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接触变质作用条件下无机天然气成藏模型——以郯庐断裂带南段双山为例 被引量:14
1
作者 杨晓勇 刘德良 +1 位作者 陈永见 戴金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8-23,共6页
系统地研究了接触变质作用条件下二氧化碳释放规律,模拟计算了二氧化碳气的释放量。以郯庐断裂带南段双山地区接触变质带大理岩为实例,研究了碳酸盐岩变质条件下二氧化碳释放的围岩和侵入体条件。结果表明:二氧化碳释放与围岩性质关系密... 系统地研究了接触变质作用条件下二氧化碳释放规律,模拟计算了二氧化碳气的释放量。以郯庐断裂带南段双山地区接触变质带大理岩为实例,研究了碳酸盐岩变质条件下二氧化碳释放的围岩和侵入体条件。结果表明:二氧化碳释放与围岩性质关系密切,包括围岩的热传输性质、岩石渗透率、孔隙度和连通性等。接触变质作用条件下侵入体成分、深度、规模和产状等要素对二氧化碳释放有一定的影响,岩体侵入导致围岩破裂并产生大量孔隙,这有利于流体运移和汇聚,接触变质条件下产生的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形成工业二氧化碳气藏的可能。在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接触变质作用条件下二氧化碳释放的圆台型模型,据此提出找寻二氧化碳气藏不一定只集中在含油气盆地中,还应该扩大到盆地以外的接触变质带地区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变质作用 圆台模型 释放规律 二氧化碳气藏 郯庐断裂带 成藏模型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天然气资源成藏模型评价系统的建立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川 黄铮 +1 位作者 樊民星 李树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2-109,共8页
天然气资源评价专家系统中成藏模型评价子系统的建立,使复杂的定量计算模型和定性评价模型结合在一起,从而使系统进入能够描述复杂推理的更高层次。这一系统的关键之一是从天然气成藏各过程的数学及物理机制出发,建立天然气成藏过程... 天然气资源评价专家系统中成藏模型评价子系统的建立,使复杂的定量计算模型和定性评价模型结合在一起,从而使系统进入能够描述复杂推理的更高层次。这一系统的关键之一是从天然气成藏各过程的数学及物理机制出发,建立天然气成藏过程中的数学和物理计算模型;关键之二是建立能够合理连接定量和定性评价模型的新的知识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气藏成藏评价模型(以碎屑岩气藏为例),并讨论6种知识逻辑关系的含义及其推理算法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家系统 成藏模型 评价系统 天然气
下载PDF
浅表层泥火山型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地质模型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昂 蔡峰 +4 位作者 李清 闫桂京 孙运宝 董刚 骆迪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9期94-100,共7页
深海环境泥火山活动为甲烷从深部向浅部迁移提供了搬运介质和通道,泥火山附近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具有独特的形成过程和富集规律。泥火山型水合物资源潜力和环境影响的理论假设已被提出,而在工程实施阶段的论述相对较少。本次研究通过调研... 深海环境泥火山活动为甲烷从深部向浅部迁移提供了搬运介质和通道,泥火山附近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具有独特的形成过程和富集规律。泥火山型水合物资源潜力和环境影响的理论假设已被提出,而在工程实施阶段的论述相对较少。本次研究通过调研世界范围内典型海域泥火山-天然气水合物系统研究进展和赋存规律,结合我国海域泥火山的调查成果,归纳出泥火山型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地质模型。之后分析该模型组成要素的地质记录,获得识别泥火山型天然气水合物的3G异常标志,总结出该类型水合物实用的勘探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火山 天然气水合物 3G异常 成藏地质模型
下载PDF
致密油聚集模型与数值模拟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为例 被引量:31
4
作者 郭秋麟 陈宁生 +2 位作者 宋焕琪 吴晓智 谢红兵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1期4-10,20,共8页
致密油可划分为页岩油、互层或夹层型致密油和邻源型致密油3种,根据它们的地质特点和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型。结果认为:页岩油的成藏过程很特殊,既没有经历二次运移也没有进行初次运移,只发生原始运移;互层或夹层型致密油属于自生自储型... 致密油可划分为页岩油、互层或夹层型致密油和邻源型致密油3种,根据它们的地质特点和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型。结果认为:页岩油的成藏过程很特殊,既没有经历二次运移也没有进行初次运移,只发生原始运移;互层或夹层型致密油属于自生自储型,是初次运移的结果;邻源型致密油是一种过渡型油藏,介于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之间,是"膨胀力"驱动的结果。基于这种认识,提出"膨胀流"驱动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邻源型致密油数值模型、互层或夹层型致密油的自生自储数值模型及页岩油数值计算的容积法模型。应用实例证明,该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页岩油 裙边油 非常规资源 成藏模型 盆地模拟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泌阳凹陷油气成藏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郑求根 孙家振 +2 位作者 江勇 张育民 全书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6-128,共3页
关键词 泌阳凹陷 油气成藏 动力学特征 边界断裂 控制作用 油气运移 油气分布 成藏模型
下载PDF
华北油田隐蔽油藏的勘探 被引量:22
6
作者 杜金虎 邹伟宏 +3 位作者 易士威 张锐锋 雷怀玉 李先平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2年第3期7-15,共9页
面对日益增高的勘探程度和日趋复杂的勘探对象,华北油田勘探系统从勘探阶段和客观地质规律出发,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立足资源基础,更新找油思路,加强隐蔽油气藏的专项研究和技术攻关。立足成藏条件,优选有利区带,创新地质认识,构建成藏模... 面对日益增高的勘探程度和日趋复杂的勘探对象,华北油田勘探系统从勘探阶段和客观地质规律出发,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立足资源基础,更新找油思路,加强隐蔽油气藏的专项研究和技术攻关。立足成藏条件,优选有利区带,创新地质认识,构建成藏模型,充分依靠新技术,对隐蔽勘探目标进行了大胆探索,在非构造勘探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勘探思路、技术手段和方法流程,开创了华北油田油气勘探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油田 隐蔽油藏 油气勘探 冀中坳陷 二连盆地 成藏模型
下载PDF
大洋现代硫化物矿藏分类 被引量:2
7
作者 尤·阿·博格达诺夫 陈邦彦(译) 《海洋地质》 2007年第4期18-30,共13页
