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回归还是超越——解读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的主题 |
吴康茹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11
|
|
2
|
民族文化的生存与两性关系的协调——托尼·莫里森和她的《所罗门之歌》 |
甘振翎
|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
10
|
|
3
|
分裂的人性——从《所罗门之歌》看托尼·莫里森的悲剧视野 |
龚玲
|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4
|
听觉叙事与民族记忆——以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为例 |
周亮亮
张小平
|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5
|
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黑人男性形象解读 |
杨璐璐
徐博
|
《黑河学院学报》
|
2016 |
0 |
|
6
|
从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人物的描述看黑人文学的主题 |
李四清
高恩光
|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1999 |
0 |
|
7
|
莫里森的女性主义观探析 |
梁昕
|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2010 |
1
|
|
8
|
论莫里森小说创作的音乐节奏 |
王红坤
国红
|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3
|
|
9
|
莫里森的作品:当代美国黑人文苑中的一朵奇葩 |
葛立权
张贞爱
|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 |
0 |
|
10
|
《所罗门之歌》中蕴涵的黑人女性主义主题 |
许媛媛
|
《文教资料》
|
2007 |
1
|
|
11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森 |
严汾
|
《国际人才交流》
|
1994 |
0 |
|
12
|
从《所罗门之歌》看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自在”与“自觉” |
徐文培
曹威
|
《黑龙江社会科学》
|
2007 |
11
|
|
13
|
《所罗门之歌》与《圣经》的文化互文性研究 |
汪顺来
|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11 |
5
|
|
14
|
“所有上帝的孩子都得到了翅膀”——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中“飞行”文化母题探索 |
张艳清
|
《理论界》
|
2005 |
3
|
|
15
|
生态女权与成长模式的结合——解读《所罗门之歌》 |
刘星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11 |
1
|
|
16
|
《所罗门之歌》:一部美国黑人传统文化的教科书 |
汪顺来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1
|
|
17
|
《所罗门之歌》之原型分析:“迷失的羔羊” |
王滢
|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5 |
0 |
|
18
|
《所罗门之歌》中的名称与主题 |
刘向东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0 |
10
|
|
19
|
为自我歌唱的女性——论《所罗门之歌》中的派拉特 |
王滢
|
《戏剧之家》
|
2015 |
0 |
|
20
|
游走在社会的边缘——《所罗门之歌》里派拉特人物分析 |
高含菊
|
《皖西学院学报》
|
201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