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王元化对王国维、陈寅恪的价值认祖--百年中华学统的三个“托命之人”
1
作者 夏中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8-44,179,共18页
系统追溯王元化对王国维、陈寅恪的价值认祖,可从两个视角去研读。若着眼于清华学脉的微观情结,则王元化与王国维、陈寅恪的缘分不无传奇性,元化8岁前随父母居住清华南院,王国维、陈寅恪恰为其左邻右舍,晚年元化深挚认同王国维、陈寅恪... 系统追溯王元化对王国维、陈寅恪的价值认祖,可从两个视角去研读。若着眼于清华学脉的微观情结,则王元化与王国维、陈寅恪的缘分不无传奇性,元化8岁前随父母居住清华南院,王国维、陈寅恪恰为其左邻右舍,晚年元化深挚认同王国维、陈寅恪为其人格符号的价值源头,仿佛戏剧性“返老还童”。若着眼于百年中华学统谱系,则这又是关涉现代思想史的宏观叙事,既然能证明标志学统的现代分娩及人格表征的三个人物(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皆具清华背景,那么,称清华学统为中华学统之现代典范也就当仁不让。而晚年王元化于20世纪90年代经“第三次反思”后追认王国维、陈寅恪的价值源头,进而跻身于将百年中华学统从20世纪承续到21世纪的托命者行列,也就水到渠成。王国维、陈寅恪、王元化在各自演绎学统的百年演进方面角色纷呈:王国维在清末扮演了诗意栖居的“学术逸民”,陈寅恪在鼎革前后历经了从“学术逸民”到“学术遗民”的角色转换,王元化则以“后学术遗民”角色担当了现代学统的跨世纪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学统 王元化 王国维 陈寅恪 价值认祖 托命
下载PDF
托命于中国传统音乐理想——《乔建中文集》序 被引量:1
2
作者 萧梅 《人民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8-91,共4页
我们都叫他“老乔”,即便在他未老之时。虽然在中国人的语境中,称“老”代表一种尊敬。不过在“左家庄·新源里”(1),楼上楼下直呼“老乔”的招呼里,却有着多样和复杂的内涵。老成、持重、亲厚,或是“老黄牛”……这个“老”,更多... 我们都叫他“老乔”,即便在他未老之时。虽然在中国人的语境中,称“老”代表一种尊敬。不过在“左家庄·新源里”(1),楼上楼下直呼“老乔”的招呼里,却有着多样和复杂的内涵。老成、持重、亲厚,或是“老黄牛”……这个“老”,更多的是一种意象。说亲厚,我们可以不计师长,没大没小喊他“老乔”;但“老黄牛”却真可以牵引出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学者型“所长”的负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者型 中国传统音乐 托命
原文传递
潘天寿“霸悍”墨线的三种情味——兼及“艺术史托命意识” 被引量:1
3
作者 夏中义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6-37,共12页
-、“霸焊”三步棋“一味霸悍”(1)(下简称“霸悍”),是潘天寿(1897—1971)晚年极为心爱、爱得甚深、深得不甘轻易与世分享的一枚方形朱文闲章。此印系任余天1961年刻。能与“霸悍”印文相媲美、颇鉴巨匠至情至性之闲章,还有“强其骨”... -、“霸焊”三步棋“一味霸悍”(1)(下简称“霸悍”),是潘天寿(1897—1971)晚年极为心爱、爱得甚深、深得不甘轻易与世分享的一枚方形朱文闲章。此印系任余天1961年刻。能与“霸悍”印文相媲美、颇鉴巨匠至情至性之闲章,还有“强其骨”(2)、“宠为下”(3)、“不雕”(4)诸印,这三则印文在潘1961—1966年的水墨画幅频频露面,相比之下,“霸焊”的曝光率甚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天寿 闲章 水墨画 托命 印文 至情至性 艺术史 曝光率
原文传递
红楼新论犹可论,红学史述善通观:刘梦溪的红学研究——当代学人的红学研究综论之十二 被引量:1
4
作者 高淮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14,共14页
刘梦溪《红楼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红楼梦新论》、《红楼梦与百年中国》(《红学》的增订版)、《牡丹亭与红楼梦》等。刘梦溪的《红楼梦》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两个阶段:一是《红楼梦新论》阶段,二是《红学》阶段。刘梦溪《红楼梦》研究... 刘梦溪《红楼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红楼梦新论》、《红楼梦与百年中国》(《红学》的增订版)、《牡丹亭与红楼梦》等。刘梦溪的《红楼梦》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两个阶段:一是《红楼梦新论》阶段,二是《红学》阶段。刘梦溪《红楼梦》研究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尝试运用文艺学基本理论研究文学作品,为了这一实用目的,他选择了当时颇为流行的批评理论和方法,虽不免机械和狭隘,但研究格局很大;刘梦溪《红楼梦》研究的第二阶段,则重新检讨红学的历史和现状,能够从学术出发,分流梳脉,评短论长,豁然贯通,视野更开阔了,思想更融通了。并且,刘梦溪的《红楼梦》文化研究呈现出一种"文化托命"的学术使命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梦溪 《红楼梦新论》 红学 通观 文化托命
下载PDF
Satisficing as an Account of Kuhnian Rationality
5
作者 Rogier de Lang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3年第5期398-411,共14页
The lack of an account of rationality i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was a lacuna which Thomas Kuhn acutely felt.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Herbert Simon's notion of "satisficing" provides a formally ... The lack of an account of rationality i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was a lacuna which Thomas Kuhn acutely felt.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Herbert Simon's notion of "satisficing" provides a formally well-developed and empirically well-established theory of rationality that fits well with Kuhn's general characterization of science. I start by considering two riv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problem of Kuhnian rationality and introduce Simon's notion of satisficing. In Section 3, I show how satisficing can be used to interpret paradigm, change, rational theory-choice, relativism, and progress. On this account, Kuhnian scientists are not irrational. Rather they employ the same computational mechanism which allows humans to play ch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TIONALITY satisficing bounded rationality theory choice Thomas Kuhn Herbert Sim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