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系统康复锻炼对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距腓前韧带重建-踝关节镜术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行距腓前韧带重建-踝关节镜术治疗的患者74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目的探讨系统康复锻炼对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距腓前韧带重建-踝关节镜术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行距腓前韧带重建-踝关节镜术治疗的患者74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功能锻炼,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系统康复锻炼。比较两组患者康复前后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踝关节主动关节位置觉(joint position sense active,JPSA)、踝关节被动关节位置觉(joint position sense passive,JPSP)和踝关节“运动觉”(kinaesthesia,KT)变化。结果康复后,两组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均高于康复前(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7.228,P<0.05)。康复后,两组患者JPSA、JPSP和KT均显著低于康复前(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8.355、7.960、9.193,均P<0.05)。结论系统康复锻炼对行距腓前韧带重建-踝关节镜术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康复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借鉴。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单隧道悬吊固定解剖重建外侧韧带复合体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单隧道悬吊固定踝外侧韧带复合体解剖重建的23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6例;年龄...目的:探讨单隧道悬吊固定解剖重建外侧韧带复合体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单隧道悬吊固定踝外侧韧带复合体解剖重建的23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6例;年龄17~33(26.0±4.3)岁;Kellgren-Lawrence(K-L)分级:0级16例,Ⅰ级7例;扭伤2~15(5.7±2.9)次;受伤至手术时间4~18(9.0±3.3)个月。记录患者术后24个月术侧和健侧踝关节活动范围,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踝关节功能及疼痛改善情况,并采用X线K-L分级和踝关节核磁评分(MRI scoring of osteoarthritis of ankle,MSOA)评估踝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程度。结果: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48(33.4±6.7)个月。所有患者行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单隧道悬吊固定解剖重建术。术后24个月术侧踝关节背屈、跖屈、内翻和外翻活动范围较健侧均减小,其中术侧踝关节背屈和外翻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跖屈和内翻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评分由术前的(55.19±6.94)分提高至术后24个月的(93.77±3.42)分(P<0.05),23例均为优。VAS评分由术前的(5.30±1.12)分降低至术后24个月的(1.10±0.81)分(P<0.05)。术后24个月K-L分级:0级14例,Ⅰ级8例,Ⅱ级1例。手术前后K-L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OA评分由术前的(3.74±2.54)分提高至术后24个月的(7.04±2.51)分(P<0.05)。结论:单隧道悬吊固定术式解剖重建外侧韧带复合体创造了更好的腱骨愈合条件,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并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系统康复锻炼对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距腓前韧带重建-踝关节镜术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行距腓前韧带重建-踝关节镜术治疗的患者74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功能锻炼,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系统康复锻炼。比较两组患者康复前后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踝关节主动关节位置觉(joint position sense active,JPSA)、踝关节被动关节位置觉(joint position sense passive,JPSP)和踝关节“运动觉”(kinaesthesia,KT)变化。结果康复后,两组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均高于康复前(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7.228,P<0.05)。康复后,两组患者JPSA、JPSP和KT均显著低于康复前(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8.355、7.960、9.193,均P<0.05)。结论系统康复锻炼对行距腓前韧带重建-踝关节镜术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康复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借鉴。
文摘目的:探讨单隧道悬吊固定解剖重建外侧韧带复合体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单隧道悬吊固定踝外侧韧带复合体解剖重建的23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6例;年龄17~33(26.0±4.3)岁;Kellgren-Lawrence(K-L)分级:0级16例,Ⅰ级7例;扭伤2~15(5.7±2.9)次;受伤至手术时间4~18(9.0±3.3)个月。记录患者术后24个月术侧和健侧踝关节活动范围,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踝关节功能及疼痛改善情况,并采用X线K-L分级和踝关节核磁评分(MRI scoring of osteoarthritis of ankle,MSOA)评估踝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程度。结果: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48(33.4±6.7)个月。所有患者行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单隧道悬吊固定解剖重建术。术后24个月术侧踝关节背屈、跖屈、内翻和外翻活动范围较健侧均减小,其中术侧踝关节背屈和外翻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跖屈和内翻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评分由术前的(55.19±6.94)分提高至术后24个月的(93.77±3.42)分(P<0.05),23例均为优。VAS评分由术前的(5.30±1.12)分降低至术后24个月的(1.10±0.81)分(P<0.05)。术后24个月K-L分级:0级14例,Ⅰ级8例,Ⅱ级1例。手术前后K-L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OA评分由术前的(3.74±2.54)分提高至术后24个月的(7.04±2.51)分(P<0.05)。结论:单隧道悬吊固定术式解剖重建外侧韧带复合体创造了更好的腱骨愈合条件,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并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