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7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纤益心方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肌细胞PKA/CaMKⅡ信号通路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1
作者 曾垂义 王振涛 +2 位作者 黑炫鼎 王冰 常红波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01-1607,共7页
目的通过抗纤益心方干预扩张型心肌病大鼠,探讨该药在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细胞PKA/CaMKⅡ信号通路及线粒体膜电位方面的作用。方法扩张型心肌病大鼠通过饮用呋喃唑酮复制,连续10周后通过心脏彩超确定模型复制成功,随机分为抗纤益心方低剂... 目的通过抗纤益心方干预扩张型心肌病大鼠,探讨该药在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细胞PKA/CaMKⅡ信号通路及线粒体膜电位方面的作用。方法扩张型心肌病大鼠通过饮用呋喃唑酮复制,连续10周后通过心脏彩超确定模型复制成功,随机分为抗纤益心方低剂量组、抗纤益心方中剂量组、抗纤益心方高剂量组、卡托普利组和模型组,另设正常组。药物干预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心肌细胞ATP、Ca^(2+)-Mg^(2+)-ATP酶活力;心肌细胞CaMKⅡ、PKA、UCP2 mRNA表达。用去甲肾上腺素诱导H9c2心肌细胞肥大模型,药物干预24 h后检测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各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受损,心肌细胞ATP、Ca^(2+)-Mg^(2+)-ATP酶活力明显降低,UCP2 mRNA、CaMKⅡmRNA均明显升高,PKA mRNA明显降低,心肌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明显下降(P<0.05或P<0.01)。各药物干预组对心肌细胞线粒体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对所测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尤其以抗纤益心方高剂量组更为明显(P<0.05或P<0.01)。结论抗纤益心方可以减轻DCM模型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损伤,改善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及舒缩功能,改善心肌细胞PKA/CaMKⅡ信号通路及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是其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抗纤益心方 PKA/CaMKⅡ信号通路 线粒体膜电位
下载PDF
真武汤加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2
作者 原艺 李峥 李文杰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3期457-461,471,共6页
目的观察真武汤加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2000年1月1日—2023年10月31日期间万方、维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PubMed数据库收录的真武汤加减治疗DCM的研究。同质性研究采用固... 目的观察真武汤加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2000年1月1日—2023年10月31日期间万方、维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PubMed数据库收录的真武汤加减治疗DCM的研究。同质性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异质性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采用Revman 5.3软件评价文献质量,应用Stata15.1软件合并分析数据,并用TSA 0.9软件对治疗有效率进行序贯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项研究,共66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真武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可更有效的提高DCM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SMD=4.27,95%CI:2.07~6.48,P<0.0001);更大程度缩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SMD=-7.74,95%CI:-8.37~-7.11,P<0.00001);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OR=3.62,95%CI:2.16~6.08,P<0.0001)。结论真武汤加减联合西药常规治疗DCM,在提高总有效、改善LVEF、缩小LVEDd方面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武汤 扩张型心肌病 心功能 META分析
下载PDF
血清25(OH)D、SII对扩张型心肌病严重程度与预后的评估价值
3
作者 温冬梅 杨阳 +2 位作者 王传辉 乐兴丁 张世袍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21期95-99,103,共6页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 vitamin D,25(OH)D]、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变化,分析两者与DCM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0年6月—2...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 vitamin D,25(OH)D]、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变化,分析两者与DCM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0年6月—2023年6月三明市第二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04例DCM患者作为DCM组,健康体检者104名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生化指标、血压、心脏功能指标、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25(OH)D、SII差异。根据心功能分级将DCM分成心功能Ⅱ、Ⅲ、Ⅳ级组,按Lee氏心衰积分将DCM分成轻度心力衰竭、中度心力衰竭与重度心力衰竭组,对比各组25(OH)D、SII的差异。