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邓小平执政党伦理建设思想初探
被引量:1
- 1
-
-
作者
王翔
曾长秋
-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
-
出处
《广西社会科学》
2005年第8期6-9,共4页
-
文摘
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伦理层面所面临的政治合法性与统治权威性的双重挑战,在吸收中西方伦理思想合理成分以及在对苏联和东欧共产党执政伦理建设方面教训反思的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执政党伦理建设的理论,并逐步形成了关于执政党伦理建设的崭新的思想体系。
-
关键词
邓小平
执政党伦理
政治合法性
-
分类号
D261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A849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
-
题名江泽民执政党伦理建设思想探析
- 2
-
-
作者
魏银立
武文肖
-
机构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2007年第5期56-59,共4页
-
文摘
江泽民执政党伦理建设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超越,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邓小平为民谋利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江泽民执政党伦理建设思想蕴涵着一系列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有机统一的伦理原则。江泽民执政党伦理建设思想可以归结为:立党为民,执政为民。
-
关键词
江泽民
执政党伦理建设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
分类号
A89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
-
题名论执政党的伦理责任
被引量:1
- 3
-
-
作者
李建华
谢金林
王小玲
-
机构
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
-
出处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3-67,共5页
-
文摘
执政党的伦理责任体现在其所执掌的国家政权与公共事务的责任行为与责任意识之中,公共政治生活的普遍性伦理要求是执政党责任的伦理依据。执政党的地位决定了执政党对公共利益、社会公正、保障人民权利负有重大责任。在民主社会中,加强执政党伦理责任建设应从党员道德的形成与培育、优化党的制度建设、形成积极的政治文化、大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四个方面入手,实现外控制与内部控制相结合。
-
关键词
责任
执政党伦理责任
公共利益
社会公正
-
分类号
D26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在分配与持有之间:执政党正义的逻辑基础
- 4
-
-
作者
高奇琦
-
机构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华东政法大学法学流动站
-
出处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09年第4期31-35,共5页
-
基金
上海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东亚与欧美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对中国共产党建设先进性机制的启示"的系列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BXM00111
-
文摘
执政党的正义逻辑需要同时从分配正义和持有正义两种观念中寻找根源。在分配正义的观念中,罗尔斯强调福利平等原则,德沃金强调资源平等原则,桑德尔强调基于共同体的平等原则,麦金太尔强调历史主义的应得平等原则,沃尔泽强调基于共同体的按需分配原则。在持有正义的观念中,诺齐克和哈耶克则都强调首次分配意义上的个人持有原则。未来中国共产党正义伦理的构筑需要在分配正义和持有正义之间折衷。中国共产党应在保障公民正当财产权的基础上,通过税收制度和社会捐赠制度进行再分配。在再分配的过程中,执政党应在普遍国民福利和弱势群体福利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
关键词
分配正义
持有正义
执政党正义
执政党伦理
-
分类号
D051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宪法宣誓、人民主权与执政党的政治伦理
被引量:9
- 5
-
-
作者
张国旺
-
机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院
-
出处
《环球法律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3-35,共13页
-
基金
2015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宪法实施制度的改进与完善"(15ZDA02)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教师学术创新支持计划课题"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研究:以法权结构为中心"(189100140)的研究成果
-
文摘
已有对宪法宣誓的研究,要么从比较法视角入手,侧重其与国际接轨的意义;要么从具体的宣誓程序着眼,侧重其制度设计的完善。若将宪法宣誓看作普法意义上的社会动员,探讨它与人民主权的内在关联,以及它对激活和更新执政党之政治伦理的意义,则会得出下述认识:第一,宪法宣誓制度包含着政治过程、法律过程和社会动员过程三个维度,政治过程是动因,法律过程是形式,社会动员过程是本质;因而它不是向宣誓者施加责任的法律机制,而是示范某种特定情感的社会仪式。第二,宪法宣誓既包含"向宪法宣誓",也包含"通过宪法来宣誓",宪法宣誓的聆听者不再只是宪法,而更多的是借由宪法而在场的"人民";宣誓者既是向结构化的人民宣誓,也是通过已结构化的人民向"人民本身"宣誓。第三,宪法宣誓的主体不仅代表其个人,而且也代表执政党向人民重申自身的政治伦理。第四,执政党政治伦理的激活必须直面宪法、历史和社会生活内在的多重复杂性。
-
关键词
宪法宣誓
宪法实施
社会动员性
人民
执政党的政治伦理
-
Keywords
Researches on the existing practice of constitutional oath should be carried out eit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aw, with emphasis being laid on the significance of its compatibility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 by focusing on concrete oath-taking procedur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institutional design. This author treats constitutional oath as social mobilization in the sense of popularization of law, explores its inherent association with popular sovereignty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activating and updating the political ethics of the ruling party, and comes to the following four conclusions: firstly, the constitutional oath system has three dimensions: political process, legal process and the process of social mobilization. Political process is its cause, legal process its form, and the process of social mobilization its essence. Therefore, constitutional oath is not a legal mechanism for imposing legal obligations on the oath-taker, but a kind of social ritual for showing certain sentiment
secondly, constitutional oath means not only "taking an oath to the constitution", but also "taking an oath though the constitution". The recipients of constitutional oath are no longer merely the constitution, but also the "people" who are present though the constitution
thirdly, the subject of constitution oath represents not only himself as an individual, but also the ruling party and reaffirms to the people its political ethics
and fourthly, in order to activate the political ethics of the ruling party, we must face the internal complexity of the constitution, history and social life.
-
分类号
D921
[政治法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
-
题名构建中国共产党处置突发性事件的伦理体系
- 6
-
-
作者
刘顺义
-
机构
中共定西市委党校
-
出处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01-104,共4页
-
文摘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处置中国现代社会突发性事件的伦理体系包括伦理价值定位、伦理规范体系和机制体系。价值定位是构建“合法性”政党伦理、“善治”的政府伦理以及有志业精神的执政党党员伦理的统一体。伦理规范体系是党处置社会突发性事件的伦理观、伦理规范和伦理范畴的统一。伦理机制体系包括整合机制、补偿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和选择机制。
-
关键词
突发性事件
执政党伦理
伦理底线
-
Keywords
sudden accidents
moral system of ruling party
moral bottom line
-
分类号
D261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