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扁颅鼩鼱(Sorex roboratus)在中国分布的证实 被引量:6
1
作者 刘铸 杨茜 +3 位作者 解瑞雪 刘欢 金志民 张新鹏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9-463,共5页
扁颅鼩鼱(Sorex roboratus)隶属于食虫目(INSECTIVORA)鼩鼱科(Soricidae)鼩鼱属(Sorex),又称阿尔泰鼩鼱或西伯利亚鼩鼱,从前称S.vir,但是S.roboratus有优先权(Hoffmann,1985)。Wilson和Reeder(2005)认为其分布区域从俄罗斯... 扁颅鼩鼱(Sorex roboratus)隶属于食虫目(INSECTIVORA)鼩鼱科(Soricidae)鼩鼱属(Sorex),又称阿尔泰鼩鼱或西伯利亚鼩鼱,从前称S.vir,但是S.roboratus有优先权(Hoffmann,1985)。Wilson和Reeder(2005)认为其分布区域从俄罗斯东部的鄂毕河到乌苏里江,南部到阿尔泰山脉、蒙古北部和krai滨海边疆区。Hoffmann(1987)把扁颅鼩鼱作为可能分布于中国的两个鼩鼱类物种之一列于文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虫目 鼩鼱属 扁颅鼩鼱 新纪录
下载PDF
两种扁颅蝠回声定位叫声的比较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礼标 卢立仁 +4 位作者 周善义 戴强 赵辉华 罗国华 张树义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6-300,共5页
对扁颅蝠 (Tylonycterispachypusa)和褐扁颅蝠 (T robustula)在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叫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2种扁颅蝠的回声定位叫声的声谱图均呈调频 (FM)型 ,且波形相似 ;但叫声的最低频率、最高频率和主频率差异极显著 (P &... 对扁颅蝠 (Tylonycterispachypusa)和褐扁颅蝠 (T robustula)在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叫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2种扁颅蝠的回声定位叫声的声谱图均呈调频 (FM)型 ,且波形相似 ;但叫声的最低频率、最高频率和主频率差异极显著 (P <0 0 1)。扁颅蝠的频率范围较高 ,为 6 2 4~ 91 6kHz ,主频率为 (76 5± 2 1)kHz ;褐扁颅蝠的频率范围较低 ,为 4 2 7~ 72 4kHz ,主频率为 (49 2± 1 8)kHz ;而 2种蝙蝠的声脉冲时程、声脉冲间隔和声脉冲重复率差异不显著 (P >0 0 5 )。回声定位叫声差异与其体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声定位叫声 比较 体型 生态位
下载PDF
扁颅蝠与褐扁颅蝠的集群结构 被引量:7
3
作者 张礼标 梁冰 +2 位作者 周善义 卢立仁 张树义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26-333,共8页
20 0 1 - 2 0 0 2年在广西宁明县和龙州县利用直接观察、捕捉测量 (共捕到 1 97群蝙蝠 ,全捕 1 80群 )和标记重捕法 (标记了 31群的 1 0 1只扁颅蝠 ,重捕到 36只 )比较研究了扁颅蝠 (Tylonycterispachypusa)与褐扁颅蝠 (T .robustula)... 20 0 1 - 2 0 0 2年在广西宁明县和龙州县利用直接观察、捕捉测量 (共捕到 1 97群蝙蝠 ,全捕 1 80群 )和标记重捕法 (标记了 31群的 1 0 1只扁颅蝠 ,重捕到 36只 )比较研究了扁颅蝠 (Tylonycterispachypusa)与褐扁颅蝠 (T .robustula)的集群结构。结果发现 :扁颅蝠与褐扁颅蝠主要栖宿在刺竹 (Bambusastenostachya)的竹筒内 ,通过竹筒上的裂缝进出。扁颅蝠栖宿的竹筒长平均为 2 7 7cm ,外围直径平均为 2 3 6cm ;褐扁颅蝠的分别为 2 8 3cm和 2 3 8cm。扁颅蝠栖宿群大小为 1 - 2 4只 ,褐扁颅蝠栖宿群大小为 1 - 1 3只 ;2种蝙蝠的栖宿群中皆为独居所占比例最大 (扁颅蝠为 2 2 30 % ,褐扁颅蝠为 4 0 6 3% ) ,2只所占比例次之 (分别为 1 4 87%和1 8 75 % ) ,其它大小类型呈不规则变化。扁颅蝠栖宿群的性别组成 ,以雌雄混居最常见 (占 5 4 72 % ) ,其次为独居雄性 (占 2 0 95 % ) ,而褐扁颅蝠栖宿群雌雄混居群与独居雄性所占比例相当 (均为 4 0 6 3% )。 2种蝙蝠的雄性趋向于独居 ,而雌性趋向于群居。扁颅蝠与褐扁颅蝠可以栖宿在同一片竹林内 ,并且可以在不同时间轮流使用同一个栖宿竹筒 ,但 2种蝙蝠从未共栖于同一个竹筒内。另外 ,标记重捕扁颅蝠发现 :扁颅蝠经常变换栖宿竹筒 (栖宿竹筒不固定 ) ;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结构 性比 栖宿群重组
下载PDF
海南、贵州和四川三省翼手类新纪录--褐扁颅蝠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礼标 朱光剑 +4 位作者 于冬梅 叶建平 张伟 洪体玉 谭敏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16-320,共5页