Pearson法分析25(OH)D、SII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25(OH)D、SII对DCM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结果DCM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1.77±0.3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2.84±0.81)mmol/L、收缩压(124.23±8.87)mmHg、舒张压(78.44±8.28)mmHg、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B-type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precursor,NT-proBNP)(1509.55±444.53)pg/mL、SII(897.54±107.89)×10^(9)/L、左心房收缩期末内径(left atrial end-systolic diameter,LAD)(45.92±7.17)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64.53±7.10)mm、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57.23±4.50)mL、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87.85±9.38)mL,均高于对照组的(1.63±0.38)mmol/L、(2.53±0.56)mmol/L、(120.39±7.71)mmHg、(74.50±7.60)mmHg、(78.88±10.33)pg/mL、(309.66±59.69)×10^(9)/L、(28.02±3.53)mm、(44.47±2.59)mm、(31.78±3.80)mL、(63.50±4.4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CM组白蛋白(37.30±3.81)g/L、25(OH)D(28.96±4.31)ng/mL、LVEF(33.97±5.42)%,均低于对照组的(43.10±2.93)g/L、(66.79±5.33)ng/mL、(66.01±6.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心功能分级、Lee氏心力衰竭积分增加,DCM患者血清25(OH)D逐渐降低,SII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25(OH)D与Lee心力衰竭积分(r=-0.612,P<0.001)、NT-proBNP(r=-0.688,P<0.001)、LVESV(r=-0.586,P=0.006)、LVEDV(r=-0.649,P<0.001)均呈负相关,而与LVEF呈正相关(r=0.704,P<0.001);SII与Lee心力衰竭积分(r=0.721,P<0.001)、NT-proBNP(r=0.662,P<0.001)、LVESV(r=0.674,P<0.001)、LVEDV(r=0.733,P<0.001)均呈正相关,而与LVEF呈负相关(r=-0.589,P=0.00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25(OH)D、SII预测DCM严重程度的灵敏度分别为80.13%、76.51%,特异度分别为78.44%、86.15%,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2、0.794。结论DCM患者SII、25(OH)D水平均与DCM病情相关,对DCM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具有重要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心力衰竭 25-羟维生素D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 严重程度 相关性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参数列线图模型对扩张型心肌病老年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4
作者 王玲 鲁国卫 +3 位作者 章宏 尹成俊 陈凤 田荣华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71-77,共7页
目的 探究心脏磁共振(CMR)参数列线图模型对扩张型心肌病(DCM)老年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0年7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接受CMR检查的DCM老年患者173例,将患者按6:4的比例随机分为... 目的 探究心脏磁共振(CMR)参数列线图模型对扩张型心肌病(DCM)老年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0年7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接受CMR检查的DCM老年患者173例,将患者按6:4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04)及测试集(n=69)。通过LASSO回归及多因素Cox回归筛选潜在预测因子,以此构建DCM患者MACE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校准曲线、ROC曲线、决策曲线分析法、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列线图模型进行评估及验证。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29.7(16.4,45.4)月。随访结束时,59例(34.1%)患者发生MACE。LASSO回归及交叉验证筛选出9个潜在预测因子。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纽约心功能分级Ⅲ~Ⅳ级、N末端-脑钠肽前体、β受体阻断药、CMR晚期钆增强、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是DCM患者发生MACE风险因子,并以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校准图显示列线图预测1年、3年生存率与实际生存率一致性较好。训练集1年、3年生存预测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95%CI:0.748~0.953)、0.853(95%CI:0.797~0.909),测试集1年、3年生存预测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8(95%CI:0.758~0.959)、0.887(95%CI:0.816~0.958)。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的临床净获益率较高。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示,预测模型高风险组患者较低风险组生存概率降低(P<0.05)。结论 本研究通过临床和CMR特征参数构建了DCM老年患者MACE发生列线图预测模型,该模型具有较好校准度、区分度及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磁共振 列线图 扩张型心肌病 晚期钆增强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逆重构的评估价值
5
