腹腔注射 0 9%NaCl 2ml两次 ;(3)L5结扎 +baclofen组 :实施L5神经根结扎 ,术后2 8至 34d每天腹腔注射baclofen 10mg/kg两次 ;(4)L5结扎组 :实施L5神经根结扎 ,术后 2 8至 34d每天腹腔注射 0 9%NaCl 2ml两次。术后 1、3、7、10、14、2 1、2 8、35d测大鼠双后肢光热刺激性痛阈。术后 35d处死大鼠取出腰段脊髓 ,冰冻切片 ,免疫组化法检测c fos免疫阳性细胞。结果  (1)术后 7~ 2 8d ,左L5脊神经结扎大鼠较假手术大鼠痛阈明显降低 (P <0 0 1)。术后 35d ,使用与不使用baclofen大鼠的假手术大鼠左后肢痛阈无显著变化 (P >0 0 5 ) ,双侧脊髓深层 (Ⅲ Ⅹ层 )FLI细胞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2 )术后 35d ,使用baclofen的L5结扎大鼠的左后肢痛觉显著低于未使用baclofen的L5结扎大鼠 (P <0 0 1) ,前者脊髓深层 (Ⅲ Ⅹ层 )FLI细胞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LOFEN 慢性神经痛 大鼠 镇痛 神经损伤 FLI细胞 C-FOS
下载PDF
建立三叉神经痛慢性缩窄环术大鼠模型的体会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桂萍 曹晓岚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8期973-974,共2页
目的建立三叉神经痛慢性缩窄环术大鼠模型,并总结经验。方法经口腔入路暴露并结扎眶下神经,建立三叉神经痛慢性缩窄环术大鼠模型。观察术后不同时段大鼠对机械刺激的反应阈值(疼痛阈值)及相关的痛觉行为变化。结果手术组术后14d,在眶下... 目的建立三叉神经痛慢性缩窄环术大鼠模型,并总结经验。方法经口腔入路暴露并结扎眶下神经,建立三叉神经痛慢性缩窄环术大鼠模型。观察术后不同时段大鼠对机械刺激的反应阈值(疼痛阈值)及相关的痛觉行为变化。结果手术组术后14d,在眶下神经支配区域内,大鼠出现痛觉超敏现象,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眶下神经的慢性环扎损伤可导致三叉神经痛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动物模型 慢性缩窄环术 大鼠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慢性缩窄环术大鼠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延秀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248-251,共4页
目的 探讨建立三叉神经痛慢性缩窄环术大鼠动物模型的效果.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及假手术组,手术组用两根铬线疏松环扎大鼠的眶下神经造成慢性缩窄损伤,而假手术组只暴露神经,但不结扎,观察术后不同时段大鼠对机械刺激的反应阈值... 目的 探讨建立三叉神经痛慢性缩窄环术大鼠动物模型的效果.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及假手术组,手术组用两根铬线疏松环扎大鼠的眶下神经造成慢性缩窄损伤,而假手术组只暴露神经,但不结扎,观察术后不同时段大鼠对机械刺激的反应阈值(疼痛阈值)及相关的痛觉行为变化.结果 手术组术后2~8周,在眶下神经支配区域内,大鼠出现痛觉超敏现象,与手术对侧、术前及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术后12周左右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大鼠眶下神经的慢性环扎损伤可导致三叉神经痛出现,压迫解除后疼痛可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动物模型 行为学反应 疼痛阈值 慢性缩窄环 大鼠
下载PDF
丙泊酚对慢性神经痛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
6
作者 孙怡 田玉科 项红兵 《中国康复》 2004年第4期206-208,共3页
目的 :研究丙泊酚对慢性神经痛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 4 0只 ,随机分为 4组 ,Ⅰ组为正常对照 ;Ⅱ、Ⅲ、Ⅳ组结扎左侧坐骨神经 ,术后第 7天 ,Ⅰ、Ⅱ组腹腔均注射生理盐水 5 0ml·kg 1,Ⅲ、Ⅳ组腹腔分别... 目的 :研究丙泊酚对慢性神经痛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 4 0只 ,随机分为 4组 ,Ⅰ组为正常对照 ;Ⅱ、Ⅲ、Ⅳ组结扎左侧坐骨神经 ,术后第 7天 ,Ⅰ、Ⅱ组腹腔均注射生理盐水 5 0ml·kg 1,Ⅲ、Ⅳ组腹腔分别注射丙泊酚 5 0、75mg·kg 1( 1mgoml 1) ,共 7d ;术后第 6、10和 13天 ,使用VonFrey纤维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触诱发痛阈 ,观察丙泊酚对其影响 ;随后取脊髓切片 ,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背角的分布。结果 :①与Ⅰ组比较 ,Ⅱ组双侧的 5 0 %缩足阈值 (PWTs)在术后第 6、10和 13d均较低 (P <0 .0 5 ) ;与Ⅱ组比较 ,Ⅲ、Ⅳ组双侧的PWTs在术后第 10、13天升高 (P <0 .0 5 )。②Ⅱ组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背角的分布密度 (AD)、平均光密度 (AOD)和积分光密度 (IOD)值显著高于Ⅰ组 (P <0 .0 1) ,Ⅲ、Ⅳ组低于Ⅱ组 (P <0 .0 5和P <0 .0 1)。③与Ⅱ组比较 ,Ⅲ、Ⅳ组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背角数量、体积依次减少。结论 :慢性神经痛大鼠的脊髓星形胶质细胞被激活 ,丙泊酚可抑制激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慢性神经痛 大鼠 脊髓 星形胶质细胞 细胞激活
