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战国末秦汉之际巴蜀文化转型的机制 被引量:6
1
作者 段渝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22,共6页
从战国末叶秦灭巴蜀到秦汉之际,是巴蜀文化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巴蜀文化从先秦独立王国形态和民族性质的文化,向秦汉统一帝国内的地域形态和以秦汉文化为符号的中华文化的亚文化转化。巴蜀文化在转型过程中,发生了极为深刻的文化... 从战国末叶秦灭巴蜀到秦汉之际,是巴蜀文化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巴蜀文化从先秦独立王国形态和民族性质的文化,向秦汉统一帝国内的地域形态和以秦汉文化为符号的中华文化的亚文化转化。巴蜀文化在转型过程中,发生了极为深刻的文化解构、文化重组和文化整合。其结果,一方面,巴蜀文化经过分化和重组,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生机;另一方面,通过与秦汉文化的整合,使它在保留其精髓的基础上表现出整体进化的新姿态。创造性适应(变革)与连续性发展(继承),成为巴蜀文化转型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 文化转型 战国末 泰汉之际
下载PDF
战国末到西汉时期关中地区的气候变化探微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春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29-34,共6页
战国末到西汉时期关中地区的气候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战国末到西汉中期,由竹林和柑橘在关中地区的广泛种植可发现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湿润。西汉中期以后,冬小麦种植时间推迟,相关史籍也记载了大量寒冷、干旱的气候现象,这表明当时的气... 战国末到西汉时期关中地区的气候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战国末到西汉中期,由竹林和柑橘在关中地区的广泛种植可发现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湿润。西汉中期以后,冬小麦种植时间推迟,相关史籍也记载了大量寒冷、干旱的气候现象,这表明当时的气候变的比较寒冷、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末 西汉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战国末至汉初语气词系统——语气词系统的历时演变考察之一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小军 《励耘语言学刊》 2009年第2期212-229,共18页
上古汉语绝大部分语气词至战国末汉初基本成熟、定型,并构成一个语气词系统。系统内部各成员互相影响、制约。一个语气词的发展、使用数量的增减、语气义的变化等往往受制于整个系统;同样,也会影响其他成员的发展变化。由于在系统内地... 上古汉语绝大部分语气词至战国末汉初基本成熟、定型,并构成一个语气词系统。系统内部各成员互相影响、制约。一个语气词的发展、使用数量的增减、语气义的变化等往往受制于整个系统;同样,也会影响其他成员的发展变化。由于在系统内地位的不一,不同语气词对系统及其他成员的影响力也存在差异。本文即是对这一阶段语气词系统的一个描写,同时区分了句式义与语气词的语气义,并揭示了不同语气词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气词 语气词系统 战国末至汉初 发展演变 层次
下载PDF
战国末到西汉时期的气候变化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4
作者 李春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79-86,共8页
社会的和谐是历朝统治阶级所追求和向往的。许多有志之士为建立和谐社会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本文试从战国末到西汉时期气候变化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关中地区作例案分析,来论述其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从... 社会的和谐是历朝统治阶级所追求和向往的。许多有志之士为建立和谐社会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本文试从战国末到西汉时期气候变化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关中地区作例案分析,来论述其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从而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借鉴和智慧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末 西汉 气候变化 和谐社会
下载PDF
战国末到西汉时期关中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原因探析
5
作者 李春艳 《价值工程》 2011年第7期328-328,F0003,共2页
战国末到西汉中期,关中农业不仅在粮食产量,而且在人口方面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这不仅与政府采取的有力的农业举措有关,是与当时关中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分不开的。
关键词 战国末 西汉 气候 农业
下载PDF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全五册)
6
《传统文化研究》 2023年第3期92-92,共1页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5月2010年初,北京大学承中国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捐赠,获得一批从海外回归的秦简牍。这是继睡虎地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之后又一重大典籍类秦简牍发现,包含众多失传两千年之...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5月2010年初,北京大学承中国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捐赠,获得一批从海外回归的秦简牍。这是继睡虎地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之后又一重大典籍类秦简牍发现,包含众多失传两千年之久的典籍,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大学术价值。这批简牍包括竹简10卷共762枚(其中卷四300余枚简为双面书写)、木简21枚、木牍6枚、竹牍4枚、木觚1枚以及骰子1枚、算筹61根与竹笥残片若干,抄写年代大约在战国末至秦始皇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虎地秦简 历史文化遗产 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代文明 战国末 北京大学 出土文献 中国香港
原文传递
浅谈滇国青铜器上的人物造型艺术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军 《文物天地》 2020年第1期39-43,共5页
滇国是活跃在今云南省滇池和抚仙湖区域的古代王国,是个多民族、多种文化的聚集之地。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滇国文化很少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滇文化博取众家之长,... 滇国是活跃在今云南省滇池和抚仙湖区域的古代王国,是个多民族、多种文化的聚集之地。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滇国文化很少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滇文化博取众家之长,出土的青铜器上人物造型逼真,佩饰奇特,艺术表现丰富多彩,孕育出了高度发展、别具一格的文明,从而成为一个时代文明的象征。战国末至西汉中期,是滇国最繁荣的时期。滇国是一个未发现文字记载的古王国,汉文献上有关滇国的记载也很少,其丰富的文化湮没在历史的岁月中,而大量的出土文物就像无字的史笔,书写出了滇文化曾有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文化 滇国 古王国 战国末 西汉中期 文字记载 青铜器 人物造型
原文传递
马王堆帛书《易传》的哲学思想
8
作者 丁四新 《中国哲学年鉴》 2016年第1期405-405,共1页
帛书《易传》大抵反映了战国末季至汉初的易学思想。一方面它与今本《易传》存在很大的共通性,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孔子的易学思想。在对《周易》的解释上,《要》、《衷》二篇提出了“以德知《易》”、“以德占《易》”和“拟... 帛书《易传》大抵反映了战国末季至汉初的易学思想。一方面它与今本《易传》存在很大的共通性,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孔子的易学思想。在对《周易》的解释上,《要》、《衷》二篇提出了“以德知《易》”、“以德占《易》”和“拟德而占”的观念,反映了孔子先其德义而后其祝卜的思想。《衷》提出了“《易》之义萃阴与阳”的命题,不但与战国末至汉初人们对《易》义的概括相合,而且纳入了“五行”的概念。帛书《易传》的阴阳说属于宇宙论性质,它将天地、动静、刚柔和文武等共筑为一个有序的观念系统,并聚集在乾坤二卦的内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末 帛书《易传》 易学思想 《易》 以德 马王堆 宇宙论 《周易》
原文传递
孔子博物馆藏"鲁中(仲)齐"青铜器赏析及相关问题研究
9
作者 李涛 《文物天地》 2022年第5期45-50,共6页
从西周初伯禽就国,到战国末亡于楚国,鲁国前后共计延续了800年左右,是当时周王朝东部地区的宗邦强藩。曲阜作为鲁国的都城、政治和文化中心,在鲁国故城遗址中埋藏了大量丰富的文物遗存,对研究鲁国丧葬习俗、政治制度及中国古代历史具有... 从西周初伯禽就国,到战国末亡于楚国,鲁国前后共计延续了800年左右,是当时周王朝东部地区的宗邦强藩。曲阜作为鲁国的都城、政治和文化中心,在鲁国故城遗址中埋藏了大量丰富的文物遗存,对研究鲁国丧葬习俗、政治制度及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1977年鲁国故城遗址48号墓出土了大量造型规整、器形优美的青铜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历史 鲁国故城 博物馆藏 伯禽 战国末 文物遗存 青铜器 周王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