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灸加手法捏脊治疗呃逆30例 被引量:3
1
作者 曲本琦 《针灸临床杂志》 2003年第8期47-47,共1页
呃逆在中风病人中常见 ,采用针灸加手法捏脊治疗 30例 ,除 1例外地病人不能作巩固治疗其余病人均痊愈 ,疗效满意 ,此法较易掌握及应用。
关键词 呃逆 针灸疗法 手法捏脊 治疗 疗效
下载PDF
捏脊手法配合电热敷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2
作者 欧阳翠娥 李银燕 +1 位作者 余娇凤 余文驰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7期49-51,共3页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捏脊手法联合电热敷袋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在仓山泰谦堂传统中医门诊部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与观察组(45例,给予捏脊手法配...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捏脊手法联合电热敷袋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在仓山泰谦堂传统中医门诊部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与观察组(45例,给予捏脊手法配合电热敷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3.33%(42/45),较对照组的75.56%(34/45)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超敏C反应蛋白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对照组低,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腰背伸状态下峰力矩、平均功率较对照组高,腰背屈/伸比值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捏脊手法配合电热敷袋治疗,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改善炎症反应,降低疼痛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捏脊手法 电热敷袋
下载PDF
捏脊点穴手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 被引量:9
3
作者 金家华 张婉兰 周德宜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2期137-138,共2页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管狭窄,使颈段脊髓受到压迫或损伤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自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采用捏脊点穴手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 手法 捏脊 舒筋整复手法 颈椎病
下载PDF
冯氏捏脊手法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脾胃虚弱型)32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钱进 郑军 佘继林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678-679,共2页
目的:观察冯氏捏脊手法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ID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2例ID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冯氏捏脊手法,对照组口服富马酸亚铁咀嚼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6%,对照组总有效率93.3%,... 目的:观察冯氏捏脊手法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ID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2例ID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冯氏捏脊手法,对照组口服富马酸亚铁咀嚼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6%,对照组总有效率9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尤其可明显改善食欲、大便及唇舌色。治疗组D-木糖吸收率、尿淀粉酶活性有明显提高。结论:捏脊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的作用.手法简、便、廉,可以从根本上治疗IDA,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氏捏脊手法 治疗 小儿 缺铁性贫血 脾胃虚弱型
下载PDF
摩腹捏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秦宇航 吴云川 +2 位作者 林法财 杨小存 郝锋 《新中医》 CAS 2019年第1期217-220,共4页
目的:观察摩腹捏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以枕颌带牵引治疗,治疗组以摩腹捏脊手法治疗。2组均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20天。对比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 目的:观察摩腹捏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以枕颌带牵引治疗,治疗组以摩腹捏脊手法治疗。2组均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20天。对比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及肠道菌群比例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5.00%,治疗组总有效率9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ESCV评分均较治疗前提升,ND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ESCV评分高于对照组,N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双歧杆菌/拟杆菌与乳酸杆菌/拟杆菌比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5),且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 <0.05)。对照组双歧杆菌/拟杆菌及乳酸杆菌/拟杆菌比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摩腹捏脊手法可有效治疗CSA,效果优于颈椎牵引疗法,其作用机理可能通过调整肠道菌群比例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 摩腹捏脊手法 颈椎功能 肠道菌群
下载PDF
穴位贴敷联合捏脊手法在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陈胜祥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1年第15期2370-2371,共2页
目的探究穴位贴敷联合捏脊手法在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儿10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单用捏脊手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 目的探究穴位贴敷联合捏脊手法在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儿10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单用捏脊手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血清5-羟色胺(5-HT)、胃泌素(GAS)水平。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5-HT低于治疗前,GAS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5-HT低于对照组,GA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捏脊手法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提高治疗效果,有效调节5-HT、GAS水平,改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 穴位贴敷 捏脊手法
