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东北战汉时期的铁制农具及其演进进程 被引量:1
1
作者 白燕培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4-119,共6页
铁农具最早出现于春秋早期,而东北地区战国时期才使用铁器,在战国中后期开始大范围应用于农业中,东北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集整地起土、除草及收割于一体,以整地农具为主,亦可见收割农具及除草农具,以小型器为主,主要包括铁铲、铁锸、铁... 铁农具最早出现于春秋早期,而东北地区战国时期才使用铁器,在战国中后期开始大范围应用于农业中,东北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集整地起土、除草及收割于一体,以整地农具为主,亦可见收割农具及除草农具,以小型器为主,主要包括铁铲、铁锸、铁锄、铁䦆、铁耙、铁镰、铁掐刀等。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以铸造为主。从战国到汉代,铁制农具发生了一次飞跃,数量、类型多样化,分布面更广,边疆地区大量使用铁器,交流传播更频繁,铁器朝着更轻巧、更省力的方向演进,特别是铁犁铧的发明和使用,从力学原理来看,将间歇运动发展为连续运动,是农具演进史上的一次重要飞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战汉时期 铁制农具 演进
下载PDF
论战汉时期骑兵时代的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兴起 被引量:1
2
作者 汪翔 刘雪涛 许月明 《榆林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85-88,共4页
从战国时期到西汉中期,车战时代的战斗力生成模式悄然兴起。以兵器由青铜材质向钢铁材质的转变、兵役制度由国家常备兵制向郡县征兵制的转变、作战形式由以车兵为中心的阵战转变为以骑兵为中心的骑步协同作战主要标志,以军事理论、军事... 从战国时期到西汉中期,车战时代的战斗力生成模式悄然兴起。以兵器由青铜材质向钢铁材质的转变、兵役制度由国家常备兵制向郡县征兵制的转变、作战形式由以车兵为中心的阵战转变为以骑兵为中心的骑步协同作战主要标志,以军事理论、军事教育训练、军事后勤等因素发展为辅助,最终初步形成了以钢铁兵器为基石、以郡县征兵制为支撑、以骑兵为中心的骑步协同作战为载体的骑兵时代战斗力生成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骑兵时代 战斗力生成模式 战汉时期
下载PDF
战汉时期腰带牌饰中动物咬斗纹的研究
3
作者 张淑慧 常艳 《湖南包装》 2021年第5期49-52,共4页
动物咬斗纹腰带牌饰体现了欧亚草原游牧文化间的交流传播问题,是不同文化元素融合的结果。文章分别从鹰嘴怪兽与格里芬造型、勾喙鸟首纹与斯基泰文化、后肢翻转与阿尔泰巴泽雷克文化三大要素论述战汉时期腰带牌饰中的动物咬斗纹与异域... 动物咬斗纹腰带牌饰体现了欧亚草原游牧文化间的交流传播问题,是不同文化元素融合的结果。文章分别从鹰嘴怪兽与格里芬造型、勾喙鸟首纹与斯基泰文化、后肢翻转与阿尔泰巴泽雷克文化三大要素论述战汉时期腰带牌饰中的动物咬斗纹与异域文化之间的关联并对其本土化演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得出腰带牌饰中动物咬斗纹的发展与异域文化之间的交往相关,是不同文明交流融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汉时期 动物咬斗纹 腰带牌饰 本土化
下载PDF
唐山市丰润区下水路战汉遗址发掘简报
4
作者 徐小丰 《环球首映》 2020年第6期64-65,共2页
2010年5月,为配合京沈高速迁西连接线工程建设,唐山市文物管理处联合丰润区文物管理所对丰润区下水路战汉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灰坑4座,出土文化遗物以陶器、铁器居多,这些遗迹和遗物的出土,为研究丰润陡河流域当时政治状况、... 2010年5月,为配合京沈高速迁西连接线工程建设,唐山市文物管理处联合丰润区文物管理所对丰润区下水路战汉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灰坑4座,出土文化遗物以陶器、铁器居多,这些遗迹和遗物的出土,为研究丰润陡河流域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传播等提供重要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 丰润区 战汉遗址 发掘简报
下载PDF
战汉时期玉器纹饰名称讨论
5
作者 胡琰梅 《收藏家》 2021年第2期11-16,共6页
对玉器研究者而言,器物的纹饰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考察方面,它不仅是玉器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研究器物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的重要切入点。因而,对于纹饰的认识,不可流于表面,浅尝辄止。战汉时期玉器纹饰丰富,纹饰命名不统一、同名不... 对玉器研究者而言,器物的纹饰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考察方面,它不仅是玉器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研究器物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的重要切入点。因而,对于纹饰的认识,不可流于表面,浅尝辄止。战汉时期玉器纹饰丰富,纹饰命名不统一、同名不同纹、同纹不同名的现象较为普遍,而在多数早期发掘报告和研究论文中都没有足够清晰的图片,容易造成对器物本身信息的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器纹饰 发掘报告 思想文化内涵 战汉时期 器物
原文传递
北票市博物馆藏战汉时期青铜带钩简述
6
作者 裴莹 王永兰 赵志伟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 2021年第1期114-124,共11页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饰比”“师比头”等,不仅为束带和挂物之用,亦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金、银、铁、玉、石、骨、木等制成。金属带钩出现于春秋中晚期,战国晚期至秦汉时期广为...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饰比”“师比头”等,不仅为束带和挂物之用,亦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金、银、铁、玉、石、骨、木等制成。金属带钩出现于春秋中晚期,战国晚期至秦汉时期广为流行。北票市博物馆现收藏战国至汉代青铜带钩140余件,为东北地区征集所得。这些青铜带钩制作精美,造型多样,纹饰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中国古代带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票 战汉时期 青铜带钩
