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战后美国保守主义的发展历程及思潮演变——评《战后美国保守主义》
1
作者 胡国利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I0004-I0004,共1页
战后美国保守主义思想盛行,经历了从沉寂到繁荣再到衰败的曲折发展,虽然存续时间较短,但是对美国社会发展、政治秩序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笔者围绕战后美国保守主义发展阶段进行系统分析,以准确把握其思潮特点。由王恩铭、王... 战后美国保守主义思想盛行,经历了从沉寂到繁荣再到衰败的曲折发展,虽然存续时间较短,但是对美国社会发展、政治秩序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笔者围绕战后美国保守主义发展阶段进行系统分析,以准确把握其思潮特点。由王恩铭、王卓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战后美国保守主义》一书,立足二战后历史节点,围绕美国保守主义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系统阐述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间保守主义思想理念的变化特点,并介绍其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表现方式等,对于研究战后美国保守主义思想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十年代 五十年代 历史节点 发展历程 秩序稳定 战后美国 存续时间 历史背景
下载PDF
从概念到体验、从体验到语言:东方禅宗美学与战后美国艺术的发展路向
2
作者 苏梦熙 《当代美术家》 2023年第4期72-77,共6页
美国现代艺术的转折在20世纪下半叶飞速发生,东方禅宗美学的影响是战后美国艺术发生转向的重要原因。本文认为,传入美国的禅宗美学是宋代“看话禅”自近代以来的禅宗变体,其内涵以体验为中心,以概念为旁证,以语言为实现。据于此,本文试... 美国现代艺术的转折在20世纪下半叶飞速发生,东方禅宗美学的影响是战后美国艺术发生转向的重要原因。本文认为,传入美国的禅宗美学是宋代“看话禅”自近代以来的禅宗变体,其内涵以体验为中心,以概念为旁证,以语言为实现。据于此,本文试图从西方审美思想的嬗变、禅宗思想的迁移、代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追溯禅宗在战后美国艺术界的发展和影响,并观照其背后中西文化美学交融、互鉴史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美学 战后美国艺术 文明互鉴
下载PDF
战后美国的贫困、贫困结构和贫困线 被引量:4
3
作者 黄安年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90-98,共9页
本文运用大量统计材料考察了战后美国的贫困、贫困结构及特征、贫困线和贫困发生率的调整。指出:在美国现代历史的进程中,经济现代化是和部分居民的贫困化共生的,经济的增长并不能自动地消除贫困现象,社会保障制度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 本文运用大量统计材料考察了战后美国的贫困、贫困结构及特征、贫困线和贫困发生率的调整。指出:在美国现代历史的进程中,经济现代化是和部分居民的贫困化共生的,经济的增长并不能自动地消除贫困现象,社会保障制度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贫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后美国 贫困 贫困结构 贫困线
下载PDF
影像控制下的战后美国现代主义建筑——以美国西海岸的建筑影像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耿涛 《建筑师》 2011年第1期45-49,共5页
本文从"影像"与"建筑"的关系这一角度出发,试图针对朱利斯·舒尔曼和查尔斯·伊姆斯等人的建筑影像控制"展开分析.并由此扩展为对战后美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与其自身的"影像"之关系的研究... 本文从"影像"与"建筑"的关系这一角度出发,试图针对朱利斯·舒尔曼和查尔斯·伊姆斯等人的建筑影像控制"展开分析.并由此扩展为对战后美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与其自身的"影像"之关系的研究。这一研究将有助于在媒介泛滥的今天重新审视那一段广为人知的历史,帮助人们更加立体地看待美国现代主义成形的历程.从而明晰"影像控制"制造的"再现"与现实世界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现 影像控制 媒介 战后美国 现代主义
下载PDF
试探战后美国的亚太战略重心由大陆向岛国的转移(1947-1950)
5
作者 李加洞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330-335,共6页
战后的美国成为世界上最繁荣、最强大的经济体,然而,二战摧残下的世界绝大多数地区都处于一片萧条之中,为保持美国经济的继续繁荣和减轻美国纳税人的负担,美国在全球推行经济多边主义,同时,又恰逢冷战的国际背景。腐败无能的中国国民党... 战后的美国成为世界上最繁荣、最强大的经济体,然而,二战摧残下的世界绝大多数地区都处于一片萧条之中,为保持美国经济的继续繁荣和减轻美国纳税人的负担,美国在全球推行经济多边主义,同时,又恰逢冷战的国际背景。腐败无能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在亚洲大陆的垮台,自然使得美国不得不抛弃中国而在对亚洲战略的重心方面另选盟友。而日本在世界贸易的恢复,特别是在亚太地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复苏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冷战中尤其在亚太地区冷战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美国不得不在亚洲扶植一个重要的太平洋盟友,将对亚太经济政策的重心由中国转向日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后美国 亚太经济 重心转移 中国 日本