下载PDF
腹针疗法联合龙氏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致颈性眩晕 被引量:20
7
作者 范德辉 林锦坤 +5 位作者 张振宁 苏美意 吴维 李锡行 罗孟西 魏美华 《中医正骨》 2014年第4期19-22,共4页
目的:比较龙氏手法、腹针疗法与腹针疗法结合龙氏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致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4例寰枢关节半脱位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3组,腹针手法组55例,腹针组53例和手法组56例。腹针手法组采用腹针疗法联合龙氏手法治... 目的:比较龙氏手法、腹针疗法与腹针疗法结合龙氏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致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4例寰枢关节半脱位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3组,腹针手法组55例,腹针组53例和手法组56例。腹针手法组采用腹针疗法联合龙氏手法治疗,腹针组采用腹针疗法治疗,手法组采用龙氏手法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结束后的即时疗效。治疗2个疗程后,腹针手法组痊愈32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3例;腹针组痊愈21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9例;手法组痊愈25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8例。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600,P=0.037)。进一步两两比较(调整检验水准:α'=0.017),腹针手法组的临床疗效优于腹针组(Z=-2.635,P=0.008);腹针手法组的临床疗效与手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028,P=0.043);腹针组的临床疗效与手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22,P=0.534)。②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的近期疗效。治疗结束后1个月,腹针手法组痊愈25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7例;腹针组痊愈16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15例;手法组痊愈12例,显效9例,有效17例,无效18例。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724,P=0.008)。进一步两两比较(调整检验水准:α'=0.017),腹针手法组的临床疗效与腹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30,P=0.054);腹针手法组的临床疗效优于手法组(Z=-3.128,P=0.001);腹针组的临床疗效与手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93,P=0.233)。结论:腹针疗法联合龙氏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致颈性眩晕,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治疗结束后的即时疗效优于腹针疗法,而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的近期疗效优于龙氏手法。但其即时疗效与龙氏手法比较以及近期疗效与腹针疗法比较均无优势;其临床疗效是否在不同时期均可达到协同的作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寰枢关节 脱位 针刺疗法 腹针 手法 捏脊 治疗 临床研究性
下载PDF
针灸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姚乃捷 黄飞麒 许巧玲 《中医正骨》 2010年第12期3-4,7,共3页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50例。Ⅰ组采用针灸配合手法治疗,Ⅱ组仅采用手法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腰痛、下肢麻木、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等4项单...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50例。Ⅰ组采用针灸配合手法治疗,Ⅱ组仅采用手法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腰痛、下肢麻木、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等4项单项指标疗效及总体疗效。结果:①Ⅰ组患者腰痛及下肢麻木改善程度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11,P=0.006;u=2.811,P=0.003);两组患者下肢放射痛及直腿抬高方面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721,P=0.149;u=0.121,P=0.918)。②Ⅰ组患者总体疗效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543,P=0.008)。结论:针灸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突出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针灸疗法 手法 捏脊
下载PDF
参苓白术散与捏脊并用治疗小儿疳积30例 被引量:5
9
作者 董丽萍 刘卫云 《临床荟萃》 CAS 2011年第18期1633-1634,共2页
小儿疳积是临床1~5岁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血津液耗伤而导致全身虚弱羸瘦、面黄发枯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病证。有疳气、疳积、干疳三类,相当于西医的营养不良及维生素缺乏症,以及由此而引起的... 小儿疳积是临床1~5岁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血津液耗伤而导致全身虚弱羸瘦、面黄发枯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病证。有疳气、疳积、干疳三类,相当于西医的营养不良及维生素缺乏症,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合并症[1]。我们应用捏脊疗法配合中药参苓白术散对30例疳积患儿进行了门诊治疗,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疳积 参苓白术散 手法 捏脊 小儿
下载PDF
单次仰卧位拔伸手法在颈性高血压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郑胜明 陈鹏 张海芬 《中医正骨》 2012年第4期19-21,23,共4页
目的:探讨单次仰卧位拔伸手法在颈性高血压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0例颈椎病伴高血压患者,首先测量其血压,然后采用仰卧位拔伸手法治疗1次,将治疗后血压下降明显的30例患者纳入实验组,血压下降不明显的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分组后采... 目的:探讨单次仰卧位拔伸手法在颈性高血压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0例颈椎病伴高血压患者,首先测量其血压,然后采用仰卧位拔伸手法治疗1次,将治疗后血压下降明显的30例患者纳入实验组,血压下降不明显的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分组后采用枕颌四头带牵引+常规颈椎病推拿手法对2组患者进行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的颈椎病和高血压治疗效果。结果:①颈椎病疗效。治疗2个疗程后,2组患者的颈椎病症状均明显改善,且疗效相当(U=1.462,P=0.144)。②高血压疗效。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降低(t=8.500,P=0.000;t=3.681,P=0.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无明显变化(t=1.111,P=0.271;t=1.055,P=0.296)。结论:单次仰卧位拔伸手法可用于鉴别颈性高血压和颈椎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词颈椎病 高血压 诊断 鉴别 手法 捏脊 治疗 临床研究性