下载PDF
建立大鼠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 被引量:5
7
作者 周瑸 刘玉光 吴承远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22,共2页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动物模型 眶下神经 大鼠 慢性压迫损伤
下载PDF
眶下神经慢性缩窄环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孙晖 李国超(综述) +1 位作者 王元银 王烈成(审校) 《医学综述》 2013年第12期2113-2116,共4页
三叉神经痛(TGN)的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清楚,诊断标准趋于主观化,因而模型的制作成为研究的热点,有较多难点需要克服。近年来,眶下神经慢性缩窄环模型由于具有操作简单、存活率高等特点,在研究TGN中被广泛应用。该文就眶下神经慢性缩窄... 三叉神经痛(TGN)的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清楚,诊断标准趋于主观化,因而模型的制作成为研究的热点,有较多难点需要克服。近年来,眶下神经慢性缩窄环模型由于具有操作简单、存活率高等特点,在研究TGN中被广泛应用。该文就眶下神经慢性缩窄环模型的背景、意义、研究现状和制作方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动物模型 慢性缩窄环 大鼠
下载PDF
加巴喷丁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DRG中TRPV1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阎妮 栾永 李润玖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4-237,共4页
目的研究加巴喷丁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CI)大鼠DRG中TRPV1的影响。方法使用SD雄性大鼠建立CCI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CI组,CCI+GBP组。使用行为学检测机械性痛和热痛。术后第8天,搜集DRG,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DRG中TRVP1... 目的研究加巴喷丁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CI)大鼠DRG中TRPV1的影响。方法使用SD雄性大鼠建立CCI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CI组,CCI+GBP组。使用行为学检测机械性痛和热痛。术后第8天,搜集DRG,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DRG中TRVP1的表达情况。结果 CCI手术后DRG中TRPV1基因的m RNA表达显著增加,GBP能够减少CCI后DRG的TRPV1基因的m RNA表达。结论在CCI手术后,DRG中TRPV1基因的表达升高,使用GBP后,其表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痛 加巴喷丁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 大鼠 TRPV1
下载PDF
脊神经结扎慢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超极化激活电流(I_h)的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伦斌 曹晓杰 +2 位作者 姚磊 韩济生 万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2-255,共4页
目的 :研究超极化激活电流 (hyperpolarization activatedcurrent,Ih)在慢性神经源性痛中的作用。方法 :以单侧L5和L6脊神经结扎制备神经源性痛大鼠模型 ,运用全细胞电压钳技术记录和分析背根神经节 (dorsalrootganglion ,DRG)神经元Ih... 目的 :研究超极化激活电流 (hyperpolarization activatedcurrent,Ih)在慢性神经源性痛中的作用。方法 :以单侧L5和L6脊神经结扎制备神经源性痛大鼠模型 ,运用全细胞电压钳技术记录和分析背根神经节 (dorsalrootganglion ,DRG)神经元Ih 的表达和激活特征。结果 :脊神经结扎后 ,相应节段小直径DRG神经元表达Ih 的细胞比率升高 ,但大、中直径神经元Ih 没有改变 ,另外大、中、小直径神经元Ih 的活性增强。结论 :神经损伤导致DRG神经元Ih 的表达和电流活性发生改变 ,提示此种电流参与了神经源性痛“外周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结扎 慢性 大鼠 背根神经节细胞 超极化激活电流 神经痛 病理生理学 电生理学
