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卦变到成卦——李之才、邵雍易学再认识 被引量:2
1
作者 李震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5-53,共9页
李之才以卦变名家,其相生卦变与反对卦变以专言象数、不释文辞为原则,对此前致力于解说卦爻辞的卦变传统作了根本改造,对旧有传统辗转相生、两爻相易的卦变方法也有调整。李之才传人邵雍罕言卦变,前人对邵雍易学中所谓卦变内容的认识多... 李之才以卦变名家,其相生卦变与反对卦变以专言象数、不释文辞为原则,对此前致力于解说卦爻辞的卦变传统作了根本改造,对旧有传统辗转相生、两爻相易的卦变方法也有调整。李之才传人邵雍罕言卦变,前人对邵雍易学中所谓卦变内容的认识多出误解。邵雍罕言卦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卦变说以乾坤为本的理论前提存在困难。通过提出一分为二的成卦学说,邵雍将阴阳确立为根本,将乾坤还原为诸卦,确立了不同于卦变说的理论前提。这一改造实现了对卦变说的奠基与兼容,成卦与卦变被整合入邵雍伏羲之易与文王之易的易学体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之才 邵雍 成卦
原文传递
《序卦》研究辨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郭彧 《周易研究》 CSSCI 2000年第1期33-42,共10页
本文就唐宋以来对通行本《序卦》的义理与象数两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对各种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考辨。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的看法,指出似乎从当时《易经》成书及揲蓍变卦等方面考虑《序卦》之卦序安排,则可能会得到令人... 本文就唐宋以来对通行本《序卦》的义理与象数两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对各种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考辨。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的看法,指出似乎从当时《易经》成书及揲蓍变卦等方面考虑《序卦》之卦序安排,则可能会得到令人信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理 象数 观象系辞 揲蓍成卦
下载PDF
再论清华简《筮法》与数字卦诸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朋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2-107,共6页
清华简《筮法》能够给数字卦问题的讨论提供可靠的资料和进一步深入的契机。数字卦不是卦象符号的起源,清华简《筮法》篇能够给这一论断提供十分有力的支持。清华简《筮法》揭示了筮法问题的复杂,不仅对成卦方法研究需要考虑到各种可能... 清华简《筮法》能够给数字卦问题的讨论提供可靠的资料和进一步深入的契机。数字卦不是卦象符号的起源,清华简《筮法》篇能够给这一论断提供十分有力的支持。清华简《筮法》揭示了筮法问题的复杂,不仅对成卦方法研究需要考虑到各种可能,而且对解卦方法的研究也要考虑其多样性。在总体上,清华简《筮法》占筮系统与《周易》占筮系统有着很大的理论差距,前者应该不属于三《易》系统而属于民间杂占一类。特别是就一种民间流行的占筮系统而言,清华简《筮法》与《左传》《国语》中《周易》解说22例所反映的官方易占系统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筮法》 数字 筮法 成卦方法 方法
下载PDF
《周易·咸》卦辞、爻辞新解
4
作者 程建功 《河西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4-16,共3页
关于咸卦,由于其爻辞晦涩难懂,古人传注又失之简略,致使后人歧见纷出。尤其对“咸”字以及卦辞和爻辞关系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并且大多认为爻辞乃叙述了一对男女之完整感应过程,本人似觉于理未安。以故本文借助经传,并通过对该卦卦象... 关于咸卦,由于其爻辞晦涩难懂,古人传注又失之简略,致使后人歧见纷出。尤其对“咸”字以及卦辞和爻辞关系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并且大多认为爻辞乃叙述了一对男女之完整感应过程,本人似觉于理未安。以故本文借助经传,并通过对该卦卦象、爻位及其阴阳关系的重新考察,初步认定“咸”就是“感”;卦辞和爻辞乃一整体,不可拆开理解;各爻之间亦非一对男女之间完整的感应过程,而应为三对男女之间的复杂感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成卦 爻辞 解释
下载PDF
也谈数字卦问题
5
作者 李忠林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25-28,共4页
截至目前共发现数字卦198例,除清华简《筮法》中的57卦可目之为范例外,其他见于甲骨、金文和简帛的均为实际筮占所得。在数字卦中一是代表七的,除清华简《筮法》外,未见数字“四”。据此推想,清华简《筮法》的成卦法不仅与传世《周易》... 截至目前共发现数字卦198例,除清华简《筮法》中的57卦可目之为范例外,其他见于甲骨、金文和简帛的均为实际筮占所得。在数字卦中一是代表七的,除清华简《筮法》外,未见数字“四”。据此推想,清华简《筮法》的成卦法不仅与传世《周易》阴阳爻成卦法不同,也与其他数字卦不同,可能是第三种成卦法。其余数字卦与《周易》阴阳爻成卦法存在差异,如果用“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四变成卦,能够得到五、六、七、八、九等五个筮数,再使用某种算法将六和八、九和五对调,其计算所得概率与统计频率能够很好地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 成卦 筮法 筮数
