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急诊截肢伤员的术后护理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丽英 张满红 傅育红 《交通医学》 2002年第4期442-442,共1页
关键词 手术后 护理 下肢急诊截肢伤员
下载PDF
地震儿童截肢伤员血清酶学检查指标初步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蒋欣 刘利君 李卉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9-252,共4页
目的 回顾分析地震中儿童截肢伤员的血清酶学检查结果,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 从2008年四川汶川和2013年四川芦山两次特大地震150例地震创伤患儿中,选择血清酶学检查结果完整的、以肢体外伤为主的患儿45例,分为3组:截肢组6例、骨筋膜... 目的 回顾分析地震中儿童截肢伤员的血清酶学检查结果,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 从2008年四川汶川和2013年四川芦山两次特大地震150例地震创伤患儿中,选择血清酶学检查结果完整的、以肢体外伤为主的患儿45例,分为3组:截肢组6例、骨筋膜室切开减压组5例、普通创伤组34例.统计各组患儿的血清酶学检查数据,配对后进行统计分析.以同期随机选取的10例非地震创伤的骨科患儿作为对照;以20例成人地震截肢伤员作为对照.结果 各组地震创伤患儿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等血清酶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SS=15.474,P<0.001;FASTT=10.770,P<0.001;FALT=12.799,P<0.001;FCK=12.848,P<0.001;FLDH=13.126,P<0.001;FHBDH=13.186,P<0.001),以截肢组患儿升高最为明显;且儿童截肢组AST、LDH、HBDA明显高于成人截肢组,而ALT、CK略为升高.血清酶学指标对病情及预后的正确判断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统计中还发现,CK是一个对急性重症创伤患者特别是伴随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病情进行评估的极其敏感的生化检查指标,在各组病例中增高极为显著,CK可从非地震创伤组的(129±62) U/L升高到地震截肢组的(44208±39 788) U/L,超过300多倍,增高极为显著,其中有的患者最高值竟达到117 513 U/L,超过840倍.而一旦及时进行了截肢手术或骨筋膜室切开减压等治疗处理后,患儿的CK值又会迅速下降,直至正常.结论 完善而连续的血清生化检查在急性重度创伤儿童的治疗过程中极为必要,对临床医生正确判断病情并确定治疗方案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儿童截肢伤员 创伤 血清酶学检查
原文传递
地震危重伤员截肢前的血液细胞生化血气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秦胜芳 刘定海 彭远志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41-643,共3页
5.12汶川大地震后,数千人需要截肢。尽管截肢有手术指征[1],但地震危重伤员的血液检测数据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及时截肢的重要参考资料。为此,我们总结了德阳市人民医院截肢手术前的58例地震危重伤员的血液检测结果。
关键词 生化指标 血气分析 地震截肢伤员
下载PDF
汶川地震截肢伤员10年生活经历及对灾后重建和康复的启示
4
作者 黄馨月 田亚林 +3 位作者 林秀霞 艾余 和娇吉 李斯俭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1年第5期533-538,585,共7页
目的探讨2008年汶川地震截肢伤员返回社区10年间经历的问题、困难和障碍体验,为制订长期康复护理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对22名参与者进行面对面深度访谈,用质性内容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对汶川地震截肢伤员10年生... 目的探讨2008年汶川地震截肢伤员返回社区10年间经历的问题、困难和障碍体验,为制订长期康复护理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对22名参与者进行面对面深度访谈,用质性内容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对汶川地震截肢伤员10年生活经历的探索提炼出4个核心主题:(1)幻肢残端痛:千方百计难逾越;(2)使用假肢:蹒跚学步显尴尬;(3)面对社会:局限与艰辛;(4)面向未来:要重新站起来。结论汶川地震下肢截肢伤员在适应环境变化时的整体康复需求值得关注。护士应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制定社区康复护理计划,以利其重新适应、融入家庭和社区生活;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主动地为伤员提供多种资源,协调、沟通,推动伤员做好独立生活及就业计划,使他们享有尊严和平等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截肢伤员 假肢 灾后重建与康复 质性研究
原文传递
“5·12”汶川地震截肢伤员分阶段康复方案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5
作者 龙忠国 何修平 +1 位作者 杨红英 毛小春 《华西医学》 CAS 2016年第5期897-900,共4页
目的对"5·12"汶川地震截肢伤员开展康复前、康复满1年(近期)、满3年(中期)及满5年(远期)的生存质量变化,进行调查研究,探索最佳的持续康复方案。方法 2008年9月,把在上级医院救治后,陆续返回绵竹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康复... 目的对"5·12"汶川地震截肢伤员开展康复前、康复满1年(近期)、满3年(中期)及满5年(远期)的生存质量变化,进行调查研究,探索最佳的持续康复方案。方法 2008年9月,把在上级医院救治后,陆续返回绵竹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52例"5·12"地震截肢伤员分为A、B两组,每组各26例。A组采用分阶段康复方案,B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案。于康复前、满1年、3年及5年时,采用"震后德阳市截肢伤员个人情况表"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进行生存质量调查分析。结果 A、B两组生存质量分值总体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各期分值A组都高于B组,2013年9月远期生存质量调查显示,A组与B组在积极的感觉方面评分分别为(193.0±12.3)、(126.0±11.2)分,做事能力分别为(62.0±5.2)、(41.0±2.3)分,生活满意度分别为(150.0±2.1)、(101.0±6.2)分,行动能力分别为(17.0±2.6)、(11.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阶段康复方案较常规康复方案更能促使伤员更好地改善和巩固生存质量,促进伤员更早回归家庭和社会,弥补了现有截肢康复方案的不足,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汶川地震 截肢伤员 分阶段 康复方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