作者 吴鹏 张海波 +4 位作者 任平 赵鑫 杜雪 周梦迪 陈元国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5期27-31,共5页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MR)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逆重构(LVRR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雅安市人民医院诊治的DCM患者112例,所有入组患者均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或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MR)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逆重构(LVRR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雅安市人民医院诊治的DCM患者112例,所有入组患者均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或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并完成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晚期钆增强-心脏磁共振(LGE-CMR),然后根据指南给予最佳药物治疗(OMT),随访12个月记录相关数据,包括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超声心动图参数、LVRR、LGE变化(△LGE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LVEF)以及心脏事件,分析LGE指标与LVR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12例DCM患者中,28例患者(25%)在随访中出现LVRR,这些患者在基线时心率和收缩压均更高,NYHA心功能分级更差(χ^(2)=3.357、2.161、35.012,P<0.01)。有LVRR的患者LGE阳性率和LGE评分较无LVRR患者低(χ^(2)/t=5.829、2.831,P<0.05)。有LVRR患者的△LGE评分(-3.1±2.7)%低于无LVRR患者的△LGE评分(4.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43,P<0.01)。随访期间△LVEF与△LGE评分呈负相关(r=-0.781,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LGE阳性、基线LGE评分及△LGE评分为LVRR的保护因素(OR=0.233、0.773、0.901,P<0.05)。LGE阳性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LGE阴性患者(χ^(2)=47.998,P<0.05);发生心脏事件的患者基线时的LGE评分和△LGE评分均高于未发生心脏事件的患者(t=26.960、14.930,P<0.01)。结论在DCM患者中,基线时的LGE阳性及评分和△LGE评分为LVRR的保护因素,LGE阳性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LGE阴性患者,通过随访CMR,有助于个体化治疗策略的早期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心脏磁共振 左心室逆重构 晚期钆增强
下载PDF
MYH7基因c.1574A>G突变致扩张型心肌病1S型家系分析
6
作者 路超 韩慧娟 +1 位作者 狄华 穆艳超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目的 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1例左心系统扩张患儿的基因变异情况,并进行家系分析,确认扩张型心肌病1S型(DCMIS)的病因。方法 收集1例左心系统扩张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检测患儿染色体结构缺失和重复情况... 目的 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1例左心系统扩张患儿的基因变异情况,并进行家系分析,确认扩张型心肌病1S型(DCMIS)的病因。方法 收集1例左心系统扩张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检测患儿染色体结构缺失和重复情况。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患儿基因变异情况,采用Sanger测序对患儿及其父母、异卵双生姐姐变异位点进行验证。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评估变异位点的危害性。结果 患儿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左心功能降低,左心系统明显扩张增大,肺动脉高压,二尖瓣和三尖瓣反流。CNV-seq结果为seq[hg19]46,XN,未发现染色体异常。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患儿β-心肌肌肉球蛋白重链7(MYH7)基因发生杂合变异[c.1574A>G(p.Glu525Gly)]。检索OMIM、ClinVar数据库,未见相关报道;检索ESP数据库、千人基因组数据库、ExAC数据库和gnomAD数据库,该变异位点未被收录,属于新发变异。Sanger测序证实变异存在,患儿父母、姐姐MYH7基因均正常。MYH7基因c.1574A>G(p.Glu525Gly)变异导致蛋白侧链O端与第484位赖氨酸侧链N端之间形成的氢键侧链相互作用消失。结论 c.1574A>G(p.Glu525Gly)为新发现的MYH7基因变异,是造成患儿左心系统明显扩张的原因。新发变异的检出丰富了DCMIS致病机制研究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心肌肌肉球蛋白重链7基因 新发突变 临床特征 扩张型心肌病1S型
下载PDF
B淋巴细胞瘤-2相关永生基因3与扩张型心肌病
7
作者 沈丽娟 陆曙 +2 位作者 陈家豪 张卓珺 常盛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期1-3,共3页
B淋巴细胞瘤-2相关永生基因3(BAG3)是BAG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BAG3基因中存在多个与扩张型心肌病(DCM)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心肌细胞BAG3基因突变会影响肌原纤维结构并损伤心肌收缩功能。该文介绍BAG3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DCM... B淋巴细胞瘤-2相关永生基因3(BAG3)是BAG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BAG3基因中存在多个与扩张型心肌病(DCM)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心肌细胞BAG3基因突变会影响肌原纤维结构并损伤心肌收缩功能。该文介绍BAG3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DCM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G3 扩张型心肌病 凋亡 自噬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效果
8