下载PDF
程颐易学“因象明理”论阐微
6
作者 胡菊香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8-162,共5页
“因象明理”是程颐援理学入易学、融易学与理学为一炉的经典观点。“因象明理”论所蕴含的因《易》之事境以求理境是程颐易学的精神旨趣所在,借由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的方法贯通观《易》与体《易》正是实现由象到理的关键,其本质则是将... “因象明理”是程颐援理学入易学、融易学与理学为一炉的经典观点。“因象明理”论所蕴含的因《易》之事境以求理境是程颐易学的精神旨趣所在,借由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的方法贯通观《易》与体《易》正是实现由象到理的关键,其本质则是将人心转化为道心。程颐易学中的精神之运、心术之动与程颐理学中的反躬是一致的。程颐除了开辟出大易理境和《易》之磨砻工夫之外,更对《周易》卦爻解释体系进行了别出心裁的创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因象明理 精神之运 成卦
下载PDF
卦变问题略谈——以程颐解说为中心
7
作者 向世陵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3,共9页
卦变问题自《彖传》发端,汉以后推演成说,并成为汉易的一个代表性理论。随后的经典注疏,对汉易以卦爻上下升降为特色的卦变说有所发展,其中不乏新解。程颐不认同汉易的卦变,而是承接王弼阐发义理的思路,提出了一切变化源于乾坤的卦变说... 卦变问题自《彖传》发端,汉以后推演成说,并成为汉易的一个代表性理论。随后的经典注疏,对汉易以卦爻上下升降为特色的卦变说有所发展,其中不乏新解。程颐不认同汉易的卦变,而是承接王弼阐发义理的思路,提出了一切变化源于乾坤的卦变说,突出了“天下无不二”的对待原则的普遍意义。朱熹从重卦方式入手批评程颐的卦变说,但朱熹的辩驳与程颐卦变不在同一轨道上。后来顾炎武总结卦变,认为程颐之说较为妥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彖传》 汉易 乾坤 成卦
原文传递
《易传》与“生生”——回应吴飞先生 被引量:15
8
作者 丁耘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1-49,58,共10页
本文是对吴飞先生《论"生生"》一文的回应,吴文与笔者旧文交涉的关键是如何理解"生生"。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确定"生生"在《易传》中的含义,说明吴文所看重的"生生十六字"实则是对"损"... 本文是对吴飞先生《论"生生"》一文的回应,吴文与笔者旧文交涉的关键是如何理解"生生"。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确定"生生"在《易传》中的含义,说明吴文所看重的"生生十六字"实则是对"损"卦的解释,而非如他所言是对"咸"卦的解释。不过吴飞先生与笔者最终的立意与趋向并无实质差别,吴飞先生之学重人伦,笔者进路则重道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 《易传》 成卦 人伦 道体
原文传递
从邵雍到朱子:“一分为二”说的演变与定型
9
作者 李震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8-63,共6页
邵雍用"一分为二"说对卦爻的来源给出了新的解释。与邵雍同时或稍晚的学者,以郑夬与张行成为代表,对邵雍易学主要采取卦变说的理解。这种解读并不切合邵雍易学的宗旨,也无法安顿太极本体的位置。朱子从其理本的哲学观念出发,... 邵雍用"一分为二"说对卦爻的来源给出了新的解释。与邵雍同时或稍晚的学者,以郑夬与张行成为代表,对邵雍易学主要采取卦变说的理解。这种解读并不切合邵雍易学的宗旨,也无法安顿太极本体的位置。朱子从其理本的哲学观念出发,对"一分为二"说作了成卦式的解读,较为恰当地澄清了邵雍易学的宗旨,更加清楚地界定了伏羲之易与文王之易、成卦与卦变的易学体系。自邵雍至朱子,成卦解读的确立标志着太极本体观与一元二体观在易学领域的形成。对邵雍成卦理论的继承在朱子自己的易学建构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雍 朱熹 易学 一分为二 成卦
原文传递
论元代王申子的易图学及释《易》特色
10
作者 杨自平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21,共7页
王申子认为,朱子的天地自然之易即河图洛书、四圣之易和周子太极图是《易》所本有的"六易"。他通过改构朱子图书学和自创图式,推出了独具特色的易图学,表达了太极、阴阳、万物一体的宇宙论思想。王申子基于"四圣一体&qu... 王申子认为,朱子的天地自然之易即河图洛书、四圣之易和周子太极图是《易》所本有的"六易"。他通过改构朱子图书学和自创图式,推出了独具特色的易图学,表达了太极、阴阳、万物一体的宇宙论思想。王申子基于"四圣一体"的"成卦之主"说颇具特色,"成卦之主"其实是分析诸卦成卦的理由。他虽然强调辞、象、变、占在解《易》中不可偏废,实则近于伊川之义理路数。此外,其"《序卦》非夫子所作"的观点,也引起了后世易学家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申子 《大易缉说》 图书 成卦之主 《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