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房间隔球囊造口术治疗重症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一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高莹 戴汝平 +6 位作者 程显声 徐仲英 马展鸿 陈白屏 倪新海 梁岩 毛懿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4-294,共1页
关键词 病例报告 房间隔球囊造口术 治疗 重症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下载PDF
心腔内超声引导下房间隔造口术1例
2
作者 汪麟 许邦龙 +1 位作者 程诚 王晓晨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2年第9期705-708,共4页
对于经标准药物治疗后症状仍未缓解的肺动脉高压和终末期右心衰竭患者,通常可考虑心肺联合移植,但受益人数有限。球囊房间隔造口术是缓解肺移植或心肺联合移植急迫需求的一种替代治疗策略。本文报道1例终末期肺动脉高压患者,尽管接受了... 对于经标准药物治疗后症状仍未缓解的肺动脉高压和终末期右心衰竭患者,通常可考虑心肺联合移植,但受益人数有限。球囊房间隔造口术是缓解肺移植或心肺联合移植急迫需求的一种替代治疗策略。本文报道1例终末期肺动脉高压患者,尽管接受了优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但患者的症状没有任何缓解。随后,在心腔内超声指导下实施球囊房间隔造口术。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调查评分明显提高。本病例结果表明,在心腔内超声引导下,球囊房间隔造口术可以安全地应用于临床和血流动力学状况不佳的肺动脉高压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造口术 心腔内超声 肺动脉高压
下载PDF
6例先心病患儿经皮球囊房间隔造口术的护理 被引量:1
3
作者 陶聪 张丽 +1 位作者 刘威 于明华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3-234,共2页
总结6例先心病患儿经皮球囊房间隔造口术的护理。护理要点:注意手术前后体温监测,预防体温不升;准备齐全手术用导管器械,根据疾病种类调节吸氧浓度,改善缺氧;重点监测心率、心律、血压、每小时尿量;控制输液速度,保持液体出入量平衡,维... 总结6例先心病患儿经皮球囊房间隔造口术的护理。护理要点:注意手术前后体温监测,预防体温不升;准备齐全手术用导管器械,根据疾病种类调节吸氧浓度,改善缺氧;重点监测心率、心律、血压、每小时尿量;控制输液速度,保持液体出入量平衡,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防止心衰;术后积极护理穿刺伤口及肢体,做好家长健康指导。本组4例顺利接受外科根治手术,2例好转但未进行外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心脏缺损 先天性 房间隔造口术 护理
原文传递
超声心动图引导球囊房间隔造口术治疗新生儿重症先天性心脏病 被引量:3
4
作者 于明华 李维光 +1 位作者 黄荷清 刘特长 《新生儿科杂志》 2000年第3期103-105,共3页
目的、方法 :采用 UM4型超声心动图仪床边监测引导球囊房间隔造口术(BAS)姑息治疗新生儿重症先天性心脏病 10例 ,其中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5例 ,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 3例 ,解剖纠正型大动脉转位和左心发育不良并肺静脉引流异常各 1例。结... 目的、方法 :采用 UM4型超声心动图仪床边监测引导球囊房间隔造口术(BAS)姑息治疗新生儿重症先天性心脏病 10例 ,其中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5例 ,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 3例 ,解剖纠正型大动脉转位和左心发育不良并肺静脉引流异常各 1例。结果 :10例中 8例造口成功 ,效果满意。超声测量房间隔缺损口径 4.5~10 mm,平均 7.5 mm;多普勒测穿隔血流速度由 1.87± 0 .2 m/ sel降至 0 .71± 0 .2 m/eel;压力阶差由 12 .70± 3.0降至 2 .0 6± 1.46 mm Hg(P <0 .0 1)。 5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血氧饱和度由 5 3.6± 15 .96 %升至 78.0± 12 .5 5 % (P <0 .0 1)。2例不成功因合并卵圆孔早闭及心室反位罕见畸形引起。结论 :BAS在超声引导下更加简便易行 ,安全可靠 ,对改善依赖卵圆孔开放维持生命的先心病患儿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房间隔造口术 先天性心脏病
原文传递
危重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患者D-shant心房分流器植入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5
作者 肖书娜 高文洁 +8 位作者 尚小珂 张长东 钟禹成 智莹 邱林立 董燕斐 何艳 田卫 唐雯雯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8期472-477,共6页
结合病例评价经皮D-shant心房分流器植入在重度肺动脉高压(PAH)右心衰竭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1例53岁女性患者,诊断重度特发性PAH合并右心衰竭,世界卫生组织心功能分级Ⅳ级,于2021年11月30日在局部麻醉下行右心导管+D-shant心房分流... 结合病例评价经皮D-shant心房分流器植入在重度肺动脉高压(PAH)右心衰竭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1例53岁女性患者,诊断重度特发性PAH合并右心衰竭,世界卫生组织心功能分级Ⅳ级,于2021年11月30日在局部麻醉下行右心导管+D-shant心房分流器植入术。术中选择6 mm×4 cm外周动脉球囊扩张房间隔,植入开口直径4 mm D-shant心房分流器,术后患者症状好转,血流动力学改善。姑息性经皮心房分流器植入以建立右向左分流是治疗晚期PAH患者的另一种方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或许是目前耐药重度PAH患者改善症状和延长生存期的另一种替代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心房分流器 房间隔造口术
