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煤系地层成煤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朱春俊 王延斌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7-692,730,共7页
依据基准面旋回的原理,应用露头、钻(测)井资料,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煤层的空间变化和平面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受古地形和古气候的影响,在构造转换间歇期的不同沉积环境中,受基准面旋回和相分异作用控制,研究区煤层多形成... 依据基准面旋回的原理,应用露头、钻(测)井资料,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煤层的空间变化和平面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受古地形和古气候的影响,在构造转换间歇期的不同沉积环境中,受基准面旋回和相分异作用控制,研究区煤层多形成于短期基准面上升的晚期,并以障壁海岸沉积的煤层分布广,厚度大;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煤层多发育在三角洲平原沼泽中;而辫状河道沉积体系中,受河道对下伏地层的冲刷迁移影响,煤层则出现分叉、变薄或尖灭,多不能形成规模煤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 成煤特征 聚煤控制因素
下载PDF
中国近海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成煤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海涛 朱炎铭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9-523,495-496,共5页
对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特征进行了探讨,讨论了构造、气候、沉积及物源特征,对比渤海湾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北部湾盆地及莺歌海盆地含煤地层发育情况,揭示中国近海盆地新生代煤层分布特征:中国近海... 对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特征进行了探讨,讨论了构造、气候、沉积及物源特征,对比渤海湾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北部湾盆地及莺歌海盆地含煤地层发育情况,揭示中国近海盆地新生代煤层分布特征:中国近海盆地有3次成煤期,成煤环境一般,煤层层数多、厚度薄、煤阶低、展布局限;由北向南,由西向东,成煤时代逐渐变新,主要成煤期与构造事件、气候事件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煤特征 含油气盆地 新生代 中国近海
下载PDF
中国南海海域煤地质特征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功成 李增学 +8 位作者 王东东 邵磊 杨海长 宋广增 陈莹 贾庆军 刘海燕 郭佳 刘莹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864-3878,共15页
通过分析南海北部岩芯、钻井等揭露的含煤地层信息,尤其是基于地震勘探资料,采用构造与盆地演化、钻井与地震剖面识别相结合、沉积与控制泥炭聚积主控因素相结合的分析思路与方法,分析了中国南海成煤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晚始新世—中... 通过分析南海北部岩芯、钻井等揭露的含煤地层信息,尤其是基于地震勘探资料,采用构造与盆地演化、钻井与地震剖面识别相结合、沉积与控制泥炭聚积主控因素相结合的分析思路与方法,分析了中国南海成煤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晚始新世—中新世南海各盆地沉积充填与成煤特征,获得了中国南海整体成煤及煤系分布基本认识。研究表明,南海北部盆地主要发育渐新统含煤地层,而南海南部盆地则相对较为复杂,始新统、渐新统和中新统含煤地层都有分布;含煤地层主要发育在南海北部、西部和南部的浅水区域,包括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平原、河流泛滥平原、滨湖平原、潟湖-潮坪等环境;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南海北部和西部盆地边缘一般发育河流、滨湖、三角洲和扇三角洲沉积,南海南部盆地边缘发育三角洲和滨海沉积,这些都是成煤的有利场所。其中,渐新世的成煤强度最大。晚渐新世,南海盆地的海水影响范围扩大,陆相盆地范围缩小,陆相湖盆逐渐向海陆过渡相或海相演化,成煤强度逐渐减弱。中新世,南海盆地大部为海相沉积,仅在盆地边缘地带发育不同规模三角洲、扇三角洲等,分布范围不大,成煤强度较弱。基于中国海域区特别是大南海盆地典型时期的煤系发育与分布情况分析、预测,并综合中国陆域区已有的中国新生代煤系分布资料,完成了海域区与陆域区的煤系分布的整合,初步实现了中国新生代煤系分布及预测图的拼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海海域 煤地质 成煤盆地 含煤地层 成煤特征
下载PDF
甘肃省榆中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及找煤方向 被引量:3
4
作者 沈建林 孙文礼 徐冰 《中国煤炭地质》 2014年第10期17-21,共5页
榆中盆地是一个较为独立的、边缘由断裂构造控制的中、新生代陆内盆地,基底为前寒武系变质岩,盆内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阿干镇组,为河流相沉积体系;含煤地层及煤层赋存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控煤构造样式主要有逆冲叠瓦型、背斜—断裂组合... 榆中盆地是一个较为独立的、边缘由断裂构造控制的中、新生代陆内盆地,基底为前寒武系变质岩,盆内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阿干镇组,为河流相沉积体系;含煤地层及煤层赋存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控煤构造样式主要有逆冲叠瓦型、背斜—断裂组合、半地堑型。通过对榆中盆地的地质条件进行研究,结合以往的找煤成果,该区找煤方向主要应以逆冲断层的上盘和正断层的下盘为主,推断在盆地的东南缘和羊寨拗陷为煤炭资源的有利地段,也是今后进行煤田地质勘探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中盆地 成煤环境特征 控煤构造 找煤方向
下载PDF
Petrographic characteriz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Karharbari coals, Talcher Coalfield, Orissa, India 被引量:2
5
作者 Alok K. Sing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2016年第2期133-147,共15页
In the present study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carry out the detailed petrograph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Karharbari coals of Talcher coalfield and to reconstruct the paleoenvironment conditions of coal formation u... In the present study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carry out the detailed petrograph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Karharbari coals of Talcher coalfield and to reconstruct the paleoenvironment conditions of coal formation using macerals and microlithtotypes as a tool. For these purposes a large number of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ollowing the pillar sampling method and were subjected to detailed petrographic study. The petrographic observation shows that these coals are vitrinite rich followed by the liptinite and inertinite group of macerals. On microlithotype scale, these coals shows the dominance of the vitrite followed by clarite, vitrinertite and inertite. The concentration of liptite, clarodurite, duroclarite and vitriner- toliptite are insignificant. The vitrinite reflectance ranks the Karharbari coal as high volatile bituminous 'C' to high volatile 'B' bituminous. Coal petrography based depositional models suggest peat accumulation in forested telmatic swamp. Moreover, during the time of their evolution, there were alternate phases of oxic and anoxic moor conditions with good tissue preser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OGRAPHY RANK Evolution - Karharbari Talcher coalfield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