一、前言 近些年在大洋底发现许多热液矿藏,研究人员将其视为大陆上有效勘探研究的古热液矿床的相似物,大洋中这些矿藏形成于现时。因此,从成矿地质学观点来看,这些活动的水下热液场就是自然实验场。这里并不从理论议论出发,而是... 一、前言 近些年在大洋底发现许多热液矿藏,研究人员将其视为大陆上有效勘探研究的古热液矿床的相似物,大洋中这些矿藏形成于现时。因此,从成矿地质学观点来看,这些活动的水下热液场就是自然实验场。这里并不从理论议论出发,而是借助直接观察和逐渐细微的测量来详细研究热液成矿过程,建立逼真的成藏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底 矿藏 硫化物 分类 热液矿床 成矿过程 研究人员 成藏模型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成藏地质模型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贵红 张泓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0-167,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勘探开发有20余年历史,近年来在保德、柳林等区块规模化开发迅速发展,但总体上全区产业化发展并不均衡。除工程因素外,对煤层气地质条件的认识仍然存在分歧,煤层气成藏地质模型可以为勘探选区提供借鉴。通过对鄂...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勘探开发有20余年历史,近年来在保德、柳林等区块规模化开发迅速发展,但总体上全区产业化发展并不均衡。除工程因素外,对煤层气地质条件的认识仍然存在分歧,煤层气成藏地质模型可以为勘探选区提供借鉴。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构造格架、地层层序、水动力条件及气体成因的研究,构建了研究区北段单斜式低煤级煤层气成藏地质模型、中段基底上拱式中煤级煤层气成藏地质模型、南段边缘推覆式高煤级煤层气成藏地质模型,典型代表区域分别在府谷、吴堡—柳林和韩城。其中,单斜式低煤级煤层气成藏地质模型中,煤层气相对富集于地下水滞留区上部;在基底上拱式中煤级煤层气成藏地质模型中,煤层气高渗富集区位于拉张型鼻状隆起带;在边缘推覆式高煤级煤层气成藏地质模型中,气体富集于挤压型构造转折端。研究结果表明:吴堡—柳林基底上拱式中煤级煤层气成藏地质模型各成藏要素匹配良好,气体储集和渗流条件最好,建议作为优先开发区域;府谷单斜式低煤级的含气性相对差,渗透率高;韩城地区尽管气体保存条件好,但边浅部受边缘逆冲推覆构造的影响,煤体结构破坏严重,煤层气可采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成藏地质模型 有利区 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
原文传递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echanism and structure of largescale volcanic weathering crust of the Carboniferous in northern Xinjiang,China 被引量:10
9
作者 ZOU CaiNeng HOU LianHua +6 位作者 TAO ShiZhen YUAN XuanJun ZHU RuKai JIA JinHua ZHANG XiangXiang LI FuHeng PANG ZhengLi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2期221-235,共15页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in northern Xinjiang, China was formed in a post-collisional depression and collapsed structural setting. Within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volcanic rocks and source rocks alternate over a wide r...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in northern Xinjiang, China was formed in a post-collisional depression and collapsed structural setting. Within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volcanic rocks and source rocks alternate over a wide region. At the end of the Carboniferous, these layers were uplifted by plate collisions and subsequently weathered and leached. Volcanic weathering and leaching l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weathered crusts that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layers. Corrosion and crumble zones in these layers form favorable reservoirs. Volcanic weathering crust formed in sub-aerially exposed paleogeomorphic areas; the five relatively continuous layers are generally preserved in paleogeomorphic lowland and slope regions, but the upper soil layer is usually absent in structurally higher parts of the rock record. The thickness of the weathered layer has a positive nonlinear ex- ponential relationship to the duration of weathering and leaching, and the dynamic equilibrium time of weathered crust is about 36.3 Ma. The thickest weathered layer (~450 m) is located in fracture zones. Weathered crusts are possible from a range of volcanic rocks with different lithologies, given sufficient time for weathering and leaching. The combination of volcanic weathered crust and source rocks results in three type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s: (1) sequences of volcanic weathered crust interbedded with source rocks, (2) a quasi-layered weathered volcanic core located above source rocks, and (3) volcanic rocks associated with pectinate unconformities adjacent to source rocks. Each of these three types has the potential to form a giant stratigraphic reservoir of volcanic weathered crust. This knowledge has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exploration model of searching for favorable lithologic and lithofacies zones in volcanic rocks, and has changed the viewpoint that the Carboniferous does not have the genetic potential to be the basement of the basin in northern Xinjiang. The concepts developed here are of great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for focusing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on volcanic weathered crust. As such, the Paleozoic volcanic weathered crust in the midwestern part of China may possibly contain large-scale stratigraphic reservoirs and thus could be a new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arget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iferous in northern Xinjiang volcanic weathering crust stratigraphic reservoir accumulation mechanism and mode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