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荷楼的活化:战后现代主义建筑再利用的典范
1
作者 丘博文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4年第2期68-78,共11页
香港地区美荷楼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为安置石硖尾火灾的灾民所建造,代表了香港地区公屋建设的开端。作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也是香港地区仅存的H形徙置大厦,美荷楼具有一定的保留价值,但它一度面临着保护资金不足、遗产价值未被广泛认... 香港地区美荷楼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为安置石硖尾火灾的灾民所建造,代表了香港地区公屋建设的开端。作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也是香港地区仅存的H形徙置大厦,美荷楼具有一定的保留价值,但它一度面临着保护资金不足、遗产价值未被广泛认同等问题。因“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美荷楼得到修缮与更新,被改造为青年旅舍,并成立了“旧居民网络”等社区组织,成为传承香港地区历史、维系邻里情义的载体。美荷楼的活化案例虽有争议,但不失为解决公屋老化问题以及战后现代主义历史建筑保护的一种可借鉴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后建筑遗产 香港地区 美荷楼 公屋 保护活化
下载PDF
从国父纪念馆管窥战后台湾建筑的整合共生
2
作者 许勇铁 李桂文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23-27,共5页
基于建筑思潮发展的复杂背景,战后台湾建筑呈现出民族主义与现代主义间复杂且不易整合的矛盾。通过诠释王大闳先生在国父纪念馆设计中展现的国际样式与民族形式、东方韵味与西潮风情、现代性与纪念性的整合共生手法,探究战后台湾建筑演... 基于建筑思潮发展的复杂背景,战后台湾建筑呈现出民族主义与现代主义间复杂且不易整合的矛盾。通过诠释王大闳先生在国父纪念馆设计中展现的国际样式与民族形式、东方韵味与西潮风情、现代性与纪念性的整合共生手法,探究战后台湾建筑演进过程中民族性与现代化的整合共生机理,并探寻其对中国大陆建筑传统与现代整合共生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后台湾建筑 整合共生 国父纪念馆
下载PDF
峥嵘香江——读《城境——香港建筑1946-2011》
3
作者 臧鹏 《新建筑》 2015年第4期133-134,共2页
薛求理新作《城境——香港建筑1946—2011》一书,全面介绍了战后香港建筑的发展,内容涵盖了具体案例及宏观反思。香港由一个港口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由殖民化转向全球化。香港有着独特的建筑环境,长期以来建筑业界重视实... 薛求理新作《城境——香港建筑1946—2011》一书,全面介绍了战后香港建筑的发展,内容涵盖了具体案例及宏观反思。香港由一个港口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由殖民化转向全球化。香港有着独特的建筑环境,长期以来建筑业界重视实业和实践,理论总结却相对寥落。该书作者将研究触角从中国内地伸延到香港,其对香港的观照源于他对大中华乃至世界建筑潮流的关注,为读者提供了关于香港现代建筑发展的新鲜材料和了解研究香港建筑的宽阔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战后建筑 发展
下载PDF
凤凰涅槃——英国考文垂主教堂的重建
4
作者 朱晓明 张波 《新建筑》 2005年第6期88-91,共4页
1999年英国电视4频道“遗产登记”专栏对英国50座最吸引人的现代建筑进行测评。结果新考文垂主教堂位居首位,足见它的影响在历史是空前的。考文垂主教堂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被战争摧毁的主教堂建筑,其20世纪50年代末的重建... 1999年英国电视4频道“遗产登记”专栏对英国50座最吸引人的现代建筑进行测评。结果新考文垂主教堂位居首位,足见它的影响在历史是空前的。考文垂主教堂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被战争摧毁的主教堂建筑,其20世纪50年代末的重建工作从竞赛投标到最终项目的完成,既充分反映了现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又对历史场所的认知和现代建筑艺术品的应用具有独到的理解。借此提供一个认知英国50年代建筑多元化风格的平台,并能对英国战后登录建筑的概念有所推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文垂主教堂 战后登录建筑 保护 重建
下载PDF
接纳与逃避——从圣雷莫公寓看卡洛·莫里诺精细化现代主义
5
作者 冯文俊 徐好好 《建筑师》 2022年第6期76-82,共7页
都灵建筑师卡洛·莫里诺(1905-1973)的作品在对现代性的探索中另辟蹊径,却很少被建筑史提及。有观点称其游离于意大利二战后现实之外,但也有观点认为其疏离是对二战后功能主义反思的结果(1)。撇开评价,其设计中对自我价值观的艺术... 都灵建筑师卡洛·莫里诺(1905-1973)的作品在对现代性的探索中另辟蹊径,却很少被建筑史提及。有观点称其游离于意大利二战后现实之外,但也有观点认为其疏离是对二战后功能主义反思的结果(1)。撇开评价,其设计中对自我价值观的艺术性表达值得借鉴。在描写圣雷莫公寓的文章中,他阐明了逃避现代主义的意图。本文以勒·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为对照,探寻莫里诺在设计中对现代主义的接纳与逃避,揭示其接纳现代主义先进技术和逃避其所承载的社会责任的目的,阐明莫里诺如何通过逃避功能主义的限制,将其精英主义的价值观表现在设计中并将现代主义精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战后建筑 现代主义 功能主义 卡洛·莫里诺
下载PDF
基泰工程司在台湾发展的轨迹与特质
6
