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辨(■)对瑜伽行派“所缘真如”说的批判
1
作者 茅宇凡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0-47,共8页
清辨在《般若灯论》(■)、《中观心论》(■)和《大乘掌珍论》中对瑜伽行派"所缘真如"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其中,若干藏译《般若灯论》的相关表述和汉译《大乘掌珍论》对应度很高。针对有相唯识派关于无分别智亲证真如的论述,清... 清辨在《般若灯论》(■)、《中观心论》(■)和《大乘掌珍论》中对瑜伽行派"所缘真如"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其中,若干藏译《般若灯论》的相关表述和汉译《大乘掌珍论》对应度很高。针对有相唯识派关于无分别智亲证真如的论述,清辨认为它在教义经典和逻辑上都不合理,他建立了两个因明论式对此进行了反驳。他指出,瑜伽行派将真如当作认识对象(所缘)一方面违反了经典中对于无分别智没有认识活动、不具有认识对象的描述;另一方面,将真如视作认识对象会抹杀圣者之智慧与凡夫之认识在本质上的差别,也即解脱与流转无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辨 瑜伽行派 无分别智 所缘 真如
下载PDF
佛教奢摩他所缘研究
2
作者 晏飞飞 《时代人物》 2020年第22期0026-0028,共3页
奢摩他和毗钵舍那作为佛法的两大主题,可总摄一切的佛法。但一般来说,真正的毗钵舍那要依奢摩他才能获得。首先当对奢摩他的内涵进行界定。其次指出修学奢摩他的重要性,即奢摩他是佛教修习的基础。再次解析所缘是奢摩他问题的核心之一,... 奢摩他和毗钵舍那作为佛法的两大主题,可总摄一切的佛法。但一般来说,真正的毗钵舍那要依奢摩他才能获得。首先当对奢摩他的内涵进行界定。其次指出修学奢摩他的重要性,即奢摩他是佛教修习的基础。再次解析所缘是奢摩他问题的核心之一,它与介于真实存在与意识构造间的影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最后,对以上问题进行概括性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奢摩他 所缘 九住心
下载PDF
“煩惱緣境”之初探
3
作者 釋净智 《佛教文化研究》 2021年第2期196-215,432,共21页
一切有部的阿毗達磨論將煩惱依行界部展開,不同性質、界地、部類的煩惱,其所緣也就有了不同的分野,此“煩惱緣境”探討的内容主要有四類,即:遍行和非遍行,自地緣和异地緣,有漏緣和無漏緣,有事緣和無事緣。唯識宗在繼承一切有部煩惱學説... 一切有部的阿毗達磨論將煩惱依行界部展開,不同性質、界地、部類的煩惱,其所緣也就有了不同的分野,此“煩惱緣境”探討的内容主要有四類,即:遍行和非遍行,自地緣和异地緣,有漏緣和無漏緣,有事緣和無事緣。唯識宗在繼承一切有部煩惱學説的基礎上,對“煩惱緣境”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究。《瑜伽師地論》和《阿毗達磨集論》等早期唯識典籍中,既有隨順小乘的觀點,也有大乘新的主張,莫衷一是,直到《成唯識論》等後期唯識典籍,總結前代諸説,審議評定,唯識宗關於“煩惱緣境”的思想纔得以最終定論。本文對一切有部的阿毗達磨論、早期和後期唯識典籍中關於“煩惱緣境”的思想,進行了細緻地梳理、分析和總結,最後指出“煩惱緣境”這一課題的研究價值和意義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緣境 一切有部 唯識宗
下载PDF
佛教唯识宗“对象”概念初探:以《成唯识论》为据
4
作者 刘宇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3-88,共6页
《成唯识论》对所缘的特殊诠释不单在于提出亲、疏之分,且进一步把疏所缘依其来源再分为同聚、异聚,即自己与他人两类。《成唯识论》借助此一诠释解决表像论的单边认知所遇上的符应难题,即以个体众生之间依名言而起的相向互动,为建立共... 《成唯识论》对所缘的特殊诠释不单在于提出亲、疏之分,且进一步把疏所缘依其来源再分为同聚、异聚,即自己与他人两类。《成唯识论》借助此一诠释解决表像论的单边认知所遇上的符应难题,即以个体众生之间依名言而起的相向互动,为建立共识提供可能性,从而把问题的性质由个体的、单向的静态认知如何符应物质性对象世界转换为个体之间相向地、动态地以名言主动地塑造或建构彼此的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缘 言义 相分 玄奘 《成唯识论》
下载PDF
略论唯识古、今学的分野──以虚妄分别为中心
5
作者 张志强 《佛学研究》 1999年第0期116-128,共13页
本文以“虚妄分别”问题为中心,集中探讨了唯识学史上古、今学说的异同,指出:古学由于未能从因缘变现义中区分出所缘境相的不同性质,因而对虚妄分别因缘变现的所缘境相持“所缘无”的观点,主张“唯计无义”的唯识说,同时以依他起... 本文以“虚妄分别”问题为中心,集中探讨了唯识学史上古、今学说的异同,指出:古学由于未能从因缘变现义中区分出所缘境相的不同性质,因而对虚妄分别因缘变现的所缘境相持“所缘无”的观点,主张“唯计无义”的唯识说,同时以依他起与遍计执同名虚妄分别,没有给予依他起性以独立地位;今学则将所缘境相加以区分,使虚妄分别变现的“二取”,成为缘所生的“二分”,“分别”由“计执”变而为“缘虑”,给予依他起以一定的实在性。对唯识古今学说异同的清理,对于理解中国唯识学史上新旧两译的不同及其在中国佛学史上的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古学 唯识今学 所缘境相
下载PDF
荀子《正名》篇的词汇学说
6
作者 加柱 《昭通学院学报》 1990年第1期13-15,共3页
荀子《正名》篇,蕴含着深邃的语言学思想。荀子在这篇文章中阐述了词的本质,词与客观事物以及思维的联系,论述了词汇内部的种种关系,荀子的阐述,有助于人们认识词汇的系统性。本文仅从词的形成、发展角度,对其进行试析。
关键词 语言学思想 所缘 后王 从礼 语音形式 征知 相生相成 语言词汇 明白易懂
下载PDF
《北方音乐》编辑部奖励八名优秀通讯员
7