作者 赵运 邢雪 +1 位作者 董静 康启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0期1677-1681,共5页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的效果及对心肌纤维化、心室重构(V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2例DC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的效果及对心肌纤维化、心室重构(V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2例DC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男20例,女11例;年龄(45.72±4.89)岁;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5例,Ⅲ级16例。研究组男14例,女17例;年龄(46.91±5.36)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2例,Ⅲ级19例。对照组给予强心、利尿、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抑制剂和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口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芪苈强心胶囊口服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层粘蛋白(LN)、透明质酸(H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6 min步行距离(6MWD)、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55%(29/31),高于对照组的74.19%(23/31)(P<0.05);治疗后,研究组LVEF高于对照组[(47.11±5.68)%比(43.92±4.35)%],LVEDV、LVEDD均低于对照组[(145.38±16.37)ml比(163.09±20.42)ml、(45.90±4.26)mm比(49.21±5.12)mm](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LN、HA和TGF-β1均低于对照组[(153.82±11.24)μg/L比(186.31±14.73)μg/L、(165.48±16.75)μg/L比(197.06±19.62)μg/L、(36.91±3.77)μg/L比(40.52±2.63)μg/L](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NT-proBNP低于对照组[(827.95±76.13)ng/L比(932.74±59.25)ng/L],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89.61±3.17)分比(81.83±4.92)分],6MWD长于对照组[(346.75±32.45)m比(308.26±29.71)m](均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9.35%(6/31),与对照组的12.90%(4/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芪苈强心胶囊可增强DCM的临床疗效,有效抑制VR和心肌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沙库巴曲缬沙坦 芪苈强心胶囊 临床疗效 心肌纤维化 心室重构
下载PDF
抗纤益心方对呋喃唑酮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大鼠模型心肌组织中腺病毒E1B 19 kD相互作用蛋白3表达的影响
9
作者 辛莉 张会超 +3 位作者 王振涛 郭喜钦 潘海涛 强祎彤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24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抗纤益心方对呋喃唑酮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模型心肌组织中腺病毒E1B 19 kD相互作用蛋白3(BNIP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造模成功的3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抗纤益心方组、曲美他嗪组,另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空白... 目的:探讨抗纤益心方对呋喃唑酮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模型心肌组织中腺病毒E1B 19 kD相互作用蛋白3(BNIP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造模成功的3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抗纤益心方组、曲美他嗪组,另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空白组,抗纤益心方组、曲美他嗪组分别给予抗纤益心方(1.8 g/kg·d)、曲美他嗪(6.25 mg/kg·d)灌胃,空白组及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8周后,动物超声仪检测各组大鼠心功能,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NIP3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功能明显降低,心室变大,室壁变薄,心肌组织中BNIP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抗纤益心方组、曲美他嗪组大鼠心室缩小,室壁较厚,心功能增强,心肌组织中BNIP3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抗纤益心方可能通过上调BNIP3的表达发挥对DCM大鼠的心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心水 喘症 心胀 抗纤益心方 心室重构 毒E1B 19 kD相互作用蛋白3
下载PDF
不同起始剂量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疗效差异
10
作者 陈俊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4年第2期28-30,共3页
目的 研究不同起始剂量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差异。方法 以厦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62例DCM心力衰竭患者为对象,时间范围为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行随机数表法分组(试验组n=31,对照组n=31)。两组均以... 目的 研究不同起始剂量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差异。方法 以厦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62例DCM心力衰竭患者为对象,时间范围为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行随机数表法分组(试验组n=31,对照组n=31)。两组均以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对照组起始剂量为25 mg/次且2次/d,试验组起始剂量为50 mg/次且2次/d。持续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统计两组左心室逆重构发生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分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左心室逆重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试验组左心室的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较于25 mg/次的起始剂量,50 mg/次起始剂量的沙库巴曲缬沙坦对DCM心力衰竭中有更好的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实践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库巴曲缬沙坦 扩张型心肌病 心力衰竭 起始剂量 短期效果 安全性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效果
