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末晋初的才性之辩与嵇康之死
1
作者 张廷银 《求是学刊》 CSSCI 1998年第6期72-76,共5页
在党派纷争十分激烈的汉末晋初时期,关于才性问题的辩论与其时的政治斗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而每一个染指其中的人,都会随着其所执才性认识的不同而出现政治命运的差异。竹林名士嵇康虽然并不以析辩才性扬名,可他在事实上又的的... 在党派纷争十分激烈的汉末晋初时期,关于才性问题的辩论与其时的政治斗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而每一个染指其中的人,都会随着其所执才性认识的不同而出现政治命运的差异。竹林名士嵇康虽然并不以析辩才性扬名,可他在事实上又的的确确陷入了这场论辩之中,所以他的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才性之辩 嵇康 司马氏 “唯才是举” 才性问题 人生悲剧 世说新语 才性四本 三国志 政治斗争
下载PDF
魏晋的“才性之辩” 被引量:2
2
作者 邹本顺 《人文杂志》 1982年第4期28-31,共4页
我国魏晋时期,开展了一场关于才、性问题的辩论。钟会将此次辩论的主要论点概括为“才性四本”。它是我国古代人才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本应在我国思想史上占一席重要位置。遗憾的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原著及钟会所撰的《四本论》早就遗失了,... 我国魏晋时期,开展了一场关于才、性问题的辩论。钟会将此次辩论的主要论点概括为“才性四本”。它是我国古代人才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本应在我国思想史上占一席重要位置。遗憾的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原著及钟会所撰的《四本论》早就遗失了,其他人有关这个问题的说法也大都阙而罔载,故前人鲜有论及,后人也就畏而却步。本文试从至今仍幸存的一鳞半爪的材料出发,对这场辩论的背景、内容、实质及意义,作一些分析和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才性之辩 才性四本 魏晋时期 地主阶级 考课 名实学 “唯才是举” 刘邵 《人物志》 征辟
下载PDF
魏晋“才性之辩”及其人才教育思想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传燧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2期49-53,共5页
魏晋“才性之辩”及其人才教育思想张传燧廖其发同志《魏晋“才性之辩”考论》一文(见《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0年第2期)对“才”、“性”的含义作了翔实论证,读后很受启发。但对“才性之辩”的背景、核心及其与人才教育... 魏晋“才性之辩”及其人才教育思想张传燧廖其发同志《魏晋“才性之辩”考论》一文(见《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0年第2期)对“才”、“性”的含义作了翔实论证,读后很受启发。但对“才性之辩”的背景、核心及其与人才教育的关系等问题语焉未详;同时把“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才性之辩 魏晋南北朝 人才教育 教育学习 人才价值观 “唯才是举” 《人物志》 颜之推 培养目标 才性问题
下载PDF
曹魏政治与才性之辩 被引量:1
4
作者 杜汉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4期26-31,38,共7页
才性之辩是魏晋玄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体现了这一时代人们的人性论、人才观等方面的理论看法。由于史料阙如和理论上的抽象,东晋之时,它已属于难解之列。然而,“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 才性之辩是魏晋玄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体现了这一时代人们的人性论、人才观等方面的理论看法。由于史料阙如和理论上的抽象,东晋之时,它已属于难解之列。然而,“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国各到合理的解决”。笔者企图从曹魏时期的政治现实入手,求得对这一理论的形成、发展的合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才性之辩 曹魏时期 求贤令 魏晋玄学 茂材 九品官人法 笔才 政治现实 司马氏 正始
下载PDF
汉魏之际德才观的建构与演进——兼说“才性之辩”的起源
5
作者 黄朴民 郭相宜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62,M0004,共10页
“才性之辩”是魏晋玄学的核心命题之一,其发轫可回溯至东汉末年社会批判思潮与曹魏集团的用人实践。东汉末年,选官制度积弊丛生,吏治混乱、朝纲弛弊,以“德”相尚的选官制度难以有效恢复社会秩序,也引发汉末士人对“德“”才”关系的... “才性之辩”是魏晋玄学的核心命题之一,其发轫可回溯至东汉末年社会批判思潮与曹魏集团的用人实践。东汉末年,选官制度积弊丛生,吏治混乱、朝纲弛弊,以“德”相尚的选官制度难以有效恢复社会秩序,也引发汉末士人对“德“”才”关系的反思“,才”开始从“德”中脱离,在选官任能上有了独立的价值意蕴。曹操颁布“求才三令”,标志着人才观由以德统才转向德才分离,乃至重才轻德。曹魏建立后,政治局势的变化和不同阶层势力的消长促使人们对曹操时期的选贤任能策略进行思辨整合。关于“才”与“德”的讨论从国家治理的政治伦理层面进入认识论和本体论层面,“才”的内涵得到丰富与拓展,人的主体价值得到发现,具有哲理意蕴的“才性之辩”终成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才观 求才三令 才性之辩 魏晋玄学
原文传递
我国历史上的才性之辩
6
作者 温克勤 《天津社会科学》 1982年第4期72-79,共8页
