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沙湖几种主要荒漠植物成丛性分析 被引量:30
1
作者 张程 张明娟 +3 位作者 徐驰 刘茂松 王汉杰 胡海波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2-39,共8页
该文对宁夏沙湖地区几种主要荒漠植物成丛或聚集分布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应用成丛性表征植物丛聚水平,并以丛生植物的丛径或散生植物的聚集分布尺度范围衡量植物成丛性的发育程度。其中散生植物的聚集尺度以Riplay′sK点格局法进... 该文对宁夏沙湖地区几种主要荒漠植物成丛或聚集分布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应用成丛性表征植物丛聚水平,并以丛生植物的丛径或散生植物的聚集分布尺度范围衡量植物成丛性的发育程度。其中散生植物的聚集尺度以Riplay′sK点格局法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植物的丛聚水平与生境条件密切相关,强日照、干热风、空旷的立地、较高土壤含水率、强透水蓄水能力等生境条件会促进植物成丛性的发育,而蒸腾胁迫低、土壤供水能力较差的生境条件下植物成丛性发育较弱。荒漠植物通过成丛或聚集分布可以形成局部微生境,减少地上部分的水分胁迫,是植物在群落水平适应环境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格局 成丛性 丛生植物 散生植物 聚集尺度 点格局分析 群落适应
下载PDF
台湾地区强震成丛性活动初探
2
作者 沈春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1-124,共4页
文中探讨了我国台湾地区(北纬21.5°~25.5°,东经119.5°~123.0°)自1900年以来5次明显的强震成丛性活动现象,每次成丛性强震活动高潮期的能量释放持续时间由几个月至4年多不等,丛与丛间的间隔时间也各不相同,两者之... 文中探讨了我国台湾地区(北纬21.5°~25.5°,东经119.5°~123.0°)自1900年以来5次明显的强震成丛性活动现象,每次成丛性强震活动高潮期的能量释放持续时间由几个月至4年多不等,丛与丛间的间隔时间也各不相同,两者之间似存在着互补的关系。研究认为,这种强震成丛性活动不仅与该区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与构造条件密切相关,还可能与大陆及周沿地区8级以上的巨大地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活动 成丛性 高潮期 台湾省 能量释放 地震学
下载PDF
多尺度上的多物种多格局——以莫索湾沙漠四种灌木及其生境为例 被引量:11
3
作者 谢江波 刘彤 +1 位作者 崔运河 张元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176-2190,共15页
植物的生长固然与自身特性有关,也与其生境中环境要素及其它物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牵涉到生物格局、环境格局和景观格局的相互作用,已有研究表明,这种作用具有多尺度特性。量化这3种格局的某些重要特征,将有利于理解这种尺度行为对格局... 植物的生长固然与自身特性有关,也与其生境中环境要素及其它物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牵涉到生物格局、环境格局和景观格局的相互作用,已有研究表明,这种作用具有多尺度特性。量化这3种格局的某些重要特征,将有利于理解这种尺度行为对格局的影响,甚至量化格局在多尺度上的一些特性。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莫索湾沙地选取相隔15km的两个200m×200m样地,以心叶驼绒藜(Ceratoides ewersmanniana)、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琵琶柴(Perosimonia soongorica)和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及其生境地形和土壤理化性质为研究对象,联合小波分析(WAA)、点格局分析(PP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莫索湾沙漠4种灌木种内的聚集性(成丛性)及其周期性、种间相互作用、边缘效应及其与生境地形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发现表观上沙生植物分布非连续,但是可形成25~80m尺度范围的成丛性分布,且周期性出现,心叶驼绒藜周期为115~125m、梭梭周期为130~140m,研究表明,周期为110m的地形基频是植物成丛性周期形成的主因。琵琶柴和沙拐枣虽成丛分布,但未发现其周期,其周期可能在更大的幅度上存在;其次,东西方向的边缘量化检测结果表明:东西方向也存在功能边缘和结构边缘,不像南北边缘的位置是受到太阳辐射和遮阴作用影响,东西边缘的位置却是受到了垄状沙丘大小和地形的影响;再次,种间关系研究发现:4种灌木相互都是负相关,且在大多数尺度上是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荒漠植物通过成丛或聚集分布可以形成适合本物种生存的局部微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丛性 周期性 边缘效应 小波分析 点格局分析
下载PDF
青藏块体7级地震相互关系研究初步 被引量:5
4
作者 杨立明 徐辉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1-246,共6页
对 1910年以来缅甸转换构造区、滇西南旋转构造域等区域的 7级地震与青藏块体 7级地震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 ,青藏块体 7级地震之间具有明显的时空关联性 ;地震活动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时间上的成丛性、空间上的迁移性及丛内迁移... 对 1910年以来缅甸转换构造区、滇西南旋转构造域等区域的 7级地震与青藏块体 7级地震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 ,青藏块体 7级地震之间具有明显的时空关联性 ;地震活动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时间上的成丛性、空间上的迁移性及丛内迁移的有序性 ;大部分地震丛以缅甸转换构造区或滇西南地区 7级以上地震为牵头地震 ,沿两条路线向南北带及西藏地区迁移 ,具有较为完整的活动图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块体 成丛性 迁移性 地震活动 有序性 印度板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