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生遗续:大运河江苏段戏剧遗产生态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1
1
作者 曹娅丽 霍艳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第2期104-110,共7页
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戏剧是江苏运河沿线地区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在生态人类学视域下考察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昆曲、京剧等戏剧传承状态,阐释其戏剧传承所呈现的文化、人与环境之间互动关系和所具有的“生生遗续、代代相传”之传承性,有利于... 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戏剧是江苏运河沿线地区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在生态人类学视域下考察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昆曲、京剧等戏剧传承状态,阐释其戏剧传承所呈现的文化、人与环境之间互动关系和所具有的“生生遗续、代代相传”之传承性,有利于促进保护运河文化遗存,延续运河历史文脉。在此意义上,关注非遗整体性保护理论与实践,提出非遗保护需要迈向生态人类学研究,迈向社会整体的生命实践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江苏段 戏剧遗产 生态人类学 生生遗续
下载PDF
布莱希特的戏剧遗产 被引量:5
2
作者 麻文琦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2-94,共13页
讨论布莱希特的戏剧遗产,必须联系现实才能显示出问题的复杂性。本文一方面通过对当下围绕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与实践种种争议的回应,阐释了布莱希特"历史化/陌生化"这对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就如何在中国当下继承和发展布莱希特... 讨论布莱希特的戏剧遗产,必须联系现实才能显示出问题的复杂性。本文一方面通过对当下围绕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与实践种种争议的回应,阐释了布莱希特"历史化/陌生化"这对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就如何在中国当下继承和发展布莱希特的戏剧艺术,从"赞美性戏剧""批判性戏剧"以及"蒙太奇形式"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看法。本文认为:应该通过对抗性的建构,让剧场艺术处于一种历史的运动状态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布莱希特的戏剧实践是一份值得去继承和发展的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戏剧遗产 马克思唯物史观 历史化 陌生化 赞美性戏剧 蒙太奇形式
原文传递
后申报时期民族地区民间戏剧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湖北恩施崔坝皮影戏个案调查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希辉 谭庆虎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1-115,共5页
恩施崔坝皮影戏是武陵民族地区一种极富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在后申报时期,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恩施崔坝皮影戏仍旧处于濒危的尴尬境地,面临着文化生态急剧改变、制度缺位以及剧团本身发展等诸多不利因素,保护与传承压力倍增。只有各... 恩施崔坝皮影戏是武陵民族地区一种极富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在后申报时期,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恩施崔坝皮影戏仍旧处于濒危的尴尬境地,面临着文化生态急剧改变、制度缺位以及剧团本身发展等诸多不利因素,保护与传承压力倍增。只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和皮影艺人的不懈努力,才能真正做好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这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申报时期 戏剧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皮影戏
原文传递
大数据视域下赣北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建设 被引量:1
4
作者 何昀 《江科学术研究》 2019年第3期74-79,共6页
大数据的视域下,以赣北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对赣北戏剧非遗数字化平台建设提出了构想是合理保护赣北非遗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赣北戏剧非遗现状介绍,分析了其面临的时代困境,从建设赣北戏剧数字化虚拟博物馆、建... 大数据的视域下,以赣北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对赣北戏剧非遗数字化平台建设提出了构想是合理保护赣北非遗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赣北戏剧非遗现状介绍,分析了其面临的时代困境,从建设赣北戏剧数字化虚拟博物馆、建立赣北戏剧特色素材库、申报传承基地与文旅融合、进行赣北戏剧平台的数字化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数字化平台的构想,就平台的运作提出可行性实践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平台建设
下载PDF
"They Are Married to kunqu" ——Cultural Studies Inspired by a Chinese Traditional Theatre
5
作者 CHEN Li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7年第3期288-299,共12页
In recent decades, a new type of cultural upsurge surrounding kunqu1 has arisen in Chinese language sphere, though respectively due to different reasons in China's Mainland, Hong Kong, Taiwan and other Chinese dia... In recent decades, a new type of cultural upsurge surrounding kunqu1 has arisen in Chinese language sphere, though respectively due to different reasons in China's Mainland, Hong Kong, Taiwan and other Chinese diaspora. Against the global trend of culture heritage nationalization context, via the new media platform, the performative staging of individual emotions and reverie in the market society2, the longings to redeem various alienation in a vertical modernity3, as well as the yearnings for emotional balance in a burgeoning feministic modernity, all integrate with each other and together generate a restless transforming memory for kunqu. Just like a misty veil, this complex, contentious, contradictory and long-lasting collective memory-making process blurs kunqu's appearance, expands its layers, and ultimately generates a cultural myth. With detailed case studies this paper aims to reflect upon the deep reasons for the kunqu myth and to probe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s of a performative space in enabling remembrance and/or forget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nqu performative space classical cultural upsurge multiple modernities cultural memor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