原文传递
山东部分考古遗址中构造变形现象初探 被引量:1
7
作者 姚大全 宫希成 +3 位作者 杨源源 郑海刚 赵朋 沈小七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3-453,共11页
对山东省几个考古发掘遗址进行了地震考古研究,着重对其中的自然变形现象进行识别和分析。其中,在济南郊区的大辛庄商代遗址中甄别出非构造变形的现象;在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层中识别出砂脉充填裂隙;在滨州秦皇台商周文化层中发现槽壁上... 对山东省几个考古发掘遗址进行了地震考古研究,着重对其中的自然变形现象进行识别和分析。其中,在济南郊区的大辛庄商代遗址中甄别出非构造变形的现象;在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层中识别出砂脉充填裂隙;在滨州秦皇台商周文化层中发现槽壁上砂脉和槽底密集分布的砂管;在临淄齐国故城城墙分别鉴别出构造和非构造成因裂隙;在日照尧王城见龙山-战汉时期文化层中平行分布的砂脉裂隙组;在滕州薛国故城城墙识别出典型共轭剪切裂隙。上述自然变形现象集中显现于春秋-战汉期及以前的文化层中,且多表现为砂脉等地震液化痕迹,显示相当时期所在地区可能处于地震相对活跃期,上述推断部分得到微观分析资料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地震考古 构造变形 春秋-战汉
下载PDF
战国至汉代玉器艺术考古的真正典范——评《实幻之间——院藏战国至汉代玉器特展》图录
8
作者 何驽 《文物春秋》 2020年第5期90-96,共7页
2020年6月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实幻之间——院藏战国至汉代玉器特展》,实为战国至汉代玉器艺术考古难得的研究图录佳作。对这部优秀的研究图录进行介绍与评论,既有助于文物展览策展思路的学术研究化拓展,又是对艺术考古的艺术学研究... 2020年6月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实幻之间——院藏战国至汉代玉器特展》,实为战国至汉代玉器艺术考古难得的研究图录佳作。对这部优秀的研究图录进行介绍与评论,既有助于文物展览策展思路的学术研究化拓展,又是对艺术考古的艺术学研究范式短板的弥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汉玉器 艺术考古 艺术错觉 研究图录
下载PDF
涿鹿上四堡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1
9
作者 贾金标 王培生 +6 位作者 姚玉柱 李文斌 许茂生 刘文清 杨贵富 宋海 常文鹏 《文物春秋》 2012年第3期19-22,40,共5页
2009年11月7日至12月26日,为配合张涿高速公路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涿鹿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涿鹿县上四堡战汉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获得了一批较为重要的实物资料。通过对出土遗物的分析,再结合文献记载,初步... 2009年11月7日至12月26日,为配合张涿高速公路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涿鹿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涿鹿县上四堡战汉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获得了一批较为重要的实物资料。通过对出土遗物的分析,再结合文献记载,初步考证该遗址为历史上所记载的聚落点——三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 涿鹿 战汉遗址 发掘简报
下载PDF
赵都邯郸故城考古新发现与探索 被引量:1
10
作者 乔登云 《邯郸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22-30,共9页
根据赵都邯郸故城众多新的考古发现,重点对战国两汉时期赵都大北城与大汉城、赵王城南防御系统及赵都城郊祭祀遗迹作了重新审视或全新探索。初步认为赵都大北城与大汉城的城垣及城区范围可能并不完全重合,赵王城南壕沟除属防御体系外,... 根据赵都邯郸故城众多新的考古发现,重点对战国两汉时期赵都大北城与大汉城、赵王城南防御系统及赵都城郊祭祀遗迹作了重新审视或全新探索。初步认为赵都大北城与大汉城的城垣及城区范围可能并不完全重合,赵王城南壕沟除属防御体系外,也不排兼具引水或排水功能;而城郊多处较特殊的以填埋灰绿土和铜箭头等兵器为特征的坑穴遗迹,则很可能属于与军旅或战事祭祀活动相关的"祃祭"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汉时期 赵国都城 邯郸故城 新发现
下载PDF
干支五行骨筹浅论
11
作者 崔晓东 《文物春秋》 2021年第5期47-55,76,F0002,F0003,共12页
山西、重庆、河北等地的博物馆或文物保管所收藏有一批刻有干支或干支五行内容的长条形骨片,根据其用于占卜的功能,可统称为“干支五行骨筹”。分析干支五行骨筹上的刻字字体并结合干支五行学说的发展历程可知,此类骨筹在战国时期即已出... 山西、重庆、河北等地的博物馆或文物保管所收藏有一批刻有干支或干支五行内容的长条形骨片,根据其用于占卜的功能,可统称为“干支五行骨筹”。分析干支五行骨筹上的刻字字体并结合干支五行学说的发展历程可知,此类骨筹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起初仅刻有干支内容,到西汉中期,随着干支五行思想的成熟,刻字内容逐渐发展为干支和五行搭配。干支五行骨筹的使用可能与战国至秦汉时期丧葬活动中流行的数术行为有关,推测是墓主入葬时遗留的卜葬工具或风水行业人员的随葬用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支五行骨筹 战汉时期 干支五行思想 数术行为
下载PDF
河北涿鹿朝阳寺遗址调查
12
作者 常文鹏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29-30,共2页
朝阳寺遗址是张家口市涿鹿县境内一处战汉至北朝时代城址,城址遗迹现残存东城墙一段,城内遗物以泥质灰陶残片为主。朝阳寺遗址经考证为《水经注》中记载的雍洛城,"雍洛"之义为漯水之塞。
关键词 朝阳寺遗址 战汉 北朝 漯水 关塞
下载PDF
论战国至西汉骑兵时代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建立
