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一战时期美国战时工业委员会的筹建
1
作者 吕文娟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7期68-70,共3页
对于在一战当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工业资源,美国专门成立了战时工业委员会对其进行合理的管制。战时工业委员会初期的发展遇到一系列的问题,之后在局长巴鲁克的带领下,通过供需处、优先调拨处、价格核定处等机构,对战争物资予以合理的调拨... 对于在一战当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工业资源,美国专门成立了战时工业委员会对其进行合理的管制。战时工业委员会初期的发展遇到一系列的问题,之后在局长巴鲁克的带领下,通过供需处、优先调拨处、价格核定处等机构,对战争物资予以合理的调拨和供应,制定了合理的价格,为战争的胜利做好了充分的后勤准备工作,保证了战时经济的稳定。国家对工业领域的这种强制性整合为以后出现的危机建立后勤供应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时工业委员会 巴鲁克 供需处 优先调拨处
下载PDF
“非典型”的革命主体——战时工业视域下的路翎小说 被引量:3
2
作者 路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07-213,共7页
在抗战时期大规模的工业内迁以及西南内地战时工业建设的语境中,观察与书写西南矿区工人的生活与命运,成为了路翎四十年代重要的小说创作领域。与三十年代书写城市工人革命的左翼文学模式相比,路翎四十年代小说中有所争议的劳动者形象... 在抗战时期大规模的工业内迁以及西南内地战时工业建设的语境中,观察与书写西南矿区工人的生活与命运,成为了路翎四十年代重要的小说创作领域。与三十年代书写城市工人革命的左翼文学模式相比,路翎四十年代小说中有所争议的劳动者形象不仅包孕着一种非典型的革命主体诞生的可能,揭示出"工人阶级"这一政治主体想象内在的复杂性与现实性,更显示出四十年代的战争经验尤其是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对于工农群体的内部构成、经验方式及主体意识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翎 工人形象 革命主体 战时工业内迁
原文传递
论云贵战时手工业的兴起及其畸形繁荣 被引量:1
3
作者 熊元彬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9-181,共13页
云贵近代手工业经历了洋纱入滇黔以易鸦片的双向贸易,战时手工业畸形繁荣以及战后解放战争时的恢复正常三个阶段。其中,1851年机制洋纱入滇黔以易鸦片的双向贸易是云贵近代手工业兴起的标志,1935年国民政府结束西南军阀并颁布禁烟令则... 云贵近代手工业经历了洋纱入滇黔以易鸦片的双向贸易,战时手工业畸形繁荣以及战后解放战争时的恢复正常三个阶段。其中,1851年机制洋纱入滇黔以易鸦片的双向贸易是云贵近代手工业兴起的标志,1935年国民政府结束西南军阀并颁布禁烟令则使其战时手工业得以萌芽,而正式兴起则始于1938年厉行严种、严禁、严运的禁烟运动。在战时手工业萌芽及其兴起过程中,政治、经济、军事等需要的战略转移是国民政府加强其生产的重要原因;战时云贵食粮基本仍可“自给有余”,是基于战争和经济建设所需丰富的矿产,复兴民族根据地的需要和交通中枢的战略位置等重要条件。随着全国抗战局势的不断加剧,云贵战时大后方战略位置渐趋凸显。特别是1938年东中部城市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进一步加强了对云贵的政治和工业化建设,并在严禁、严运、严吸鸦片的同时,中断了云贵洋纱以易鸦片的双向贸易,开启了云贵战时手工业历程。在战时的机器生产大背景下,云贵地区相对落后的手工业重新发展起来,其在推动云贵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贵州“工业建设方始萌芽”,云南工业建设也“开始建立”,但其实质是“畸形的繁荣现象”,背后存在着进出口困难等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 国民政府 战时工业 兴起 畸形繁荣
下载PDF
战时云贵地区的手工业
4
作者 熊元彬 《民国研究》 2022年第1期204-220,共17页
战时手工业是抗战救国时期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有切实提倡的必要。其中,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等方面的需要是国民政府加强云贵战时手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而云贵粮食产量自给有余等特殊性及战略位置则是其重要条件。随着... 战时手工业是抗战救国时期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有切实提倡的必要。其中,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等方面的需要是国民政府加强云贵战时手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而云贵粮食产量自给有余等特殊性及战略位置则是其重要条件。随着全国抗战局势的不断变化,云贵战时大后方的战略位置日渐凸显。特别是1938年东中部城市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迁至西南之后,较直接地加强了对云贵的工业化建设,并在严禁鸦片的同时,禁止了云贵通过洋纱以易鸦片的双向贸易,云贵在机器生产的同时,手工业也在抗战中重新得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地区 战时工业 国民政府
下载PDF
“劳动”的辩证法:路翎战时写作中的矿区经验与工业视域 被引量:1
5
作者 路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0-162,共23页
与1930年代以书写城市工人革命为主的左翼文学不同,路翎1940年代的小说创作以战时西南地方的矿区经验为中心,打开了一个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工人与农民之间、具有流动性和复杂性的文学视域,深刻地展现了战时工业内迁与重组过程中的社... 与1930年代以书写城市工人革命为主的左翼文学不同,路翎1940年代的小说创作以战时西南地方的矿区经验为中心,打开了一个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工人与农民之间、具有流动性和复杂性的文学视域,深刻地展现了战时工业内迁与重组过程中的社会变动、现实问题与微观经验。在这一过程中,路翎创造了一种具有辩证性的劳动想象,通过发掘劳动者/革命者内部的现代主体,构建“劳动世界”的乌托邦想象,在左翼文学常见的革命叙事之外,提供了一种关于阶级、革命、历史以及“人”的不同理解。在战时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动中,这一新的文学视域的发生也内在于新文学自身在经验、视野上的拓展与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翎 矿区经验 战时工业内迁 劳动 革命
原文传递
“改造劳动”:路翎在1950年代的工厂经验与劳动叙事 被引量:1
6
作者 路杨 《东方学刊》 2021年第4期116-124,128,共10页
从1940年代的矿区写作到1950年代的下厂实践,路翎的文学实践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劳动叙事",在以书写城市工人革命为主的左翼文学模式之外,提供了关于阶级、革命、历史以及"人"的不同理解。路翎对"劳动"之... 从1940年代的矿区写作到1950年代的下厂实践,路翎的文学实践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劳动叙事",在以书写城市工人革命为主的左翼文学模式之外,提供了关于阶级、革命、历史以及"人"的不同理解。路翎对"劳动"之悖论性的文学化诠释、对"劳动者"内部的现代主体的发掘,及其对"劳动共同体"的建构,呈现出战时工业的内迁与重组以及新政权下的阶级政治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尤其是工农、城乡、劳动者与管理者之间的新结构与新矛盾。在"劳动-政治"的意义上,路翎的写作打开了某种阶级论以外的、更富于涵容力的政治构想,即以劳动或劳动者为核心的社会组织方式,以"改造劳动"作为继续革命的场域,提供了新的问题视野、主体意识与共同体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翎 战时工业 下厂写作 劳动叙事 劳动共同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