Since the 1990s, surveys of bats in China have resulted in outstanding results: Three new species have been described; five new country records; and ten new provincial records have been found. Tylonycteris (Chiroptera... Since the 1990s, surveys of bats in China have resulted in outstanding results: Three new species have been described; five new country records; and ten new provincial records have been found. Tylonycteris (Chiroptera: Vespertilionidae ) includes three species, T. pachypus, T. robustula and T. pygmaeus ( a new species described by Feng et al. [ 2008 ] found in Yunnan Province). These three species all roost within internodes of bamboo. The northernmost recorded distribution of T. pachypus is at Mt. Jincheng (N30°40’, E106°18’) , Nancho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founded by Zhou et al. (2005). In November, 2006, T. robustula was also found in Yuechi County and Nancho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Yuechi County (N30°46’, E106°28’; altitude 633 m) is the northernmost distribution of T. robustula recorded in the world and the first record of this species in Sichuan Province. From October to December 2007, T. robustula was found in Guizhou and Hainan Provinces, both also first provincial recordings for this species. The external measurement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 distribution, and conservation status of this species were recorded. These specimens were preserved al the Guangdong Entomological Institute, Guangzhou. We also reviewed the distributions of T. robustula in China, including Guangxi, Yunnan, Hainan, Guizhou, and Sichuan Provinces. The bamboo, which provides roosts for these three Tylonycteris sp. , is heavily used in these regions. Protection of bamboo forest habitat may ensure China’s endemic Tylonycteris sp.surviv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最北分布区 新纪录
下载PDF
广西扁颅蝠与褐扁颅蝠的食物选择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礼标 梁冰 +2 位作者 周善义 卢立仁 张树义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5-110,共6页
20 0 2年 3~ 10月在广西南宁地区的宁明县和龙州县 ,用超声波监测和网捕法确定扁颅蝠与褐扁颅蝠的捕食区 ,在捕食区内用粘捕法调查潜在的食物量 ;用粪便分析法确定食物组成。在宁明县和龙州县扁颅蝠和褐扁颅蝠的潜在食物量都是以双翅... 20 0 2年 3~ 10月在广西南宁地区的宁明县和龙州县 ,用超声波监测和网捕法确定扁颅蝠与褐扁颅蝠的捕食区 ,在捕食区内用粘捕法调查潜在的食物量 ;用粪便分析法确定食物组成。在宁明县和龙州县扁颅蝠和褐扁颅蝠的潜在食物量都是以双翅目昆虫为主 ( 4 5 93%以上 ) ,其次为鞘翅目 ( 12 5 9%以上 )和膜翅目( 7 4 7%以上 ) ;但双翅目、膜翅目在两地差异显著。宁明县扁颅蝠的食物组成以双翅目 ( 4 0 33% )和膜翅目( 38 4 6 % )为主 ,鞘翅目 ( 16 0 7% )次之 ;龙州县扁颅蝠和褐扁颅蝠食物组成中以膜翅目 ( 6 3 37% ,6 2 34% )为主 ,其次为双翅目 ( 2 1 5 7% ,2 9 6 2 % )、鞘翅目 ( 11 5 9% ,5 96 % ) ;对比两地扁颅蝠的食物组成发现 ,膜翅目和双翅目差异极显著。对比食物组成与潜在食物量发现 ,两种蝙蝠对膜翅目为正选择 ,对其他目负选择或无选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食物选择 超声波监测 网捕法 捕食区 食物量 双翅目 昆虫
下载PDF
广州地区濒危物种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的种群数量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吴毅 郑福军 +2 位作者 李艳 陈莹 肖玲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1-94,共4页
