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战后初期日本二战记忆的演变及对日本内政外交的影响
1
作者 杨婵 《湖湘论坛》 CSSCI 2016年第2期119-123,共5页
战后初期日本出现了以批评战时体制,反省战时行为,和讨论战争责任为主的进步风潮。盟军总司令部主持的东京审判以及BC级战犯法庭首次系统并且细致的将日军侵略行为展现给日本国民,对后者来说是一大冲击。"左翼"二战记忆在这... 战后初期日本出现了以批评战时体制,反省战时行为,和讨论战争责任为主的进步风潮。盟军总司令部主持的东京审判以及BC级战犯法庭首次系统并且细致的将日军侵略行为展现给日本国民,对后者来说是一大冲击。"左翼"二战记忆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盛行,可惜随着日本战后初期和平民主改革的倒退,"右翼"二战记忆逐渐得势。二战记忆和日本内政外交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战后史 二战记忆 战争责任 战犯法庭 日本外交
下载PDF
“民族”和“语言”双重束缚下“在日”文学的现状与走向
2
作者 黑古一夫 侯冬梅 刘楚婷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7年第3期69-76,共8页
"在日"文学是指日本殖民朝鲜半岛时期(1910~1945)来到日本或被强行带到日本的朝鲜人主要用"日语"创作的文学总称。这些文学围绕着1945年8月5日朝鲜"解放"后仍残留于日本的朝鲜人不回国的理由、战后朝鲜... "在日"文学是指日本殖民朝鲜半岛时期(1910~1945)来到日本或被强行带到日本的朝鲜人主要用"日语"创作的文学总称。这些文学围绕着1945年8月5日朝鲜"解放"后仍残留于日本的朝鲜人不回国的理由、战后朝鲜半岛的南北分裂状况以及日本社会存在着的"民族(朝鲜人)差别"等问题,追问自我民族身份而创作的小说、诗歌和短歌等。以最初获得芥川奖的李恢成为首,"在日"作家历经第一世代(朝鲜半岛出生)、第二世代(日本出生)、第三·第四世代(父母及作家本人均日本出生)四个文学世代的历史,在日本战后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在战后70多年的当今,"在日"文学如何坚守自我的民族身份,在日本现代文学中占据怎样的位置,又将走向何方等,伴随着第一世代文学者的相继故去,第三、第四世代文学者肩负着重要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日”文学 日本战后文学 战后史 世代差异 民族身份认同 现状与课题
下载PDF
心中的谢意和希望
3
作者 韩铁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5,20-21,共3页
“盛世修史”。由刘绪贻教授和杨生茂教授任总主编的六卷本《美国通史》(人民出版社 2 0 0 2年 10月版 ) ,是中国美国史学界老中青三代历史学家四分之一个世纪齐心协作、努力探索的学术结晶。它既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美国史学水平的一... “盛世修史”。由刘绪贻教授和杨生茂教授任总主编的六卷本《美国通史》(人民出版社 2 0 0 2年 10月版 ) ,是中国美国史学界老中青三代历史学家四分之一个世纪齐心协作、努力探索的学术结晶。它既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美国史学水平的一次检阅 ,更是新时期中国美国史学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六卷本《美国通史》的出版不仅对于中国美国史学具有里程碑意义 ,而且对于中国学术界如何有力地抵制游谈无根的浮躁学风 ,对于中国外国史研究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之路、为国外同仁奉献出中国历史学家的外国史精品著作 ,也都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与作用。本刊特约六卷本《美国通史》的撰著者、编辑出版者以及国内著名的美国史学者 ,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 ,围绕通史的撰著和出版历程、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等问题 ,畅谈己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李剑鸣教授对本刊的这次学术活动给予了充分的支持。这些文章短小精悍 ,风格各异 ,思路纷呈 ,持论公允 ,思想深刻 ,情感真切 ,启迪丰富。现予以刊出 ,以飨读者 ,亦为未来的学术史研究者保存一份有价值的材料。是为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通 刘绪贻 杨生茂 战后美国 学术精神
下载PDF
《战后美国史》(增订版)
4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7-157,共1页
关键词 战后美国 增订版 书评
原文传递
整体观照与主体介入的里程碑式史论——评《战后台湾文学理论史》
5
作者 张安然 张娟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2年第3期53-60,共8页
古远清于2021年6月出版的《战后台湾文学理论史》,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成为其港澳台文学研究乃至世界华文文学学科构建的新砖石。该书以台湾光复后的文学理论演变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关注台湾文学理论生态、台湾当代文学的嬗变。该书... 古远清于2021年6月出版的《战后台湾文学理论史》,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成为其港澳台文学研究乃至世界华文文学学科构建的新砖石。该书以台湾光复后的文学理论演变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关注台湾文学理论生态、台湾当代文学的嬗变。该书编写时结合叙述性和诠释性方法,在整体把握台湾各个时期文学现象、文学活动、文学思潮规律和发展动向的基础上,用“春秋笔法”阐发己见,形成历时性和共时性辩证考察的结构。古远清贯彻私家治史的原则,具有史料收集者和理论史评论者的双重身份。作为收集者,他尊重历史事实,梳理众多评论家的作品,力图通过客观翔实的史料还原批评史发展原貌;作为评论者,他持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理论史的呈现中融入自身的学术见解。该书同时反思台湾文学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表达了促成两岸文学理论批评整合、形成双赢局面的殷切期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后台湾文学理论 古远清 批评
原文传递
历史叙事与现实书写的罅隙之间——大江健三郎《晚年样式集》论
6
作者 霍士富 吐雅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9-145,共7页
《晚年样式集》是大江以日本"后3·11事件"为契机,历史书写"核爆"问题的日记体小说,是其"晚期工作"的集大成之作。文本从"核爆"问题的演变史出发,揭露日本二战史是践踏"民主"的... 《晚年样式集》是大江以日本"后3·11事件"为契机,历史书写"核爆"问题的日记体小说,是其"晚期工作"的集大成之作。文本从"核爆"问题的演变史出发,揭露日本二战史是践踏"民主"的侮辱史;战后史是"核伞"下政府行为的荒诞史。进而提出日本政府应正视"核爆"惨剧,积极推进"核电站为零"政策,塑造人类共有的"道德"规范,探讨"个人、国家和世界"的未来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3·11事件” 核电站爆炸 《晚年样式集》 战后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