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荆楚岁时记》的历史学阐释 被引量:3
1
作者 周征松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9-62,共4页
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系统地记载地区岁时民俗的专著。它从月令中分离出岁时民俗 ,它从岁时民俗的角度反映普通群众的社会生活。它既对民俗学、又对历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来受到民俗学。
关键词 《荆楚岁时记》 民俗学 历史学 岁时民俗
下载PDF
读物小札:人胜·剪綵花·春幡 被引量:3
2
作者 扬之水 《南方文物》 2012年第3期159-162,212-213,217,共7页
一、人胜人胜和剪綵花,都是节令物事,前者的制作与佩戴,在人日,后者为立春。这是南北朝至隋唐时候的情景。人日故事,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翦綵为人,或镂金簿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 一、人胜人胜和剪綵花,都是节令物事,前者的制作与佩戴,在人日,后者为立春。这是南北朝至隋唐时候的情景。人日故事,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翦綵为人,或镂金簿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隋杜公瞻注云:"人入新年,形容改从新也。华胜起于晋代,见贾充《李夫人典戒》,云像瑞图金胜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戴胜也。①"所谓"华胜",本为汉代流行的首饰之一种。《释名·释首饰》":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也。"《太平御览》卷七一九《服用二十一》"花胜"一项引此条作:"花胜,草化(花)也。言人形容正等,人着之则胜。②"花胜,即华胜。"形容正等",犹后世谓人容貌端正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幡 《荆楚岁时记》 珠幡
下载PDF
天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文雄 《中国民间疗法》 2015年第1期92-93,共2页
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因局部发泡如火燎,形成灸疮,又名发泡灸。这种灸疮的情形和艾灸疗法形成的灸疮有相似之处,但它不是用艾绒及其他材料作热源的施灸方法,与热灸相对而言又称为冷灸、自灸、无热源灸。历史渊源天灸一词,首见... 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因局部发泡如火燎,形成灸疮,又名发泡灸。这种灸疮的情形和艾灸疗法形成的灸疮有相似之处,但它不是用艾绒及其他材料作热源的施灸方法,与热灸相对而言又称为冷灸、自灸、无热源灸。历史渊源天灸一词,首见于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点儿头额,名为天灸,以厌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灸疗法 实验研究进展 灸疮 发泡灸 外治疗法 自灸 灸方 热灸 说郛
下载PDF
《来瞿唐先生日录》疑难词考释
4
作者 张晓英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73-76,共4页
《来瞿唐先生日录》为明代易学大师来知德的重要理学著作,至今尚无通行整理本,但作为巴蜀重要作品之一,在汉语史尤其是字典辞书的编撰上很有价值。本文就疑难词择要考释如下,以为字典辞书编撰提供相关材料。
关键词 《来瞿唐先生日录》 橙(忄弘) (歹角)殐 鸡碑鼠狱 懔悷
下载PDF
从桃符到春联:辟邪祈福的美好期盼
5
作者 王全营 《决策探索》 2017年第3期56-57,共2页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来临时,家家户户必做的一件事是贴春联,就是用红纸书写吉祥或祝颂的对偶语句,贴在门两边。 贴春联这一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简单说是从桃符、门神到春联发展而来。
关键词 鬱壘 神荼 通義 南朝梁 度朔 來臨 千門萬户 阮葵生 化日光天
下载PDF
新型金属屋面系统在杭州大剧院中的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卢凯 徐慷 罗忆 《新型建筑材料》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1-54,共4页