对栖息在竹林内的濒危物种扁颅蝠的种群数量及其生活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扁颅蝠种群数量在6月份有一个明显的低谷期;种群数量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温度相关性不显著;不同洞穴扁颅蝠的数量,受到竹子的自然死亡、风等外... 对栖息在竹林内的濒危物种扁颅蝠的种群数量及其生活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扁颅蝠种群数量在6月份有一个明显的低谷期;种群数量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温度相关性不显著;不同洞穴扁颅蝠的数量,受到竹子的自然死亡、风等外力对竹子的破坏作用、洞穴内小环境的变化等环境因素影响。通过对扁颅蝠进行标记研究显示,扁颅蝠并非固定在某一竹洞内居住,而是在不同的洞穴之间交换栖息,或者是一个扁颅蝠的家族拥有多个栖息的洞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种群 数量 环境因素
下载PDF
海南岛发现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robustula)分布新纪录 被引量:6
7
作者 余文华 吴毅 +2 位作者 李玉春 江海声 陈忠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5期30-33,共4页
已报道的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robustula)在中国的分布仅限于广西和云南,作者于2007~2008年在海南岛采集到5只褐扁颅蝠标本,为海南新纪录.本次发现褐扁颅蝠在海南岛的分布,说明位于这些分布区之间的广东地区亦有褐扁颅蝠分布的可能... 已报道的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robustula)在中国的分布仅限于广西和云南,作者于2007~2008年在海南岛采集到5只褐扁颅蝠标本,为海南新纪录.本次发现褐扁颅蝠在海南岛的分布,说明位于这些分布区之间的广东地区亦有褐扁颅蝠分布的可能性极大,有待于进一步调查核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分布新纪录 海南岛
下载PDF
江西省蝙蝠新纪录——褐扁颅蝠及其核型报道 被引量:5
8
作者 张秋萍 余文华 +7 位作者 吴毅 徐忠鲜 李锋 陈柏承 原田正史 本川雅治 王英永 李玉春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46-749,757,共5页
2013年8月在江西井冈山采集到1只体型很小的雌性蝙蝠,其主要特征为:体重仅为4.7 g,前臂长25.21 mm;大拇指基部和足掌具肉垫;头颅骨扁平,颅高约为颅宽的1/2。经鉴定为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robustula,是江西省首次采集、记录到该种蝙蝠,... 2013年8月在江西井冈山采集到1只体型很小的雌性蝙蝠,其主要特征为:体重仅为4.7 g,前臂长25.21 mm;大拇指基部和足掌具肉垫;头颅骨扁平,颅高约为颅宽的1/2。经鉴定为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robustula,是江西省首次采集、记录到该种蝙蝠,属该省翼手目新纪录,并在国内首次报道其核型:2n=32,FN=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江西 新纪录 核型
下载PDF
扁颅蝠的扩散行为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礼标 洪体玉 +5 位作者 韦力 朱光剑 张光良 巩艳艳 杨剑 胡慧建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4-250,共7页
我们于2002~2007年在广西龙州县和宁明县采用标记重捕法对扁颅蝠的扩散行为进行研究,共标记669只(成体316只,亚成体353只;雌雄分别为293只和376只),重捕到139只(重捕率20.8%)。结果表明,大部分扁颅蝠雌雄后代在性成熟前发生扩散,其亚... 我们于2002~2007年在广西龙州县和宁明县采用标记重捕法对扁颅蝠的扩散行为进行研究,共标记669只(成体316只,亚成体353只;雌雄分别为293只和376只),重捕到139只(重捕率20.8%)。结果表明,大部分扁颅蝠雌雄后代在性成熟前发生扩散,其亚成体扩散率无性别差异(雄性82.2%,雌性66.7%;P>0.05)。对成年雌雄两性扩散率(雄性76.5%,雌性58.5%)的分析亦未见性别差异(P>0.05),但亚成体和成体合并结果显示雄蝠扩散率(80.7%)高于雌蝠(62.3%,P<0.01)。此外,我们还测量了扩散的距离,雄性后代的扩散距离(787.5±26.980m,n=37)比雌性(517.4±25.308m,n=24)远(P<0.01);在出现扩散的61只后代中,仅有一只(0.7%)雄性亚成体扩散到其它的竹林,其余个体均在出生竹林内的不同竹筒之间进行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行为 婚配制度 标记重捕
下载PDF
扁颅蝠的栖息地及最北分布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全 吴毅 +1 位作者 肖玲 陈莹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4-116,共3页