下载PDF
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超短波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阳 胡利杰 +4 位作者 蔡西国 孙振双 程新杰 张敏 张卫卫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20期2232-2237,共6页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联合超短波(ultra short wave)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进一步阐明mNGF联合超短波在PHN治疗中的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PHN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用mNGF在带状疱疹神...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联合超短波(ultra short wave)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进一步阐明mNGF联合超短波在PHN治疗中的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PHN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用mNGF在带状疱疹神经损伤疼痛区域行局部注射,同时配合超短波治疗;对照组应用同样方法,但不给予超短波治疗。2组其余处理方式相同,2周为1个疗程。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测患者治疗前后评分,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显效率。结果研究组总显效率(80.0%)显著高于对照组(52.5%);2组治疗后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局部注射配合超短波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慢性神经性疼痛综合征 神经生长因子 超短波 局部注射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慢性缩窄环术后延髓尾侧段和上颈髓后角c-Fos蛋白表达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生元 丁丽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16-219,共4页
目的 :探讨慢性压缩性损害引起三叉神经痛的中枢机制。方法 :将 2 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 ,手术组 (10只 )进行三叉神经分支 (眶下神经 )缩窄环术 ,即用两根铬线将眶下神经疏松环扎 ,对照组 (10只 )只暴露眶下神经 ,但不结扎。在痛觉超敏... 目的 :探讨慢性压缩性损害引起三叉神经痛的中枢机制。方法 :将 2 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 ,手术组 (10只 )进行三叉神经分支 (眶下神经 )缩窄环术 ,即用两根铬线将眶下神经疏松环扎 ,对照组 (10只 )只暴露眶下神经 ,但不结扎。在痛觉超敏期 ,将大鼠处死 ,进行免疫组化 ,观察延髓尾侧段及上颈段 (C1~ 2 )后角c Fos蛋白表达。结果 :术后 15天左右 ,手术组动物出现痛觉超敏。两组动物c Fos蛋白主要分布于延髓尾侧段及上颈段脊髓后角Ⅰ、Ⅱ层内 ,手术同侧c Fos较对侧及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1) ,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结论 :三叉神经慢性压缩性损害诱导中枢传入信号的改变 ,是构成神经性疼痛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三叉神经慢性缩窄环术 延髓尾侧段 上颈髓后角 c—Fos蛋白 表达 三叉神经痛
下载PDF
慢性神经痛对抑郁状态以及中枢多巴胺神经元电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付波 翁谢川 +4 位作者 王静 黄涛 王滨 林世德 刘少君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5期403-407,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慢性神经痛导致抑郁症状发生后,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改变情况。方法:24只健康成年大鼠进行随机分组(n=12):假手术组(Sham)大鼠仅进行坐骨神经分支暴露,坐骨神经损伤组(SNI)进行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 目的:探讨大鼠慢性神经痛导致抑郁症状发生后,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改变情况。