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理解“晚明唯识”——从王肯堂《成唯识论证义》的校正出发
1
作者 许伟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1-80,共10页
当前对晚明唯识的研究大多利用序跋等材料,没有深入对具体文本与问题的探讨,也缺乏从唯识文献与理论出发的系统研究。通过王肯堂《成唯识论证义》的校正与引文分析可知,晚明学者间接从澄观、延寿等人的著作中阅读到了大量唯识唐疏,虽然... 当前对晚明唯识的研究大多利用序跋等材料,没有深入对具体文本与问题的探讨,也缺乏从唯识文献与理论出发的系统研究。通过王肯堂《成唯识论证义》的校正与引文分析可知,晚明学者间接从澄观、延寿等人的著作中阅读到了大量唯识唐疏,虽然存在一些细节问题,但大部分的解读基本正确。在文献与思想史层面,晚明唯识著作为反思《成唯识论》的文献性质提供了启示,更揭示了唯识学对华严学、禅宗思想发展的隐秘而重要的作用。在义理层面,晚明唯识在与印度思想相关的“因明”“六离合释”等问题上难言成功,对“三类境”“自证”与“相应”等理论问题的理解也未必深入,但随着对《成唯识论》文献研读的深入,其注疏与解读大致也是可接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唯识 唯识 成唯识论 王肯堂
下载PDF
唯识思想前后期价值取向之重要变化——《解深密经》与《成唯识论》三自性理论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林国良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9-110,共12页
《解深密经》与《成唯识论》在三自性理论上存在着差异,包括遍计所执自性是否遍一切法、依他起自性能否依遍计所执自性而生起等。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唯识论前后期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变化,即从否定世俗世间、唯以出世间为根本宗旨,到以... 《解深密经》与《成唯识论》在三自性理论上存在着差异,包括遍计所执自性是否遍一切法、依他起自性能否依遍计所执自性而生起等。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唯识论前后期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变化,即从否定世俗世间、唯以出世间为根本宗旨,到以出世间为根本宗旨、同时对世间法的一定程度的实在性给予充分肯定。此种变化是力图使唯识论能更为严谨圆满地解释各种精神与物质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唯识论 价值取向 《解深密经》 成唯识论 三自性理论
下载PDF
唯识的结构——《成唯识论》初读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克艰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4,共14页
佛教的宗旨在于破我执、证我空 ,大乘瑜伽行派的义学 ,即唯识学 ,是以其富有结构性的理论概念系统来贯彻这一宗旨的。唯识的结构 ,主要应从心与心所的相应、俱有、依、缘这些方面作整体的把握。玄奘《成唯识论》对于唯识结构中“所缘”... 佛教的宗旨在于破我执、证我空 ,大乘瑜伽行派的义学 ,即唯识学 ,是以其富有结构性的理论概念系统来贯彻这一宗旨的。唯识的结构 ,主要应从心与心所的相应、俱有、依、缘这些方面作整体的把握。玄奘《成唯识论》对于唯识结构中“所缘”的讨论 ,最能体现唯识学以立为破、破在立中的基本精神。第八阿赖耶识是唯识结构的核心 ,阿赖耶识见分则是核心中的核心 ,第七末那识以藏识见分为所缘 ,与末那相应恒转的萨迦耶见顽固地将此所缘执为“自内我”,这就是我执的最深根源。看懂魔术背后的机制 ,等于破了这个魔术 ;同理 ,唯识学通过彻底说明我执之所从来 ,达到破斥我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 成唯识论 阿赖耶识 我执
下载PDF
论《新唯识论》与《成唯识论》 被引量:1
4
作者 陆沉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44,共11页
