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域战地急救便携式组合加压输液包的设计 被引量:8
1
作者 李翠琴 林健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年第11期99-100,共2页
在海域战地大规模伤员救治中 ,快速补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抢救措施 ,为方便卫勤医务人员野外战地救护 ,提高抢救效率 ,将医用充气瓶、套管针、输液器等进行组合装配 ,设计出一次性便携式组合加压输液包 ,从而使输液操作简便快捷 ,并克服... 在海域战地大规模伤员救治中 ,快速补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抢救措施 ,为方便卫勤医务人员野外战地救护 ,提高抢救效率 ,将医用充气瓶、套管针、输液器等进行组合装配 ,设计出一次性便携式组合加压输液包 ,从而使输液操作简便快捷 ,并克服了手动充气加压输液的缺点 ,提高了战地救护的机动性。该设计适用于院前急救、战地急救中需要快速补液大批量的伤员及后送转运时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地急救 便携式组合加压输液包 设计 静脉输液
下载PDF
可控简易气囊加压包扎带战地急救应用探讨
2
作者 蒋国良 侯冠成 +3 位作者 张国庆 艾金霞 叶成龙 蔡慧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06年第4期72-73,共2页
目的:探讨可控简易气囊加压包扎带在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中大量战地伤员现场急救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利用一次性输液袋替代部分敷料包扎在三角巾底部,接上血压计打气球和压力表以及肝素帽,打气加压并且控制在3~5kPa的压力。结... 目的:探讨可控简易气囊加压包扎带在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中大量战地伤员现场急救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利用一次性输液袋替代部分敷料包扎在三角巾底部,接上血压计打气球和压力表以及肝素帽,打气加压并且控制在3~5kPa的压力。结果:该包扎带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简便,压力调节灵活方便、价格低廉、通用性强、效果明显, 同时可以应用于骨折临时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地急救 加压包扎 压力调节 可控简易气囊加压包扎带
下载PDF
简易气囊在战地四肢骨折急救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蒋国良 侯冠成 +4 位作者 詹国清 武兵 李全安 刘咏 郄志伟 《创伤外科杂志》 2008年第4期379-380,共2页
利用输液袋包扎在三角巾底部替代充气甲板,或包扎在双下肢关节内侧替代敷料,打气加压包扎止血和骨折临时固定。认为该包扎方法简便,体积小携带方便,节约大量敷料,骨折临时固定效果确切、安全可靠,适合战地急救。
关键词 气囊 战地急救 包扎 四肢骨折
下载PDF
战地简易局部气压式止血带的制作和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蒋国良 叶成荣 +4 位作者 张国庆 侯冠成 李全安 黄宏宇 艾金霞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08年第6期52-53,共2页
目的:探讨战地简易局部气嚢气压式止血带在未来战争中,伤员四肢损伤出血现场急救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利用一次性输液袋包扎在三角巾底部替代止血带气囊和固定带,接上血压计打气球和压力表以及肝素帽,打气加压并且控制在上肢24kPa(180mm... 目的:探讨战地简易局部气嚢气压式止血带在未来战争中,伤员四肢损伤出血现场急救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利用一次性输液袋包扎在三角巾底部替代止血带气囊和固定带,接上血压计打气球和压力表以及肝素帽,打气加压并且控制在上肢24kPa(180mmHg)、下肢26.67kPa(200mmHg)的压力。结果:该可控简易气囊加压止血带操作简便,压力调节灵活,体积小携带方便,价格低廉,止血效果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靠。结论:该止血带简单易用,可以提高伤员自救和互救,降低休克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血带 战地急救 四肢出血
下载PDF
战地简易可控气压式止血带的制作和应用
5
作者 蒋国良 侯冠成 +4 位作者 叶成荣 张国庆 张永辉 刘咏 艾金霞 《创伤外科杂志》 2008年第5期478-478,共1页
探讨战地简易可控式气嚢气压式止血带在未来高科技局部战争中,战地大量伤员四肢损伤出血现场急救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该可控简易气囊加压包扎带操作简便,压力调节灵活方便,体积小携带方便,价格低廉,止血效果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探讨战地简易可控式气嚢气压式止血带在未来高科技局部战争中,战地大量伤员四肢损伤出血现场急救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该可控简易气囊加压包扎带操作简便,压力调节灵活方便,体积小携带方便,价格低廉,止血效果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靠,简单易用,可以提高伤员自救互救率和战地急救水平,降低休克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血带 战地急救 四肢 出血
下载PDF
医用充气瓶在战地救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琳 倪冬青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04年第4期57-57,共1页
关键词 医用充气瓶 战地急救 加压输液 临床应用
下载PDF
Paramedic在美国的发展
7
作者 罗发菊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6年第1期I0003-I0003,共1页
早在美国越南战争时期(1955—1975年),越南战场上就出现了一种新型战地急救卫生员(medical corpsman)。他们经过专业的培训,可操作某些关键的、高级的医疗程序,如补液及气道管理,这使得伤病员在转运途中幸免于难,能到固定医疗场所... 早在美国越南战争时期(1955—1975年),越南战场上就出现了一种新型战地急救卫生员(medical corpsman)。他们经过专业的培训,可操作某些关键的、高级的医疗程序,如补液及气道管理,这使得伤病员在转运途中幸免于难,能到固定医疗场所接受救治。196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创伤与休克委员会、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联合发表一篇题为《事故死亡和伤残:被现代社会所忽视的疾病》的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国家科学院 越南战争 战地急救 医疗程序 气道管理 转运途中 医疗场所 事故死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