下载PDF
大动脉转位并室间隔完整患儿的术前治疗策略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晓云 田杰 Nick Archer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1-334,共4页
目的:探讨大动脉转位并室间隔完整(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rteries-intactventriculon septum,TGA-IVS)患儿的术前诊治。方法:收集28例确诊为TGA-IVS病例的完整临床资料,分析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确诊依据,术前治疗方案,术前死亡率... 目的:探讨大动脉转位并室间隔完整(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rteries-intactventriculon septum,TGA-IVS)患儿的术前诊治。方法:收集28例确诊为TGA-IVS病例的完整临床资料,分析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确诊依据,术前治疗方案,术前死亡率、并发症等相关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男19例,女9例,平均妊娠年龄38+4周,平均产重3.244kg。产前诊断7例(25%),产后诊断21例(75%),产后平均确诊年龄为45h,均不伴有染色体异常及心外畸形。所有患儿均以紫绀为最突出和首要的临床表现。一旦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或高度疑诊,立即给予前列腺素E(2PGE2)持续滴注,其中25例(89%)有效的维持了动脉导管的开放,并于确诊后成功施行了球囊房间隔造口术(BAS),BAS时患儿的平均年龄为21h,平均血氧浓度从BAS前的(56±26)%提高至BAS后的(82±19)%(P<0.05),术前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各1例(3.5%),其中9例(32%)病情稳定的患儿回家观察,等待手术。结论:本组病例术前100%采用了PGE2及BAS治疗,其应用安全、有效,能显著提高血氧浓度,降低术前并发症及死亡率,及时挽救患儿的生命,为进一步手术治疗的宝贵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大动脉转位 房间隔造口术 前列腺素
下载PDF
重度肺动脉高压并发自发性三尖瓣腱索断裂2例并文献复习
7
作者 杨静 黎婧怡 荆志成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4期292-297,共6页
目的分析重度肺动脉高压并发自发性三尖瓣腱索断裂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例重度肺动脉高压并发自发性三尖瓣腱索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中其他3例病例资料,总结该病临床特点,探讨治... 目的分析重度肺动脉高压并发自发性三尖瓣腱索断裂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例重度肺动脉高压并发自发性三尖瓣腱索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中其他3例病例资料,总结该病临床特点,探讨治疗方法。结果临床表现:5例患者均表现为原有病情急性加重并快速进展,4例出现心原性休克,1例表现为顽固的重度右心功能不全。治疗及转归:1例患者行急诊三尖瓣置换术,术后临床症状缓解;1例患者行房间隔球囊造口术,术后临床症状轻度减轻;1例患者行肺移植术,围术期死亡。临床随访:2例患者分别在发病4周和8个月死于心原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自发性三尖瓣腱索断裂是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少见并发症,患者病情危重,多进展为心原性休克,预后不佳;部分患者可以通过三尖瓣手术治疗缓解病情;心肺移植可能是此类患者最终的治疗方案,球囊房间隔造口术可以作为一种姑息治疗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 腱索断裂 肺动脉高压 房间隔造口术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技术
8
《现代医院》 2009年第2期126-126,共1页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镶嵌治疗 AMPLATZER 房间隔造口术 先天性心脏畸形 介入心脏病学 心内间隔缺损 先心病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 被引量:534
9
作者 周爱卿 蒋世良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4-239,共6页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导管 介入治疗 小儿 房间隔造口术
原文传递
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锦纷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798-800,共3页
自1938年Gross和Hubbard首先成功地结扎动脉导管以来,外科手术一直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传统治疗方式。1966年Rashkind和Miller首先应用头端带有球囊(可扩张)的特种导管进行球囊房间隔造口术,自此介入治疗成为重要的辅助手段。1972年Bha... 自1938年Gross和Hubbard首先成功地结扎动脉导管以来,外科手术一直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传统治疗方式。1966年Rashkind和Miller首先应用头端带有球囊(可扩张)的特种导管进行球囊房间隔造口术,自此介入治疗成为重要的辅助手段。1972年Bhas等在动脉导管未闭缝合手术中利用球囊导管暂时性堵塞动脉导管内血流,是心导管介入和外科技术的首次同时联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镶嵌治疗 房间隔造口术 动脉导管未闭 心导管介入 治疗方式 外科手术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