熊十力作《新唯识论》开中国哲学家建立自己哲学体系著作的先河,同时熊子对佛家尤其唯识家的批评甚至否定,以及后者对熊子的群起反驳,又引发了一桩学术公案。熊子的批评有哪些道理,他的否定又是否妥当,就正是本文探讨的主题。本文原则... 熊十力作《新唯识论》开中国哲学家建立自己哲学体系著作的先河,同时熊子对佛家尤其唯识家的批评甚至否定,以及后者对熊子的群起反驳,又引发了一桩学术公案。熊子的批评有哪些道理,他的否定又是否妥当,就正是本文探讨的主题。本文原则上赞成熊子的批评,但不同意他的否定,认为这正好体现了他的局限,也正是由于这个局限终使他不能作出《量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唯识论》《新论》 成唯识论 唯识 熊子 量论
下载PDF
名言与遍计执——《成唯识论》的名言因果观 被引量:1
5
作者 常峥嵘 《船山学刊》 2005年第2期93-95,共3页
《成唯识论》,认为名言即语言概念天然地有一种使人的认识走向虚妄的势力,这种势力来源于对“现在法”的不能如实了知,而于“现在法”上之似我似法妄执为实我实法,即遍计所执性。但名言概念也不必然地导致遍计执,名言概念有“无明”的... 《成唯识论》,认为名言即语言概念天然地有一种使人的认识走向虚妄的势力,这种势力来源于对“现在法”的不能如实了知,而于“现在法”上之似我似法妄执为实我实法,即遍计所执性。但名言概念也不必然地导致遍计执,名言概念有“无明”的参与才会变得虚妄,因而对治是有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唯识论 名言 因果观 语言概念 虚妄 认识 必然
下载PDF
唯识学对我执之遮破——以《成唯识论》及《成唯识论述记》为中心 被引量:4
6
作者 高明 《宗教与哲学》 2014年第1期320-349,共30页
遮破我执(ātma-grāha),是肇始于《阿含经》的基本精神。然而,对我执的深入破斥,只有到了后世唯识论典,才体现出深刻的彻底性。譬如,东亚唯识宗立宗论典《成唯识论》(Vijaptimātratāsiddhi-sāstra,简称《识论》)之破执篇便多... 遮破我执(ātma-grāha),是肇始于《阿含经》的基本精神。然而,对我执的深入破斥,只有到了后世唯识论典,才体现出深刻的彻底性。譬如,东亚唯识宗立宗论典《成唯识论》(Vijaptimātratāsiddhi-sāstra,简称《识论》)之破执篇便多次以因明遮破我执。此论最权威的章疏《成唯识论述记》(简称《述记》)更是薪传玄奘唯识思想,在遮破外道我执时,无不以因明"宗—因—喻"三式予以破斥。据拙文统计,《述记》以因明立量多达221次,这种理证方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唯识家深刻的逻辑精神。本文将分三部分论述《识论》及《述记》对我执的破斥:基于"体"与"量",分析《识论》与《述记》破数论、胜论、耆那、兽主等之我执;基于"我—蕴"与"我—境"关系,分析《识论》与《述记》破数论、犊子部等之我执;基于五取蕴,总论《识论》所总结之"俱生我执"与"分别我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遮破我执 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述记 因明
下载PDF
《成唯识论》的美学意蕴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耘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27-31,共5页
《成唯识论》的哲学本位埋设两大主题:法相与法果。在法相谱系中,以触为核心的一系列心所所表现的心理现象沾溉了与审美体验相类似的思维胚胎,具备可能萌发审美体验论的逻辑生长点。另外,法果的本质是一种绝对的美。审视法果就是审美,... 《成唯识论》的哲学本位埋设两大主题:法相与法果。在法相谱系中,以触为核心的一系列心所所表现的心理现象沾溉了与审美体验相类似的思维胚胎,具备可能萌发审美体验论的逻辑生长点。另外,法果的本质是一种绝对的美。审视法果就是审美,审视法果之美中涵摄两条根本线索:直观人的美和领略佛的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唯识论 美学意蕴 法相 法果 审美体验 哲学本位 文学研究 中国 玄奘 佛教
下载PDF
佛教唯识宗“对象”概念初探:以《成唯识论》为据
8
作者 刘宇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3-88,共6页
