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肯定类型对扩展接触改善同性恋态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艾娟 严晶华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3-338,共6页
采用单因素两水平(同伴肯定、权威肯定)的被试间实验,探究扩展群际接触干预下,不同的肯定类型对改善同性恋态度的效果差异。结果表明:(1)对于同性恋群体的外显态度比较积极,对同性恋群体的内隐偏见比较明显,二者存在分离现象;(2)扩展接... 采用单因素两水平(同伴肯定、权威肯定)的被试间实验,探究扩展群际接触干预下,不同的肯定类型对改善同性恋态度的效果差异。结果表明:(1)对于同性恋群体的外显态度比较积极,对同性恋群体的内隐偏见比较明显,二者存在分离现象;(2)扩展接触可以改善对同性恋群体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3)扩展接触情境下,相比同伴肯定,权威肯定能够明显改善对同性恋者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接触 权威肯定 同伴肯定 同性恋
下载PDF
此消彼长:积极-消极情绪在扩展接触效应中的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艾娟 徐玲玲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0年第6期359-365,共7页
采用两个实验探讨了情绪在扩展接触与社会距离关系中的具体作用方式。实验1发现,一般的扩展接触能够显著增加内群体对外群体的积极情绪水平,降低对外群体的消极情绪水平,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扩展接触效应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实验2... 采用两个实验探讨了情绪在扩展接触与社会距离关系中的具体作用方式。实验1发现,一般的扩展接触能够显著增加内群体对外群体的积极情绪水平,降低对外群体的消极情绪水平,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扩展接触效应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实验2进一步发现,扩展接触材料中增加助人内容时,可以显著提升积极情绪中的钦佩水平,降低消极情绪中的厌恶水平,钦佩和厌恶在扩展接触的效应中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接触 群际偏见 群际情绪 同性恋
下载PDF
内群体关系与观点采择对扩展接触效应的影响
3
作者 艾娟 周迪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9-145,共7页
采用内群体关系(亲密程度高、亲密程度低)×观点采择(认知观点采择、情感观点采择、技术观点采择)的两因素混合设计,探讨内群关系亲密程度及观点采择类型对扩展接触效应中社会距离与群际焦虑的具体影响.结果发现:扩展接触情境下,内... 采用内群体关系(亲密程度高、亲密程度低)×观点采择(认知观点采择、情感观点采择、技术观点采择)的两因素混合设计,探讨内群关系亲密程度及观点采择类型对扩展接触效应中社会距离与群际焦虑的具体影响.结果发现:扩展接触情境下,内群体关系亲密程度、观点采择类型均能够显著增进与外群体的社会距离,减少群际焦虑;尤其是在内群体关系亲密程度高的情况下,对内群体成员采用情绪观点采择可以有效减少群际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接触 观点采择 内群体关系 社会距离 群际焦虑
下载PDF
扩展群际接触:观点、机制与展望 被引量:21
4
作者 艾娟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36-843,共8页
扩展群际接触效应指的是如果个体得知内群体成员与外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友谊关系,可以有效减少个体对外群体的偏见,改善对外群体的态度。群际焦虑、知觉到的内群体/外群体准则、将他人纳入自我、自我表露在扩展群际接触效应中起到中介作用... 扩展群际接触效应指的是如果个体得知内群体成员与外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友谊关系,可以有效减少个体对外群体的偏见,改善对外群体的态度。群际焦虑、知觉到的内群体/外群体准则、将他人纳入自我、自我表露在扩展群际接触效应中起到中介作用,群体准则的知觉差异性、社会意识态度、内群成员的关系紧密性、与外群体的直接接触程度等在扩展群际接触效应中起到调节作用。未来研究需要关注扩展群际接触效应的动机,比较不同类型群体的扩展群际接触效应,探讨扩展群际接触效应更为长远的社会后果,整合间接群际接触的积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接触效应 群体偏见 群体态度 群际关系
下载PDF
间接群际接触改善群体态度的有效性:研究与启示 被引量:12
5
作者 艾娟 《江汉学术》 2016年第4期109-114,共6页
间接群际接触是一种非面对面的群际接触形式,主要包括扩展群际接触、想象群际接触以及替代群际接触。近年来,对间接群际接触的研究发现,如果个体得知本群体成员与外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亲密的友谊关系(扩展群际接触),或者想象自己与外群体... 间接群际接触是一种非面对面的群际接触形式,主要包括扩展群际接触、想象群际接触以及替代群际接触。近年来,对间接群际接触的研究发现,如果个体得知本群体成员与外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亲密的友谊关系(扩展群际接触),或者想象自己与外群体成员的积极互动情景(想象群际接触),或者观察内群体成员与外群体成员的交往互动过程(替代群际接触),可以有效减少个体对外群体的偏见,改善个体对外群体的态度。当然,间接群际接触改善群体态度的有效性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调节性影响。今后,围绕间接群际接触的主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间接群际接触效应的跨文化特点,尤其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中的适用性问题;进一步探索不同类型的间接群际接触所产生的综合心理效应;深入考察间接群际接触的长远社会效果;积极发挥间接群际接触在增进群际关系中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群际接触 扩展接触 想象接触 替代接触 群体态度 群际接触
下载PDF
互联网传播环境下的选择性接触与偏轨接触 被引量:13
6
作者 柳旭东 李喜根 刘洋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3-129,共7页
针对传播学研究新出现的互联网环境下的"最微媒介效果"范式的预测,本文分析了这一预测所依赖的选择性接触容易实现的假设,认为在网络媒体环境里人们主动或者无动机的广泛信息接触依然存在,而且网络媒体简化了这种行为的实现,... 针对传播学研究新出现的互联网环境下的"最微媒介效果"范式的预测,本文分析了这一预测所依赖的选择性接触容易实现的假设,认为在网络媒体环境里人们主动或者无动机的广泛信息接触依然存在,而且网络媒体简化了这种行为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偏轨信息接触在互联网媒体环境里可能更经常地发生,这两种行为都中和了选择性接触确认以及强化既有观点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接触 偏轨接触 最微媒介效果 扩展媒介接触 无动机信息接触
下载PDF