《北方音乐》 1985年第1期12-12,共1页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北方音乐》编辑部,对各地、市、县推荐的通讯员工作进行全面评比,对积极完成通讯员工作;迅速反映当地音乐活动情况;及时征求当地读者对刊物意见和要求;勤奋进行音乐创作并获得成绩;大力宣传、销售《北方音乐》等各...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北方音乐》编辑部,对各地、市、县推荐的通讯员工作进行全面评比,对积极完成通讯员工作;迅速反映当地音乐活动情况;及时征求当地读者对刊物意见和要求;勤奋进行音乐创作并获得成绩;大力宣传、销售《北方音乐》等各方面做出积极贡献的八名优秀通讯员给予物质奖励。同时编辑部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音乐 音乐创作 音乐活动 一九 群众艺术馆 勃利县 通河县 宜君 所缘 杜尔伯特
下载PDF
荀子语言论拾零
8
作者 爱群 《云梦学刊》 1980年第4期23-,共1页
荀况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对语言也有精碎的见解。如: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完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荀子·正名》)这句话说明了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
关键词 荀况 战国时期 语言论 所缘 同异 介心 认识过程 新名 有作
下载PDF
何名“波罗蜜”
9
作者 一清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2-12,共1页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六祖坛经·般若品》〔译文〕什么叫做'波罗蜜'呢?这是西天印度话。
关键词 生灭 中国语 唐言 如水 六祖坛经 通流 所缘 波多
原文传递
《入中论》讲记(四)
10
作者 法尊法师 隆莲 《法音》 1984年第4期14-20,共7页
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此下抉择人无我。此一颂显何故破我。萨迦耶见,如初地中释,即是我见。六地菩萨有智慧者,见贪嗔痴慢等烦恼,及其引生生死中三苦八苦无量诸苫之过患,皆由我见而起。由有我... 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此下抉择人无我。此一颂显何故破我。萨迦耶见,如初地中释,即是我见。六地菩萨有智慧者,见贪嗔痴慢等烦恼,及其引生生死中三苦八苦无量诸苫之过患,皆由我见而起。由有我故,自他分别,趋乐避苦,利己损人。若无我执,则举世皆成大阿罗汉矣。既知我执为系缚之因,即知欲求解脱,应以此为下手处所,对治目标。然此我执,既非色法,不可椎之令破,如碎瓶瓮,亦不可拔之令出,如剜针刺。我执唯是自心,自心云何可以去除耶?以是之故,必须观察我执如何生起,然后能知对治之法。如知人必饮食,始能长养,断其饮食,彼自然不能生存。长养我执者,即其所缘之我,“我”为彼我执所缘之境,是彼所依。若能破我,坏其所依,我执即灭。故修行人,第一先破我。然佛亦不说毕竟无我,唯说非实有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执 入中论 萨迦耶见 瑜伽师 自性 所缘 色蕴 常无常 神我 利己损人
原文传递
《禅林意趣诗》序
11
作者 文怀沙 《文学自由谈》 CSSCI 1993年第1期95-98,共4页
辞书上说得很明白,“禅”者梵文Dh Yana音译“禅那”之略。意译则是“静虑”、“思维修”、“弃恶”等。谓心注一境,正审思虑。如《俱舍论》卷二:“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此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实了知义。”《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言... 辞书上说得很明白,“禅”者梵文Dh Yana音译“禅那”之略。意译则是“静虑”、“思维修”、“弃恶”等。谓心注一境,正审思虑。如《俱舍论》卷二:“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此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实了知义。”《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言静虑者,于一所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瑜伽师地论 静虑 义故 思维修 俱舍论 所缘 慧远 大品般若经 三千大千世界 净土宗
原文传递
漫谈正名
12
作者 张贷年 《群言》 1991年第4期41-42,共2页
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公孙龙的《名实篇》亦讲正名。荀子著《正名篇》,详论名实的问题。孔子所谓正名,后人有不同解释。马融释为"正百事之名",近人多解为正名分。我认为,正名分固然是孔子正名的要义,但孔子所谓正... 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公孙龙的《名实篇》亦讲正名。荀子著《正名篇》,详论名实的问题。孔子所谓正名,后人有不同解释。马融释为"正百事之名",近人多解为正名分。我认为,正名分固然是孔子正名的要义,但孔子所谓正名亦不限于正名分,马融之说仍有其一定的理由。荀子的《正名篇》对于"所为有名"、"所缘以同异"、"制名之枢要",作了较详的说明,提出了关于名实问题的详细理论。正名的主要意思就是确定名实关系,使名符于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名篇 所缘 主要意思 同异 孝敬父母 中国传统道德 三辈 叛逆精神 女英雄 报纸报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