《成唯识论》对所缘的特殊诠释不单在于提出亲、疏之分,且进一步把疏所缘依其来源再分为同聚、异聚,即自己与他人两类。《成唯识论》借助此一诠释解决表像论的单边认知所遇上的符应难题,即以个体众生之间依名言而起的相向互动,为建立共... 《成唯识论》对所缘的特殊诠释不单在于提出亲、疏之分,且进一步把疏所缘依其来源再分为同聚、异聚,即自己与他人两类。《成唯识论》借助此一诠释解决表像论的单边认知所遇上的符应难题,即以个体众生之间依名言而起的相向互动,为建立共识提供可能性,从而把问题的性质由个体的、单向的静态认知如何符应物质性对象世界转换为个体之间相向地、动态地以名言主动地塑造或建构彼此的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缘 言义 相分 玄奘 成唯识论
下载PDF
《成唯识论》的美学意蕴
9
作者 王耘 《五台山研究》 2003年第1期3-9,共7页
《成唯识论》的哲学本位埋设两大主题:法相与法果。在法相谱系中,以触为核心的一系列心所所表现的心理现象沾溉了与审美体验相类似的思维胚胎,具备可能萌发审美体验论的逻辑生长点。另外,法果的本质是一种绝对的美。审视法果就是审美,... 《成唯识论》的哲学本位埋设两大主题:法相与法果。在法相谱系中,以触为核心的一系列心所所表现的心理现象沾溉了与审美体验相类似的思维胚胎,具备可能萌发审美体验论的逻辑生长点。另外,法果的本质是一种绝对的美。审视法果就是审美,审视法果之美中涵摄两条根本线索:直观人的美和领略佛的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唯识论 美学意蕴 唯识 法相 法果 佛教
下载PDF
心识变现与意识构造——基于《成唯识论》与胡塞尔现象学文献的比较研究
10
作者 陈伟 《肇庆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41-45,56,共6页
佛教唯识学与胡塞尔现象学都将意识现象作为核心的研究课题。正如在唯识学中一切现象并非独立存在,实乃心识之变现的结果一样,在现象学看来,一切事物都是意识构造的成就。在唯识学的心识变现理论中,处理最底层的变现问题的是遍行心所理... 佛教唯识学与胡塞尔现象学都将意识现象作为核心的研究课题。正如在唯识学中一切现象并非独立存在,实乃心识之变现的结果一样,在现象学看来,一切事物都是意识构造的成就。在唯识学的心识变现理论中,处理最底层的变现问题的是遍行心所理论;相应地,在现象学的意识构造理论中,处理最底层的构造问题的是被动综合理论。两种学说在根本的思想旨趣以及理论体系上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 现象学 成唯识论 遍行心所 被动综合
下载PDF
《成唯识论》对阿赖耶识存有之教证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明 《甘肃理论学刊》 2016年第4期54-59,共6页
瑜伽行派所依的许多经论如《阿毗达磨大乘经》、《解深密经》,及《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等都曾论及阿赖耶识之存有问题。作为新义唯识经典的《成唯识论》更是广引大小乘经藏佛陀圣言量,以"教证"方式集上述阿赖耶识证... 瑜伽行派所依的许多经论如《阿毗达磨大乘经》、《解深密经》,及《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等都曾论及阿赖耶识之存有问题。作为新义唯识经典的《成唯识论》更是广引大小乘经藏佛陀圣言量,以"教证"方式集上述阿赖耶识证有思想之大成,深刻诠释了阿赖耶识在唯识学乃至整个佛教哲学中的建构逻辑、核心地位和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唯识论 唯识 阿赖耶识 教证
下载PDF
《成唯识论》的识变结构
12
作者 杨东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0,共6页
本文首先对《唯识三十颂》的心识结构进行了简要的说明,进而对《成唯识论》中所述的八识的结构和功能,八识如何变现内外境,所变境相的种类、有无以及假实,我法二执的产生,三性的安立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相关唯识要义予以会通,最后以... 本文首先对《唯识三十颂》的心识结构进行了简要的说明,进而对《成唯识论》中所述的八识的结构和功能,八识如何变现内外境,所变境相的种类、有无以及假实,我法二执的产生,三性的安立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相关唯识要义予以会通,最后以图示的方式从整体上展示《成唯识论》所述的识变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唯识论 唯识三十颂》 识变结构 唯识 阿赖耶识 三性
