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茶陵盆地上白垩统戴家坪组红层的古地磁研究
1
作者 金登奎 李永祥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97-309,共13页
由于红层能够携带稳定的天然剩磁,因此在古地磁研究中被广泛采用。以往对于红层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河湖相,对风成相红层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风成沉积过程及沉积环境对剩磁记录的影响仍缺乏清晰的认识。对湘东南茶陵盆地上白垩统戴家坪组红... 由于红层能够携带稳定的天然剩磁,因此在古地磁研究中被广泛采用。以往对于红层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河湖相,对风成相红层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风成沉积过程及沉积环境对剩磁记录的影响仍缺乏清晰的认识。对湘东南茶陵盆地上白垩统戴家坪组红层开展了古地磁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风成相和河湖相红层携带剩磁的稳定性及其剩磁记录的可靠性。岩石磁学结果显示载磁矿物为磁铁矿、磁赤铁矿、赤铁矿。退磁结果显示,仅有约1/6的样品能够分离出特征剩磁(ChRM)。虽然两者的ChRM平均方向总体一致(风成相样品磁偏角Ds=222.7°,磁倾角Is=-43.3°,Fish统计精度参数κ=5.9,95%置信区间的半顶角角度α_(95)=20.6°,数据量n=11;河湖相样品D_(s)=204.6°,I_(s)=-47.8°,κ=2.4,α_(95)=23.1°,n=28),但两者单个样品ChRM方向的分布均较为分散。岩石薄片分析表明,相较于河湖相红层而言,风成相样品以细颗粒为主,部分粒度较粗,几乎无填隙物,易于受到物理扰动和后期化学作用影响,使得其剩磁记录的稳定性变差。对取自同一前积纹层不同部位风成相红层样品的退磁结果分析表明,当前积纹层与层系界面夹角大于20°时,其剩磁记录受到沉积过程的影响显著。对华南白垩纪红层样品古地磁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华南白垩纪风成相红层剩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总体较弱,可能是由于其结构松散且赤铁矿含量少,既不利于原生剩磁的稳定获得,也易于受到后期化学作用的改造而影响其可靠性。研究结果为风成相红层剩磁记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研究及其在古地磁研究中的应用提供有利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 红层 戴家坪组 上白垩统 茶陵盆地 湖南
下载PDF
湖南株洲晚白垩世恐龙化石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韩凤禄 邢海 +5 位作者 童潜明 Corwin Sullivan 徐星 武瑞 胡能勇 童光辉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5-237,共13页
我国南方上白垩统产丰富的恐龙蛋化石,但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本文对湖南株洲天元区新发现的恐龙化石进行详细研究。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化石点恐龙种类丰富,可能包括至少两种蜥脚类、三种兽脚类和一种鸭嘴龙类。其... 我国南方上白垩统产丰富的恐龙蛋化石,但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本文对湖南株洲天元区新发现的恐龙化石进行详细研究。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化石点恐龙种类丰富,可能包括至少两种蜥脚类、三种兽脚类和一种鸭嘴龙类。其中部分蜥脚类材料可能归属于梁龙超科,填补了该类群在东亚上白垩统的空白记录;一个蜥脚类坐骨则显示泰坦巨龙类的典型特征。兽脚类材料可能来自于小型的虚骨龙类、暴龙科和鲨齿龙科。前两者为晚白垩世的常见类群,而鲨齿龙科的化石记录在上白垩统非常少见。本文为鲨齿龙科可能在东亚一直延伸至晚白垩世提供了新的证据。该地区多门类恐龙化石的发现表明我国南方恐龙的种类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而且可能是梁龙类和鲨齿龙类的最后栖息地。株洲恐龙动物群的发现对于了解亚洲特别是中国恐龙的生物地理区系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 戴家坪组 晚白垩世 湖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