目前国内大量采用轻型金属屋面,但是其中大部分仍沿袭着落后的连接方式。针对杭州大剧院后屋盖复杂的形状,我们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扇形铝镁锰合金直立锁边防水系统,从原理上杜绝了雨水渗漏的可能。与以往从内部伸出支撑件的做法不同,钛板... 目前国内大量采用轻型金属屋面,但是其中大部分仍沿袭着落后的连接方式。针对杭州大剧院后屋盖复杂的形状,我们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扇形铝镁锰合金直立锁边防水系统,从原理上杜绝了雨水渗漏的可能。与以往从内部伸出支撑件的做法不同,钛板连接体系将钛板有机的固定在直立锁边防水系统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复合板 二三次 直立锁边 铝镁锰合金扇形板
下载PDF
一幅斑斓的生活图画——《荆楚岁时记译注》简介 被引量:1
7
作者 谭麟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52-55,共4页
《荆楚岁时记译注》,即将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想写点简介,以飨读者。《荆楚岁时记》为南北朝人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是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古代记录楚国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散文。荆楚的地域,因历史时期不同有所变易... 《荆楚岁时记译注》,即将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想写点简介,以飨读者。《荆楚岁时记》为南北朝人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是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古代记录楚国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散文。荆楚的地域,因历史时期不同有所变易。《诗经·商颂·殷武》最早提到武丁“奋伐荆楚”的史事,“荆楚”可能由此连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楚岁时记 《荆楚岁时记》 历史时期 湖北人民出版社 岁时节令 商颂 武丁 熊绎 岁华纪丽谱
下载PDF
重阳节的起源地——上蔡 被引量:3
8
作者 尚伟 《中州今古》 2002年第2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起源地 上蔡 阳数 汝南 桓宽 费长房 续齐谐记 《荆楚岁时记》 李士英
下载PDF
历代龙舟竞渡纪念屈原诗词简论
9
作者 杨罗生 《云梦学刊》 1991年第2期71-73,62,共4页
屈原精诚,世代同仰,诗文礼赞,汗牛充栋。龙舟竞泫则是别开生面的更具大众化、普及性的纪念活动。据考,龙舟竞渡在屈原以前即已存在。它是先民对龙图腾的崇拜,是伴随水乡泽国人民生产生活应运而生的。对其起源,以地城的不同而存在多种说... 屈原精诚,世代同仰,诗文礼赞,汗牛充栋。龙舟竞泫则是别开生面的更具大众化、普及性的纪念活动。据考,龙舟竞渡在屈原以前即已存在。它是先民对龙图腾的崇拜,是伴随水乡泽国人民生产生活应运而生的。对其起源,以地城的不同而存在多种说法:如缅怀屈原,纪念伍子胥,凭吊孝女曹娥,起于越王勾践等。或彰扬爱国精神.或提倡传统美德,或企盼明君烈士……影响最大的还是纪念屈原说。六朝梁时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舟竞渡 五月五日 屈子 吊屈 刘克庄 明君 辛派词人 身世之感 刘过
下载PDF
端午竞渡纪念屈原考索
10
作者 王辉斌 《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84-85,共2页
诗人屈原逝世后,后人为了纪念他,曾举行过各种各样的仪式以表示哀悼。在这许多的纪念仪式中,以吃粽子的风俗为最普遍,其次是南方各地的赛龙船,号为“竞渡”。以“吃粽子”作为一种“纪念仪式”来表示对屈原的“哀悼和崇敬”,其风俗乃始... 诗人屈原逝世后,后人为了纪念他,曾举行过各种各样的仪式以表示哀悼。在这许多的纪念仪式中,以吃粽子的风俗为最普遍,其次是南方各地的赛龙船,号为“竞渡”。以“吃粽子”作为一种“纪念仪式”来表示对屈原的“哀悼和崇敬”,其风俗乃始于汉光武帝刘秀的“建武”年间。至于赛龙船一俗,首载者当推晋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索 晋人 伍子 邯郸淳 五月五日 《荆楚岁时记》 汉光武帝 《初学记》 刘秀
下载PDF
元宵·汤圆
11
作者 马学仁 《江苏地方志》 2016年第1期36-39,共4页
