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谈旧石器打制实验 被引量:7
1
作者 陈淳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98-403,共6页
旧石器打制实验在今天是属于实验考古学的范畴,但是回顾其发展,模仿制作考古发现的打制石器却远远早于实验考古学这一概念的形成。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斯堪的纳维亚考古学家在考古分析中一方面采用民族学材料与考古遗存进行比较,另一方面... 旧石器打制实验在今天是属于实验考古学的范畴,但是回顾其发展,模仿制作考古发现的打制石器却远远早于实验考古学这一概念的形成。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斯堪的纳维亚考古学家在考古分析中一方面采用民族学材料与考古遗存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即采用实验手段来复制史前工具以了解它们的生产方式和用途(Triggcr,1989)。1868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J.Evans)首次公开表演他的石器打制模拟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 石器打制实验 石器
下载PDF
模拟打制实验及其在丁村角页岩石器研究中的应用
2
作者 杨石霞 侯亚梅 Jacques PELEGRIN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2-502,共11页
模拟打制是史前考古研究中的重要实验考古方法之一,对于正确认识考古标本的类型和技术、解读当时人类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积累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本文简要回溯了模拟打制实验的发展史,并评述其应用现状。模拟打制实验在欧美有较长的发展... 模拟打制是史前考古研究中的重要实验考古方法之一,对于正确认识考古标本的类型和技术、解读当时人类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积累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本文简要回溯了模拟打制实验的发展史,并评述其应用现状。模拟打制实验在欧美有较长的发展与应用历史,但最终趋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传统的模拟打制实验研究在欧洲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继承和发展,而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发展起了以定量控制、数理统计为核心的实验方法。本文以近期在山西丁村开展的角页岩模拟打制实验为例,介绍传统的模拟打制实验的基本流程和内容,包括实验的内容设计、实施及记录和分析等。本次实验结果肯定了硬锤锤击技术在丁村角页岩石核剥片和修理中的广泛应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以往对使用碰砧法的推测。文章最后对模拟打制实验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作了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器时代考古 模拟打制实验 发展简史 应用现状 丁村角页岩
下载PDF
细石叶剥制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赵海龙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31,共10页
本文对石叶和细石叶实验研究简史做了介绍,随后以东北亚的长白山及周边地区和科尔沁沙地区的细石叶遗存为切入点,尝试应用多种方法进行剥制细石叶产品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证明,间接法、压制法和直接法均能打制细石叶,因方法不同而导致... 本文对石叶和细石叶实验研究简史做了介绍,随后以东北亚的长白山及周边地区和科尔沁沙地区的细石叶遗存为切入点,尝试应用多种方法进行剥制细石叶产品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证明,间接法、压制法和直接法均能打制细石叶,因方法不同而导致其形态也有所差别,依照细石叶台面端的特征差异,将其分为A、B、C三型。经反复的实验验证,使用直接法才能获得C型细石叶,A型为间接法和压制法产生,而三种方法都能产生B型细石叶。同时,在上述考古遗存中我们发现了三种类型细石叶制品的存在,由此结合实验结果推断,直接法剥制细石叶方法存在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及以后。本文细石叶的分类标准也将对细石叶遗存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制实验 细石叶类型 直接法
下载PDF
热处理石料的力学打制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振宇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8-97,共10页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范畴内,热处理特指针对石料进行加热、保温、冷却处理改变石料的表面及内部结构,以满足古人类对原料质地、颜色、可用性等特征的要求。热处理技术反映了古人类对石料的深度利用,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行为中重要...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范畴内,热处理特指针对石料进行加热、保温、冷却处理改变石料的表面及内部结构,以满足古人类对原料质地、颜色、可用性等特征的要求。热处理技术反映了古人类对石料的深度利用,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行为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 热处理技术 石料力学性能 打制实验
原文传递
石制品废片尺寸分布的实验研究:以泥河湾盆地大田洼区域燧石原料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任进成 李锋 +1 位作者 陈福友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9-391,共13页
石制品废片尺寸分布区间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形成过程研究中常采用的一项衡量指标。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学者Kathy Schick与Nicholas Toth针对东非肯尼亚Koobi Fora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常见的石料与石器生产技术,开展... 石制品废片尺寸分布区间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形成过程研究中常采用的一项衡量指标。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学者Kathy Schick与Nicholas Toth针对东非肯尼亚Koobi Fora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常见的石料与石器生产技术,开展了大量的废片尺寸分布实验研究,所产生的数据在国际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并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在参考Kathy Schick等实验的基础上,对泥河湾盆地大田洼区域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常见的周家山、东谷坨两类燧石原料进行了废片尺寸分布实验研究,以建立该区域燧石原料的废片尺寸分布模式,为该区域遗址形成过程的研究提供直接的参考数据。实验共计25组,获得废片标本10070件。结果显示,两类燧石原料的废片尺寸分布模式基本一致,整体呈随尺寸增加废片数量比例逐渐降低的单一递减分布特征,其中0.5~1cm的比例最高,1~2cm次之,其他尺寸的比例逐渐降低。本次实验验证了Kathy Schick等获得的实验数据中小于2cm废片占绝对优势的结论,但对小于1cm的废片产品比例存在偏差,原料物理性质可能是实验结果产生偏差的原因。本文实验数据更适合作为对比数据评估泥河湾盆地早、中更新世遗址中石制品组合的完整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大田洼区域 打制实验 燧石 废片尺寸分布
下载PDF
软锤石片辨识的实验史及争议
6
作者 曹彧 仪明洁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45,共10页
在打制石器中,软锤法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石片形态,是古人类认知与技术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传统认为,使用软锤法打下的石片具有打击泡散漫、台面处有唇等特征。随着针对性实验的开展,上述石片特征已经不再被认为仅是软锤剥片所致,而... 在打制石器中,软锤法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石片形态,是古人类认知与技术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传统认为,使用软锤法打下的石片具有打击泡散漫、台面处有唇等特征。随着针对性实验的开展,上述石片特征已经不再被认为仅是软锤剥片所致,而是打制过程中如打击角度、背缘角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石片特征区分软、硬锤存在很大争议。本文旨在梳理学术界对软锤法的认知过程和系统实验历史。根据国际上大量的实验可知,目前的实验以燧石、黑曜石为主要石料,根据石片特征区分软、硬锤尚存在很大争议,石片特征的产生可能受锤的质地、石料、打制者、打击角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宜仅凭个别石片特征判断遗址中存在软锤剥片。在对具体考古材料的技术分析中,需综合考量整个石器打制过程中涉及到的多种因素,有必要建立一个汇集实验数据与遗址出土石片相关特征的数据库,为打制技术与技法分析提供更为丰富的对比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锤法 打击泡 模拟打制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