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死亡”视域反思唯心主义历史观——《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式人民本位思想考究 |
孙霞
龙奕寒
|
《阴山学刊》
|
2024 |
0 |
|
2
|
关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争论:托尔斯泰小说《战争与和平》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少年》 |
张百春
|
《俄罗斯文艺》
CSSCI
|
2020 |
0 |
|
3
|
小说、文学与民族的文化崛起——以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为例 |
刘文飞
|
《外文研究》
|
2013 |
3
|
|
4
|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的两大悖论 |
杨政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2 |
8
|
|
5
|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爱国主义 |
关慧颖
张宇
|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2 |
0 |
|
6
|
从托尔斯泰早期的战争小说看其人道主义思想 |
闫吉青
|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0 |
|
7
|
《战争与和平》中天道的显现——试谈托尔斯泰东方走向的精神探索 |
吴泽林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3
|
|
8
|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体现的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 |
任志华
|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
2013 |
0 |
|
9
|
论托尔斯泰对井伏鳟二战争小说创作的影响 |
孙育红
黄园
|
《科教文汇》
|
2013 |
0 |
|
10
|
托尔斯泰“动态性”艺术思维原则的独特显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写作特色管窥 |
陈晓红
|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2004 |
0 |
|
11
|
托尔斯泰研究的新译作——评雷成德的《<战争与和平>创作过程概要》等译著 |
木弓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8 |
0 |
|
12
|
两幅战争的全景画——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与赫尔曼·沃克《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的初步比较 |
张一东
|
《绥化学院学报》
|
1985 |
0 |
|
13
|
通过《战争与和平》的主要人物浅析托尔斯泰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
张晓冰
|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8 |
0 |
|
14
|
托尔斯泰作品的“陌生化”叙述方式——以《霍斯托密尔》《战争与和平》为例 |
周德蓓
|
《运城学院学报》
|
2014 |
0 |
|
15
|
芥川龙之介的托尔斯泰情结——论《战争与和平》对芥川文学创作的影响 |
焦晓宇
|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20 |
0 |
|
16
|
托尔斯泰历史小说的意义 |
王志耕
|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2
|
|
17
|
托尔斯泰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书信 |
殿兴
|
《社会科学辑刊》
|
1980 |
0 |
|
18
|
列夫·托尔斯泰和《战争与和平》(1869) |
|
《中学生阅读(新视窗)》
|
2007 |
0 |
|
19
|
托尔斯泰“三大部”长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
詹虎
|
《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2 |
0 |
|
20
|
海明威、托尔斯泰与战争主题 |
克冰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4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