11
作者 高春明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2期15-18,共4页
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10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美托洛尔治疗,研究组... 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10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美托洛尔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内皮素-1(ET-1)]水平、炎性指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TSG-6)]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00%(44/50),高于对照组的70.00%(3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LVESD、LVED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TnI、CK-MB、NT-proBNP、ET-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GF-β1、sICAM-1、TSG-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心功能指标水平,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和炎性指标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美托洛尔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 美托洛尔 扩张型心肌病 心功能 心肌损伤标志物 不良反应
下载PDF
盐酸曲美他嗪缓释片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用药效果及用药安全性分析
12
作者 马海萍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4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用药治疗期间应用盐酸曲美他嗪缓释片的总体效果。方法目的选取2023年3月—2024年3月临朐县人民医院选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以具体治疗方式划分组别,每组均36例。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进行干预。参照...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用药治疗期间应用盐酸曲美他嗪缓释片的总体效果。方法目的选取2023年3月—2024年3月临朐县人民医院选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以具体治疗方式划分组别,每组均36例。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进行干预。参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研究组以参照组治疗方案为前提,结合盐酸曲美他嗪缓释片。对两组心功能、心率变异性、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进行评定。结果与参照组相比,研究组左室射血分数较高,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效果为94.4%(34/36),高于参照组的77.8%(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1,P=0.041);研究组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窦性RR间期总体标准差等心率变异性指标在治疗后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予以患者盐酸曲美他嗪缓释片,具有良好的用药效果,可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心率变异风险,且用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盐酸曲美他嗪缓释片 用药效果 安全性
下载PDF
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13
作者 王娟娟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4年第2期288-290,共3页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DCM-HF)的疗效。方法:9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两组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观察组加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DCM-HF)的疗效。方法:9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两组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观察组加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VEF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VEDD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T-proBNP、ICAM-1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沙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DCM-HF可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芪苈强心胶囊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
下载PDF
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个体化护理干预应用的效果分析
14
作者 沈小丽 张风妹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2期261-264,共4页
探索对扩张型心肌病(DCM)伴心力衰竭患者,开展个体化护理干预的效果及价值。方法 在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期间,我院共收录80例患有DCM并发心力衰竭的病例。将其按照均衡序列分配原则(每组40例)分组管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 探索对扩张型心肌病(DCM)伴心力衰竭患者,开展个体化护理干预的效果及价值。方法 在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期间,我院共收录80例患有DCM并发心力衰竭的病例。将其按照均衡序列分配原则(每组40例)分组管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个体化护理。结果 观察组心功能改善明显,并发症较低,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个体化护理干预应用于DCM伴心力衰竭患者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心力衰竭 个体化护理 心功能 并发症 生活质量