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是我国最小的蝙蝠之一。因其栖息于竹子中的特殊习性而备受人们关注。研究显示,扁颅蝠选择有虫蚀的粉单竹(Lingnania chungin)竹林栖息(洞口平均为43.79 mm×11.94 mm)... 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是我国最小的蝙蝠之一。因其栖息于竹子中的特殊习性而备受人们关注。研究显示,扁颅蝠选择有虫蚀的粉单竹(Lingnania chungin)竹林栖息(洞口平均为43.79 mm×11.94 mm)。1997年8月在四川南充市金城山(N30°40′,E106°18′)发现的扁颅蝠,为其地理上最北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类 分布 濒危动物
下载PDF
广东兽类新纪录——褐扁颅蝠及其中国的地理分布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毅 余嘉明 +5 位作者 曾凡 庄卓升 余文华 王英永 张礼标 李玉春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6期23-27,共5页
2014年4月在广东封开黑石顶千层峰粉单竹Bambusa chungii竹林内采集到10只小型蝙蝠,其体重为3.0~4.4 g,前臂长为24.6~26.6 mm;背毛深棕褐色,腹部毛色略浅,大拇指基部和足掌具肉垫;头颅骨扁平.经鉴定为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robustula... 2014年4月在广东封开黑石顶千层峰粉单竹Bambusa chungii竹林内采集到10只小型蝙蝠,其体重为3.0~4.4 g,前臂长为24.6~26.6 mm;背毛深棕褐色,腹部毛色略浅,大拇指基部和足掌具肉垫;头颅骨扁平.经鉴定为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robustula,是广东省境内首次采集发现.该新记录使褐扁颅蝠在华南地区的分布呈现连续状态.文章还对该种在中国分布区及可能地理分布范围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广东 新纪录
下载PDF
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和褐扁颅蝠(T.robustula)理毛行为比较及其与体表寄生虫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礼标 张光良 +1 位作者 唐占辉 洪体玉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96-600,共5页
理毛行为是动物防御寄生虫感染有效的行为策略之一。通过室内行为观察,对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和褐扁颅蝠(T.robustula)的理毛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理毛行为的种间差异,以及体表寄生虫负荷量对理毛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扁颅蝠... 理毛行为是动物防御寄生虫感染有效的行为策略之一。通过室内行为观察,对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和褐扁颅蝠(T.robustula)的理毛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理毛行为的种间差异,以及体表寄生虫负荷量对理毛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扁颅蝠和褐扁颅蝠理毛行为主要可分为舔拭及抓挠,两种蝙蝠舔拭行为的频次和持续时长均大于抓挠行为。舔拭和抓挠行为的频次具有种间差异,扁颅蝠舔拭行为的频次高于褐扁颅蝠,但是其抓挠行为频次则低于后者;而舔拭行为和抓挠行为的持续时长无种间差异。两种蝙蝠体表寄生虫负荷量与理毛行为的总时长和总频次均无相关性。这些结果表明,扁颅蝠和褐扁颅蝠的理毛行为可能受到中枢神经调控及外部刺激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表寄生虫 理毛行为
下载PDF
扁颅蝠和褐扁颅蝠体表寄生革螨的宿主选择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光良 唐占辉 +7 位作者 洪体玉 杨剑 曾玉 谭梁静 刘奇 陈毅 沈琪琦 张礼标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26,共6页
该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行为实验,研究了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和褐扁颅蝠(T.robustula)与其体表寄生革螨(雷氏巨刺螨(Macronyssus radovskyi)及拟雷氏巨刺螨(M.pararadovskyi))之间的关系。在野外自然条件下,雌性扁颅蝠的体表... 该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行为实验,研究了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和褐扁颅蝠(T.robustula)与其体表寄生革螨(雷氏巨刺螨(Macronyssus radovskyi)及拟雷氏巨刺螨(M.pararadovskyi))之间的关系。在野外自然条件下,雌性扁颅蝠的体表寄生革螨负荷量与宿主健康指数呈正相关(Spearman:rs=0.55,P<0.01,n=24),而在雄性扁颅蝠以及雌、雄褐扁颅蝠中则无相关性(P>0.05)。室内原宿主感染实验发现,扁颅蝠和褐扁颅蝠体表寄生革螨均明显倾向于选择各自的雄性宿主,扁颅蝠雌、雄性感染率分别为(42±12)%和(58±12)%(t=3.6,df=31,P<0.01);褐扁颅蝠雌、雄性感染率分别为(37±11)%和(63±11)%(t=6.1,df=26,P<0.001)。用扁颅蝠体表寄生革螨(拟雷氏巨刺螨)对扁颅蝠与褐扁颅蝠交叉感染后发现,寄生革螨明显选择其原宿主扁颅蝠,扁颅蝠与褐扁颅蝠感染率分别为(71±13)%和(29±13)%(t=9.1,df=29,P<0.001)。以上结果表明,扁颅蝠和褐扁颅蝠的体表寄生革螨负荷量与宿主身体状态无明显相关性,而对宿主性别表现不同偏好;扁颅蝠的体表寄生革螨对宿主表现明显的专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螨 雷氏巨刺螨 拟雷氏巨刺螨 宿主选择