下载PDF
战后美国与《罗马条约》——试析欧共体时期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态度
6
作者 张福财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4,共4页
战后美国在推行“全球战略”和“欧洲中心战略”的进程中,奉行积极支持欧洲一体化的政策,十分关注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每一重要时期。就欧洲自身的发展历程看,从舒曼计划的启动到《罗马条约》的签订建立欧共体(EC),这都标志着一体化进入... 战后美国在推行“全球战略”和“欧洲中心战略”的进程中,奉行积极支持欧洲一体化的政策,十分关注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每一重要时期。就欧洲自身的发展历程看,从舒曼计划的启动到《罗马条约》的签订建立欧共体(EC),这都标志着一体化进入了重要发展期,美国都给予密切关注。本文着重述评美国50年代后期始,在推行欧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及其基本的政策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后美国 罗马条约 欧洲一体化
下载PDF
关于战后美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问题的几点思考
7
作者 张福财 《商业经济》 2007年第10期3-6,共4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之际,在西欧出现的欧洲联合一体化运动,是战后欧洲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自然历史进程。美国积极支持欧洲一体化,则是从"全球争霸"的战略利益出发,具有长期的战略目标,即传播美国的价值观,推动欧洲走... 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之际,在西欧出现的欧洲联合一体化运动,是战后欧洲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自然历史进程。美国积极支持欧洲一体化,则是从"全球争霸"的战略利益出发,具有长期的战略目标,即传播美国的价值观,推动欧洲走自助、自立、共同发展的道路,帮助美国分担责任,并把自己纳入到大西洋联盟的框架内等。同时,也具有遏制苏联、遏制德国的直接动因。总之,利己主义是美国支持欧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应该是相关问题研究的主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后美国 欧洲一体化政策
下载PDF
战后美国青少年的心理历程──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潘丽 张碧竹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1996年第2期25-31,共7页
美国当代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是一本畅销书,产生了轰动效应,并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本文具体剖析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和他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理历程,揭示战后美国一代青少... 美国当代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是一本畅销书,产生了轰动效应,并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本文具体剖析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和他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理历程,揭示战后美国一代青少年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田里的守望者》 主人公霍尔顿 性格特征 心理历程 战后美国青少年 内心世界
下载PDF
战后美国社会共识论的兴起与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吕庆广 《学术探索》 CSSCI 2012年第7期44-47,共4页
20世纪中叶美国学术界出现的共识论思潮是冷战国际大背景和美国社会变迁的产物,共识论者通过美国无阶级对立与社会冲突、美国社会结构功能合理、美国制度与生活方式优越、美国发展道路先进和美国独特例外等论点,对美国文化传统上的连续... 20世纪中叶美国学术界出现的共识论思潮是冷战国际大背景和美国社会变迁的产物,共识论者通过美国无阶级对立与社会冲突、美国社会结构功能合理、美国制度与生活方式优越、美国发展道路先进和美国独特例外等论点,对美国文化传统上的连续性、文化心理上的和谐性和文化价值观的优越性进行论证,认为美国是一个文化上高度共识的和谐社会。共识论对战后美国社会改革运动的发展、新保守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具有毋庸置疑的影响,是战后美国社会和谐化进程的重要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后美国 社会和谐 共识论 例外论
下载PDF
解译战后美国犹太人的沉默:辛西娅·奥兹克的《披肩》
10
作者 陈书平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1年第4期678-698,共21页