下载PDF
LMNA基因C.827A>C突变致扩张型心肌病1例
15
作者 赵青雨 姚玲玲 +2 位作者 解翠 张蕾 张友恩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13-316,共4页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种以心室扩大为主,伴有心功能下降的心肌病,其中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占30%~50%,由于遗传多样性、异质性、不完全外显率或年龄相关外显率等特征,尤其散发性患者容易误诊。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 LMNA基因
下载PDF
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个体化护理干预应用的效果分析
16
作者 单丽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113-0116,共4页
选择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患者,对其护理情况进行探究,明确个体化护理的有效性。方法 以吉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为研究地点、2020.05~2023.02为研究时限、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从研究对象... 选择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患者,对其护理情况进行探究,明确个体化护理的有效性。方法 以吉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为研究地点、2020.05~2023.02为研究时限、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从研究对象中纳入40例,对其护理情况进行分析,常规护理为A组、个体化护理为B组,各20例,对比效果。结果 护理后,①焦虑情绪、应对方式:B组SAS评分、逃避评分、屈服评分较A组低,面对评分高于A组(均P<0.05);②心功能指标:B组较A组改善明显(P<0.05);③ 再入院率:B组<A组(P<0.05)。结论 个体化护理的作用效果更显著,可减轻患者焦虑情绪,使其以积极方式应对疾病,改善心功能,减少再住院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 个体化护理 效果分析
下载PDF
左西孟旦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志超 王琦 +2 位作者 曹俊达 张文强 邹家旺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3期1-4,共4页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71例DCM并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A组23例、B组23例和C...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71例DCM并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A组23例、B组23例和C组25例。A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C组患者在B组基础上联用左西孟旦注射液。3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3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6 min步行距离、心功能指标(每搏输出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结果治疗1月后,A、B、C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0.87%、56.52%、92.00%,C组总有效率高于A、B组(χ2/P=6.572/0.010、8.042/0.005)。治疗1个月后,3组6 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延长,且C组长于A、B组,B组长于A组(P<0.05);3组每搏输出量、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治疗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小于治疗前,且C组优于A、B组,B组优于A组(P<0.05);3组血清NT-proBNP水平低于治疗前,且C组低于A、B组,B组低于A组(P<0.05)。结论左西孟旦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DCM并心力衰竭可增强疗效,明显降低血清NT-proBNP水平,减轻心肌损伤,极大程度地提高心功能,增强运动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心力衰竭 左西孟旦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冠心宁片抑制NLRP3/ASC/Caspase-1通路改善阿霉素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肌细胞焦亡
18
作者 施佳君 杨钦钦 +3 位作者 富丹婷 郑纯威 张燕 陈宇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7-346,共10页
目的 研究冠心宁片(Guanxinning, GXN)对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的保护作用,并从NLRP3/ASC/Caspase-1通路深入探讨其对心肌细胞焦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将大鼠分为GXN低剂量组、GXN高剂量组、地高辛组、模型对照... 目的 研究冠心宁片(Guanxinning, GXN)对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的保护作用,并从NLRP3/ASC/Caspase-1通路深入探讨其对心肌细胞焦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将大鼠分为GXN低剂量组、GXN高剂量组、地高辛组、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通过阿霉素(doxorubicin, DOX)累积注射17.5 mg/kg诱导大鼠DCM模型,同时连续给药10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指标,ELISA检测血清IL-1β和IL-18水平,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NLRP3、ASC、Caspase-1、NF-κB、TXNIP、IL-1β和IL-18的mRNA表达,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GSDMD、GSDMD-NT的蛋白表达及TUNEL染色结果,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模型对照组的IVSs、IVSd、LVPWs、FS、SV、EF和HR显著降低,LVIDs、ESV及血清IL-1β、IL-18显著增加,NLRP3、ASC、Caspase-1、NF-κB、TXNIP、IL-1β和IL-18的mRNA表达均显著增加,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GSDMD-NT的蛋白表达及TUNEL染色面积明显增加,显微结构明显改变。