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围术期整体护理对介入治疗失败后急诊行房缺修补术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孙小萍 《齐鲁护理杂志》 2013年第20期80-81,共2页
目的:探讨围术期整体护理对介入治疗失败后急诊行房缺修补术的影响。方法:将介入治疗失败后急诊行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例,对照组进行一般围术期护理,观察组进行整体护理措施干预,比较两组手术效果... 目的:探讨围术期整体护理对介入治疗失败后急诊行房缺修补术的影响。方法:将介入治疗失败后急诊行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例,对照组进行一般围术期护理,观察组进行整体护理措施干预,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心功能恢复较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围术期整体护理干预对介入治疗失败后急诊行房缺修补术,能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术后心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治疗 房缺修补 围术期 整体护理
下载PDF
经右侧胸壁切口入路房缺修补术的手术配合
2
作者 王璐 李明芬 +2 位作者 冯丹 熊木兰 王显容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32-932,共1页
关键词 右侧胸壁切口 房缺修补 手术配合
下载PDF
胸腔镜辅助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配合
3
作者 刘新宇 王丽波 李萍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0-151,共2页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 房缺修补 手术配合
下载PDF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房缺心杰修补术11例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春兰 潘同慧 《中医学报》 CAS 2013年第B08期300-300,共1页
自2000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的临床应用以来,其在外科许多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得到证实,预示着机器人微创外科时代已然到来。它是现代电子科技与微创外科发展及融合的产物,是目前微创心脏外科学最前沿的技术。... 自2000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的临床应用以来,其在外科许多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得到证实,预示着机器人微创外科时代已然到来。它是现代电子科技与微创外科发展及融合的产物,是目前微创心脏外科学最前沿的技术。早在2001年,Touracca等就在欧洲报道了通过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辅助房间隔缺损修补的成功病例。我科自2012年8月进行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辅助ASD修补术11例,无1例死亡或出现并发症,随访2~10个月,均无复发,近期疗效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迭芬奇机器人 房缺修补 护理
原文传递
氯胺酮致过敏反应一例 被引量:2
5
作者 高逸湘 周钦海 +1 位作者 钱燕宁 傅诚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676-676,共1页
关键词 致过敏反应 氯胺酮 先天性间隔 房缺修补 药物过敏史 体外循环 患儿
下载PDF
国产自体-2000型血液回收机在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李阳 张丽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03年第9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血液回收机 临床应用 不停跳冠脉搭桥术 闭式房缺修补 全髋关节置换术 应用指征
下载PDF
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2例报告
7
作者 谭今 于涛 +5 位作者 张晓慎 刘胜中 向波 蒋露 曾菲 黄克力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6年第5期231-231,共1页
2016年1月18日和3月18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在da Vinci Si(达芬奇)机器人系统(Intuitive Surgical公司)下,自主独立完成了西南地区(云贵川渝藏)前2例全机器人心脏手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病例1,男,17岁,因“活动后心累、气促... 2016年1月18日和3月18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在da Vinci Si(达芬奇)机器人系统(Intuitive Surgical公司)下,自主独立完成了西南地区(云贵川渝藏)前2例全机器人心脏手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病例1,男,17岁,因“活动后心累、气促1+年,发现心脏杂音4月”于2016年1月12日入院。查体:T 36.5℃,P 70次/分,R 14次/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芬奇机器人 机器人系统 心脏手术 心脏杂音 四川省人民医院 自主独立 胸引管 三维图像 西南地区 房缺修补
下载PDF
体外循环运转中的意外及处理
8
作者 黄立 程均安 +1 位作者 赵衍曾 王勤 《江西医药》 CAS 1989年第1期10-11,共2页
我院1981年~1987年共施行体外循环手术137例,发生意外15例(约占10%),其中3例死亡,为预防或避免体外循环意外的发生,现将我们的处理体会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37例中男85例,女52例,年龄为4~64岁,其中转流... 我院1981年~1987年共施行体外循环手术137例,发生意外15例(约占10%),其中3例死亡,为预防或避免体外循环意外的发生,现将我们的处理体会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37例中男85例,女52例,年龄为4~64岁,其中转流时间最短者38分钟,最长者5小时。二、手术类别本组病例中室缺修补术40例,房缺修补术34例,二尖瓣置换术20例,法乐氏四联症纠治术12例,法乐氏三联症纠治术5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乐氏三联症 纠治术 手术类别 法乐氏四联症 房缺修补 二尖瓣置换术 转流时间 中室 二尖瓣成形术 预充液
下载PDF
颈内静脉置管误入胸腔1例
9
作者 刘雪茹 姚洪林 《四川医学》 CAS 2008年第5期618-618,共1页
关键词 颈内静脉置管 胸腔 误入 先天性心脏病 间隔 房缺修补 肺纹理增多 苯巴比妥钠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后早期护理
10
作者 张彩虹 陈亚文 +1 位作者 胡纨青 吴晓兰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8年第S2期96-97,共2页
关键词 心内直视手术 房缺修补 引流量 血管活性药物 低温护理 脑部并发症 尿量 冠状动脉搭桥术 补液速度
下载PDF
心内直视手术脑部空气栓塞的预防
11