方法:24只健康成年大鼠进行随机分组(n=12):假手术组(Sham)大鼠仅进行坐骨神经分支暴露,坐骨神经损伤组(SNI)进行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在神经损伤后的第3、7、14、28、42、56天进行机械刺激计算缩足反射阈值,并进行糖水偏好、强迫游泳、旷场实验等行为学实验来评价大鼠是否发生抑郁症状;利用在体多通道电生理技术,对SNI组大鼠和假手术组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神经元分别进行记录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SNI组大鼠的机械痛阈值明显降低(P<0.01);在旷场实验、糖水偏好、强迫游泳较对照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1);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簇状放电活动中动作电位的数量明显增加(P<0.01)。结论:慢性疼痛可以导致大鼠抑郁相关症状的发生,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增加与疼痛后抑郁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多巴胺能神经 慢性神经痛 自发放电 大鼠
下载PDF
鞘内移植人前脑啡肽原基因修饰的永生化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株对大鼠慢性神经痛的镇痛作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安珂 田玉科 +6 位作者 杨辉 王贤裕 金小高 高峰 徐颖 田学愎 王鹏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8期2711-2714,共4页
目的探讨鞘内移植人前脑啡肽原基因修饰的永生化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株(IAST/hPPE)对大鼠慢性神经痛的镇痛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未处理组、SNI组、SNI+IAST组和SNI+IAST/hPPE组;除未处理组外,建立右侧下肢保留性神... 目的探讨鞘内移植人前脑啡肽原基因修饰的永生化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株(IAST/hPPE)对大鼠慢性神经痛的镇痛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未处理组、SNI组、SNI+IAST组和SNI+IAST/hPPE组;除未处理组外,建立右侧下肢保留性神经损伤模型(SNI);1周后于脊髓L4-6水平鞘内移植与5′溴-2-脱氧尿苷(B rdU)共培养的永生化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株(IAST)或IAST/hPPE细胞株;每周测定各组大鼠左右两侧50%缩足阈值(PWT)的差值及腹腔注射纳洛酮对其镇痛效应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和放射免疫法检测脊髓组织中亮氨酸脑啡肽(L-EK)的含量变化以及移植细胞B rdU的表达。结果SNI后1周大鼠右足即出现痛觉异常现象,与未处理组相比,其余三组的左右侧50%PWT的差值明显增大(均P<0.01);SNI+IAST/hPPE组痛觉异常症状明显减轻,而SNI组和SNI+IAST组未见明显变化;SNI+IAST/hPPE组左右侧50%PWT差值与SNI组和SNI+IAST组相比明显减小,P<0.01;SNI+IAST/hPPE组的镇痛效应可被纳洛酮拮抗;与未处理组相比,其余3组每毫克脊髓L-EK的含量明显升高(均P<0.01),SNI+IAST/hPPE组(108.1 pg/mg±12.5 pg/mg)明显高于SNI组和SNI+IAST组(均P<0.01),而SNI组和SNI+IAST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6周后,脊髓背角移植细胞的B rdU免疫染色阳性,表明细胞仍然存活。结论鞘内移植IAST/hPPE细胞可以抑制慢性神经痛大鼠的痛觉异常行为,该效应与移植细胞持续分泌的脑啡肽作用于阿片受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啡肽类 星形细胞 移植 神经痛 多瘤病毒转化 慢性神经痛 前脑啡肽原 SD大鼠 移植细胞 星形胶质
原文传递
鞘内注射氯胺酮对慢性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袁维秀 张宏 +1 位作者 徐娟 杨红菊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77-379,共3页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IT)氯胺酮对慢性坐骨神经挤压损伤大鼠(CCI)脊髓背角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n=6):假手术组(组Ⅰ);CCI组(组Ⅱ);氯胺酮组:于术前30min、术后1、2、3d分别IT氯胺酮12.5μg(组Ⅲ...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IT)氯胺酮对慢性坐骨神经挤压损伤大鼠(CCI)脊髓背角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n=6):假手术组(组Ⅰ);CCI组(组Ⅱ);氯胺酮组:于术前30min、术后1、2、3d分别IT氯胺酮12.5μg(组Ⅲ)、50μg(组Ⅳ)、100μg(组Ⅴ)、300μg(组Ⅵ)。