下载PDF
唯识哲学对说一切有部法执思想之批判——以《成唯识论》为中心
13
作者 高明 《甘肃理论学刊》 2017年第3期87-93,共7页
说一切有部是《成唯识论》重点批判的小乘部派。此派尽管在佛教史上影响深远,但其"法有"见却不符合"三界唯心"这一根本的非实在论佛教哲学精神。护法等论师从大乘唯识哲学出发,缜密批判了有部妄执"法有"... 说一切有部是《成唯识论》重点批判的小乘部派。此派尽管在佛教史上影响深远,但其"法有"见却不符合"三界唯心"这一根本的非实在论佛教哲学精神。护法等论师从大乘唯识哲学出发,缜密批判了有部妄执"法有"的邪见,深刻体现出中期大乘佛教对小乘部派的超越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唯识论 唯识 说一切有部 法执
下载PDF
明代高僧玉庵真贵及其新见著作《成唯识论直指》考述
14
作者 潘家猛 《佛学研究》 CSSCI 2020年第1期113-124,共12页
玉庵真贵早年随父出家遍礼名山,中年由蜀入燕弘化京师。作为京师慈慧寺的开山比丘,真贵登坛讲法四十余年,教化无数,为佛教唯识学与华严宗教义的弘传均做出重要贡献。一直以来,学界几乎忽略真贵在唯识学方面的研究与贡献,但笔者最新发现... 玉庵真贵早年随父出家遍礼名山,中年由蜀入燕弘化京师。作为京师慈慧寺的开山比丘,真贵登坛讲法四十余年,教化无数,为佛教唯识学与华严宗教义的弘传均做出重要贡献。一直以来,学界几乎忽略真贵在唯识学方面的研究与贡献,但笔者最新发现真贵撰写的《成唯识论直指》一书。此书是明代《成唯识论》注疏中带有“承前启后”性质的重要著作,它表明真贵在唯识学的研究上同样具有很深的造诣。为此,本文即对真贵及其新见的唯识著作做一全面考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庵真贵 唯识 成唯识论直指》
下载PDF
《成唯识论》的“净唯识”思想研究
15
作者 陈琳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第8期18-30,共13页
在印度佛学与中国佛学思想体系中,《成唯识论》是一部重要的典籍。而《成唯识论》的“净唯识”思想,更是中国佛学史上的一个研究焦点。玄奘法师远赴印度游学多年,杂糅十家注释而译成的《成唯识论》就是以染净问题为核心线索的。《成唯... 在印度佛学与中国佛学思想体系中,《成唯识论》是一部重要的典籍。而《成唯识论》的“净唯识”思想,更是中国佛学史上的一个研究焦点。玄奘法师远赴印度游学多年,杂糅十家注释而译成的《成唯识论》就是以染净问题为核心线索的。《成唯识论》的宗旨是“自观心以解脱生死”,即以唯识的原理来理解生死问题,以心与心所相应破除我法二执,最终实现净识以达与清净法界的境界。在《成唯识论》中,阿赖耶识是染净诸识的根本,七识则回答了染净缘起的机理。舍染得净是一个逐步完成的过程,《成唯识论》中的真如、转依位、涅槃、四智、三身等概念阐发了清净境界的诸种情况。《成唯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为我们加深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理解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唯识论 染净 阿赖耶识 净识
下载PDF
论《成唯识论》译出之前的奘门唯识学说——以大乘光《百法论疏》为中心
16
作者 郑屹君 《中国佛学》 2021年第2期312-322,共11页
玄奘于贞观十九年(645)首开译场,显庆四年(659)译出《成唯识论》,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奘门如何推进对唯识学说的研习,本文以现存的大乘光《百法论疏》为中心对此进行了考察。本文主要分析“七、八识所缘境”和“前六识等无间缘”两个唯... 玄奘于贞观十九年(645)首开译场,显庆四年(659)译出《成唯识论》,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奘门如何推进对唯识学说的研习,本文以现存的大乘光《百法论疏》为中心对此进行了考察。本文主要分析“七、八识所缘境”和“前六识等无间缘”两个唯识学问题,通过比较大乘光《百法论疏》与《成唯识论》的义理差异,考察《成唯识论》译出之前的奘门唯识学说,展现了《成唯识论》译出之前的奘门思想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奘 大乘光 成唯识论 《百法论疏》 唯识