下载PDF
广州越秀公园内濒危动物扁颅蝠栖息环境的保护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妙 黄楚静 +6 位作者 丘渊雄 丘彬 林思婉 余文华 徐忠鲜 潘伟卿 吴毅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5-211,共7页
为探讨建立小型保护区(围栏)以及人工竹洞对广州市越秀公园内扁颅蝠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作用,2009年于园内竹林区建立了约2000m2的铁丝网围栏小型保护区,并且参考扁颅蝠自然竹洞的形态和大小,在保护区围栏内外各开凿20个人工竹洞供其选择... 为探讨建立小型保护区(围栏)以及人工竹洞对广州市越秀公园内扁颅蝠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作用,2009年于园内竹林区建立了约2000m2的铁丝网围栏小型保护区,并且参考扁颅蝠自然竹洞的形态和大小,在保护区围栏内外各开凿20个人工竹洞供其选择栖息。经对该种蝙蝠种群数量及选择各类竹洞居住状况等调查发现,无论保护区内外,还是自然与人工的竹洞,扁颅蝠均会选择利用,说明开凿人工竹洞能为扁颅蝠提供更多的栖息选择。同时,观察数据显示保护区围栏内扁颅蝠栖息竹洞的毁坏程度低于保护区外。鉴于近年来公园内人为活动增加、竹林环境频遭改变破坏等因素出现,因此建立人为干扰更少的扁颅蝠围栏保护区以及打造人工竹洞等保护措施,有利于园内扁颅蝠种群的栖息繁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区 人工竹洞 栖息环境
下载PDF
中国产托京褐扁颅蝠分类地位的探讨
15
作者 梁晓玲 李彦男 +5 位作者 谢慧娴 张惠光 詹丽英 吴毅 周全 余文华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87-997,共11页
于2020年6月在福建省武夷山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2只小型蝙蝠(1♂,1♀)。其外部形态、毛色及头骨特征与近期在越南、老挝被修订为新种的托京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tonkinensis)的形态特征(原名褐扁颅蝠T.robustula)相吻合。鉴于近年扁... 于2020年6月在福建省武夷山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2只小型蝙蝠(1♂,1♀)。其外部形态、毛色及头骨特征与近期在越南、老挝被修订为新种的托京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tonkinensis)的形态特征(原名褐扁颅蝠T.robustula)相吻合。鉴于近年扁颅蝠属分类体系发生较大变动,为理清“褐扁颅蝠”与托京褐扁颅蝠在中国分布疑难,对来自国内8省的75号馆藏“褐扁颅蝠”标本进行分类厘定。其中依据COⅠ和Cyt b基因(21号样本)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显示,上述标本与NCBI-nt数据库中越南和老挝产的托京褐扁颅蝠聚为高支持度的一支,支持中国区域仅分布托京褐扁颅蝠,无褐扁颅蝠分布,亦未见在越南南部分布的马来褐扁颅蝠(T.malayana)。武夷山标本为福建分布新纪录。故我国扁颅蝠属内现有3种,分别为:小扁颅蝠(T.pygmaea),仅分布云南南部;华南扁颅蝠(T.fulvida),分布台、港、粤、桂、黔、云;托京褐扁颅蝠,分布闽、赣、港、粤、琼、桂、黔、云、川。同时,种群遗传结构和历史动态结果分析表明,国内外托京褐扁颅蝠种群混杂,无明显的种群遗传结构,在更新世前后存在种群扩张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托京褐 福建武夷山 新纪录
下载PDF
Goel技术治疗颅底凹陷及寰枢椎脱位 被引量:14
16
作者 乔广宇 张远征 +3 位作者 余新光 佟怀宇 尚爱加 周定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412-417,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峡部螺钉棒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6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关节脱位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其中合并寰椎枕骨化畸形的寰枢椎脱位50例,未合并寰椎枕骨... 目的探讨应用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峡部螺钉棒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6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关节脱位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其中合并寰椎枕骨化畸形的寰枢椎脱位50例,未合并寰椎枕骨化畸形的寰枢椎失稳和脱位26例(齿状突不连性或发育不良性寰枢椎脱位14例、未合并脱位的颅底凹陷经前路切除齿状突减压所致医源性寰枢椎不稳12例)。