按Bennett法制作CCI模型,以von-Frey filaments测定触痛及冷刺激反应,术后14d断头取腰段脊髓,以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脊髓背角NOS活性。结果 与组Ⅰ相比,术后第7、14天组Ⅱ、组Ⅲ痛阈下降,冷刺激反应升高(P<0.05或0.01),组Ⅳ、Ⅴ、Ⅵ痛阈及冷刺激反应无显著性变化(P>0.05);与组Ⅱ比较,组Ⅳ、Ⅴ、Ⅵ的痛阈升高,冷刺激反应下降(P<0.05或0.01)。与组Ⅰ相比,组Ⅱ、Ⅲ脊髓背角NOS活性升高(P<0.01),而组Ⅳ、Ⅴ、Ⅵ则无显著性变化(P>0.05);与组Ⅱ比较,组Ⅳ、Ⅴ、Ⅵ髓背角NOS活性明显下降(P<0.01)。组Ⅲ、Ⅳ、Ⅴ、Ⅵ痛阈、冷刺激反应和NOS活性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N0/NOS系统参与了CCI大鼠痛敏的形成,此过程与NMDA受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内注射 氯胺酮 IT 慢性神经痛 大鼠 脊髓背角 一氧化氮合酶 中枢神经系统
原文传递
慢性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许学兵 姚尚龙 +1 位作者 佘守章 许立新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787-790,共4页
目的 研究慢性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的变化。方法 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神经痛模型(CCI)组:结扎右侧坐骨神经,假手术(Sham)组:未结扎坐骨神经,每组10只。分别于手术前1 d、术后1、3、5、7、14 d(... 目的 研究慢性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的变化。方法 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神经痛模型(CCI)组:结扎右侧坐骨神经,假手术(Sham)组:未结扎坐骨神经,每组10只。分别于手术前1 d、术后1、3、5、7、14 d(分别记为T0、T1、T2、T5、T7、T14)观察大鼠疼痛行为学变化,测定右后肢热刺激回缩潜伏期(PWTL)、电刺激回缩阈值(PWET),并于T14取L4-5脊髓,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Cx43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T0比较,CCI组T1-14PWTL缩短、PWET降低(P<0.01),Sham组T1-5PWTL缩短、PWET降低(P<0.01),T7后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CCI组右侧脊髓背角GFAP、Cx43染色均强于Sham组,且主要集中在Ⅰ-Ⅱ层。CCI组右侧脊髓GFAP、Cx43阳性染色面积均大于Sham组(P<0.01),CCI组、Sham组GRAP阳性染色面积分别占(29±7)%、(19±5)%、Cx43阳性染色面积分别占(17±3)%、(4±1)%。两组左侧脊髓GFAP与Cx43染色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慢性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Cx43与GFAP增加,提示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可能在神经痛的形成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X43 GFAP 星形胶质细胞 脊髓背角 慢性神经痛 大鼠 缝隙连接蛋白43 面积 变化 结论
原文传递
鞘内注射反义蛋白激酶Cγ寡核苷酸对慢性神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万丽 罗爱林 田玉科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2-54,共3页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反义、正义PKCγ寡核苷酸(PKCγ-ASODN、PKCγ-SODN)对慢性神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24只雌性SD大鼠建立慢性坐骨神经痛(CCI)模型,鞘内置管后随机分为4组:CCI+无菌生理盐水鞘内注射组(C组);CCI+PKCγ-SODN...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反义、正义PKCγ寡核苷酸(PKCγ-ASODN、PKCγ-SODN)对慢性神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24只雌性SD大鼠建立慢性坐骨神经痛(CCI)模型,鞘内置管后随机分为4组:CCI+无菌生理盐水鞘内注射组(C组);CCI+PKCγ-SODN 20μg鞘内注射组(S组);CCI+PKCγ-ASODN 5μg鞘内注射组(A1组);CCI+PKCγ-ASODN 20μg鞘内注射组(A2组),每组6只。除C组外,其余三组均于鞘内注入相应剂量的PKC7γ-SODN或-ASODN,每日1次,连续6 d,采用VonFrev hairs检测术侧机械缩爪阈值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PKCγ、PKCα蛋白质表达。结果 与结扎术前比较,机械缩爪阈值S组注药后2、4、6 d降低,A1组注药后2 d天降低(P<0.01),A2组注药后4 d升高(P<0.05或0.01);与C组比较,A1组注药后4、6d及A2组注药后2、4、6 d升高(P<0.01);与A1组比较,A2组注药后2、4 d升高(P<0.01)。与C组比较,A1、A2组PKCγ蛋白质表达丰度降低(P<0.01),而S组PKCγ蛋白质及S、A1、A2组PKCα蛋白质表达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鞘内注射PKCγ-ASODN可抑制慢性神经痛大鼠的痛觉过敏,该作用与PKCγ蛋白质活性降低,表达量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内注射 反义蛋白激酶C γ寡核苷酸 慢性神经痛 大鼠 镇痛作用
