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俄罗斯文学中的苏联形象——以《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为例
1
作者 孙影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5年第1期15-20,共6页
对历史伤痛的控诉需求和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冲动使得当代俄罗斯文学逐渐成为还原苏联形象的途径之一。当代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马卡宁的代表作《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以勃列日涅夫时期为时间原型,分别选取筒子楼、精神病院和走廊漫... 对历史伤痛的控诉需求和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冲动使得当代俄罗斯文学逐渐成为还原苏联形象的途径之一。当代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马卡宁的代表作《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以勃列日涅夫时期为时间原型,分别选取筒子楼、精神病院和走廊漫游来塑造作为生活模式、文化模式和形象构建模式的苏联形象,呈现出远大于现实本身的苏联世界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人 或当代英雄 马卡宁 苏联形象
下载PDF
论当代俄罗斯后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后现代性——以弗·马卡宁的《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为例
2
作者 刘晨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4-90,共7页
当今俄罗斯后现实主义文学既保留着现实主义的美学内涵,又吸收了包括后现代主义在内的各种先锋技巧,实现了与后现代主义的不断合流和多样对话。在弗·马卡宁的《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中,作家运用了互文性、错位时空、镜像性、隐喻等... 当今俄罗斯后现实主义文学既保留着现实主义的美学内涵,又吸收了包括后现代主义在内的各种先锋技巧,实现了与后现代主义的不断合流和多样对话。在弗·马卡宁的《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中,作家运用了互文性、错位时空、镜像性、隐喻等后现代主义叙事策略来构建文本和塑造人物形象,使得文本具有了结构碎片化、情节淡化、内容抽象化、人物形象立体化等后现代主义特征,取得了独特的文体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俄罗斯文学 后现实主义 《地下人 或当代英雄》 后现代性
原文传递
自由时代的“自由人”——评马卡宁的长篇新作《地下人,或当代英雄》 被引量:3
3
作者 侯玮红 《俄罗斯文艺》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1-73,共3页
关键词 马卡宁 俄罗斯文学 《地下人 或当代英雄》 长篇小说 文学评论
原文传递
马卡宁的《地下人,或当代英雄》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意义解构
4
作者 于双雁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6-152,共7页
《地下人,或当代英雄》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弗拉基米尔·马卡宁的代表作之一。在充满矛盾的互文性语境中,该小说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设置解构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两部作品《地下室手记》与《罪与罚》的意义。相对于陀思妥耶夫... 《地下人,或当代英雄》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弗拉基米尔·马卡宁的代表作之一。在充满矛盾的互文性语境中,该小说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设置解构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两部作品《地下室手记》与《罪与罚》的意义。相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积极自由"基调,《地下人,或当代英雄》更展现出一种"消极自由"的色彩,作者在该作品中通过"消极自由"表达了强烈的存在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卡宁 陀思妥耶夫斯基 地下人 或当代英雄
原文传递
介绍马卡宁的一部新作
5
作者 张捷 《外国文学动态》 2000年第2期29-31,共3页
俄罗斯著名作家马卡宁于1998年推出了新作《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以下简称《地下人》)。这部小说先在《旗》杂志第1—4期上连载,不久出了单行本。这是作者的一部重头作品,发表后引起了批评界的高度重视。一些著名的批评家,例如拉蒂... 俄罗斯著名作家马卡宁于1998年推出了新作《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以下简称《地下人》)。这部小说先在《旗》杂志第1—4期上连载,不久出了单行本。这是作者的一部重头作品,发表后引起了批评界的高度重视。一些著名的批评家,例如拉蒂宁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人 或当代英雄》 马卡宁 长篇小说 现实主义 人性精神
原文传递
21世纪的文学是形象和思维的体系——马卡宁访谈录 被引量:3
6
作者 侯玮红 《外国文学动态》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9,共4页
作者前言:2002年9月至2003年8月,笔者在俄罗斯走访了许多活跃在今日文坛上的著名作家。与他们的相约相识,长谈短晤,使我触摸到了当代俄罗斯文学发展的脉搏。早在出国前,我就拟定了一份准备拜访的作家名单。这个名单是按照老中青结合、... 作者前言:2002年9月至2003年8月,笔者在俄罗斯走访了许多活跃在今日文坛上的著名作家。与他们的相约相识,长谈短晤,使我触摸到了当代俄罗斯文学发展的脉搏。早在出国前,我就拟定了一份准备拜访的作家名单。这个名单是按照老中青结合、爱国派与自由派兼顾、包含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原则制定的。现在看来,这个计划基本上都实现了。我想这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俄罗斯人性格比较外向,热情好客,乐于介绍自己和了解别人;二是俄罗斯人对中国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对中国现况也非常感兴趣。在我所走访的近十位作家中,佩列文和索罗金都曾自费到中国旅游;乌利茨卡娅坦言,她近来已很少接见来访者,因为我是从中国来的,她才愿意相见;而马卡宁更是向我历数他年轻时同中国人交往的点点滴滴,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在我实现采访计划的整个过程中,他都给了我最真诚的鼓励和最切实的帮助。这些作家以各具特色的形象气质、言谈风度走入我的视野,在我面前展开了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状态。一如小说中的人物,令我难以释怀。与他们的亲切交往——地铁或广场的相会,酒吧或家中的详谈,河边或街头的漫步,时常萦绕在我的记忆中。在此,我愿意把这些仍然带着新鲜色彩的谈话记述下来,与读者分享这次独特的文学之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马卡宁 人物访谈 俄罗斯 小说 《透气孔》 《先知》 《出入孔》《地下人 或当代英雄》 文学创作 布克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