沉默是犹太大屠杀研究的一个关键议题,而战后美国犹太社区关于大屠杀的反应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美国犹太女作家辛西娅·奥兹克和她的代表作《披肩》为战后美国犹太社区打破沉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宗教、历史和社会政治原... 沉默是犹太大屠杀研究的一个关键议题,而战后美国犹太社区关于大屠杀的反应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美国犹太女作家辛西娅·奥兹克和她的代表作《披肩》为战后美国犹太社区打破沉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宗教、历史和社会政治原因,战后美国犹太社区被指责患有一种集体的“大屠杀健忘症”。奥兹克的文学创作旅程同样经历了从回避大屠杀到直面大屠杀的转变。作为奥兹克打破沉默的“文学宣言”,《披肩》以“沉默”为主题揭示了“想象的”大屠杀幸存者罗莎·卢布林在大屠杀前、大屠杀期间和大屠杀后的创伤生活的全景。本文移植了劳伦斯·兰格的“先发制人”的概念旨在重新思考战后美国犹太社区的历史语境,以及重新评价大屠杀再现的伦理问题。“先发制人”指利用犹太大屠杀作为一种人文教训来实现道德救赎或宣扬更高的价值观。为避免误入“先发制人”可能带入的歧途,奥兹克整合犹太教义的“记忆”戒律、米德拉什的叙事风格和哈西德派关于“纯粹意图”的传说独创出一种“合格”的大屠杀文学写作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 战后美国犹太人 辛西娅·奥兹克 《披肩》 劳伦斯·兰格 先发制人
下载PDF
战后美国文学之《广岛》读后感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瑞宁 《神州》 2012年第23期8-8,共1页
战后美国文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涌现出像福克纳、海明威、斯坦贝克等一系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家,反映出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力。本文将以Hersey的《广岛》为例,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 《广岛》 美国战后文学 二战
下载PDF
战后美国对外政策与琉球及钓鱼岛问题
12
作者 张生 殷昭鲁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2-203,208,共23页
钓鱼岛主权争议,事关中日两国;而其战后的“制造”过程,却主要与美国相关。确保美国对琉球等地的独家战略管控,不断修正琉球政策使之与美国的亚洲政策、全球政策协调,诱导日本“与自由世界大体结盟”,对抗中苏,是战后美国战略的基本点... 钓鱼岛主权争议,事关中日两国;而其战后的“制造”过程,却主要与美国相关。确保美国对琉球等地的独家战略管控,不断修正琉球政策使之与美国的亚洲政策、全球政策协调,诱导日本“与自由世界大体结盟”,对抗中苏,是战后美国战略的基本点。在对琉球政策的演进过程中,美国内部特别是美国国务院和军方势力,基于不同的战略考量,为琉球的地位、管制和未来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和博奔。日本在朝鲜战争爆发、冷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利用所谓的“共产主义威胁”,不断“蚕食”美国对琉球的管控,最终“迫使”美国作出了“放弃”琉球“管辖权(行政权)”的决策。战后海峡两岸对峙,日美两国居间乘隙,将自古以来属于中国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裹挟在琉球群岛概念中,私相授受,同时美国宣布在中日钓鱼岛主权争议中持“中立”立场。琉球问题的演变说明了海洋因素对中国历史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战后对外政策 中日关系 琉球 钓鱼岛
原文传递
战后美国的外来人才与移民:概念、类型与趋势 被引量:4
13
作者 梁茂信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3-92,共10页
战后美国的外来人才已引起国际学界广泛关注,学术成果汗牛充栋,但国内相关研究不仅滞后,关于其人才概念亦无定性研究。文章在参考国外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人才概念,认为其中应包括各学科领域的高学历人才、掌握精深诀窍但不一定拥有... 战后美国的外来人才已引起国际学界广泛关注,学术成果汗牛充栋,但国内相关研究不仅滞后,关于其人才概念亦无定性研究。文章在参考国外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人才概念,认为其中应包括各学科领域的高学历人才、掌握精深诀窍但不一定拥有高学历的文化娱乐劳工以及工商业界的成功商人。从战后美国外来人才和移民趋势看,其中既有永久性移民,也有众多的临时性技术劳工。纵向看,美国吸引外来人才的总体趋势经历了一个平稳的曲线式增长过程。特别是1990年以后,入境的各类技术人才与日俱增,多数来自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在大批技术人才迁居美国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大稳定的人才回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后美国 外来人才 移民 临时性技术劳工 人才回流
原文传递
中西方文化融通背景下的东学西渐——禅宗美学对美国战后艺术影响的国内研究综述
14
作者 李阳 徐明玉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392-395,共4页
禅宗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美国社会后受到热烈追捧,美国二战后的艺术更是受其深刻的影响。目前国内学界对此的研究刚刚起步,文章从西方禅学成果译介、文艺作品与禅宗、创作理念与禅宗三个方面入手,对禅宗美学对美国战后艺术影响的国... 禅宗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美国社会后受到热烈追捧,美国二战后的艺术更是受其深刻的影响。目前国内学界对此的研究刚刚起步,文章从西方禅学成果译介、文艺作品与禅宗、创作理念与禅宗三个方面入手,对禅宗美学对美国战后艺术影响的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指出:西方理论译介、对艺术审美方式与创作理念的影响、在东西方思想融通的宏观视角下进行禅宗美学的影响研究三个方面是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美学 美国战后艺术 研究综述
下载PDF
《战后美国史》(增订版)
15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7-157,共1页