原文传递
异丙酚对慢性神经痛大鼠脊髓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田玉科 孙怡 项红兵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854-855,共2页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异丙酚对慢性神经痛大鼠触诱发痛痛阈及其脊髓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Ⅰ组为空白对照;Ⅱ、Ⅲ、Ⅳ组结扎左侧坐骨神经。术后第7天,Ⅰ、Ⅱ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0 ml&...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异丙酚对慢性神经痛大鼠触诱发痛痛阈及其脊髓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Ⅰ组为空白对照;Ⅱ、Ⅲ、Ⅳ组结扎左侧坐骨神经。术后第7天,Ⅰ、Ⅱ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0 ml·kg-1,Ⅲ、Ⅳ组腹腔注射异丙酚50 ml·kg-1或75ml·kg-1,每天一次共6 d。在术后第6、10和12天,使用Von Frey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触诱发痛痛阈,比较不同剂量的异丙酚对大鼠痛阈的影响。术后第12天取L4-5和L5-6节段脊神经节和脊髓组织,采用半定量RT-PCR法,对各组大鼠脊髓组织iNOS 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术后第10和12天,Ⅲ、Ⅳ组大鼠双侧的痛阈值高于Ⅱ组(P<0.05);术后第12天,Ⅲ、Ⅳ组大鼠脊髓组织iNOS mRNA表达低于Ⅱ组(P<0.05)。结论 异丙酚通过抑制脊髓组织iNOS mRNA转录,降低其表达,而起到一定的抗伤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异丙酚 脊髓组织 术后 NOS 慢性神经痛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MRNA转录 表达 神经
原文传递
鞘内注射NR2B9c缓解大鼠神经痛理性疼痛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廪 朱颖军 +2 位作者 张伟 马正良 顾小萍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84-785,共2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上一个常见的慢性疼痛,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中枢敏化被认为是慢性疼痛发生的重要内在机制[1-2],大量证据表明:疼痛的中枢敏化与兴奋性氨基酸(EAA)(谷氨酸、天冬氨酸)及其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上一个常见的慢性疼痛,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中枢敏化被认为是慢性疼痛发生的重要内在机制[1-2],大量证据表明:疼痛的中枢敏化与兴奋性氨基酸(EAA)(谷氨酸、天冬氨酸)及其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s)[3-5],尤其是含有NR2B亚单位的NMDARs在突触后膜的上调密切相关。NR2B亚基C末端的氨基酸残基可特异性地与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的PDZ2结构域结合[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慢性疼痛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鞘内注射 神经痛 NR2B亚单位 大鼠 缓解
原文传递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第8卷(2009年)文题索引
20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573-576,共4页
关键词 显微手术治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慢性硬膜下血肿 颅骨缺损 垂体腺瘤 脑损伤模型 翼点入路 显微神经外科 显微血管减压术 神经内镜 脊髓空洞 脑胶质瘤 颅内动脉瘤 脑动脉瘤 大鼠 胶质瘤细胞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颅脑创伤 索引 通检 检索工具 文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