才,才能;性,德行。才性之辩也称作才德之辩。辩论的目的在于怎样认识才能和道德的关系,以解决评价和使用人才的标准问题。魏晋时期有所谓“才性四本”论的争论。“魏志曰:会论才性同异传于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 才,才能;性,德行。才性之辩也称作才德之辩。辩论的目的在于怎样认识才能和道德的关系,以解决评价和使用人才的标准问题。魏晋时期有所谓“才性四本”论的争论。“魏志曰:会论才性同异传于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文多不载”(《世说新语》《文学篇》,刘孝标注)。这一争论向来为学者所重视,并尽力利用可能挖掘到的有关历史材料论述其所反映的社会政治意义,这当然是很重要的。然而,笔者认为魏晋时期关于才性同、异、合、离的辩难,固然有其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但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关于人才标准问题长期讨论的继续和深化,而且这一辩难在魏晋以后也并未结束。因此,如果我们不局限于才性四本论的辩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才性四本 才性之辩 才性关系 才性问题 魏晋时期 我国历史 魏征 重德 人才标准 宋明道学
原文传递
玄学论辩对魏晋南北朝文论建构之影响
7
作者 吴建民 徐梅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9-132,共4页
玄学作为魏晋南北朝流行的主要社会思潮对文论之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言意之辩""有无之辩""才性之辩"等玄学论辩是影响文论的直接因素。"言意之辩"对文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创作论方面,因为创作... 玄学作为魏晋南北朝流行的主要社会思潮对文论之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言意之辩""有无之辩""才性之辩"等玄学论辩是影响文论的直接因素。"言意之辩"对文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创作论方面,因为创作实际上是以言达意的过程。"有无之辩"对文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艺术虚构方面,艺术虚构与"贵无"派"有生于无"的思想原理相通一致。"才性之辩"对文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作家论方面,"才性"是作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学 言意之 有无之 才性之辩 文论建构
下载PDF
论“才为盟主”、“以气为主”的整合与文学自觉的标准
8
作者 赵树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9-135,共7页
文学自觉问题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结论难以统一的原因主要在于考察文学自觉的标准不统一。探讨中国文学的自觉,应该寻求符合中国文艺美学特征的标准,从这个角度衡量,"才"是一个堪当重任的尺度。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 文学自觉问题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结论难以统一的原因主要在于考察文学自觉的标准不统一。探讨中国文学的自觉,应该寻求符合中国文艺美学特征的标准,从这个角度衡量,"才"是一个堪当重任的尺度。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才由于学术界过于熟悉而被疏于研究。过去对才的阐释多从"才性之辨"展开,侧重于其对个体解放意义或者文学个性化的影响,而且将才裹胁在"才性之辨"中,既没有重视到才的独立地位,也忽略了其对文学更巨大更直接的影响。才通过与"文气说"的整合,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之中的重要地位。才的地位在文学中确立的过程,也恰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才性之辩 文气说 文学自觉
下载PDF
魏晋清谈的变化与政治势力的消长──读《世说新语》札记
9
作者 鲁锦寰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118-123,共6页
关键词 《世说新语》 魏晋清谈 政治势力 才性之辩 政治理论 余嘉锡 刘孝标 司马氏 汉末 统治阶级
下载PDF
浅析魏晋玄学四大论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婕 谢亚斌 《大众科技》 2014年第10期188-190,共3页
魏晋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占主要潮流的哲学形态是玄学。玄学具有完整的哲学体系,有无之辨、言意之辨、名教与自然之辨及才性之辨这四大主要论题共同建构了魏晋玄学的庞大体系和深厚的理论基础。目前对魏晋玄学的... 魏晋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占主要潮流的哲学形态是玄学。玄学具有完整的哲学体系,有无之辨、言意之辨、名教与自然之辨及才性之辨这四大主要论题共同建构了魏晋玄学的庞大体系和深厚的理论基础。目前对魏晋玄学的四大论题系统的研究尚且存在不足,从四大论题分别加以论述,使魏晋玄学以完整的体系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学 有无之辨 言意之辨 名教与自然 才性之辩
下载PDF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0年总目录 被引量:1
1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96-,共1页
关键词 教育科学版 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研究机构 常规教学 教材改革 公共心理学 思维教学 南国农 才性之辩 成绩评价
下载PDF
试论魏晋南朝选官重才渐胜于重德 被引量:1
12
作者 宁映霞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36-41,共6页
中国历代选官标准,不外乎才与德之二端,只是不同时期侧重有所不同而已。汉代固然求才,但德行好坏更能影响仕进;魏晋南朝也重德,但选官中对才的重视逐渐超过重德。这是当时官僚政治的复杂化及社会、文化变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决定的。
关键词 魏晋南朝 “唯才是举” “才” 才性之辩 三国志 世说新语 经学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儒家道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