下载PDF
三法十式手法配合中药腰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7
11
作者 秦杰 李振宇 《中医正骨》 2011年第2期71-72,共2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近年来其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对人们的工作生活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较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很多种方法,包括手术和非手术等,但大多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都可以通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近年来其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对人们的工作生活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较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很多种方法,包括手术和非手术等,但大多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都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达到治愈或好转,而其中手法和中药的疗效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 捏脊 中药 椎间盘突出 腰椎
下载PDF
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2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军 郝智勇 《临床误诊误治》 2006年第7期43-44,共2页
关键词 肱骨外上髁炎 治疗 手法 捏脊 按摩
下载PDF
肌平衡三步手法治疗落枕 被引量:8
13
作者 周东辉 《中医正骨》 2015年第1期58-59,共2页
目的:观察肌平衡三步手法治疗落枕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肌平衡三步手法治疗落枕患者76例,男39例,女37例。年龄16-52岁,中位数34岁。65例头部呈强迫体位歪向一侧。病程1-3 d,中位数2 d10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患... 目的:观察肌平衡三步手法治疗落枕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肌平衡三步手法治疗落枕患者76例,男39例,女37例。年龄16-52岁,中位数34岁。65例头部呈强迫体位歪向一侧。病程1-3 d,中位数2 d10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颈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落枕的疗效标准评定疗效,痊愈69例、好转7例。结论:采用肌平衡三步手法治疗落枕,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利于颈部功能活动的恢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枕 肌平衡三步手法 手法 捏脊
下载PDF
健脾化食口服液配合捏脊法治疗小儿疳积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万琦 邓玉萍 《湖北中医杂志》 2009年第5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小儿疳积 中医药疗法 健脾化食口服液 捏脊手法
下载PDF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捏脊法治疗首发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35
15
作者 章晓梅 张伟英 +2 位作者 张红波 严央丽 钟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800-1804,共5页
背景睡眠障碍会对抗抑郁治疗产生负面影响,捏脊法作为中医推拿手法能有效提高睡眠质量,艾司西酞普兰是治疗抑郁症的一线药物,尚未见捏脊法与其联合治疗抑郁症的相关报道。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捏脊法治疗首发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背景睡眠障碍会对抗抑郁治疗产生负面影响,捏脊法作为中医推拿手法能有效提高睡眠质量,艾司西酞普兰是治疗抑郁症的一线药物,尚未见捏脊法与其联合治疗抑郁症的相关报道。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捏脊法治疗首发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于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身障碍科病房住院的110例首发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5例及观察组55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捏脊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两组患者抑郁状态及睡眠质量,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干预方法与干预时间对HAMD评分及PSQI评分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及干预时间对HAMD评分及PSQI评分主效应均显著(P<0.05)。两组治疗2、4、8周后HAMD评分及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两组治疗4、8周后HAMD评分及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2周后,两组治疗8周后HAMD评分及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4周后(P<0.05);治疗2、4、8周后,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及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的83.64%(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CD3+、CD4+水平及CD4+/CD8+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捏脊法可有效改善首发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及睡眠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T淋巴细胞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手法 捏脊 艾司西酞普兰 睡眠障碍 T淋巴细胞亚群 治疗结果
下载PDF
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6
16
作者 张英杰 唐树杰 《中医正骨》 2013年第12期35-38,共4页
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9例。治疗组应用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理疗及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神经营养药物进... 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9例。治疗组应用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理疗及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神经营养药物进行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1 d后的腰部疼痛情况和腰部功能,同时比较2组患者的总体疗效及复发率。结果:①腰部疼痛情况。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9±1.22)分,(6.33±1.41)分,t=0.713,P=0.886];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均降低,治疗组降低更明显[(4.75±0.46)分,(3.71±0.68)分,t=10.522,P=0.005]。②腰部功能。治疗前2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50±1.23)分,(10.46±1.38)分,t=0.180,P=0.895];治疗后2组患者的JOA评分均增加,治疗组增加更明显[(12.91±0.51)分,(8.77±0.64)分,t=42.023,P=0.005]。③总体疗效。治疗组治愈36例,好转21例,有效8例,无效4例;对照组治愈19例,好转14例,有效16例,无效20例。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95%CI为(0.334,0.471),R=0.403;对照组95%CI为(0.529,0.666),R=0.598]。④复发情况。治疗后12个月内,治疗组3例复发,对照组11例复发,对照组复发率高于治疗组(χ2=5.088,P=0.024)。结论: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手法可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患者腰部功能,且复发率低,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 独活寄生汤 手法 捏脊 治疗 临床研究性
