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茶戏腔系”质疑——评《戏曲音乐史概述》相关内容
1
作者 周洪雷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02-106,共5页
一声腔、声腔系统声腔,中国戏曲、曲艺音乐中声乐艺术的独特称谓。通常指某些剧种或曲种中,有着渊源关系的、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演唱的腔调群。它们是一种音乐历史的产物,是某一地区不断变化发展、不断传播、世代相承的某种特定的语言... 一声腔、声腔系统声腔,中国戏曲、曲艺音乐中声乐艺术的独特称谓。通常指某些剧种或曲种中,有着渊源关系的、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演唱的腔调群。它们是一种音乐历史的产物,是某一地区不断变化发展、不断传播、世代相承的某种特定的语言与音乐的结合体。历史的传承性,地理的关联性、音乐特征的共同性,是这种结合体的显著特征。不同渊源的曲调与语词的结合方式和样式,形成的声腔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采茶戏 声腔系统 戏曲音乐史 结构形态 剧种 共同特征 音乐特征 结合方式 变化发展 结合体
下载PDF
清代梨园“花谱”的戏曲音乐史料价值
2
作者 潘俊汝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89-98,共10页
清代梨园"花谱"作为戏曲史研究重要史料,其价值已得到各学科关注。至改革开放后,随着学术视野的开拓及国外译著及研究方法被引进国内,使得对此类文献的研究开始有了新的切入点;进入21世纪,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进一步拓展了... 清代梨园"花谱"作为戏曲史研究重要史料,其价值已得到各学科关注。至改革开放后,随着学术视野的开拓及国外译著及研究方法被引进国内,使得对此类文献的研究开始有了新的切入点;进入21世纪,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进一步拓展了对此类文献研究视野的广度,呈现纷繁多样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梳理清代梨园"花谱"相关论文的主要观点,总结"花谱"史料研究成果的发展历程,从而期望更好地认识其音乐史学价值,以促进在戏曲音乐史研究中对此类史料的多学科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谱” 清代梨园 男旦 戏曲音乐史
下载PDF
读《中国戏曲音乐史》有感
3
作者 许德宝 《当代戏剧》 2021年第5期33-34,共2页
由著名戏曲音乐理论家、史学家、作曲家王正强先生著,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戏曲音乐史》(上、下辑),近期正式与读者见面,这是戏曲界的一件喜事,值得庆贺和点赞。《中国戏曲音乐史》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可靠、分类合理有序,全书以21... 由著名戏曲音乐理论家、史学家、作曲家王正强先生著,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戏曲音乐史》(上、下辑),近期正式与读者见面,这是戏曲界的一件喜事,值得庆贺和点赞。《中国戏曲音乐史》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可靠、分类合理有序,全书以21章101节全面、系统、清晰地论述了戏曲音乐史的源头及发展历程,具有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实用性和指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音乐史 音乐理论家 史料翔实 史料价值 实用性 发展历程 合理有序 学术价值
原文传递
《中国戏曲音乐史》出版发行
4
《当代戏剧》 2021年第4期33-33,共1页
由著名戏曲、曲艺理论家、作曲家王正强编著的《中国戏曲音乐史》(上、下册),日前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把中国戏曲的发展脉络置于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做了清晰描述,既保持了音乐史著作的学术性,又突出了实用性。全书从戏曲音... 由著名戏曲、曲艺理论家、作曲家王正强编著的《中国戏曲音乐史》(上、下册),日前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把中国戏曲的发展脉络置于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做了清晰描述,既保持了音乐史著作的学术性,又突出了实用性。全书从戏曲音乐学和舞台演出学这两个角度来考量戏曲形成之史实,内容详略得当,时间脉络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台演出 戏曲音乐史 出版发行 详略得当 戏曲形成 中国戏曲 音乐 实用性
原文传递
古代戏曲音乐教育活动与理论 被引量:2
5
作者 修海林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58-64,共7页
宋元明清戏曲音乐的传承与教习,有着广泛的社会性。各类戏曲组织(包括由下层文人与艺人组织的书会、戏班甚至社团等)担负着戏曲音乐的传教.这些传教行为对戏曲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戏曲声腔演唱系统的形成,在某种意义... 宋元明清戏曲音乐的传承与教习,有着广泛的社会性。各类戏曲组织(包括由下层文人与艺人组织的书会、戏班甚至社团等)担负着戏曲音乐的传教.这些传教行为对戏曲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戏曲声腔演唱系统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与师承教习行为有关。戏曲风尚的形成屯与此相关。戏曲音乐传教,其教育方式底传统的师徒口住心授的方式.明清以来减乐的繁荣,同或乐成为明清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方式之一有关。戏曲音乐教学理论在无明清戏曲理论著作中有集中反映,它是戏曲音乐表演实践经验的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音乐教育 戏曲音乐 传承与教习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 戏曲音乐史