关键词 战后美国史》 增订版 书评
原文传递
美国战后非虚构小说解析
16
作者 张玉堂 胡景琦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99-101,共3页
非虚构小说作为历史上一种文艺类型,复活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国内鲜有评论家对其作出相近评述,关于它的可信度的探讨必须从文化和历史背景入手。作为对主流权利话语的挑战,非虚构小说揭示出凶杀、越战和反文化是其觉醒的必要条... 非虚构小说作为历史上一种文艺类型,复活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国内鲜有评论家对其作出相近评述,关于它的可信度的探讨必须从文化和历史背景入手。作为对主流权利话语的挑战,非虚构小说揭示出凶杀、越战和反文化是其觉醒的必要条件。与主流媒体大为不同的是,非虚构小说以主观化、个人化为依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反映在非虚构小说中有血性的知识分子的性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战后 非虚构小说 解析
下载PDF
禅宗美学对美国战后艺术创作主题的影响
17
作者 李阳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0年第1期18-22,共5页
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禅宗美学思想风靡于美国艺术领域,一大批勇于探索革新的前卫艺术家通过自身的创作实践对禅的精神进行解读和演绎。在禅的影响之下,美国战后艺术呈现出新的态势,禅宗超越个体生命局限的般若智慧为战后艺术家拓宽了视野... 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禅宗美学思想风靡于美国艺术领域,一大批勇于探索革新的前卫艺术家通过自身的创作实践对禅的精神进行解读和演绎。在禅的影响之下,美国战后艺术呈现出新的态势,禅宗超越个体生命局限的般若智慧为战后艺术家拓宽了视野,也丰富了艺术表现的主题。一些战后艺术家从自身的禅修实践以及东方禅书画作品中获得灵感启发,他们将禅的精神引入到艺术创作,将坐禅中的冥想状态以及浑融一体的时空观念作为艺术创作的主题,通过作品使观赏者获得流动的时空体验以及精神的自由超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美学 美国战后艺术 创作主题 冥想 时空一体性
下载PDF
东方禅思的西方回响——禅宗美学与美国战后艺术家的艺术认知
18
作者 李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80-85,共6页
二战之后,禅宗美学渗透至美国艺术领域并产生非凡影响,这种影响在约翰·凯奇、艾德·莱因哈特、马克·托比三位艺术家的创作中尤为明显。约翰·凯奇在禅宗空观的影响之下形成了“空的诗意”的艺术认知,清空了传统的节... 二战之后,禅宗美学渗透至美国艺术领域并产生非凡影响,这种影响在约翰·凯奇、艾德·莱因哈特、马克·托比三位艺术家的创作中尤为明显。约翰·凯奇在禅宗空观的影响之下形成了“空的诗意”的艺术认知,清空了传统的节奏结构,让音乐在“空”的状态下呈现,以无声音乐的形式诠释了对“空”的理解;艾德·莱因哈特受到禅宗空灵境界的启发,将艺术创作视为空灵的空间场域,努力寻求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类似于冥想的虚空体验;马克·托比则受到禅宗物我同化思想的启发,在创作中通过复杂流动的线条和多重空间感呈现创作主体的心性与情趣,使艺术作品成为创作主体“情感潜流”的表现。正是上述三位艺术家基于禅宗思想所形成的艺术认知对20世纪中叶之后的美国乃至整个西方艺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美学 美国战后艺术 艺术认知
下载PDF
禅宗美学对美国战后艺术创作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阳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20年第3期26-33,共8页
"二战"之后,美国艺术展现出迥异于西方传统艺术的独特性,这与东方禅宗美学的影响密不可分。战后艺术家受到禅宗般若直观的启发,对艺术创作中的随机性予以强调,以无意识为先导进行艺术表现;战后艺术家对禅宗当下直觉体验的理... "二战"之后,美国艺术展现出迥异于西方传统艺术的独特性,这与东方禅宗美学的影响密不可分。战后艺术家受到禅宗般若直观的启发,对艺术创作中的随机性予以强调,以无意识为先导进行艺术表现;战后艺术家对禅宗当下直觉体验的理解与借鉴,使得行为艺术、偶发艺术等前卫艺术样态将整个创作行为过程视为艺术作品;此外,禅的于相而离相的观念催生了战后极简主义创作手法,强调以有限的艺术形式引发无限的审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美学 美国战后艺术 创作方式
下载PDF
祥子的美国之旅——战后大众文化与《骆驼祥子》的跨媒介编译
20
作者 黄若泽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63,共18页
老舍的《骆驼祥子》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因屡经翻译而成为中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品。不过,以往对《骆驼祥子》英译的考察多限于以小说为主要形态的文本解读,忽略了这个中国洋车夫故事在不同媒介之间的传递与演变。本... 老舍的《骆驼祥子》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因屡经翻译而成为中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品。不过,以往对《骆驼祥子》英译的考察多限于以小说为主要形态的文本解读,忽略了这个中国洋车夫故事在不同媒介之间的传递与演变。本研究发现,在“二战”结束后几年间,《骆驼祥子》以通俗小说、戏剧剧本和电影脚本的形态在美国历经多次编译,每一次跨媒介编译都对故事的演绎提出新的挑战,也对原著的意义提供新的解读,共同展现了战后美国大众文化对中国故事的形塑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驼祥子》 跨媒介 编译 战后美国 大众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