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成都知府与宋代蜀学的发展
- 1
-
-
作者
官性根
-
机构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19-222,共4页
-
文摘
宋王朝实行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促进了宋代文化的高度发达。成都知府作为宋廷与四川联系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其尊师重道、荐举贤士、兴学养士、选拔英才等发展文化的重要举措,为包括蜀学在内的宋代四川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
关键词
成都知府
成都府学
贤士
宋代蜀学
-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论宋代成都知府的宽猛之术
- 2
-
-
作者
官性根
-
机构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2-105,共4页
-
文摘
宽猛之术是宋代部分成都知府在社会动荡或严重自然灾害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价值的行政方式。由此衍生出来的宽猛之政,产生了相当积极的行政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局势的稳定,当封建专制王朝收回地方行政长官手中的便宜行事之权后,它就因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而退出了政治舞台。虽然这些成都知府都不是四川人,但他们为蜀地历史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这里的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
-
关键词
宋代
成都知府
便宜行事
宽猛之术
-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历代成都知府考论
- 3
-
-
作者
张逸洁
-
机构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76-78,共3页
-
文摘
从秦至清代的成都知府,其历任知府数量、官名,以及籍贯、科举出身、政绩等问题值得研究。在官名上,有守、太守、知府等的变化;在籍贯上,以宋为界,前后两个时期人员在南方几省中的分布特征明显;在科举出身上,明代知府中进士人数比清代多;在政绩方面,多数知府任职期间能发展经济,严格执法,勤政爱民。
-
关键词
成都知府
科举出身
知府籍贯
职掌与政绩
-
分类号
K828.2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成都武侯祠最早的一副名联
- 4
-
-
作者
林鑫
-
出处
《文史杂志》
2012年第2期41-42,共2页
-
文摘
四川著名学者陶亮生老先生(1900—1984)所写《蜀中联语偶谈》说:成都武侯祠名联甚多,有一副最早、最典雅的,却无人齿及,近且摧毁了。清朝到康熙年间,成都一片荒芜,文武大僚,皆在保宁办事。省城由成都知府冀应熊统摄。他是直隶(河北)人,很能干,省城各大庙宇,他都培修过。
-
关键词
成都武侯祠
名联
著名学者
康熙年间
成都知府
省城
-
分类号
I207.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宋朝与清朝的18个细节对比
- 5
-
-
作者
吴钩
-
出处
《中外文摘》
2017年第5期56-57,共2页
-
文摘
1.【文人煽颠】
四川有个文人,献诗成都知府:“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鼓动四川割据独立。成都知府赶紧上报朝廷。宋仁宗说:“老秀才要官耳,不足治也。给他个小官。”六百年后,又有一个叫曾静的文人,鼓动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结果雍正掀起一场文字狱,然后,乾隆将那曾静咔嚓掉了。
-
关键词
对比
清朝
宋朝
成都知府
文人
宋仁宗
岳钟琪
文字狱
-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红杏尚书
- 6
-
-
作者
画蛇者说
久而久之
-
出处
《故事世界》
2014年第15期47-48,共2页
-
文摘
时间:宋仁宗朝皇祐年间初冬。
地点:成都知府衙门。
人物:宋祁,字子京。
入夜,后堂红烛高烧,帷幕低垂。书案前的成都知府宋祁,正襟危坐,研墨抻纸,埋头刊修《新唐书》。盛世修史,《新唐书》即当时的一项修史工程,宋仁宗钦定由欧阳修和宋祁总其成,又特批宋祁携至成都任上刊修。
-
关键词
《新唐书》
尚书
成都知府
宋仁宗
宋祁
杏
欧阳修
修史
-
分类号
K2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老秀才惊人语
- 7
-
-
-
出处
《党课》
2016年第9期120-120,共1页
-
文摘
宋仁宗时,四川一个读书人给成都知府献诗一首:“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意思是将成都变成一个独立王国。
-
关键词
秀才
成都知府
宋仁宗
读书人
意思
-
分类号
D691.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倾国倾城
- 8
-
-
作者
上官阿雅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做人与处世》
2019年第6期7-7,共1页
-
文摘
在一本书里看到北宋文人宋子京工作的情景,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每次宴会之后,洗漱完毕,立马做功课。卧室门打开,垂帘,点着大蜡烛,工作人员左右侍立,铺纸的铺纸,研磨的研磨,外面的人一瞧就不敢打扰,他们明白了:“哦,先生要修《唐书》了。”望之若神仙。
-
关键词
北宋文人
成都知府
工作人员
《唐书》
研磨
神仙
-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