下载PDF
基于仿真技术比较脉冲激励手法和振荡激励手法治疗腰椎疾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延海 吕杰 +7 位作者 杨戈尔 徐军 张培茗 吕强 周楠 郭婧 饶兰 张存亮 《中医正骨》 2020年第6期1-6,共6页
目的:比较脉冲激励手法与振荡激励手法治疗腰椎疾患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1名无腰椎疾患的健康志愿者。由2位推拿医生分别对志愿者实施腰椎调整手法,其中一位采用作用力为脉冲力的脉冲激励手法,另一位采用作用力为振荡力的振荡激... 目的:比较脉冲激励手法与振荡激励手法治疗腰椎疾患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1名无腰椎疾患的健康志愿者。由2位推拿医生分别对志愿者实施腰椎调整手法,其中一位采用作用力为脉冲力的脉冲激励手法,另一位采用作用力为振荡力的振荡激励手法。通过T4500高敏度触觉压力测量系统采集手法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力,并进行归一化处理,使2种手法作用力的最大值保持一致。假设腰椎椎体为刚体,椎间盘、韧带等周围软组织作为连接刚体的弹簧和阻尼器,建立五自由度振动系统腰椎生物力学模型,归一化的作用力作为模型的输入载荷。运用Matlab/Simulink仿真技术,模拟得到腰椎各节段在2种手法作用下的轴向位移和轴向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脉冲激励手法作用时,L1~L5节段轴向最大位移的绝对值分别为0.1541m、0.1233m、0.0925m、0.0617m、0.0309m,轴向最大加速度的绝对值分别为3.7212m·s^-2、2.9403m·s^-2、2.2067m·s^-2、1.4444m·s^-2、0.7310m·s^-2;振荡激励手法作用时,L1~L5节段轴向最大位移的绝对值分别为0.1600m、0.1281m、0.0961m、0.0641m、0.0320m,轴向最大加速度的绝对值分别为2.7883m·s^-2、2.2431m·s^-2、1.6349m·s^-2、1.1251m·s^-2、0.5361m·s^-2。在2种手法作用时,L1~L5节段的轴向最大位移绝对值相当;在脉冲激励手法作用时,L1~L5节段的轴向最大加速度绝对值均明显高于振荡激励手法。结论:采用手法治疗腰椎疾患时,在最大作用力保持一致的情况下,脉冲激励手法和振荡激励手法的有效性几乎一致,但振荡激励手法更加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 捏脊 脉冲 振荡 生物力学 仿真
下载PDF
颈源性头痛的手法治疗28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彦青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19期1625-1626,共2页
目的探讨颈源性头痛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选择5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两组,药物组口服芬必得、氯唑沙宗、颈复康颗粒等,手法组采用颈部推拿按摩、颈部提牵、斜扳复位颈椎小关节,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异有... 目的探讨颈源性头痛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选择5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两组,药物组口服芬必得、氯唑沙宗、颈复康颗粒等,手法组采用颈部推拿按摩、颈部提牵、斜扳复位颈椎小关节,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药物失败的患者,再施以手法治疗也得到较好的疗效。结论手法推拿提牵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 手法 捏脊/治疗
下载PDF
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9
作者 李俊毅 孔赏 +1 位作者 马虎升 马潇苒 《中医正骨》 2019年第4期40-42,共3页
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应用广泛,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对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目前的研究认为,手法可能主要通过改善病变节段的结构、维持脊柱的稳定、调节炎... 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应用广泛,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对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目前的研究认为,手法可能主要通过改善病变节段的结构、维持脊柱的稳定、调节炎症反应等达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目的,本文从这些方面对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 手法 捏脊 综述
下载PDF
石氏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5
20
作者 王翔 詹红生 +4 位作者 张明才 陈元川 石瑛 陈东煜 石印玉 《中医正骨》 2015年第4期12-14,20,共4页
目的:观察石氏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符合要求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石氏组和常规组,每组60例。石氏组采用石氏手法治疗,常规组采用传统推拿、针灸、理疗或药物等非手术方法综合治疗,共治疗4周。分别... 目的:观察石氏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符合要求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石氏组和常规组,每组60例。石氏组采用石氏手法治疗,常规组采用传统推拿、针灸、理疗或药物等非手术方法综合治疗,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定患者颈肩部疼痛情况,治疗结束后采用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疗效标准自拟的标准评定疗效。结果:石氏组2例未完成治疗,常规组3例未完成治疗。治疗前后不同时间颈肩痛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16.011,P=0.000)。2组颈肩痛VAS评分比较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3.498,P=0.001);除治疗前外,治疗2周、4周后石氏组的评分均低于常规组[(5.733±1.013)分,(5.830±1.046)分,t=0.256,P=0.614;(2.905±1.214)分,(3.790±1.389)分,t=13.265,P=0.000;(1.219±1.107)分,(2.547±1.554)分,t=27.932,P=0.000]。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1.089,P=0.299)。治疗4周后,石氏组治愈26例、显效22例、有效9例、无效1例,常规组治愈19例、显效17例、有效18例、无效3例,石氏组的疗效优于常规组(R石氏组=52.13,R常规组=63.97;Z=-2.021,P=0.043)。结论:石氏手法可有效减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肩痛,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手法 捏脊 治疗 临床研究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