说到吃"元宵"这一食俗,其源久远。有学者认为,它始于春秋末期,屈原在《楚辞·招魂》中所说的《蜜饵》,乃是用糯米粉裹以蜂蜜制成的球状食品。以此推测,它可能就是最早的"元宵"。到了南梁,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说:"正月十... 说到吃"元宵"这一食俗,其源久远。有学者认为,它始于春秋末期,屈原在《楚辞·招魂》中所说的《蜜饵》,乃是用糯米粉裹以蜂蜜制成的球状食品。以此推测,它可能就是最早的"元宵"。到了南梁,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说:"正月十五做豆糜加油膏",这种"豆糜油膏",有人认为当是1400多年前油煎的元宵食品。唐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酒食"条记有食谱,其中有"汤丸、樱桃迫",很可能是唐代对元宵食品的称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记 平园 周必大 春秋末期 《酉阳杂俎》 《荆楚岁时记》 唐时 糯米粉 中所
下载PDF
漫话古代的“夏九九”
12
作者 曹竞成 《文史杂志》 1993年第6期63-63,共1页
我国的“数九习俗”起源甚早,至迟在春秋时期齐桓公时,就有“九九”之说。据考古发现,我国敦煌汉简和居延汉简中,均有“九九”的残文。 我国古代人将冬至与夏至后的81天分为九个段落,每个段落为9天,称为“冬九九”与“夏九九”。“冬九... 我国的“数九习俗”起源甚早,至迟在春秋时期齐桓公时,就有“九九”之说。据考古发现,我国敦煌汉简和居延汉简中,均有“九九”的残文。 我国古代人将冬至与夏至后的81天分为九个段落,每个段落为9天,称为“冬九九”与“夏九九”。“冬九九”的习俗比较早,梁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期 居延汉简 残文 《荆楚岁时记》 周遵道 岁时记 清嘉录 杂俎 九六
下载PDF
年夜饭
13
作者 冯赐杭 《上海集邮》 2016年第1期11-11,13,共2页
年夜饭(图1,贺年邮资明信片11-430702-13-0028 006)又叫团圆饭、团年饭、合家欢、合家宴,指大年三十,全家团聚,围坐一桌,共举酒杯,共辞旧岁。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指的便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除夕夜一定要赶回家吃年夜饭,由... 年夜饭(图1,贺年邮资明信片11-430702-13-0028 006)又叫团圆饭、团年饭、合家欢、合家宴,指大年三十,全家团聚,围坐一桌,共举酒杯,共辞旧岁。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指的便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除夕夜一定要赶回家吃年夜饭,由此可见民间对年夜饭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吃年夜饭 辞旧岁 邮资明信片 《荆楚岁时记》 长寿面 滚进 荣国府 押岁钱 春来早
下载PDF
家家户户聚桌前 欢声笑语乐开年
14
作者 秦改梅 《科学之友》 2015年第2期72-75,共4页
大年三十吃年夜饭,是家家户户最温馨愉快的时刻。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古代中国,一些官员甚至释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年夜饭的重要性。直到今天,当丰盛的饭菜摆满一桌,阖家团... 大年三十吃年夜饭,是家家户户最温馨愉快的时刻。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古代中国,一些官员甚至释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年夜饭的重要性。直到今天,当丰盛的饭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时,人们享受的不仅是满桌的佳肴盛馔,更是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吃年夜饭 《荆楚岁时记》 古代中国 家庭氛围 吃饺子 长寿面 铁拐李 登门拜访 放鞭炮
下载PDF
五色新丝绣五毒 小扇轻盈引微凉
15
作者 杨扬 《理财(经济)》 2022年第5期6-9,共4页
端午节不仅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传统文化复兴的缩影。从文献资料可知,端午节自古以来不仅受到官方和宫廷的重视,... 端午节不仅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传统文化复兴的缩影。从文献资料可知,端午节自古以来不仅受到官方和宫廷的重视,而且得到各地民众的认真对待。早在南朝时,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大戴礼记》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楚岁时记》 端午节 《大戴礼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传统文化 五月五日 文献资料
下载PDF
鞭炮小史
16
《天津政协公报》 2011年第12期4-4,共1页