作者 王道庄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1989年第2期45-48,共4页
脑部空气栓塞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作者分析了造成脑部空气栓塞的常见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体外循环机器方面要防止空气进入左心系统,手术操作方面要排尽心脏停跳阶段进入左心系统的空气。手术中发生脑部空气栓塞... 脑部空气栓塞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作者分析了造成脑部空气栓塞的常见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体外循环机器方面要防止空气进入左心系统,手术操作方面要排尽心脏停跳阶段进入左心系统的空气。手术中发生脑部空气栓塞。可采用颅内血管逆灌注进行紧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直视手术 空气栓塞 心脏停跳 升主动脉 系统并发症 心脏自动复跳 鼓泡氧合器 间隔修补 房缺修补 静脉引流
下载PDF
胸腔闭式引流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润润 《护理研究(中旬版)》 2003年第12期1446-1447,共2页
关键词 胸腔闭式引流 心胸外科 观察引流液 胸膜腔负压 房缺修补 胸膜残腔 纵隔扑动 清米汤 拔管 肺膨胀
下载PDF
心脏术后胸骨后感染的护理
13
作者 吕欣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1991年第3期88-89,共2页
胸骨正中切开是目前大多数心脏手术选用的切口。这种切口并发症少见,但若感染,可以导致纵隔感染,甚至蔓延至大血管、心脏切口、心外移植物和心内补片等,以至危及生命。据文献报告发生率为0.39%~5.9%,死亡率为25.7%~52%。本组37例行体... 胸骨正中切开是目前大多数心脏手术选用的切口。这种切口并发症少见,但若感染,可以导致纵隔感染,甚至蔓延至大血管、心脏切口、心外移植物和心内补片等,以至危及生命。据文献报告发生率为0.39%~5.9%,死亡率为25.7%~52%。本组37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者,其中2例并发胸骨后感染。由于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骨正中切口 纵隔感染 心内直视术 切口并发症 室管 流管 观察引流液 移植物 房缺修补 尼龙线
下载PDF
小儿体外循环手术中心理护理的作用
14
作者 陈玉英 范力 《临床军医杂志》 CAS 1993年第2期35-36,共2页
我科自1988年1月至1991年1月,共收治小儿心内直视手术42例,对其中学龄前及学龄期的儿童实施了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42例中男13例,女29例;年龄4~12岁,其中有室缺修补17例,房缺修补20例,法乐氏四联症5例,死... 我科自1988年1月至1991年1月,共收治小儿心内直视手术42例,对其中学龄前及学龄期的儿童实施了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42例中男13例,女29例;年龄4~12岁,其中有室缺修补17例,房缺修补20例,法乐氏四联症5例,死亡2例。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手术 房缺修补 法乐氏四联症 心理护理 学龄期 心理分析 有室 疾病知识 中男 临床资料
下载PDF
妇科特殊检查
15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1994年第3期172-173,共2页
关键词 房缺修补 子宫平滑肌 符合率 预激综合征 盆腔疾病 电子标尺 周继铭 纵隔切开术 频发室早 测距方法
下载PD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atrial tachycardia in patients with repaired atrial septal defect
16
作者 胡建强 曹江 +1 位作者 秦永文 周炳炎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7年第2期121-124,共4页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of atrial tachycardia (AT) in patients with repaired atrial septal defects(ASD). Methods: In 76 consecutive patients ...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of atrial tachycardia (AT) in patients with repaired atrial septal defects(ASD). Methods: In 76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AT who underwent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and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 4 patients (one male and three female aged 35. 5±11. 5 years) had AT-related myocardial scar or incision. Earliest activation combined with entrainment mapping was adopted to determine a critical isthmus. Results: Re-entry related to the lateral atriotomy scar was inducible in 3 of 4 patients. With en-trainment mapping, the PPI-TCL difference was <30 ms when pacing at the inferior margins of the right lateral atriotomy scar. Among them, 2 patients had successful linear ablation between scar area to inferior vena cava, and 1 patient between scar areas to tricuspid annulus. Re-entry involving an ASD patch was demonstrated in 1 of 4 patients. PPI-TCL differences <30 ms were found when entraining tachycardia at sites near the septal patch. But linear ablation failed in terminating AT. There was no complication during procedure. No recurrence of incision-related AT was found during follow-up except for the failed patient. Conclusion: Under conventional electrophysiological mapping, adopting linear ablation from scar area to anatomic barrier, successful ablation also can be obtained in patients with IRAT related to myocardial scar or inci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rial tachycardia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atrial septal defec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