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冠心宁片可显著增加IVSs、SV、FS、EF和HR,显著降低LVIDs、ESV和血清IL-1β、IL-18水平,降低心衰大鼠的NLRP3、ASC、Caspase-1、NF-κB、TXNIP、IL-1β、IL-18的mRNA和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GSDMD-NT的蛋白水平及TUNEL染色面积,显微结构明显改善。结论 冠心宁片可以有效改善阿霉素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可能是通过抑制NLRP3/ASC/Caspase-1通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大鼠的心肌细胞焦亡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宁片 扩张型心肌病 心肌细胞焦亡 NLRP3 CASPASE-1
下载PDF
儿童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遗传因素及死亡危险因素研究
19
作者 郑奎 刘露 +5 位作者 王永丽 李会 王璇 李博 郝京霞 张英谦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9-684,共6页
背景扩张型心肌病(DCM)是儿童心源性猝死和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不同病因与DCM患儿的预后显著相关。其中原发性DCM的占比最高且预后相对较差,特别是与遗传因素相关的患儿预后更差。因此基于遗传背景下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将有利于DCM... 背景扩张型心肌病(DCM)是儿童心源性猝死和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不同病因与DCM患儿的预后显著相关。其中原发性DCM的占比最高且预后相对较差,特别是与遗传因素相关的患儿预后更差。因此基于遗传背景下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将有利于DCM患儿的精准预后评估及危险分层。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DCM的遗传病因占比、遗传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7月—2022年12月在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并完成基因检测的42例原发性DCM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的基因检测结果。出院后定期于河北省儿童医院心内科门诊随访。以患儿死亡时间或2022-12-31为随访终点,根据随访结局将患儿分为死亡组(9例)与存活组(33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儿的生存曲线,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患儿中位首诊年龄12(7,9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9,36)个月。死亡组患儿中位随访时间8(0,11)个月,存活组中位随访时间30(12,3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P<0.05)。死亡组患儿男性、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基因突变阳性占比高于生存组,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低于生存组(P<0.05)。患儿基因突变阳性率为38.1%(16/42),其中自发突变占25.0%(4/16),基因突变阴性为61.9%(26/42)。死亡组9例患儿均在诊断后1年内死亡。基因突变阳性患儿死亡8例(50.0%,8/16),基因突变阴性患儿死亡1例(3.8%,1/26),组间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突变阴性死亡患儿CSRP3(c.190C>T)杂合变异,致病分类为临床意义未明。绘制患儿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基因突变阴性患儿生存率高于基因突变阳性患儿(χ^(2)=18.1,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基因突变[HR=23.91,95%CI=(1.80~317.21),P=0.016]、心功能分级Ⅲ/Ⅳ级[HR=11.29,95%CI(1.13~112.68),P=0.039]为DCM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38.1%的原发性DCM患儿与遗传病因相关,诊断后第1年内是DCM患儿死亡的高发期,基因突变阳性的患儿预后更差。存在致病基因突变、首诊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是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基因突变 儿童 基因检测 预后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基于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扩张型心肌病动物模型分析
20
作者 陶诗怡 于林童 +5 位作者 李军 杨德爽 吴佳芸 黄力 邵明晶 黄炫淳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82-1492,共11页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常见疾病之一。DCM病因复杂多样,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有干预措施对患者的预后改善有限,10年存活率不足25%。本研究基于DCM动物模型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西医...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常见疾病之一。DCM病因复杂多样,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有干预措施对患者的预后改善有限,10年存活率不足25%。本研究基于DCM动物模型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西医临床诊断标准与中医辨证分型,总结DCM动物模型构建特征并评价模型中西医临床吻合度。研究发现,DCM造模方法主要涉及基因编辑、药物诱导、免疫诱导、病毒感染、快速起搏诱导等,实验动物主要包括鼠、斑马鱼、果蝇、猪等,以小鼠和大鼠为主。基因编辑是最常用的DCM造模方法,其次是阿霉素诱导造模。目前同一类型DCM动物模型所选实验动物、实验用药及其单次或累积剂量、给药方式、造模周期等均有差异,中西医临床吻合度水平参差不齐,同一模型中医临床吻合度普遍较西医临床吻合度低。此外,DCM动物模型成模标准多以西医理论为基础,而中医证候模型辨证标准及四诊信息采集标准尚未规范统一,未来有待建立稳定、均一、临床吻合度高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DCM机制研究和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中西医结合 证结合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