下载PDF
《成唯识论直解》出版发行
17
《广东佛教》 2000年第4期95-95,共1页
关键词 成唯识论直解》 林国良 佛教文化 唯识
全文增补中
《成唯识论》中的唯识空观及其对“外道”的批判 被引量:2
18
作者 姚卫群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5-31,共7页
佛教思想是在与不少其他宗教哲学派别思想的相互影响和冲突中发展起来的。大乘佛教虽然分为中观和瑜伽行两派,但它们在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对其他派别的态度也有类似点。《成唯识论》中的唯识思想实际上包含了般若中观理论的重要成分,... 佛教思想是在与不少其他宗教哲学派别思想的相互影响和冲突中发展起来的。大乘佛教虽然分为中观和瑜伽行两派,但它们在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对其他派别的态度也有类似点。《成唯识论》中的唯识思想实际上包含了般若中观理论的重要成分,是瑜伽行派论述佛教“空”观念的一种基本形式。《成唯识论》从佛教的唯识空观出发,对其他派别进行了批判。这种批判涉及各派的核心思想,而批判的重点则是各派学说中的实有观念。通过对这方面内容的分析,可以了解佛教与许多印度古代思想派别的基本理论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印度宗教 成唯识论 外道
原文传递
《成唯识论》中的“现在”概念研究——对因果和时间的思考 被引量:2
19
作者 常峥嵘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3-145,共3页
《成唯识论》的“俱时因果”观念有深刻的哲学理由,它深层次地反思了人的因果和时间意识,告诉我们,不是生灭(或运动)在时间中才可能,反而时间与生灭共同是在对“现在”的“现证”基础上才被假立的;“现在”概念,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所指... 《成唯识论》的“俱时因果”观念有深刻的哲学理由,它深层次地反思了人的因果和时间意识,告诉我们,不是生灭(或运动)在时间中才可能,反而时间与生灭共同是在对“现在”的“现证”基础上才被假立的;“现在”概念,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所指称的不是时间得以绵延的一个因素,不是相对于过去概念和未来概念的一个概念,而是比过去概念与未来概念更为根本的一个概念,它所指称的是有所显现的那种状况。“现在”即“显现在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 时间 成唯识论 “现在” 唯识
原文传递
佛学、哲学与中国哲学史——从《成唯识论》哲学联想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20
作者 章启群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3-42,F0002,共11页
现代学术范畴中的佛教哲学不能全等于佛学。《成唯识论》是中、印佛教哲学的代表性文本。由此表明《成唯识论》哲学一是普遍意义上的佛教哲学,另一则是中国哲学史范畴下的中国佛教哲学。这两个领域之间也有交叉。迄今为止的汉语佛教研... 现代学术范畴中的佛教哲学不能全等于佛学。《成唯识论》是中、印佛教哲学的代表性文本。由此表明《成唯识论》哲学一是普遍意义上的佛教哲学,另一则是中国哲学史范畴下的中国佛教哲学。这两个领域之间也有交叉。迄今为止的汉语佛教研究还缺乏真正的佛教哲学研究,而中国佛教哲学研究的缺失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深层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唯识论 佛教哲学 佛学 中国哲学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