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分撬压痕迹与打击痕迹之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佟德鑫 《辽宁警专学报》 2009年第2期56-58,共3页
撬压痕迹与打击痕迹的作用力形式不同,分别是杠杆作用和碰撞作用。撬压痕迹的特点是一次动作形成两处痕迹,打击痕迹的特点是一次动作形成一处痕迹。拆离撬压和扩缝撬压形成的凹陷状痕迹与打击痕迹有相似之处,撬压痕迹与打击痕迹可以从... 撬压痕迹与打击痕迹的作用力形式不同,分别是杠杆作用和碰撞作用。撬压痕迹的特点是一次动作形成两处痕迹,打击痕迹的特点是一次动作形成一处痕迹。拆离撬压和扩缝撬压形成的凹陷状痕迹与打击痕迹有相似之处,撬压痕迹与打击痕迹可以从痕迹的形态、数量、深度及位置等四个方面加以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撬压痕迹 打击痕迹 区别
下载PDF
撬压与打击痕迹特征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志宏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年第32期116-117,共2页
本论文通过对相同客体上撬压痕迹与打击痕迹的形态、深度、位置、数量等特征的研究,总结两类痕迹特征的差异性、确定痕迹的具体种类,以便减少工具痕迹检验过程中的错误判断,进而得出正确的鉴定结论。
关键词 撬压痕迹 打击痕迹 差异性研究
下载PDF
不同打击力度下锻工锤的打击痕迹特征研究
3
作者 谷雨龙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年第32期115-116,共2页
本文通过对不同打击力度下打击工具在客体上形成的痕迹进行研究,探讨常见工具打击的痕迹特征,研究不同打击力度所形成痕迹的差异性及痕迹反映与打击力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打击痕迹 打击力度 特征
下载PDF
谈推断打击工具种类的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冬梅 佟德鑫 《辽宁警专学报》 2008年第4期71-73,共3页
物体表面被破坏的情况与工具的强度和形状有着重要的关系。根据物体表面的打击痕迹推断工具的种类,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垂直打击,留下的是工具打击面的完整轮廓;倾斜打击,留下的是工具打击面的一个部分。从痕迹的轮廓和反映出来的边... 物体表面被破坏的情况与工具的强度和形状有着重要的关系。根据物体表面的打击痕迹推断工具的种类,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垂直打击,留下的是工具打击面的完整轮廓;倾斜打击,留下的是工具打击面的一个部分。从痕迹的轮廓和反映出来的边数、夹角、痕迹中心点之间的距离等特征可以推断出工具打击面的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击痕迹 推断 工具种类
下载PDF
斧、锤类工具致伤颅骨的痕迹分析与研究
5
作者 马竞 李爽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1期6-11,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斧、锤类钝器工具在颅骨上留痕特征,进一步确定工具类型。方法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有关资料,重点分析斧、锤类工具在颅骨上形成痕迹特征。通过总结大量实际案例,将斧、锤类工具进行详细分类,对能反映致伤物的钝器... 目的通过分析斧、锤类钝器工具在颅骨上留痕特征,进一步确定工具类型。方法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有关资料,重点分析斧、锤类工具在颅骨上形成痕迹特征。通过总结大量实际案例,将斧、锤类工具进行详细分类,对能反映致伤物的钝器打击面的形态特征进行研究,推断致伤物。对斧背及方形锤击面、圆形锤击面、多角锤击面损伤在颅骨上形成的痕迹进行比较,确定了各种工具形成的稳定痕迹。结果斧、锤类客体致伤颅骨的痕迹形态主要特点为:小平面损伤为主,总体上以方形和圆弧为主,且边界清晰;常见挫裂创,以塌陷性骨折为主。结论通过观察皮下出血斑、挫伤斑、挫裂创可确定致伤颅骨斧、锤工具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损伤 斧锤类工具 打击痕迹 钝器伤
下载PDF
棍棒类工具致伤颅骨的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马竞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7-20,共4页
目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棍棒类钝器工具在颅骨上留痕特征。方法从我国实际出发,以常见案例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有关资料编写,重点分析棍棒类工具在颅骨上形成痕迹特征。通过收集大量资料,从颅骨线状、凹陷、粉碎及孔状等骨折的形态来归纳分析... 目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棍棒类钝器工具在颅骨上留痕特征。方法从我国实际出发,以常见案例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有关资料编写,重点分析棍棒类工具在颅骨上形成痕迹特征。通过收集大量资料,从颅骨线状、凹陷、粉碎及孔状等骨折的形态来归纳分析,对能反映致伤物的棍棒类钝器打击面的形态特征进行研究,推断致伤物。对木质棍棒和金属棍棒在颅骨上形成的痕迹进行比较,确定了各种工具形成的稳定痕迹。结果棍棒类致颅骨损伤出现以下特点:条形损伤为主、中空性皮下出血、镶边状挫裂创、线状骨折多见。结论通过观察皮下出血、挫裂创、骨质损伤、遗留物可确定颅骨致伤棍棒工具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 棍棒类工具 打击痕迹 钝器伤
下载PDF
2012年青岛莱西市旧石器考古调查简报
7
作者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 +3 位作者 莱西市博物馆 山东大学考古系 宋艳波 杜春磊 《海岱考古》 2017年第1期1-12,共12页
一、引言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山东大学考古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莱西市博物馆等专业机构,于2012年3~4月组成旧石器考古调查联合队,在莱西市境内开展寻找早期文化遗址的专项考古调查工作。此次调查历时一个... 一、引言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山东大学考古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莱西市博物馆等专业机构,于2012年3~4月组成旧石器考古调查联合队,在莱西市境内开展寻找早期文化遗址的专项考古调查工作。此次调查历时一个月,发现多处旧石器地点,采集到具有人工打击痕迹的石制品标本88件。本文仅就此次调查情况做简略的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考古 打击痕迹 石制品 石片石器 刮削器 莱西市 调查简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