全部病例均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峡部螺钉棒或下关节突螺钉棒系统进行复位固定,髂后上嵴松质骨颗粒植骨。结果 74例获得满意临床治疗效果,出院时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7分法)由术前的9.43±3.16提高至13.80±2.07(t=4.063,P=0.037),Odom评级优19例、良49例、可7例、差1例。未合并寰枕融合者经后路固定手术均获得解剖学复位;50例伴寰枕融合患者中15例完全复位、35例部分复位;其中26例经口腔入路施行减压。共50例获3个月以上随访,JOA评分由术前的8.90±1.22提高至14.72±1.57(t=4.914,P=0.015),Odom评级优18例、良30例、可2例、差0例。随访期间未出现断钉、断板现象,内固定稳固、植骨完全融合。1例术后清醒拔管12h突发呼吸、心跳停止,复苏成功后深度昏迷,家属放弃治疗出院;1例术后第6天发生全身凝血机制障碍,随后出现四肢完全瘫痪,目前仍然在康复治疗中,肌力恢复至3级;2例术后发生呼吸衰竭;2例出现切口延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和后组脑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应用Goel内固定技术行寰枢椎关节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治疗畸形寰枢椎脱位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术(非MeSH词) 脱位 寰枢关节 Goel技术(非MeSH词)
下载PDF
Ⅰ期术中复位经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家刚 陈海锋 +1 位作者 马潞 黄思庆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443-447,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点、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治疗且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的89例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女性61例;年龄10~6...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点、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治疗且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的89例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女性61例;年龄10~69岁,平均45.42岁。经后正中人路I期施行复位器辅助寰枢关节复位,以两块AO钢板连接枕骨与第2,3颈椎侧块螺钉内固定,取自体髂骨行枕颈植骨融合,并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共随访6~48个月,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由术前的8.80±1.36增至术后的15.35±1.47,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25,P=0.001);手术改善率达82.93%。手术前后影像学测量平均值比较,寰齿间距(9.22mm:3.72mm)和齿状突顶点至Chamberlain线垂直距离(10.41mm:3.23mm)减小,而延髓颈髓角(130°:1500)和脊髓可用空间(11.13mm:15.54mm)增加,4项指标均不同程度改善。结论术中I期复位辅助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操作步骤简单,安全性高,疗效确切,但远期手术疗效尚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位 寰枢关节 寰枕关节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颅颈结合部畸形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素珍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报告一例颅颈结合部畸形。方法回顾性报告一例颅颈部结合畸形,并复习文献,以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41岁男性病例,因走路不稳,左下肢无力及疼痛,视物模糊,眩晕,呕吐及头痛7年入院,CT检查除脑室扩大外无异常,初诊为“脑白质萎缩... 目的报告一例颅颈结合部畸形。方法回顾性报告一例颅颈部结合畸形,并复习文献,以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41岁男性病例,因走路不稳,左下肢无力及疼痛,视物模糊,眩晕,呕吐及头痛7年入院,CT检查除脑室扩大外无异常,初诊为“脑白质萎缩性病变”。4年后症状加重再次入院,经MRI及眼震电图检查等,确诊为Arnold-Chiari畸形,颈髓空洞症和骶椎椎管内囊肿,行后颅窝减压术。术后1年随诊,症状明显缓解。结论本病主要症状为椎体束征,平衡障碍,共济失调,视物模糊。进行MRI检查、眼震电图检查等可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眼震电图