作者 苏明修 《新建筑》 2016年第5期18-23,共6页
基泰工程司以关颂声为首,通过合伙人专长分工,业务横跨两岸三地长达半个多世纪(1920-1978年),为中国近代建筑师事务所发展史的特殊案例。1949年随国民政府迁台,展开异地适应与再发展的篇章。借着与美国威尔森公司合作,引入美式人事管理... 基泰工程司以关颂声为首,通过合伙人专长分工,业务横跨两岸三地长达半个多世纪(1920-1978年),为中国近代建筑师事务所发展史的特殊案例。1949年随国民政府迁台,展开异地适应与再发展的篇章。借着与美国威尔森公司合作,引入美式人事管理制度及施工图技术;藉由在地专业者的聘用,融合大陆经验与台湾在地知识。而以建筑师为主体的设计取向,使得基泰的设计风格趋向以现代主义为主体的多元性发展。基泰后续的扩展,则不论本省或外省籍员工多在台湾生根,并于实务界与教育界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颂声 台湾基泰工程司 战后近代建筑 美援
下载PDF
The Palmanova Cantonments: Conservation, Value-Enhanc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for an Integrated and Overall Regeneration
7
作者 Maria Paola Gatti Giovanni Russo Luca Zecchi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7年第6期559-570,共12页
Italian military real-estate is highly varied as regards its location, intended uses, its typological, stylistic, and constructive features and its state of conservation. What historical and documental value can we at... Italian military real-estate is highly varied as regards its location, intended uses, its typological, stylistic, and constructive features and its state of conservation. What historical and documental value can we attribute to the typological and technical aspects of military buildings? What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have to be studied before such buildings can be repurposed for inclusion into a circuit of social and civil uses? Some attempts were made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by analysing the military real estate of Palmanova, the fortress city founded by the Serenissima Republic of Venice in 1593, a city designed by engineers, military analysts, and expert military architects all answerable to the Fortifications Office of Venice. There are a number of barracks situated inside the city's fortified walls, within a somewhat confined area: Montezemolo, Isonzo, Ederle, Filzi, Montesanto and others in outlying villages. Barracks built in different periods (some during the Renaissance, other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nd some even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have been gradually phased out of service. Their restoration and functional leverage,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is century, we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an economic and cultural strategy that would not upset the city. New regeneration strategies are called for if these abandoned military structures are not to undergo further deterioration. These strategies should be based upon a knowledge of these structures' features--their layout, architecture, technologies--and should also embrace local policies, but first and foremost they require real, contextualized and economically sustainable 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TRESS decommissioning SECURITIZATION value-enhancement CONSERVATION regener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