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激干预对不同行为类型大学生心率血压手指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封文波 张平 +2 位作者 阎克乐 代景华 王丽芳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3-121,共9页
探讨应激干预对心率、血压、手指温度的影响及不同行为类型的差异。被试为河北师范大学本科生 72人(A、B型各 36人 ) ,应激干预为音乐放松、腹式呼吸和静坐休息 ,实验包括基线期 -干预期 -应激期 -恢复期四个阶段 ,在观看紧张性影片前... 探讨应激干预对心率、血压、手指温度的影响及不同行为类型的差异。被试为河北师范大学本科生 72人(A、B型各 36人 ) ,应激干预为音乐放松、腹式呼吸和静坐休息 ,实验包括基线期 -干预期 -应激期 -恢复期四个阶段 ,在观看紧张性影片前进行应激前干预 ,记录被试的心率、血压、手指温度。结果发现 ,就缓解应激所产生的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来说 ,音乐放松效果较好 ,腹式呼吸也明显优于自然休息 ;行为类型 (A、B)和应激干预大多表现出来交互作用 ;个体生理反应的性别差异与生理指标有关 ,基线值的性别差异较大时 ,男女生的生理数据不宜混合在一起 ,基线值相差不大时 ,可以用相对值 (如变化值或变化率 )进行统计处理。说明行为类型 (A、B)对于应激而言是一种微调变量 ,在自然休息状态或者低应激水平下作用更明显 ,应激水平较高时 ,行为类型的调节作用会显著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干预 行为类型(A、B) 心率 血压 手指温度
下载PDF
利用手指温度监测血管功能的评测与脉搏波速度间关系的研究
2
作者 王欣欣 李霞 +4 位作者 褚熙 董晴 赵小静 陈卉 张宽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84-1089,共6页
早期血管功能检测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手指温度监测曲线对心血管疾病预测的有效性,并与脉搏波速度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选取受试者112人[年龄(42.18±12.28)岁,50%为男性,37人确诊患有心血管疾... 早期血管功能检测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手指温度监测曲线对心血管疾病预测的有效性,并与脉搏波速度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选取受试者112人[年龄(42.18±12.28)岁,50%为男性,37人确诊患有心血管疾病],分别进行了手指温度监测记录和脉搏波速度检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心血管疾病相关参数集中在手指温度下降阶段。由十折交叉验证选出预测效果最好的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预测心血管疾病,其效果与脉搏波速度的检测效果一致。结果还显示,手指温度曲线中的参数具有一定早期动脉硬化检测能力。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手指温度曲线具有预测心血管疾病的潜力,或可反映心血管疾病早期的血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温度监测 脉搏波速度 LOGISTIC回归模型
原文传递
不同局部麻醉药应用于屈指肌腱鞘管内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1
3
作者 游玉媛 谭刚 +1 位作者 区锦燕 杨承祥 《上海医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85-489,共5页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溶液应用于手指屈肌腱鞘管内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手指末节创伤需紧急施行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入3组,分别应用室温的1%利多卡因(1%利多卡因组)、0.5%布比卡因(0.5%布比卡因组)和0.5%...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溶液应用于手指屈肌腱鞘管内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手指末节创伤需紧急施行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入3组,分别应用室温的1%利多卡因(1%利多卡因组)、0.5%布比卡因(0.5%布比卡因组)和0.5%罗哌卡因(0.5%罗哌卡因组)进行手指屈指肌腱鞘管内阻滞,每组30例。记录各组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术后24h内要求镇痛药物治疗的次数。在麻醉前(T0),及麻醉后10min(T1)、90min(T2)和360min(T3)各时间点,记录患指指动脉收缩压、患肢肱动脉收缩压、患指皮肤温度和局部血管效应。结果 1%利多卡因组的麻醉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均显著短于0.5%布比卡因组和0.5%罗哌卡因组(P值均<0.01);0.5%罗哌卡因组的麻醉持续时间显著长于0.5%布比卡因组(P<0.01),两组间麻醉起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利多卡因组在术后24h内要求镇痛药物治疗的构成比为63.3%(19/30),显著高于0.5%布比卡因组的10.0%(3/30)和0.5%罗哌卡因组的6.7%(2/30,P值均<0.01),0.5%布比卡因组与0.5%罗哌卡因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5%罗哌卡因组患者注射药物后手指局部皮肤呈淡粉色的构成比为20.0%(6/30),显著高于1%利多卡因组的3.3%(1/30)和0.5%布比卡因组的3.3%(1/30,P值均<0.01),1%利多卡因组与0.5%布比卡因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5%罗哌卡因组在T1时间点的指-肱动脉收缩压指数显著低于同组T0、T2和T3时间点,及1%利多卡因组和0.5%布比卡因组同时间点(P值均<0.01),3组间及同组在T0、T2和T3时间点间指-肱动脉收缩压指数和手指皮肤温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0.5%罗哌卡因组在T1时间点的手指皮肤温度显著低于同组T0时间点(P<0.05)。术毕放松止血带后所有患指局部血管效应正常,术后随访所有患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1%利多卡因、0.5%布比卡因和0.5%罗哌卡因应用于手指屈肌腱鞘管内阻滞均能提供有效的麻醉。1%利多卡因麻醉起效最快,但难以胜任较长时间的手术;0.5%布比卡因和0.5%罗哌卡因均能提供较长时间的麻醉和术后镇痛,但0.5%罗哌卡因在注射药物早期可能对手指血流灌注产生一定影响,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指肌腱鞘管内阻滞 局部麻醉药 指-肱动脉收缩压指数 血管效应 手指皮肤温度
下载PDF
基于指温变化的血管功能无创检测方法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董晴 李霞 +3 位作者 万云高 吕高泉 王欣欣 张宽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4-148,共5页
本文通过研究血管反应性测试中手指温度变化与血管功能之间的关系,提出一种新的血管功能无创检测方法,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课题组定制血流阻断、温度、血氧等模块搭建数据采集系统,并利用Labview开发数据采集软件。... 本文通过研究血管反应性测试中手指温度变化与血管功能之间的关系,提出一种新的血管功能无创检测方法,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课题组定制血流阻断、温度、血氧等模块搭建数据采集系统,并利用Labview开发数据采集软件。首先,选择健康受试者24例(A组,男10例,女14例),平均年龄(44.6±9.0)岁。心血管疾病患者33例(B组,男23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2±9.9)岁。记录受试者阻断侧指端温度、脉搏、血氧饱和度及阻断压力等信号,同时测量受试者常规生理参数。运用时域分析方法,提取指端温度信号参数分别为:初始温度(Ti)、温度回弹值(TR)、温度回到初始值的时间(RIt)等12个温度相关的参数。同时结合测量的身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PB)、舒张压(DBP)等常规生理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共有8个参数在两组人群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血管功能判别函数。研究结果显示,肱动脉阻断再开放过程中指端温度变化与血管功能密切相关。通过研究结果的展示,期望本文结果可为血管功能早期检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设计 血管功能 无创检测 手指温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