下载PDF
行云流水的问答——第四届中国戏曲音乐学会述评
6
作者 震凡 《上海戏剧》 1999年第2期40-41,共2页
本世纪末的最后一次戏曲音乐理论研讨盛会——“第四届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上海年会”,于1998年12月15日至18日在上海市刘海粟美术馆二楼会议厅正式召开。 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年会,是我国戏曲音乐学术界最高层次的例会。前三届先后分... 本世纪末的最后一次戏曲音乐理论研讨盛会——“第四届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上海年会”,于1998年12月15日至18日在上海市刘海粟美术馆二楼会议厅正式召开。 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年会,是我国戏曲音乐学术界最高层次的例会。前三届先后分别在山西、内蒙古、安徽召开,重点是为建国以来戏曲音乐作品(剧目作曲、音乐论著)评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音乐 音乐 中国戏曲 行云 述评 戏曲音乐史 论文评选 音乐 音乐学术 剧目
下载PDF
浅谈中国戏曲声腔名称由来
7
作者 陈慧雯 《当代戏剧》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5-27,共3页
声腔,即腔调,人声唱出来的曲调,戏曲里的歌曲。是某一地区形成具有浓厚地方性色彩的曲调群,有共同的音乐特征。我国戏曲声腔品类繁多,形态各异,流传甚广。不同的声腔都冠以腔名,其名称各有由来,有的冠以“腔”,有的称为“调”,有的以“... 声腔,即腔调,人声唱出来的曲调,戏曲里的歌曲。是某一地区形成具有浓厚地方性色彩的曲调群,有共同的音乐特征。我国戏曲声腔品类繁多,形态各异,流传甚广。不同的声腔都冠以腔名,其名称各有由来,有的冠以“腔”,有的称为“调”,有的以“戏”谓之,也有以“拍”定腔,还有将腔调以“词”名之等等。在戏曲声调的北乐南流,南乐北化的流播中,声腔的衍化特征、亲缘关系、谱系分支等,使声腔的名称更为纷繁复杂,“异名异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声腔 戏曲音乐史 亲缘关系 腔名 结构特征 花鼓戏 明清俗曲 伴奏乐器 地理方位 音乐特征
下载PDF
平遥超山庙古戏台声学效应初探 被引量:9
8
作者 杨阳 高策 丁宏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7-444,共18页
首次发现平遥小胡村超山庙古戏台"十字窑洞"及其声学现象,用现代声学的测量方法对其测量,结果表明:"十字窑洞"具有扩大音量,美化音色,优化乐音结构的作用。基于"复合式古戏台"的数量、地域分布及其声学特... 首次发现平遥小胡村超山庙古戏台"十字窑洞"及其声学现象,用现代声学的测量方法对其测量,结果表明:"十字窑洞"具有扩大音量,美化音色,优化乐音结构的作用。基于"复合式古戏台"的数量、地域分布及其声学特征,推测这种形制的古戏台是山西特色建筑,是建筑艺术和戏曲音乐艺术在民间不断发展并融为一体的经验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式古戏台 十字窑洞 建筑史 声学史 戏曲音乐史
下载PDF
从戏曲音乐学说到中国戏曲音乐的生命力
9
作者 魏廷格 《人民音乐》 1989年第12期22-24,共3页
在我看来,某种音乐之是否可构成为某种“学”,是很简单的事。那就是,看这种音乐是否具备有自己特有的风格特征。具备了,自然就同时具备了构成为“学”的“资格”。中国戏曲音乐,是世界音乐史上相当特殊的音乐现象。绝对具有构成为一种... 在我看来,某种音乐之是否可构成为某种“学”,是很简单的事。那就是,看这种音乐是否具备有自己特有的风格特征。具备了,自然就同时具备了构成为“学”的“资格”。中国戏曲音乐,是世界音乐史上相当特殊的音乐现象。绝对具有构成为一种“学”的潜在理论素质。同时,戏曲音乐学研究的涵义,也不复杂。无非是对戏曲音乐的研究。而且,从任何角度、用任何方法对戏曲音乐的任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生命力 戏曲音乐史 样板戏 艺术价值 审美意义 发展史 音乐学研究 新创 理论素质 风格特征
原文传递
戏曲声腔“腔名”由来小考
10
作者 陈慧雯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2-34,共3页
戏曲声腔“腔名”由来小考陈慧雯声腔,即腔调,人声唱出来的曲调。在古代常常用“腔”表示某一地区流行歌曲,明清时期以“腔”称剧种,一种腔调即一个剧种如明代的四大声腔(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即四个剧种。后又出现了“两下锅... 戏曲声腔“腔名”由来小考陈慧雯声腔,即腔调,人声唱出来的曲调。在古代常常用“腔”表示某一地区流行歌曲,明清时期以“腔”称剧种,一种腔调即一个剧种如明代的四大声腔(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即四个剧种。后又出现了“两下锅”“三下锅”的班子,在一台戏里多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声腔 腔名 戏曲音乐史 伴奏乐器 地理方位 弋阳腔 结构特征 花鼓戏 剧种 形式特征
原文传递
论“框格在曲,色泽在唱” 被引量:8
11
作者 薛良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5-9,2,共6页
二十年代末梅兰芳出访北美,为了更好地进行这项工作,特请刘天华把他的唱腔记录下来,并出版《梅兰芳歌曲谱》。这两位大师的合作,加上所邀集当时最杰出的人才,如徐兰沅、齐如山等,以及赵元任、杨仲子、刘半农等人士顾问其事,可以说《梅... 二十年代末梅兰芳出访北美,为了更好地进行这项工作,特请刘天华把他的唱腔记录下来,并出版《梅兰芳歌曲谱》。这两位大师的合作,加上所邀集当时最杰出的人才,如徐兰沅、齐如山等,以及赵元任、杨仲子、刘半农等人士顾问其事,可以说《梅兰芳歌曲谱》的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兰芳 戏曲音乐史 刘天华 齐如山 二十年代 歌曲 唱腔 赵元任 框格 刘半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