滤波截止频率对粗糙表面接触机理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孟凡明 胡元中 王惠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4-107,共4页
使用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和共轭梯度法的扩展干接触程序,以及基于Greenwood和Williamson接触模型(G-W模型)的接触求解方法,分析滤波截止频率对粗糙表面接触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粗糙表面形貌数据再处理时使用的滤波器滤波截止频率,对力... 使用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和共轭梯度法的扩展干接触程序,以及基于Greenwood和Williamson接触模型(G-W模型)的接触求解方法,分析滤波截止频率对粗糙表面接触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粗糙表面形貌数据再处理时使用的滤波器滤波截止频率,对力-接近量关系有着明显的影响;G-W接触模型仅适用于波长较大的粗糙表面。因此,在G-W模型的各种应用中,应注意滤波截止频率对粗糙表面接触机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波截止频率 接触机理 力-接近量 扩展接触程序 G-W模型 快速傅里叶变换 共轭梯度法
下载PDF
Subsurface crack propagation under rolling contact fatigue in bearing ring 被引量:7
8
作者 DENG Song HAN XingHui +1 位作者 QIN XunPeng HUANG So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10期2422-2432,共11页
The influences of subsurface cracks,distributing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on the rolling contact fatigue(RCF)faliure in a bearing ring are investigated.A realistic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bearing ring containi... The influences of subsurface cracks,distributing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on the rolling contact fatigue(RCF)faliure in a bearing ring are investigated.A realistic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bearing ring containing three subsurface cracks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fatigue crack propagation based on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IF)calculations.Moreover,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subsurface cracks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are varied to study their effects on RCF.The results provide valuable guidelines for enhanced understanding of RCF in bear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aring ring subsurface cracks rolling contact fatigu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stick-slip on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for subsurface short cracks in rolling contact 被引量:6
9
作者 LIU WenTao ZHANG Yun +1 位作者 FENG ZhiJing ZHAO JingSha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10期2413-2421,共9页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stick-slip in roiling contact zone on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SIFs) for sub- surface short cracks. New mathematical models for SIFs including stick-slip ratio a...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stick-slip in roiling contact zone on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SIFs) for sub- surface short cracks. New mathematical models for SIFs including stick-slip ratio are deduced in two cases. One is a subsur- face short crack parallel to surface, and the nume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value of K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tick-slip ratio; the other is a subsurface short crack perpendicular to the surface, and the numeric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positive value of KI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tick-slip ratio. As AKI and AKI are necessary to evaluate the fa- tigue crack propagation rate or fatigue lifetime, the influences of stick-slip ratio on them are then discussed. It is found that the maximum variations of AK1 and AKu are both around 3.0% due to stick-slip ratio var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ICK-SLIP short cracks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SIF) rolling contact fatigu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