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关系的结构现实主义分析及启示
1
作者 余丽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7-110,共4页
2009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回顾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关系,并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对其展开过程模式分析,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对正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其一,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持续存在,其主导国际体系的现状短时期难以... 2009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回顾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关系,并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对其展开过程模式分析,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对正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其一,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持续存在,其主导国际体系的现状短时期难以改变;其二,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四国"快速兴起,它们未来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更大程度上是一种预期。而归结到一点上,就是中国应该是国际体系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中国要把和平发展战略与实践同对不确定性因素的预警、防止直至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机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苏战略大三角 结构现实主义 过程模式 中国的和平发展
原文传递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其对美国、中国、印度三边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席桂桂 陈水胜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16年第2期64-73,共10页
美国、中国、印度是亚太区域三个非常有分量的国家行为体。截至目前,三国已分别在双边层面建立起了不同内涵的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大三角"模式趋于明朗化。美国是"战略大三角"关系的主导者,正在崛起的中国和印度都... 美国、中国、印度是亚太区域三个非常有分量的国家行为体。截至目前,三国已分别在双边层面建立起了不同内涵的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大三角"模式趋于明朗化。美国是"战略大三角"关系的主导者,正在崛起的中国和印度都将对美关系视为本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受"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影响,印度成为中美两国竞相争取的伙伴,是中美战略竞争的最大受益者。印度亦借势发展与美国、中国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其大国意象。中国作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主要平衡对象,一方面需要通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来应对美国的战略挤压;另一方面还需要联合印度共同分担美国重新规制亚太的压力。当然,由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是一个持续施力的过程,美国、中国、印度三角关系仍处于动态调整之中,尚未完全成型,值得持续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太再平衡”战略 战略大三角 规制压力 美国 中国 印度
下载PDF
1971年南亚危机的国际影响析论
3
作者 张威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133-137,226,共6页
1971年南亚危机是南亚国际关系新旧格局交替的"分水岭",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一方面,它是推进美苏中战略大三角形成的"催化剂",直接地影响后危机时代南亚的权势格局,巩固并强化了苏印与美中巴的战略对立;另一方面,... 1971年南亚危机是南亚国际关系新旧格局交替的"分水岭",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一方面,它是推进美苏中战略大三角形成的"催化剂",直接地影响后危机时代南亚的权势格局,巩固并强化了苏印与美中巴的战略对立;另一方面,危机之后的南亚地区格局总体上呈现为印巴之间的不对称均势。印巴之间意识形态、国家理念、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全方位直接对抗并未消除,如何在核时代通过战争之外的方式获取对对方的优势地位,是印巴在1971年战争之后考量战略竞争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71年 南亚危机 战略大三角 印巴关系
下载PDF
试论1971年南亚危机的国际影响
4
作者 张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第6期18-24,共7页
1971年南亚危机是南亚国际关系新旧格局交替的"分水岭",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一方面,它是推进美苏中战略大三角形成的"催化剂",直接影响后危机时代南亚的权势格局,巩固并强化了苏印与美中巴的战略对立;另一方面,危... 1971年南亚危机是南亚国际关系新旧格局交替的"分水岭",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一方面,它是推进美苏中战略大三角形成的"催化剂",直接影响后危机时代南亚的权势格局,巩固并强化了苏印与美中巴的战略对立;另一方面,危机之后的南亚地区格局总体上呈现为印巴之间的不对称均势。印巴之间意识形态、国家理念、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全方位直接对抗并未消除,如何在核时代,通过战争之外的方式获取对对方的优势地位是印巴在1971年战争之后考量战略竞争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71 南亚危机 战略大三角 印巴关系
下载PDF
争雄竞长的十年 盛极转衰的十年——简析七十年代的苏联对外关系
5
作者 Fan Xiaojun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99-103,共5页
70年代是苏联对外关系从防守到进攻的转折点,形成了苏美缓和的特殊历史现象。考察70年代苏联对外关系,需对该时期苏联内政外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予以综合研究。
关键词 苏联 勃列日涅夫时期 苏美缓和 国际战略大三角
下载PDF
冷战后的中、美、俄关系
6
作者 杨淑珩 《和平与发展》 1995年第1期-,共4页
冷战后的中、美、俄关系杨淑珩随着冷战时期两极对抗格局的终结,美、苏、中原来的战略大三角关系不复存在。在世界进入大变动、大调整的新时期,有些人认为,俄美化敌为友,美国全球战略重点从俄罗斯转向中国;也有人认为,苏联军事威... 冷战后的中、美、俄关系杨淑珩随着冷战时期两极对抗格局的终结,美、苏、中原来的战略大三角关系不复存在。在世界进入大变动、大调整的新时期,有些人认为,俄美化敌为友,美国全球战略重点从俄罗斯转向中国;也有人认为,苏联军事威胁消失后,再打中国牌已毫无意义,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俄罗斯 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 美利坚合众国 北美洲 冷战后 战略大三角
下载PDF
“我今天打了一张大牌”——从邓小平的一个口信看其“大三角”战略的运用 被引量:2
7
作者 蒋本良 《世界知识》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0-41,共2页
1960年,国际共运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分歧暴露后,中国同罗马尼亚关系的发展大致可分成1960年6月至1962年底和1963年至60年代末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罗马尼亚工人党参与意识形态争论,两国关系趋向冷谈。1963年以后,罗马尼亚同苏联的矛盾... 1960年,国际共运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分歧暴露后,中国同罗马尼亚关系的发展大致可分成1960年6月至1962年底和1963年至60年代末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罗马尼亚工人党参与意识形态争论,两国关系趋向冷谈。1963年以后,罗马尼亚同苏联的矛盾发展,罗有借助中国抵抗苏联压力、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要求,而中国则正在进行反对以苏联为中心的“现代修正主义”、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的斗争。中罗在当时激烈争论的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问题上认识和主张有不少差异,但在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点。两党两国摒弃前嫌,重又互相接近,在存在分歧的条件下保持和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关系 外交政策 对外关系 邓小平 "大三角"战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