下载PDF
后路复位内固定并颅后窝小骨窗减压治疗合并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和脊髓空洞症的ChiariⅠ型畸形
19
作者 胡鹏 陈赞 +3 位作者 吴浩 王坤 孙永华 菅凤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418-423,共6页
研究背景 ChiariⅠ型畸形为颅颈交界区软组织畸形,可合并其他复杂骨性畸形如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扁平颅底及寰枕融合等。对这些复杂畸形,目前尚无成熟的治疗方法。本文探讨颅后窝小骨窗减压并Ⅰ期经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合并颅底凹... 研究背景 ChiariⅠ型畸形为颅颈交界区软组织畸形,可合并其他复杂骨性畸形如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扁平颅底及寰枕融合等。对这些复杂畸形,目前尚无成熟的治疗方法。本文探讨颅后窝小骨窗减压并Ⅰ期经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合并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和脊髓空洞症的ChiariⅠ型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7月-2011年9月治疗的寰枢椎脱位和颅底凹陷患者临床资料,分别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17分评分系统和MRI影像学数据评价颈脊髓功能和脊髓空洞改善程度。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共筛选14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男性4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为(31.86±11.36)岁。术前JOA评分平均为13.07±1.59,术后增加至15.57±1.02,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946,P=0.000);术前脊髓空洞大小平均为(7.05±1.98)mm,术后缩小至(2.21±1.91)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7.271,P=0.000)。手术后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或死亡。结论经后路复位内固定联合颅后窝小骨窗减压术治疗合并脊髓空洞症、寰枢椎脱位及颅底凹陷的ChiariⅠ型畸形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缩小脊髓空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术(非MeSH词) 脱位 寰枢关节 脊髓空洞症
下载PDF
显微镜下经口腔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
20
作者 朱伟杰 袁绍纪 +2 位作者 卢培刚 张荣伟 王同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430-436,共7页
目的探讨经口腔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术在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3例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实施显微镜辅助下经口腔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术,术中以经口腔复位内固定钛板作为前方固定,... 目的探讨经口腔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术在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3例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实施显微镜辅助下经口腔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术,术中以经口腔复位内固定钛板作为前方固定,自体颗粒骨植骨。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17分评分系统进行手术前后颈脊髓神经功能评价,MRI及X线判断术后寰枢间距及延髓颈髓角改善程度。结果 3例患者手术平均时间为130min(110、130和150min);平均出血量为150ml(100、200和150ml)。术后CT检查显示,3例患者内固定钛板及12枚椎弓根钛钉固定理想、无松动迹象,颅底凹陷及寰枢关节脱位得到不同程度纠正;颈脊髓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5.00%、40.00%和56.25%,平均改善率为57.08%,平均JOA评分改善率评级为良好。其中1例患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经对症治疗痊愈。结论显微镜辅助下经口腔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位 寰枢关节 内固定术(非MeSH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