鞭炮的前身是"爆竹",或称"庭燎"。之所以称爆竹,是因为我们的祖先为了驱除"恶魔鬼怪",常在除夕之夜在院子里的空地上烧起竹筒,发出的啪啪响声,借以驱"鬼怪",这就是爆竹。这些情况在梁朝宗懔著... 鞭炮的前身是"爆竹",或称"庭燎"。之所以称爆竹,是因为我们的祖先为了驱除"恶魔鬼怪",常在除夕之夜在院子里的空地上烧起竹筒,发出的啪啪响声,借以驱"鬼怪",这就是爆竹。这些情况在梁朝宗懔著《荆楚岁时记》中均有记载。到了唐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楚岁时记》 小史 除夕之夜 庭燎 远销海外 爆响 成串 文化知识 药线
下载PDF
明清戏曲家剧目摭补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昊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9-62,58,共5页
明清两朝是古代戏曲创作的巅峰期,在此期间,戏曲家及其剧作的数量非常庞大。现有的古代戏曲书目及相关论文对明清戏曲家剧目的著录已经相当丰富,但不可否认,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漏著、误著的现象依然存在,为后人的拾遗补缺留下了较大空... 明清两朝是古代戏曲创作的巅峰期,在此期间,戏曲家及其剧作的数量非常庞大。现有的古代戏曲书目及相关论文对明清戏曲家剧目的著录已经相当丰富,但不可否认,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漏著、误著的现象依然存在,为后人的拾遗补缺留下了较大空间。通过翻检各种明清诗文别集,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失载、误著的戏曲家剧目及戏曲家的生平、剧作的关目等材料,进而拓展古代戏曲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樊川谱》 卢之 《洞庭秋》 达玠 《忆长安》
原文传递
记载古代民间习俗的名著——《荆楚岁时记》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路明 《文史知识》 1985年第6期45-47,共3页
《荆楚岁时记》一卷,南朝梁宗懔(lǐn)著。有关宗懔生平事迹的史料流传下来的不多,都保留在正史中。宗懔字元懔,南阳涅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南邓县东北)人。八世祖宗承,西晋时被封为柴桑县侯,曾任宜都郡守。
关键词 《荆楚岁时记》 宜都郡 生平事迹 柴桑 涅阳 民间习俗 南朝梁 汉魏 七月七日
原文传递
《荆楚岁时记》的撰述、文本及其文化背景
19
作者 李道和 《新国学》 2008年第1期41-56,共16页
关于《荆楚岁时记》的一些基本问题,前人已有所论析。本文续加辨正稽考,认为其书由宗懔作于梁时荆州,本名《荆楚记》,是一部主要在地理撰述风气下产生的地理风俗文献,由于专记岁时,后称《荆楚岁时记》。但该书散佚较早,今传明万历间两... 关于《荆楚岁时记》的一些基本问题,前人已有所论析。本文续加辨正稽考,认为其书由宗懔作于梁时荆州,本名《荆楚记》,是一部主要在地理撰述风气下产生的地理风俗文献,由于专记岁时,后称《荆楚岁时记》。但该书散佚较早,今传明万历间两种辑本的系统彼此不同,正文与注文混淆,不明出处,皆非全真。我们既可以举例论证今传本'似是而非'的条目,也可利用相关材料指证其他文献中包含的'似非而是'的佚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楚岁时记 文本 考证
原文传递
“数九”习俗的来历和演变
20
作者 潘春华 《月读》 2021年第1期84-86,共3页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我国冬季一种民间习俗。"数九"从"冬至"次日开始,数至九九,寒气尽消。作为寒冬一道特有的风景,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数九、画九和写九的习俗。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民间又产生...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我国冬季一种民间习俗。"数九"从"冬至"次日开始,数至九九,寒气尽消。作为寒冬一道特有的风景,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数九、画九和写九的习俗。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民间又产生了"九九消寒"的习俗,形式也不断翻新。"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资料记载。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楚岁时记》 民间习俗 冬至 南北朝 民间流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