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霍山戴家院遗址自然变形遗迹的发现及其特征初探 被引量:11
1
作者 姚大全 朔知 +1 位作者 陈安国 沈小七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54-459,共6页
古遗址、古墓地发掘过程中的自然变形研究是反演或充实历史和史前变形历史记录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近期我省地震部门会同省文物考古部门,对皖西霍山戴家院考古现场进行专题发掘调查,发现了与构造运动有关的地裂缝,其中充填有砂线、砂脉... 古遗址、古墓地发掘过程中的自然变形研究是反演或充实历史和史前变形历史记录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近期我省地震部门会同省文物考古部门,对皖西霍山戴家院考古现场进行专题发掘调查,发现了与构造运动有关的地裂缝,其中充填有砂线、砂脉.初步研究显示包括两期变形,且均显示高速变形特征,代表两次地震事件.发生时代约相当于西周晚期和春秋中晚期,前者规模较大,含砂裂缝长轴方向平行于近侧的地震活动断裂方向.本次发现及初步分析填补了东部地区西周到春秋期自然变形事件研究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家院 考古 西周至春秋期 地震变形
下载PDF
安徽霍山戴家院西周-春秋晚期文化层物质变形的显微分析及其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姚大全 朔知 +3 位作者 沈小七 陈安国 郑颖平 郑海刚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4-431,共8页
皖西霍山戴家院西周-春秋晚期遗址发掘调查中,发现了与构造运动有关的地裂缝,其中充填有粉细砂,初定为地震液化遗迹。从变形物质的定向微观分析中发现了大量显微级地震遗迹标志,如负荷构造,流动构造,截断面,有机质悬浮,等等。这些发现... 皖西霍山戴家院西周-春秋晚期遗址发掘调查中,发现了与构造运动有关的地裂缝,其中充填有粉细砂,初定为地震液化遗迹。从变形物质的定向微观分析中发现了大量显微级地震遗迹标志,如负荷构造,流动构造,截断面,有机质悬浮,等等。这些发现和认识从微观角度验证了遗址所在地区西周-春秋晚期曾发生两次地震事件。上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对我国东部地区史前地震事件的识别和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家院 地震变形 显微分析 意义
下载PDF
试论霍山戴家院西周圜丘遗迹 被引量:2
3
作者 武家璧 朔知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12,共7页
霍山戴家院西周遗址发现圜丘遗迹,可能与文献记载中的"冬至奏丘"、"祭天燔柴"等有关。实地模拟观测,表明该遗迹与冬至祭天迎日以及观象授时等活动有关;由于遗址规模较小,可能属于乡村公社祭祀土谷神以及民间祭祀天... 霍山戴家院西周遗址发现圜丘遗迹,可能与文献记载中的"冬至奏丘"、"祭天燔柴"等有关。实地模拟观测,表明该遗迹与冬至祭天迎日以及观象授时等活动有关;由于遗址规模较小,可能属于乡村公社祭祀土谷神以及民间祭祀天神活动的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戴家院遗址 圜丘 西周
下载PDF
安徽霍山戴家院西周文化遗址含液化脉变形物质微观细结构
4
作者 姚大全 沈小七 +3 位作者 张小雷 杨源源 赵朋 郑海刚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38-545,共8页
以梅山—龙河口断裂近侧安徽霍山戴家院遗址再发掘所揭示出的自然变形痕迹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前期工作对比分析,识别编录其变形形态,分析其活动习性,定向采集含液化脉变形物质,在保持原态基础上进行微观分析.发现一系列丰富的微观变形... 以梅山—龙河口断裂近侧安徽霍山戴家院遗址再发掘所揭示出的自然变形痕迹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前期工作对比分析,识别编录其变形形态,分析其活动习性,定向采集含液化脉变形物质,在保持原态基础上进行微观分析.发现一系列丰富的微观变形组构和组合,如波浪状、流动构造和定向排列组构,有机颗粒悬浮等;脉体形态多种多样,见原地碎裂,弥漫性裂隙,在脉体及旁侧基质见先成纹层被扰动,被扭曲甚至被冲断,产生微破裂、穿切和揉皱等,多处显现流动-挤压-冲断递进变形过程,呈现丰富的微观变形细节.地震液化脉微观变形特征的提炼对液化脉多尺度的识别研究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家院 史前地震 地震液化 西周 微观细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