13
作者 汪翔 张磊 许月明 《军事历史研究》 2013年第2期47-51,共5页
从战国到西汉时期,骑兵时代战斗力生成模式逐渐形成。以兵器由青铜材质向钢铁材质的转变、兵役制度由国家常备兵制向郡县征兵制的转变、作战形式由以车兵为中心的车步协同作战向以骑兵为中心的骑步协同作战的转变为主要标志,以军事理论... 从战国到西汉时期,骑兵时代战斗力生成模式逐渐形成。以兵器由青铜材质向钢铁材质的转变、兵役制度由国家常备兵制向郡县征兵制的转变、作战形式由以车兵为中心的车步协同作战向以骑兵为中心的骑步协同作战的转变为主要标志,以军事理论、军事训练、军事后勤等要素的发展为辅助,最终初步形成了以钢铁兵器为基石、以郡县征兵制为支撑、以骑兵为中心的骑步协同作战为载体的骑兵时代战斗力生成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骑兵时代 战斗力 生成模式 战汉时期
原文传递
雄安南阳遗址动物资源消费策略初探
14
作者 邓惠 张晓峥 刘凯凤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0-166,共7页
本文借助骨骼破碎度、表面性状改变、死亡年龄结构以及骨骼部位发现率等分析,以南阳遗址第二发掘地点出土动物遗存为切入点,首次尝试探究战汉时期燕文化系统内一般城址居民的动物资源消费策略。分析表明,南阳先民在对家猪、家羊、家鸡... 本文借助骨骼破碎度、表面性状改变、死亡年龄结构以及骨骼部位发现率等分析,以南阳遗址第二发掘地点出土动物遗存为切入点,首次尝试探究战汉时期燕文化系统内一般城址居民的动物资源消费策略。分析表明,南阳先民在对家猪、家羊、家鸡主要进行肉食开发的同时,对黄牛、家犬与马的利用则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在战国晚至西汉早的社会动荡与转变期,南阳先民适时调整策略,家畜经济由动物性资源完全依靠本地饲养的自给自足型,逐渐向饲养加购置的半"市场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遗址 战汉时期 燕文化 家畜经济
原文传递
Transition of human diets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Shenmingpu Site, Henan,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to Han Dynasties 被引量:10
15
作者 HOU LiangLiang WANG Ning +3 位作者 Lu Peng HU YaoWu SONG GuoDing WANG ChangSu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6期975-982,共8页
Historical records and archaeological remains indicate that the Chinese agricultural economy chang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475-221 BC) to Han Dynasties (206 BC-220 AD), i.e., from rice-millet bas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archaeological remains indicate that the Chinese agricultural economy chang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475-221 BC) to Han Dynasties (206 BC-220 AD), i.e., from rice-millet based agriculture to rice-millet-wheat based agriculture. However, the variation of human diets and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diets and the agricultural transition during this period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In this paper, the C and N stable isotopes from human and animal bones at the Shenmingpu site (SMPS), Xichuan County, Henan Province were analyzed. If some outliers (M34, M36, M102) were excluded, the mean δ13C value ((-16.7±0.8)‰, n=15) of humans in Hart Dynasties was dramatical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Warring States ((-12.7±0.8)‰, n=14), indicating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rice and wheat, especially wheat, had been more widely popularized in Han Dynasties. Meanwhile, the range of 615N values of humans (6.6‰-9.3‰) in Hart Dynasties was narrower than that of the Warring States (6.2‰-10.4‰), suggesting that the animal protein resources in human foods during Han Dynasties were more concentrated. The transition of human diets 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ang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SMPS were due to more stable society, the carryout of new agricultural polic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agri- cultural tools in Han Dynas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nmingpu site the Warring States to Han Dynasties C and N stable isotopes palaeodie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